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doc
-
资源ID:2831315
资源大小:27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doc
18、孟子二章【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一)听读。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米粟(s) 畎亩(qun) 傅说(yu) 拂士(b) 曾益(zng)(二)自读。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重点读顺下列句子。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选自孟子公孙丑下选自孟子告子下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古今异义词:然而不胜者;亲戚畔之;降大任于是人也;特殊词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恒过,然后能改;常用虚词:之;以;而;于。(三)卡片三句式运用1排比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陈述观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列举事实。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对偶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四)卡片四写作手法用“攻城”与“守城”战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人和”的重要。从个人到国家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正反对比,强调了忧患意识的必要。文章的中心论点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的结论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五)卡片五典型论据事例论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道理论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四、课文小结。1两则短文表现的孟子思想。2背诵全文。【第二方案】比较阅读设计理念:本课由两篇短文构成,都是说理文,它们组成了孟子散文的特点,反映了孟子的思想风格。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了解作者的文风与主张,达到学会分析辨别的学习目标。教学步骤:一、熟读课文:要求读懂两篇短文。二、追溯作者: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了解大致的主张与文体风格,为下面的比较阅读做好铺垫。三、比较课文:比较点:文体;观点;结构;论证方式和方法;语言特点;相同点都是议论性质的散文;都是通过事实与道理来论证;都是采用了大量的骈句,句式工整流畅,富于气势;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不同点主题不同,前者阐明了作者的“道”即仁政;后者表明一种忧患意识结构不同。前者为一种总分总结构,后者是分总结构论证思路不同。前者是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述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后者是先论证,最后得出观点。因而,前者为鲜明的演绎方式,后者则是典型的归纳论证。四、比较写法变化的原因尽管都是孟子散文,但因写作目的和针对性不同而有变化。例如:前者为反对战争,开头立场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起到强调显目的作用。后者以历史上的著名事例为论据,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前者采用战争事例,既迎合了诸侯的好战心理,又自然引发出对战争的论述,更有说服力。后者将个人和国家两者结合,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五、阅读孟子仁者无敌白话文,结合第一章内容,谈谈对“仁”的认识。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