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项目安全管理.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项目部关于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改情况回复报告浅谈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一、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通过对生产要素具体的状态控制,使生产要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为事故,尤其是不引发使人受到伤害的事故。二、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是对施工生产中人、财、物、机、环等生产要素的综合管理。人 是对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包括项目领导、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这些人员进入现场前进行从业资格审核,杜绝无证上岗。要做好民工队驻地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和岗位培训。财就是要保证安全措施费的足额、有效的投入,对“四新”项目的投入。物就是材料物质等建筑材料的管理,不允许不合格低质伪劣产品进入工地,机就是设备的管理,环就是施工环境、条件等管理。施工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赢得信誉,实现效益等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每当施工项目的管理过程结束,应该交付一件建筑产品。施工企业的效益性目标,正是通过每个施 工项目而落实与实现的。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实现效益相关的生产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管理使施工项目效益目标的实现,得以充分保证。(二)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施工生产中工期、质量、效益与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安全生产需要。而在实际工作往往把安全看成软指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就不要,以之各类事故尤其是重大、大事故不断,有的甚之恶化。如上海2010年11.15特大火灾事故处理结果己公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性调查组查明,该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是一起因企业违规造成的责任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在胶州路号公寓大楼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违规在层电梯前室北窗外进行电焊作业,电焊溅落的金属熔融物引燃下方层位置脚手架防护平台上堆积的聚氨酯保温材料碎块、碎屑引发火灾。事故的间接原因:建设单位、投标企业、招标代理机构相互串通、虚假招标和转包、违法分包;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管理混乱;设计企业、监理机构工作失职;市、区两级建设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缺失;静安区公安消防机构对工程项目监督检查不到位;静安区政府对工程项目看,组织实施工作领导不力。综上可以看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职工违章作业,但从深层次来看,项目建设管理各部门存在失职或管理不到位,只要那个部门重视了都有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也给我们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笔者认为,当前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如下不重视安全生产的现象: 1、思想上不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领导干部安全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定施工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其中对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责任进行了高度概括,并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责任人应当依法负有的六项基本职责,这就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很多施工企业,基本上能做到重视安全,但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形式上,真正到了要增加安全投入、增加安全经费时,他们就能省则省,能少投入就少投入,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出了事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还存在一些现象,就是有些单位,企业在安全方面不投入或少投入或安全意识不是太强,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也没有什么问题,为此他们就认为安全不投入或少投入也不会出现事故,能蒙混过关就这样敷衍过去。这样对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起不到推动作用,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具体就是安全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造成管理上的缺陷。2、制度不落实,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情况、新问题,制度也需要修改更新,而现实制度往往落后实际,出现空档。不少项目部由于管理力量缺乏,工作责任性差,存在照抄照搬别人资料现象,有甚至连名称都没变,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口上。操作工人也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关制度就是没有落实到实处。给事故以可乘之机。3、投入不足,施工项目的安全措施费,国家有明文规定,实行专项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资金不到位,资金被挪作他用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4队伍素质低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有人形象把整个中国比做一个大工地,而建筑业整体素质低下,建筑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建筑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以上,而农村富裕劳力占全行业的80.58%,有的施工现场甚至高达90%是农民工,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低下,而职业技能的培训远远不够,农民工经过培训取得技能岗位证书的比例低于2。4%,而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不到10%属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少,素质低,远远达不到项目管理的需要,离建设部规定有很大缺口。5、有章不依,施工项目的作业人员是流水的兵,很大部分是临时招用,未经专门机构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只是项目部作个简单交待替代岗前培训上岗作业,昨天种田的农民,成了今天的建筑工人,他们对施工作业的规章主要靠现场施工员的管教,事懂非懂,工作中盲目性很大,有章不依,违章作业可以说是比比皆是6、执法不严也是一个通病,由于平时违章作业现象处处可见,管理人员也见多不怪,习以为常,出了问题项目部领导首先考虑的不是检清原因,吸取教训,而是如何化解问题,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影响业绩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俗话说小洞不补总究会酿成大洞(大祸),目前重大、大事故得不到有效遏制根源就在这里。如上海的11,15特大火灾事故,分析直接原因就是一件很小的违章作业所为,教训实为深刻。分析产生上述不安全因素的原因,笔者认为1、思想认识不到位,是法律意识谈薄的表现,没有把安全管理提到执行安全法的高度上来认识,法律规定企业领导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发生重大事故要追究领导人的法律责任。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视同一般管理工作,有空就抓,忙时不抓,平时不抓,出了事故再抓的被动局面。2、建筑工程特性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建筑安全问题的不断变化,建筑工程的流水作业,使得作业班组需要经常更换工作环境,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多变,施工作业的非标准化使得现场危险因素增多等,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的行业,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复杂性,多变性。3、管理上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错误指导思想,他们强调了宏观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日常管理的具体、细仔性。现场施工情况千变万化,安全生产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各道工序,各个环节,每个生产工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那道工序、工种、人员、设备、材料等都可能发生事故,如施工场地材料的乱堆乱放,氧气、乙炔瓶的存放不当都会酿成事故。都需要安全管理干部一条一条地去检查落实。细节决定成败。4、工作方法简单,习惯于运动式推进,喜欢轰轰烈烈的大检查,大整改,图表面,忙于写报告,做总结,缺乏扎扎实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治表不治本,安全工作难以持久。5、作业人员繁频变化,不断更换工作环境,操作工人技术、技能低下,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存在肓目蛮干。6、责任缺位。项目管理中强调一人多岗,一人多能,以节约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减少成本支出,容易造成人员职责不清,串岗混岗,不少工作无可追溯3、对策及措施1要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要使施工人员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法律赋于的责任,特别重要的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法规定施工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领导干部安全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安全法对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责任进行了高度概括,并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责任人应当依法负有的六项基本职责,这就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安全法从法律角度上规定了企业领导的行为职责,以迫使他们自觉的提高安全意识。领导的安全意识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自觉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领导干部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自己头等的大事,重中之重,压倒一切的位置上,。 决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态度。 2 编制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规章制度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硬性规定。编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管理经验和好的管理制度,但不可以机械照搬。现实中有的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完全照搬别人的,甚至其中有些名称、称谓都未更改,更别谈是否实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反正检查时我有管理制度,至于适不适用,那就是水平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了。这样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要它何用。 其次,编制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就必须照此实行,应该组织学习、进行分工、明确责任,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好的制度、好的措施,如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班前安全讲话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真正贯彻落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要主管领导重识,并亲自推动才能受到成效。举个简单的例子:安全例会制度,领导不组织、不召开,安全员能坚持贯彻吗?有些项目部可能主管领导就不知道一个月应召开几次安全例会,应组织几次安全大检查,或知道但未照此实行。领导不重视,就别谈其他管理人员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而制度就形同虚设了。 因此,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施工特点,编制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 3 辨识和控制危险源,加强作业人员的班前教育 全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重大危险源的卡控。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怎样做到有效的控制,说到底就是人和物的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如: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挂安全带、电焊作业人员不戴防护面具等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起重设备钢丝绳断丝现象,电线电缆破损裸露,机械传动部位未进行防护等等。危险源辨识就是要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有工序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缺陷,把他们一一找出来,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把那些容易发生的,造成后果严重的列为重大危险源,并制定一系列的卡控措施,尽可能的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同时,根据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作业人员应该对施工环境存在的危险有知情权。那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应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哪些工序存在危险,管理人员平时检查应重点控制那里,那些应着重检查,作业人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每次的班前安全讲话让所有作业人员对当天施工的危险情况心中有数,努力按照安全规定进行作业,万一事故发生知道怎样应急和避免伤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卡控,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班前安全教育是重要的事前控制措施。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 加强对所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作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的安全状况。大量的安全事故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差,作业人员素质低及缺乏自我防护能力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许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因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堂必修课。 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在实际运用中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灵活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安全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流于形式。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其中不乏主要管理人员,虽然也按要求进行了培训,但他们事实上并不清楚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知识的匮乏,就容易造成项目管理人员重视安全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就无法真正促进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要着重于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因此,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减少人为失误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5 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严把材料质量关,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 。大量安全事故的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安全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或尽可能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严把材料进场质量关,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严把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等质量关。在选用材料、机具及其他施工设备时,除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必须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决杜绝片面追求价格低廉、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质量的现象。例如在脚手架施工中,作业人员能按操作规范施工,各项管理措施也能落实,但脚手架自身质量存在缺陷,达不到承载负荷的要求而造成坍塌事故,其他如机具安全标准不符合要求等也容易造成事故,所以应从源头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其次,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对每个事故进行分析,总会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施工中,这三个状态或不稳定因素普通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故隐患。隐患存在但不一定就会出现事故,只有当这三个因素同时作用于同一个体、事物时才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加强安全管理,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应尽可能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科学地、积极地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工效、节约能源,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物的不安全状态。 最后,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很多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安全管理人员较少,且管理素质也上下不等。因此仅依靠安全管理部门这一单一的部门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及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使安全管理体系运转顺畅,这样才可能避免产生各种事故隐患,也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6 编制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这样。虽然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安全事故的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也存在着偶然性、特殊性及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还要在平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好事故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就是要编制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怎样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首先,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应注重于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现有的资源能否满足所编制预案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切合实际。 再就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应做好应急救援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准备工作,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外部有力的支援。 第三,必须进行应急救援的演练。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演练,才能发现预案的不足、缺陷,再加以修整、补充,才能保持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第四,做好总结、整改、教育工作。当演练或突发事故救援结束后,必须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总结工作,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三 )结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做到不换镜头,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稳步推进,达到长治久安,实现预定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