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docx
-
资源ID:28347069
资源大小:63.5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docx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目录:1.从传统文化热看文化自信2.坚定文化自信 彰显文化魅力3.传承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4.文化自信让中国风更显时尚之美5.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6.文化自信,精神力量更昂扬7.冬奥之约,彰显文化自信8.吟出文化自信与盛世华章9.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10.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11.彰显文化自信,呈现冰雪之“暖”12.自信自强 不可阻挡从传统文化热看文化自信(文化只眼)胡一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 虎年伊始,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再看亿遍”“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北京冬奥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雪服上印着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无独有偶,中国女子冰球队守门员的腿板上,赫然也是两条金龙可以说,在这些亿万目光瞩目的舞台上,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击中了埋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就社会氛围而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大家接触传统文化、系统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日益高涨的“国潮”“国风”热,奠定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从创作者素养来说,大批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理解较为充分,能借助恰当的、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表达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科技成果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文化生产。现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学,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艺术门类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新与旧完美融合,蝶变升华,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传统文化的抢眼表现,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例如,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天开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清晰又美妙地向世界表达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历史观、自然观与文明观;外形酷似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创作灵感源自篆刻艺术汉印的冬奥会体育图标,说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恢弘之象、巧妙之思都是活生生的,彰显连绵不断、从未断裂的中国文明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家园,体现了中国人自我认同、互相认同、社会认同的根本逻辑。当传统文化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呈现于世界级体育盛会,一方面起到了向内推动身份认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外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叙事边界,让所有人看到富有生机活力、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透过文化,读懂中国。而在传统文化受追捧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乎气”不断延续下去,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发扬符合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内容,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在技术层面,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价值的发掘,也应注重传统文化器物、技艺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此外,还要把碎片化传播和深度解读结合起来,为受众铺设“进阶式”文化接受路径。比如“青绿腰”在网上的广泛传播,为我们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第一个台阶,但只此青绿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青绿腰”,仍需将碎片化、技艺化的文化片段进一步穿织为整体。(作者系中国文联副研究员)坚定文化自信 彰显文化魅力(今日谈)陈 凌 人民日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勉励广大文博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工艺精湛的陶瓷器皿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理应发挥好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文物更好融入日常生活。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再到云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文化现象启示我们,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群众的期待。传承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杨雪梅 人民日报 中华文明始自涓溪,一路奔腾,兼容并蓄,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大江大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文明的结晶,镌刻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包含着“何以中国”的独特标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从这里得到文化滋养。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有宏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着你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5800家博物馆、56项世界遗产而且这些数字还在增加。13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00余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5万多处历史保护建筑、300多个历史文化名镇、400多个历史文化名村、6800多个古村落这里有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遗产保护群,还有浩如烟海的可移动文物、典籍以及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的非遗项目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冕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曾经见证我们先辈的遗产、遗迹散落在中华辽阔大地,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回望来时路。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且有能力守护、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5000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建立70多年的发展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这些都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系统完整、全面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共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即使没有战争、没有灾难,宫阙万间会成土,雕梁画栋会朽坏,石窟壁画会剥落,青铜锈蚀纸张糟朽对于历尽劫波才来到我们手里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传之永久。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使命在肩、责无旁贷。“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密集出台,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面对接,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将产生深远影响。人类需要在历史烛照下为现在与未来找到方向。“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文化自信让中国风更显时尚之美张 凡 张银蓉 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及动漫节,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活动。然而,近期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第17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现场,一位身着汉服的“汉服奶奶”在一众年轻人中显得格外醒目。从最初配合学生拍摄视频,到开设个人账号分享日常古装造型,再到走进此次动漫节,“汉服奶奶”越来越“吸睛”的原因,其一是她身上的汉服及配饰极为精致,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特色与格调;其二是她与四周年轻人气质有别的风格,更显出其年龄上的优雅与韵味;其三是现代信息技术为呈现美的多元与质感,提供了更多空间与可能。文化之美,大美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体现在建筑、乐器、服饰等诸多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服饰标志性的符号,汉服在时下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追捧。“汉服奶奶”不仅热爱京剧艺术,而且将汉服与京剧艺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推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延承,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之美和文化自信。人之美,大美矣。“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凭借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和自身深厚的京剧古典风韵,77岁的“汉服奶奶”既向大众展示出她对美的热爱,更展示了一种不依附于年龄的大美,即经历过岁月沉淀的大气优雅、沉浸在艺术之中的光彩照人、享受于日常生活的平静幸福。“汉服奶奶”出圈的原因,除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与她不惧年龄展示美的加持外,不得不提到当前现代新媒体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发相得益彰的交互与耦合。2021年初,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火遍大江南北,继而催生出一首与之遥相呼应的那拉提的养蜂女,引发世人对新疆可可托海与那拉提广泛的关注与热切;新疆昭苏县女副县长贺娇龙,以一袭红披风在无垠雪原中策马扬鞭的短视频,吸引更多人认识昭苏、走进昭苏;四川理塘县的丁真因一张纯真质朴的笑脸走红网络,进入大众视线,为理塘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样,“汉服奶奶”的出圈也是新媒体与优秀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的又一见证。“汉服奶奶”走红网络,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历久弥新的魅力,更看到了基于底蕴与自信的传统文化随时都可以时尚起来,并且不受性别、年龄、国别的限制。借着新媒体的东风,期待有更多“汉服奶奶”“汉服爷爷”涌现,向世人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闫伊乔 人民日报 故宫博物院日前发布公告,在原有对中小学生免费的基础上,试行所有开放日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此举一出即引发各界好评,被视为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公共教育作用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博物馆等打开大门,让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学校之外的“社会大课堂”,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文化服务供给,也可以大大丰富校外实践生活。在故宫博物院的“沉浸式”文化大课上,学生们通过对文物展品的观察与了解,进行一次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对话,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深厚的民族情怀与爱国热情,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在充分激发“第一课堂”活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功能,推进学习资源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各地、各校构建德育新体系、打造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统筹校内、校外德育资源,加强一体化建设,开发具有各地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加强实践育人,用好各地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正逐渐形成。当然,更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还需更用心、更精心。在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策划适合未成年人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定期安排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学生互动讲解;在方式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在形成合力上,将综合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推进馆校合作共建,加强师资联合培养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广大青少年而言,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中国自信的源泉,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希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打开大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未成年人教育的过程之中,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文化自信,精神力量更昂扬(民生共话)本报记者 赖 睿 张鹏禹 人民日报海外版 传统非遗借助短视频“圈粉”年轻一代;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引发全民共情;博物馆、大剧院里过周末成为生活风尚过去一年,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如何以文化激发内生动力、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看来,近年来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文学、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等都有重要收获,令人欣喜。“中国作家为表现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提供了大量优秀作品;优秀影视剧弘扬时代精神,充满家国情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尤其是青年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力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升级,人们享受文化生活更加便捷。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对于人民群众高涨的文化热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深有体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中国美术馆每日预约人数为1800人,门票常常提前几天就被预约一空,周末门票更是抢手。“这体现了大众对美、对文化的需求。”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也通过举办线上展览等多种方式,来回应大众呼声。在他看来,要加强全民美育,用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行为、美的创造,来充实和培育社会文化氛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全民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锻造出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让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普遍感受到,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世界观众的掌声和认可,这极大增强了我们戏曲人的文化自信。我们愈发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说。近年来,他带领河南豫剧院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包括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杜比大剧院。“尤其是豫剧程婴救孤在美国演出后,当地明星热情地和我们合影,很多外国观众到后台和我见面,说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李树建说。为方便外国观众理解,程婴救孤已有7个语种的字幕。不单是传统戏曲,原创歌剧出海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新气象。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介绍说,运之河鉴真东渡拉贝日记等原创歌剧,运用融合创新理念,以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其中,鉴真东渡拉贝日记于2019年分别赴美国洛杉矶、纽约,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巡演,被中外媒体评价为“高水准、高质量、深内涵、现象级、世界水准的中国原创歌剧”。“这些成绩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强国的新气象,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可为。”柯军说。文化强国建设发力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如何更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也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数字科技的实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借助5G、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等新技术,观众获得了更好的沉浸感和在场感,这些都是文化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跨界应用”专项,促进面向其它产业的价值外溢,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部署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专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认为,要加强文化强国理论研究,特别是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研究;同时要重视发挥文献典籍力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文献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源泉。”韩永进说,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家读书。今年,全民阅读已经第九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拥抱未来,也是文艺界代表的心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籍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传统曲艺的演出方式。“互联网时代,传统曲艺不能缺席。每个文艺院团,都要适应线上线下演出方式并存、传播方式变革的新局面,发挥好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籍薇说,“只要传统曲艺的魂还在,就一定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冬奥之约,彰显文化自信(体坛观澜)孙龙飞 人民日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现竞技实力和体育精神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奖牌和鲜花,见证着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佳绩。不同于往届奥运会,以羊毛绒线编结而成的颁奖花束,将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首次亮相。匠心独运的背后,是上百位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晶。一束束绒线花,工艺源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将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绽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现竞技实力和体育精神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火炬、奖牌、火种灯每一次发布,都给人们带来惊喜,这样的精彩,多因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承载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不论是依山而建、形似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还是晶莹剔透、仿佛披着一件冰雪外衣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一座座流光溢彩、令人赞叹的冬奥场馆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以“中国风”托起“奥运范”,正是文化自信的冬奥表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主,中国已经张开双臂,热情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赛区,融合了冬奥、春节、民俗元素的城市景观布置完成,营造出“喜庆祥和、同庆冬奥”的氛围;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冬奥村(冬残奥村),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相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人民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吟出文化自信与盛世华章胡智锋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诗词之美,不止彰显了“气自华”的雍容气度,更可以载梦、传情、咏志、聚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诗词在当下仍能让我们从中汲取能量。近年来,文艺节目以诗词入题,在弘扬诗词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新的时代旋律下,诗词类节目也需要推陈出新,从传承、普及向夯实认同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转变。走到第七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层面上交出了答卷。2022中国诗词大会以人民为“纲”,以现实生活为“目”,以诗词为“索引”,讲述时代、世情和社会百业百态。节目分为江山、少年、燃、稻香、韵、遇见、天地、味道、飒、出发10个主题,首期即以“江山”为题,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创作团队深入剖析诗词与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诗词回应人民的需求。其中,既有“忆往昔”,如第二期节目中两道“身临其境题”,分别从觉醒年代长津湖经典片段中取材出题,点评嘉宾郦波、康震围绕当下青年与先烈建立的情感关联来解析题目,让观众更深切地体会到诗词蕴含的蓬勃之力;也有“照当下”,节目创新性推出“带诗词上太空”的环节,邀请杨利伟带领观众与身处太空的3位宇航员连线,并致以诗词问候建党百年的风云际会、英雄戍边的慷慨无畏、全民抗疫的人间温情、浩瀚宇宙的昂扬征途、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都在节目中与诗词文化进行了碰撞。2022中国诗词大会还在电视节目形态方面进行创新。譬如,首期节目融入点评嘉宾康震赴新疆采风时的片段,将目之所及与诗词文化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诗词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主旨,也丰富了节目的趣味性。第二期节目,一段李清照与侍女的剧情演绎,不仅为选手提供了两道妙趣横生的题目,也衍生出如梦令写作背景的探讨。无论是在“文化+旅游”中探索诗词类节目的表达边界,还是在出题环节加入情景化、剧情化呈现,都投射出文艺节目创作与诗词创作一样,“诗有恒裁,思无定位”。潜下心与观众沟通是一档节目的必由之路。当诗词的触角伸向浩瀚苍穹和神州大地,伸向奋斗一线和田间地头;当谈诗歌的景象不仅出现于少长咸集、高朋满座的文化雅集,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景观,诗词文化真正做到了“诗入百姓家”。只有充分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情境,诗词文化才能得到更纵深的发展,文艺节目才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对于2022中国诗词大会而言,对整个题材、类型节目亦然。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章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文章指出,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文章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文章指出,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文章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现了大国大党的自信与担当,吹响了振奋人心的前进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所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是我们自信自强、昂首阔步的底气,也为我们砥砺前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未来的考古和历史研究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考古研究,是追问本源、探索历史的途径,也是不断发现文化遗产的过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面对浩瀚历史,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追问。良渚古城遗址及大型水利系统的发现,向世界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言非虚。二里头遗址的不断发掘,让那些关于华夏民族的古老传说从历史走进现实,让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逐渐展现昔日的辉煌。从神木石峁遗址的横空出世,到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考古发掘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不断为群星璀璨的中华文明版图增色添彩。文物保护,是对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珍重,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十三五”期间,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200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实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完成,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成果显著,建立文物违法案件督察约谈机制,文物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文化遗产保护应一路同行。全社会都要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各级政府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手段,保护好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传承发展,是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催生新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动力之源。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精彩的展览、社教活动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近历史、亲近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让文物故事深入人心,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演让年轻人惊叹传统文化之美;故宫、莫高窟等文化遗产地成为网红,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考古直播火热出圈,全景数字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饱览文物瑰宝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点亮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科技赋能,激活创作灵感,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持续推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体现当代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彰显文化自信,呈现冰雪之“暖”田 晴 人民日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北京,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际化都市,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再次为世界奉献了一届令人难忘的奥运盛会。作为90后的青年一代,我幸运地成为开幕式的分场导演,并参与闭幕式编导工作,见证冬奥会开闭幕式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闪耀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气势磅礴的盛世华章。珠玉在前,14年后的冬奥会开幕式如何实现突破,展现中国风采?在冲突频仍、猜疑升级的当今世界,如何借助艺术的力量发出和平之声?这是导演团队从成立之初就开始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张艺谋总导演的带领下,导演与演出团队以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成功回答了这些问题,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并不着重展现数千人同场演出的宏大场景,而是着力呈现一种唯美空灵的浪漫风格。整场晚会围绕柔韧的春草、稚嫩的孩童和飘扬的雪花展开,3个意象的共同点是清新、柔美、轻盈,但又充满力量、预示希望。这一方案起初让许多人感到惊讶,但随着开幕式设计与指导工作的深入,我逐渐理解其中的深意:当下的世界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与和衷共济,需要以柔软的双手与开阔的胸怀来呵护和平与希望。这不仅是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题中之义,更是以和为贵、里仁为美、柔美而胜刚强的中国传统智慧之烛照。我有幸参与雪花环节,并自觉地将这一体会融入日常编排和导演工作中。雪花是开幕式的压轴环节之一,从视频未来的冠军到“小白鸽”展示,最后连接主火炬点火仪式,一气呵成,以中式浪漫呈现了冰雪之“暖”。雪花的进场衔接短片未来的冠军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短片主角是一群两三岁的小朋友,他们在冰场上的童真稚趣牢牢抓住了大家的心。我们并未预设表演,而是让小朋友们自然互动,以导演抓拍为主。拍摄过程中,有一幕令我非常感动:有个很小的孩子跌倒后无法自己起身,其他孩子七手八脚地想扶他起来,却带倒了本来站着的同伴。这一幕逗乐了导演团队,留下这个美好的瞬间。在我看来,孩子们虽然稚嫩,但也在奋力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中国冰雪运动热潮,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像短片中的小朋友一样,刚会走路就站上冰雪,小小年纪就知道团结互助、心怀他人,无论他们将来是否能够摘金夺银,都会是“未来的冠军”。“小白鸽”的方案经历了反复斟酌,直到1月中旬才定型。早期,我们希望以规整统一的艺术形式来承载明晰的观念表达,但孩子们与地屏影像玩耍的细节为团队指明了新的编创思路:不束缚孩子们、不刻意雕琢表演。“小白鸽”们不再迈着整齐的步伐,而是像雪花一样悠然飘扬,与地屏上的实时影像互动:他们有的手捧雪花、有的在打雪仗、有的在雪地上开心转圈,呈现出春草萌动般自然清新之美。最终,全世界都看见了中国孩子的天真与稚嫩,也看到了寓意其中的活力和希望。主火炬和点火仪式向来是开幕式最受人瞩目的部分,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将火炬放入“大雪花”中央,一捧“微火”带来一片光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讲述的是“一朵雪花的故事”:各代表团的91朵小雪花共同组成一朵大雪花,暗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闭幕式则续写了开幕式的轻灵浪漫,“大雪花”幻化为人们心中的圣火。其中令人回味之处,正在于它是奥运精神在当下的艺术化表达:雪花簇拥着微火,正如人类守护心中的希望;雪花脆弱却团结,火焰微弱却坚定,在疫情与纷争交织的当下,用一朵雪花承载人类共通的情感,传递“一起向未来”的中国主张。开闭幕式上,44个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两次登上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朴素的表演、天籁的童声响彻会场,也走进世界各国观众的心中,传递和平与友爱。他们为了这一刻,在演出前数月便离开父母,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全身心投入集训,克服了语言难关,迈上艺术的阶梯,展示自己的风采。来自奥林匹克发源地希腊的声乐教育家安吉利基·图巴纳基称赞孩子们如同天使,他们的清唱声音汇聚在一起,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门。我在闭幕式的排练编导中与这些孩子结缘,短短几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用淳朴的乡音亲切地叫我“姐姐”,我们通过书信交流情感,有的孩子讲述自己如何在对家人的想念中登台表演,有的孩子表达希望自己的表演更上一层楼,有的孩子则希望每次相见都能互相拥抱,等等。字里行间,孩子们的稚气与努力、淳朴与善良犹如山林中吹来的一缕清风,拂过心头,令我深深感动。他们轻轻唱响会歌,自然、真诚地歌颂着奥林匹克精神,将和平友谊之声娓娓道来。在歌声中,他们像还带着泥土芬芳的春芽,沐浴阳光,等待成长。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是铺锦列绣、华美盛大的“错彩镂金”之美,那么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呈现的则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清新之美,二者对应着两种美学风格。俄罗斯作家蒲宁曾通过笔下人物道出,美的秘密正在于“轻轻的呼吸”。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艺术风格如同这“轻轻的呼吸”般,展示柔软通过春草、孩童、雪花、微火,演绎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展现当代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的担当与情怀。(作者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自信自强 不可阻挡本报记者 李嘉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2月20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由衷称赞。他用中文说:“祝贺,中国!”这段时间,北京冬奥会持续吸引全球外媒的闪光灯。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兑现承诺,为世界呈现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彰显出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正如路透社所指出的:“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繁荣、强大和自信的中国。”“助推中国实现体育强国梦”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取得了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引发外媒热议。“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展示了东道主的风采。”日本产经新闻称。美国华尔街日报关注到,中国在本届冬奥会上努力寻求突破,对除传统优势项目外的新夺金点发起了挑战,“冬奥会优势项目将更加多元化”。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中国以冬奥会为契机,努力跃升为冬季体育强国,凸显长期以来的发展雄心。美国历史新闻网近日以双奥故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