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docx
-
资源ID:28364159
资源大小:89.1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docx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易混易错梳理】1.认为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遍是双向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沿食物链从低菅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2.误认为能量金字塔中每一塔级只包含一种生物,或者认为能量金字塔中生物仅构成一条食物链能量金字塔中每塔级应代表个营养级环节,由塔底至塔顶依次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每一塔级所包含的生物可为多个物种,如初级消费者环节中可包含所有植食动物(如图示金字塔中乙内所有植食动物),故能量金字塔中各环节可形成复杂的食物网,而不是只形成一条食物链3.误认为自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时所同化的物质中含有的能量总和。某消费者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原本未被该消费者吸收利用故不能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而应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4.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就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非其组成的化合物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6.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绿色植物既能固定二氧化碳,又能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7.认为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信息传递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8.误认为只要增加新物种就会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新物种有时会导致生物入侵,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9.认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且二者一般呈负相关。10.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种类数量大,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之变废为宝,使农业生产节源增效以寻找新的农村经济増长点。常用的方法有:(1)用于饲养牲畜。农业秸杆经过加工可用于牲畜的粗饲料或用石灰水浸泡消毒软化后,以尿素或碳酸氢氨作氨源加工而成的氨化饲料,用于饲喂牛等反当家畜。(2)用于堆肥或沼气发酵。将切碎的各种作物秸杆混掺以适量的人畜粪尿,作高温堆肥,经过短期发酵,使人畜粪便中的致病菌、完成生虫卵,各种秸杄中隐藏的植物害虫,病原体以及各种杂草种籽等大量杀死,然后再投入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沼气。(3)用于蚯蚓养殖业。以农业秸杆、禽畜粪便作为蚯蚓食料。(4)秸杆还田植物。【易混易错通关】1.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2为相关食物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缺少两个箭头,分别是“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B.图1中的丁、丙分别和图2中的A、E相对应C.图1中的甲对应图2中的D、C、BD.Pb、Hg等有害物质在图中乙和E中积累相对较多2.甲、乙、丙、丁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金字塔,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基本呈现图丙所示形态B.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征,能量金字塔通常呈现图丙所示形态C.可用图乙表示某些生物数量金字塔D.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分解者不包含在其中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B.甲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乙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D.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捕食4.碳是构成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离不开碳循环的平衡。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又叫碳反应,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最高营养级中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C.碳循环的进行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D.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碳循环的平衡,加剧了温室效应5.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未分解叶和半分解叶在69月份进行了室外实验。将未分解叶、半分解叶分别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同种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树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A.实验所选择蚯蚓的生长状况需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据表分析,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C.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能促进能量的流动和循环D.蚯蚓偏好杨树的半分解叶,在红松和蒙古栎林中种植杨树可以增加蚯蚓的数量6.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7.白头叶猴是世界珍惜保护动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仅存于广西。保护白头叶猴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B. 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易地保护C. 建立白头叶猴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保护D. 通过立法降低盗猎速度来进行保护(多选题)8.在缅甸东部及老挝北部,分布着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开始大肆垦伐雨林种植橡胶,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会减少70%以上,哺乳类动物会减少80%以上,且人工橡胶纯林的水土流失明显高于热带雨林,故人工橡胶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工橡胶林与热带雨林相比抵抗力稳定性更高B.人工橡胶林与热带雨林相比恢复力稳定性更高C.人类活动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绿色沙漠与热带雨林相比直接价值增大(多选题)9.捕食信息素是指由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产生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下列关于捕食信息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A.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和气味C.水貂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D.斑鳟鱼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可能是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避行为(多选题)10.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赤狐听觉灵敏,能捕食1米积雪下的田鼠,离不开物理信息的传递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C.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保护森林就是要控制人类活动对它的干扰,使其结构与功能相协调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图1中丁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所以图中缺少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的两个箭头,A正确;图2中的E是次级消费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图1中的甲应代表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图2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B、C、D,C正确;图1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碳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D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金字塔的知识。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大多数情况下呈现题中图丙所示的正金字塔形,A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时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呈现正金字塔形,B正确;某些食物链,如树虫鸟,其数量金字塔可能如题中图甲所示,一般不会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数量金字塔,C错误;生态金字塔表示不同营养级上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的关系,不包含分解者,D正确。3.答案:C解析:A、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A错误; B、若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C正确; D、甲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同化而不是捕食,D错误。故选:C。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碳反应指的是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故其并不等同于碳循环,A错误;富集效应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其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汞等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通常会存在这样的生物富集现象,而含碳有机物不一定属于以上的物质范畴,故不一定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错误;物质循环以能量为动力,能量流动依赖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而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变化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C正确;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D错误。5.答案:A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需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从表格数据看,单位体重的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最大的是杨树的半分解叶,最小的是蒙古栎的未分解叶,因此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B正确;蚯蚓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其分解作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因为蚯蚓偏好杨树的半分解叶,因此在红松和蒙古栎林中种植杨树可以增加蚯蚓的数量,D正确。6.答案:D解析: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多吃野菜、少吃牛肉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B错误;C、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 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不一定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C错误 ;D、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正确。故选D。7.答案:A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易地保 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建立精子库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通过立法降低盗猎速度不能有效的对其进行保护,白头叶猴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环。8.答案:BCD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的复杂程度和物种之间联系的复杂程度,物种丰富度越高物种间的联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人工橡胶林与热带雨林相比物种丰富度较低,物种间的联系也更简单,故人工橡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低;人工橡胶林因其物种简单,物种间的联系更简单,故恢复力稳定性更高;由资料可知,人类活动导致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降低,进而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工橡胶林的经济效益高于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更大。9.答案:AD解析: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斑鳟鱼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水貂粪便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使斑鳟鱼产生反捕食反应,没有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C错误;斑鳟鱼可能通过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避行为等避免被水貂捕食,这些属于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D正确。10.答案:ABD解析:1米深的积雪阻碍了赤狐的视力,也阻断了化学物质的传递,赤狐耳较大,听觉灵敏,能发现积雪下的猎物,靠的是声音传递,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低,而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除和自身营养结构有关外,还和自然环境因素有关,C错误;保护森林,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控制人类对它的干扰,保证其结构与功能的协调,D正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