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科学新教科版第四单元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
-
资源ID:28370610
资源大小:753.38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五下科学新教科版第四单元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docx
麟湖小学(科学)学科备课纸教学内容4-1温度与水的变化备课时间2022.4.2课型新授教学时间教材或学情分析【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要求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定量地描述温度,实验中他们能够发现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此外,温度变化会造成水的形态变化,可什么导致了水的温度变化呢?为什么持续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停止加热后,水不再沸腾,而且温度下降呢?通过思考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学生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完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直观感受到各种冷热变化,比如气温、水的冷热等,但是学生对于热现象的理性认识却很少,对温度变化等热学基本概念的关注和探究也相对较少。学生知道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明确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重要科学概念容易混淆,概念的建构相对模糊,概念之间的关系出现错误。作为教师,要更多认识和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各种想法,找出学生持有的错误解读,组织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体验深刻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 4.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5.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 3.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4.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 2.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温度计夹子、热水、护目镜、湿布、记录单等。教师准备:水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预案含作业与板书设计一、聚焦1.出示情景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提问一:图片中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 提问二:水的这些形态会发生变化吗? 2.师生交流后进行小结:自然界的水是以不同的形态在循环运动着,很多生物依靠环境而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着的。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在自然界里运动着,水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提出“给水加热”“让水变冷”等想法,充分展露学习热学的前概念。二、 探索 1.活动一:梳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聚焦问题:水形态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有关,水受冷结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2)提醒学生回忆并说一说: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3)小组讨论: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4)揭示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板书)2.活动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1)总结学生已有知识:将水加热到 100,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证实我们的假设?(3)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4)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清水。给水加热,持续测量水温直至沸腾。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每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再次加热直至沸腾,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观察、记录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5)师生讨论,明确注意事项:杯内加水少于二分之一,以免水在沸腾时候飞溅出来。撤走和移入酒精灯时注意安全。规范佩戴护目镜,以防烫伤。(6)学生分小组开展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中。 (7)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等会儿跟其他同学交流。 三、研讨1.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 思考: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停止加热后,水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探究记录,研讨温度变化的情况。(3)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 2.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1)提问:撤掉酒精灯后,水的温度还在100,却不再沸腾了;再次加热,水又沸腾了,说明水沸腾的现象跟什么有关?(2)师生小结:只有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3)提问:当我们给水持续加热,100后水沸腾了,水的形态开始发生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4)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 四、拓展 1.提问:水结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热量的作用? 2.学生提出假设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方案。 4.布置课外拓展活动。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课后背抄知识点。【板书设计】 温度和水的变化受热受冷水蒸气水温度变化,100温度变化,0冰冰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水在释放热量后,温度下降,形态发生变化。 【记录单】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停止加热继续加热1分钟2分钟3分钟1分钟2分钟3分钟温度变化水的变化我们经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停止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用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着,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中有不同形态的水。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形态是否会变化,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后变成冰”等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水的这些变化跟什么有关”?给水持续加热,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完成的。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让学生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因此这个实验开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细化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记录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本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先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得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的结论,再通过充分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得出“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的结论。 课后拓展环节,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相互变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的概念。教学反思麟湖小学(科学)学科备课纸教学内容 4-2水的蒸发与凝结备课时间2022.4.2课型新授教学时间教材或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知道了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形态转变为水蒸气。可在生活中,温度并没有达到 100,水也能转变为水蒸气,常常能看到水蒸气也会凝结成水。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水和水蒸气的相互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交流这两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其次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温度高低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否更多”等实验,发现水蒸发到空气中,同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当温度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研讨问题“当温度变化时,可以观察到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第四部分拓展,学生进行了水的沸腾、水的蒸发、水蒸气凝结等探究活动,可以继续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变化,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许多物质在循环、再利用、再循环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学情分析】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观察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但是学生并不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设计实验,开展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 2.理解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4.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单。教师准备: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预案含作业与板书设计一、聚焦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2.学生回答后,总结、交流对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认识。 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4.揭示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二、探索1.活动一:交流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学生提出: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2)小组讨论: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2.活动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3)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将一杯水加热至约50,另一杯水加热至约80。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记录并对比实验结果。(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5)全班研讨:我们观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得一样多吗?说明了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6)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我们观察了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你能说说水的沸腾和蒸发有什么相同点吗?(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3.活动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结现象。(2)简单交流后,介绍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加入冰块,擦去外壁水珠。将烧杯静置,观察外壁。记录烧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 在烧杯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4)全班研讨: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三、研讨1.交流研讨: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2.举例: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四、拓展 1.课件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说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提问:这些现象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3.师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课后背抄知识点3.课外补充作业【作业设计】1.下列不属于水的蒸发现象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眼镜起“雾”了C.坑里的水变干了 D.手上的水烘干了2.做菜时,我们发现锅盖内壁上会不断出现水珠。这个现象我们称为( )。A.凝结 B.蒸发 C.融化 D.结冰3.用四个相同的烧杯装取相等的水量,置于下列环境中,水蒸发最快的是( )。 A B C D4.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和寒冷冬天的汽车的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两者的水珠是在车窗的( )表面。A.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B.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C.都在内表面D.都在外表面【板书设计】水的蒸发和凝结水水蒸气蒸发(吸热) 凝结(放热)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凝结得越快。记录单1: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记录表起始质量最终质量第1次第2次第3次取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取值烧杯一烧杯二我们经过测量发现相同时间内,烧杯一中水减少了_克,烧杯二中水减少了_克。记录单2: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烧杯内加冰块烧杯内加冰块和盐时间烧杯内温度计示数烧杯外温度计示数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思考:1.通过比较烧杯内外温度计的示数,你觉得水蒸气凝结需要什么条件?2.加食盐前后,我们观察到烧杯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水的凝结现象是怎样的?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用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是什么。本课有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用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时,还要求学生要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本环节不仅希望学生能根据实验探究结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他们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在三年级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已经对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经过本单元一、二课的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交流,希望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反思麟湖小学(科学)学科备课纸教学内容4-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备课时间2022.4.6课型新授教学时间教材或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直观地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温度的变化。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了从单一物体吸收热量带来的变化,本节课进一步观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有过热牛奶的经历,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热的物体变冷。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思考热量的传递。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3.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2.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4.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种方式认识事物。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4.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2.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3.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等。教学预案含作业与板书设计一、聚焦1.教师出示图片:我们把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牛奶浸泡在热水里。 2.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凉变热的? 3.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证实我们的猜测? 4.板书课题: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二、探究1.冷水放入热水中,怎么来证明冷水变热了呢?(冷水和热水不能混合起来)2.我们能用什么工具来证明你的观点?(使用温度计,可以更加直观的测量温度)(1)把冷水和热水分开放置,冷水放在大试管里,热水放在大烧杯里。(2)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置温度计(尽量选择规格一致的温度计)。(3)分别记录冷水和热水的起始温度。3.冷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开始思考,冷水的温度一定存在一个最高点,它的热量是从热水地方来的,一定不会超过热水)(1)冷水温度计一定会上升了吗?它是由什么引起的?(2)冷水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3)冷水的温度最后会变成多少?4.热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热量被冷水吸收了)(1)热水的温度计下降了吗?它的热量去哪里了?(2)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3)热水的温度最后会变成多少?5.设计实验:如何做这个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老师提供那些帮助?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记录?(1)材料准备:大试管,大烧杯,两支规格相同的温度计,海绵泡沫,冷热水,铁架台。(2)大试管里面倒入冷水,测量并记录起始温度。(3)大烧杯里面倒入热水,测量并记录起始温度。(4)为了读数准确和方便,仪器要用铁架台进行固定。6.组装实验器械,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1)每两分钟进行一次温度的测量,记录到记录表中,并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绘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和趋势。(2)猜想一下,如果等到明天早上,大试管里的水和大烧杯里的水温会怎样?(3)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大试管里的水和烧杯里的水温度都变低了呢?你知道为什么夏天会感受到热,而冬天却会感受到冷了吗? 三、研讨1.记录并展示。(1)在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后,要做好记录,画出凉水、热水温度变化的折线图。 (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探究过程的照片,以及探究的数据和折线图。 2.汇报交流。(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记录表,交流探究实验后的发现。 (2)引导学生交流: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3)教师引导提问:凉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 3.小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四、拓展1.科学家对于感温材料的研究(儿童安全勺)2.出示火警报警器(让孩子们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究不同物质温度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3.提出问题。除了温度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感知温度的变化? 4.演示观察。教师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 教师演示:使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 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5.课外探索。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 五、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只要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量就会从高温的物体传递给低温的物体,当两个物体之间温度相等后,温度就不发生变化了。六、 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课后背抄知识点3.课外练习:【作业设计】1.当我们把20的冷水和60的热水放在一起后,我们会发现( )A.20的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B.60的温度会一直下降 C.20的水温度先上升,后下降到室温相同 D.热水的温度先下降后上升2.在炎热的夏天(室外接近37),我们经常会使用电风扇,下列关于电风扇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风扇吹来的风把身体的热量带走了B.电风扇吹来的风把身体上的汗带走了,汗水吸走了身体的热C.电风扇能让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下来D.电风扇能让人体的温度变低3.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从外面回家洗手,会感觉到放出来的自来水是热的,但是在夏天,放出来的自来水是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冬天的自来水比夏天的自来水热B.因为冬天人体的温度比夏天的冷C.因为冬天自来水的温度比人手表面的高,而夏天自来水温度比人手表面低D.因为冬天的自来水比夏天的自来水冷【板书设计】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凉水 冷 热热传递热水 热 冷趋于平衡 和环境温度相同记录单一:温度变化记录表 凉水温度热水温度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12分钟14分钟记录单二:温度变化折线图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将冷牛奶浸泡在热水中的图片可以让很多同学回忆起热牛奶的经历。冰箱里冷藏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以让牛奶从凉变热,这就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科学问题源自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相互接触可能存在着热量的传递。 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变化,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冷水的水温变化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变化,两者的温度最终会趋向一致。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 教学反思麟湖小学(科学)学科备课纸教学内容 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备课时间2022.4.12课型新授教学时间教材或学情分析【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4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热水)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冷水)直到热平衡。那么,热在同一个物体中会是怎样传递的呢?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又会是怎样的呢?由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设计单一变量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分析比较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三是观察更多金属的热传递。拓展部分主要是认识热传递的其它方式。【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热”现象已有切身的体验。在前一课中,学生也知道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热平衡。在本课中,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热传导”相关的问题。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通过综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2.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3.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交流与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3.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4.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2.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导过程和方向。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在金属中传导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圆片、火柴、蜡烛、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预案含作业与板书设计一、 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水杯、金属勺1.创设情境,研讨:配备热糖水,一生搅拌(预设:发现勺柄烫):(1)金属勺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烫了呢?交流想法。(2)如果勺子上有A、B、C、D四个点,热是怎样传递的呢?2.谈话:热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传递吗?今天我们就试着来研究热在金属中到底是怎么传递的。3.板书课题: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二、 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铁架台、金属条、酒精灯、火柴、金属圆片、感温油墨、砂纸刷子、学生活动手册等(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直观地看到热在金属勺上的传递过程? 出示材料:着重介绍感温油墨2.交流研讨,设计实验3.猜测:热在金属中是怎么传递的?(学生说猜测理由)4.明确实验要点(油墨颜色的变化)和注意事项(PPT出示:注意加热点;观察到现象即可熄灭酒精灯,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听到音乐,整理器材;注意:不要触摸加热的金属棒)5.小组实验,及时记录。6.研讨:你能具体说说热传递的过程吗?说一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预设:给金属条一端加热,热从金属条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给金属条中间加热,热从金属条的中间慢慢的向两端传递)7.小结:在金属条的一端和在金属条的中间加热一样,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把无数根细小的铁棒组合起来,它就成了铁片,如果在这张圆片的边缘或中心加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猜想3.研讨交流4.明确实验要点(油墨颜色的变化)和注意事项(将涂有油墨的金属面朝上;加热时,金属片保持水平,观察到现象即可熄灭酒精灯;实验结束后,将金属片放在白纸上冷却;听到音乐,整理器材)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6.研讨:从金属片边缘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从金属片中心加热呢?7.小结:你能说说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吗?(预设: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也是从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三)热在更多金属中的传递1.视频:出示热在其他金属中的传递 三、小结(预设:3分钟)1.不管是金属条还是金属片,热的传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小结: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3.现在你能解释没有浸入热水的勺柄一端为什么热起来了吗?(PPT出示热传递方向的动画)四、拓展(预设:2分钟)1.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预设:炒菜、做饭、热水袋、电热毯等)2.认识热传递的其它方式:阅读“热的传递方式”资料。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背抄知识点3.课外练习【作业设计】1.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是( )。A.向一个方向加热点B.向两个方向C.向各个方向D.无法确定2.在生活中,人们常用铁锅来烧菜,铁锅主要通过( )方式把热量传递给物体。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无法确定3.这是一条呈“S”形的铜条,在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A、B、C、D、E、F各点上的蜡烛会先后熔化。请写出各点处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 )( )( )( )( )( )【板书设计】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由一端向另一端传递 由中间向两端传递 由中间向四面传递 温度高 温度低(热) (冷)【记录单】 日期: 推测热在金属条、金属片中的传递路径,并用示意图或文字记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我的发现: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通过生活中的金属勺变烫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中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其次,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希望学生直观的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对热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有一定的启发。 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在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教学反思麟湖小学(科学)学科备课纸教学内容 4-5热在水中的传递备课时间2022.4.16课型新授教学时间教材或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5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热在金属中是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的。在本课,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于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同时,在教科书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整个探究活动也因此显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也可以在同一物体中由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即热传导。但是,对于在水等液体中,热究竟是如何传递的?学生的概念还很模糊,体验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