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练习新版北师大版.docx
第5节运输作用知识点1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将带叶的新鲜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后,制作茎的横切片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茎内被染成红色的结构主要是木质部,说明水和无机盐就是在木质部中运输的。2.对木本植物的枝条进行环剥,露出木质部,经过一段时间,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而形成枝瘤。说明茎输导有机物的管道位于树皮的韧皮部中,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知识点2导管和筛管3.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位于木质部里。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里。韧皮部是树皮的一部分。4.每根导管由许多管状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导管细胞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5.筛管细胞是长形的活细胞,两个筛管之间的横壁形成筛板,上面有筛孔。6.根和叶脉内也有导管和筛管,它们与茎内的导管和筛管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完成植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知识点1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把一段带叶的茎下端插入装有稀红墨水的瓶子里,放置在温暖的阳光下,待到叶脉微红时,用肉眼观察茎的横切面,染红的结构是(A)A.导管B.筛管C.木质部D.韧皮部2.根据“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带有叶片的枝条,实验装置最好放在阳光直射处,目的是提高蒸腾作用的强度,使实验结果明显。(2)烧杯中的红墨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有利于观察。(3)为了验证茎可运输水和无机盐这一实验结论,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上图(烧杯中已滴入了红黑水):预期的实验现象是:A枝条未变红,B枝条变红。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该实验的结论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这一实验设计思路的目的是:证明茎的木质部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知识点2导管和筛管3.筛管输送的物质和方向是(A)A.有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B.有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C.无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D.无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1.导学号71384104(2017广东东莞期末)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D)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2.导学号71384105(2017广东汕头月考)下图为植物体部分物质运输示意图,箭头表示运输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甲表示释放氧气、散失水分B.乙表示输送水分C.乙表示输送无机盐D.丙表示输送有机物3.观赏植物滴水观音的叶片会“吐水”,这些水分是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的结构是(D)A.叶脉B.根毛C.筛管D.导管4.某同学家中的一棵枣树,在枣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C)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C.树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受阻而供给了果实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损伤树皮不影响果实的发育1.(2016湖南永州中考)移栽树木时,给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吊瓶的针头应插到茎的(C)A.树皮B.形成层C.木质部D.髓2.导学号71384107(2016新疆中考)右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图中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B,原因是环剥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通道筛管。(2)该实验还说明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枯萎,这是因为水分通过茎的导管向上运输。导学号71384108右图所示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锥形瓶中,除清水外,还应滴几滴红墨水,其作用是便于标记观察。(2)实验装置中的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主要目的是增强枝条的C。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分解作用(3)取两组图示装置,甲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树皮,乙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的是乙组。(4)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其目的是冲掉枝条表面的浮色。把该枝条作茎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导管。专题整合训练绿色开花植物的生理作用专题1植物的光合作用1.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在同一株植物的同一部位摘取相同的三片叶子,用打孔器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进行脱色后,用碘处理,结果是(B)A.早晨摘取的蓝色最深B.傍晚摘取的蓝色最深C.深夜摘取的蓝色最深D.一样深2.导学号71384109(2017广东韶关期末)对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C)A.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作“无光”和“有光”的对照B.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是为了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淀粉C.隔水加热能防止酒精沸腾,有利于叶绿素的溶解D.在叶片上滴加碘液,是想看看叶片是否有淀粉生成专题2植物的呼吸作用3.(2017安徽芜湖期末)农田淹水后,如果不及时排水,农作物会死亡,主要原因是(B)A.蒸腾作用过于旺盛B.缺少氧气,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C.光合作用过于旺盛D.根部吸水过多,导致萎蔫死亡4.(2017山东潍坊期中)花草虽美,却不适合在卧室中摆放。你认为以下解释正确的是(D)A.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B.植物白天进行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光合作用C.植物白天只进行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专题3植物的蒸腾作用5.(2017安徽芜湖期末)当你和同学们漫步在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小路上时,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得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变了空气质量(C)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D.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6.(2017广东潮州期末)下列有关生产实践的说法,错误的是(C)A.合理密植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B.夜间适当降温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堆放的水稻种子发热是由于种子发霉所致D.移栽植物时剪取部分枝叶的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专题4绿色开花植物生理作用的综合题7.导学号71384114(2016湖南湘潭中考)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如图1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小烧杯。分析并回答问题。(1)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见钟罩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通过玉米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出来的。(2)将装置内0时到24时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图(图2);分析0时到6时的曲线变化情况,可知该时间段内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3)若在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来探究“玉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黑暗(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4)若用装置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往小烧杯内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的小烧杯内应加入30mL清水。(5)将上述光合作用实验后的玉米叶片摘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对照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说明光合作用还制造了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