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doc
-
资源ID:28445769
资源大小:153.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技术提升型模式;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由均质走向重点、由分散走向紧凑,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为此,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是以建设山东省经济强市为目标,不断提升我市在鲁南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在鲁苏豫皖四省交接地区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将济宁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良好宜居、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8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规划远景为2030年以后。本次规划包括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在规划特色上突出四个特点:一是扩张了城市规模和容量。规划坚持“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城市发展战略不动摇,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跨河道、跨矿区、跨板块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达到160万人和160平方公里。二是优化了中心城区结构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方向,科学确定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济北新区、西城区四大版块的职能定位,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公共服务、文体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区。三是突出了城市特色。依据“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围绕中心城区规划双层环状绿化带,内环为“小光河府河越河”;外环为“古运河湿地京杭运河南跃进沟北湖湿地杨家河湿地泗河生态湿地泗河济东生态湿地小北湖”,做足、做活、做好水的文章,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自然特色。四是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重点做好城市路网、桥梁、水、电、气、热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是济宁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由此拉开了济宁在新阶段、新起点上跨越崛起的序幕。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打破常规,立足打造山东向南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全力全速推进城市建设,尽早展现济宁现代城市的特色和风采。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完善中心城区的功能,完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的职能。老城区近期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彰显文化特色,重点做好“三增、三降、两提高”文章(即增加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空间;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设密度、降低出行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北湖生态新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和高效利用一切能源资源,做到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重建相结合,构建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倡导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消费方式,探索构建生态社区、生态片区、生态住宅等人居模式;坚持整体开发原则,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设施框架、后具体项目开发”的要求,做到路网管网水网林网等基础设施一步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城市规模及功能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系列解读之二为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技术提升型模式;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由均质走向重点、由分散走向紧凑,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本次总体规划包括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一、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及规模本次总规确定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提升济宁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城镇空间结构;做大做强济宁中心城市,打造鲁南中心城市;加强市域和都市区城镇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各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镇,强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1、市域人口规模,2015年济宁市域总人口控制在860万人;2030年济宁市域总人口控制在950万人;规划期内市域总人口年均增长0.66%。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1.4%,城镇人口为445万人;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6.9%,城镇人口为636万人。规划期内市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约1。2、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三轴一带”。一心:由济兖邹曲嘉四市一县主要城镇组合而成的济宁-曲阜都市区为市域中心,为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中心地区,也是济宁着力打造的区域辐射中心,是济宁市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和产业成长的集聚区。三轴:指济宁市引导城镇发展的中东西三条主要空间轴线。中部轴线:连接嘉济兖曲汶地域,依托新石铁路、日东高速和国道327形成,为未来济宁对接鲁南经济带的西部产业引擎、最有潜力的产业聚合带和城镇化发展区。东翼发展轴线:连接曲邹微地域,依托京沪高速、104国道、京沪铁路形成,与京沪高速铁路曲阜站连通,未来将是济宁-曲阜都市区教育、文化产业聚合区和旅游区。西翼发展轴线:连接梁汶金嘉鱼地域,依托济徐高速、105国道形成。济宁市与济南和徐州都市圈经济联系的主要发展通道之一,是济宁推动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市域均衡增长的主要轴线。一带:京杭运河发展带,充分发挥新运河在经济、文化、资源、旅游的效力,带动沿线城镇化发展,未来有条件成长为新的文化旅游带、航运经济带、生态景观带。二、都市区发展定位济宁-曲阜都市区:总面积2983平方公里,包括两区三市一县的57个街办、乡、镇,新纳入了嘉祥县,形成功能分布更合理、更完善的济兖邹曲嘉都市区新格局,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强化各个地区的优势,以最优势特质进行错位发展,共享、共建生态体系、整合鲁西南地区资源,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区域协作;以产业优化带动产业转移、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提高利用效率,将都市区建成东方圣城,运河之都;能源基地,区域中心;网络城市,生态宜居。三、中心城区性质、职能与规模1、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职能: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2015年,济宁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110万人;2030年,济宁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1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总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总建设用地面积160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城市发展主导方向为:以向东发展为主,适度发展南部、北部、西部。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中心城区形成“双城六片三心三轴”构成的“H型”城市空间结构。“双城”即以老城片区为核心,以济北新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为主体的西城和以高新区、接庄新区为主体的东城。“六片”即老城片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济北新区、高新区和接庄新区。(1)老城片区:疏解老城人口和部分职能,控制开发强度。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提升老城区文化氛围和环境品质。规划人口50万人。(2)滨河新区:以运河申遗带来京杭运河周边环境提升为契机,以打造“一河两岸”城市滨水新景观带为出发点,适当拓展运河西岸用地,发展旅游观光、居住、物流等功能,疏解旧城的居住、旅游等功能。规划人口20万人。(3)滨湖新区:以老运河改造和小北湖防洪功能东迁为契机,以滨湖新区为基础,在南环路两侧、日菏铁路-小北湖之间拓展城市用地,形成滨湖片区,以提升城市品质。规划人口30万人。(4)济北新区:以现有的济北新区为基础,向北拓展,发展生活居住、物流。规划人口20万人。(5)高新区:实现“宜居城市、高新基地”。以现有城区为基础,强化与接庄新区的联合发展,共同建设东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承担市级商业、文化、娱乐等职能。规划人口25万人。(6)接庄新区:以接庄镇和任城开发区为基础,以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少量配置服务设施和生活居住设施的产业区,承担区级商业、文化娱乐等职能。规划人口15万人。“三心”包括一个市级中心和两个市级副中心。(1)滨湖新区市级中心:主要承担主要承担金融、商务办公、旅游服务、文化产业功能。(2)老城副中心:主要承担大型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医疗、旅游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3)东城副中心:主要承担商务办公、商贸物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生产服务功能,同时增强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消费服务功能。“三轴”包括东西城市发展主轴和两条南北城市发展次轴。(1)东西城市发展主轴:以公共设施服务带串联滨河城市中心区、老城城市中心区、东城城市中心区。(2)南北城市发展次轴:贯穿西城,以南北公共设施服务带为主体,串连济北城市中心区、老城城市中心区、滨湖城市中心区、小北湖的南北向发展次轴;贯穿东城,以南北公共设施服务带为主体,联系杨家河湿地、东城城市中心区、新接庄城市中心区、济东湿地的南北向发展次轴。四、北湖生态新城的规模及发展定位北湖生态新城是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总体规划将北湖生态新城定位为济宁城区的主中心,以旅游度假为特色,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规划总用地约97.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景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含北湖景区水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以兖矿济宁二号、三号井采煤塌陷地为主的生态湿地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33平方公里。规划期末按30万居住人口控制。在规划思路上,打响“北湖牌”,做活“水”文章,采取“引湖入城、筑城入湖”的发展策略,建设“北湖湾”,将北湖融入城市中心,最大程度地改造提升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展现“运河之都、北方水城”的特色风貌,打造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和谐统一的城市中心区。规划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一轴即沿北湖中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一带为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两区是指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四心绕一湾是指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拉开城市框架 优化人居环境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系列解读之七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中心城区在空间拓展上的瓶颈,抓住发展机遇,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空间发展战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打造“双城六片”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一主两副”的公共中心布局,初步建成鲁南经济带上的西部门户和中心城市。这是本次总体规划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济宁市长远发展;关系到尽快改善城区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重大举措。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济宁市旧城区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结合城市的发展历程,本次规划将金宇路、日菏铁路、济安桥路、火炬路之间的区域作为济宁市旧城范围。旧城区是目前的政治文化中心,商业贸易、教育、交通等城市职能集中。现状特点为:旧城内有不少历史文保单位,但城市已完成的旧城建设使得不少曾经历史韵味丰厚的街巷和建筑被破坏,历史特色已趋淡化。80年代后期建设的主要是一些居住小区和商业片区,其中以太白楼为代表的商业区为目前城市公共活动较为密集的地区。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在旧城边缘建设了大量的工厂和宿舍,这些地区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原有用途已经不能发挥土地的价值。部分工厂的污染影响周边环境,宿舍区普遍设施和住房老化,公共设施和绿地欠缺。城市机关单位及宿舍区主要分布在红星路两侧,建筑状况、市政设施和环境状况相对较好。城中村。一般为1-3层的私人住宅自由聚集而成,普遍环境较差,道路狭窄,市政设施配套率低,主要分布在旧城区的外围。由于旧城建设强度持续增加,空间拥挤,城市传统特色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经济活动繁荣、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旧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持续增高,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城市功能在旧城的日益聚集已经危及济宁市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历史风貌难以延续,城市文化和特色形象急需深入挖掘和塑造;公共开放空间缺乏,城市广场和绿地公园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匀;基础设施滞后,突出表现在城市热力、燃气管网覆盖率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利用率不高。根据专家综合多方因素的预测,随着都市区产业功能升级和济、兖、邹、曲、嘉5城区的迅速成长,都市区以外的县域将经历大规模人口“内迁”过程,即:县域人口负增长,都市区特别是济宁中心城区人口急速膨胀。近期2015年,济宁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110万人,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7%;远期2030年,济宁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160万人,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5%,用地规模160km2。所以,中心城区的扩容、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城市环境的改善等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面前。为此,本次总体规划重点强调了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两个方面,提出:一、首先重视传统城市肌理的延续,强化环境建设,突出城市个性,创造体现以运河为特色的城市景观和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实现“文化名城”。二、建设新区,逐步拉开城市空间框架,调整城市功能结构,减轻旧城区压力。从城市总体战略上安排新区建设,将新建设和新功能引向新区,能够有效的疏解旧城区不断恶化的人口、环境、交通压力,改善城市景观风貌。三、协调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之间的关系,规划通过综合整治,疏散旧城人口,改善旧城区环境,充分利用旧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历史环境的基础上培育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旧城区的社会和文化活力,实现旧城功能的优化。在城市发展快速时期,城市建设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重大的投资决策,影响更为深远。近期建设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区改造,完善、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及空间结构。建设新区是中心城区近期用地扩张的重要空间,城市新功能的承载地,对老城区的功能也有所疏导。以老运河改造和小北湖防洪设施外推为契机,以滨湖新区为基础,在南环路两侧、日菏铁路-小北湖之间拓展城市用地,形成滨湖片区,以提升城市品质。规划人口30万人。滨湖新区是中心城区可选择用地中最具水乡风貌的地区,由于滨湖沿河,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该区的开发建设尽管刚起步但优势明显、动力强劲。滨湖新区主要以高档居住、教育、高端服务为主。区内市级综合服务主中心主要承担市级商务办公、金融保险、行政、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娱乐等功能。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加快滨湖新区的开发建设,注重滨湖临河特色的塑造,在近期内尤其加快滨湖新区中心的建设,配合多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带动整个新区的发展,近期滨湖新区应具雏形,将进一步发展为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极大地提高济宁市在鲁南经济带甚至更大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东城是过去十余年济宁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区域,发展已初具规模,现状以工业用地为主,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任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是强市之本,决定了城市综合实力能否增强和城市化水平能否提高,因此近期应进一步加快东城产业组团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配套,加快产业聚集。近期加快建设东城副中心建设,完善其商业、办公、科研的职能。同时加快东城的住宅开发建设及“园中村”的改造工作,为东城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空间。升级老城:老城区重点发展居住、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完善市级商业主中心。推进“退二进三”,逐步搬迁老城西部鲁抗、电化厂等工业用地,疏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职能,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老城整体形象。旧城置换出来的用地主要用于与传统运河文化和督府特色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商贸、绿地、公园等设施,城市现存的文物古迹如古槐、铁塔、太白楼、东大寺等应严格保护,根据情况划定环境协调区。竹竿巷、历史道两岸及老运河口等重要地段,对于打造“运河之都”的形象有突出意义,在旧城区更新中应避免大拆大建,加强研究,注重环境设计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扬,展示城市特色。提升太白楼路市级商业中心的服务水平,增强旧城活力。旧城其他地区主要发展居住和商业功能,积极发展适合旧城生活需求的文化娱乐、医疗、福利等各项设施。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城市容量增长的基础,为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文明提供保证。近期是济宁市城区快速扩张的时期,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环境保护等应与城市快速发展相均衡并适度超前,尤其是新区开发应适度超前。规划近期加快新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基础,配合既有条件建设给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合理增长。本次总归规划济宁市区为一级中心城市,为市域和都市区首位城市,在实施都市区空间一体化战略中处于核心角色。在强调极化中心发展策略的方针下,对极化中心的目标采取实质性措施,加快中心城区的开发力度,优化改善旧城区,突出济宁在市域城镇发展进程的中心地位和 “济宁曲阜”都市区空间一体化战略的主导力量,实现中心突破、济宁领跑、圈层发展的市域空间发展策略,促进形成有带动能力的都市区,引导济宁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