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四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doc

    • 资源ID:28536613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四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健康的内涵;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儿童智能教育的定义;学前儿童家庭美育的任务。2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构成;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措施;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3理解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父母在学前儿童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学前儿童家庭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四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的健康教育一、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涵义(一)健康及健康教育“健康”(Health)一词的本义是体格与精神的健全(Soundness)和完整(Wholeness)。对“健康”一词的认识应该包含着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三方面的健康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二)学前儿童健康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身体缺陷;二是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三是对环境的较快适应能力。身体的健康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全的关键。学前儿童的健康,意味着学前儿童持续的正常发展。其中,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够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常可以用一些形态指标来进行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臂围、坐高、皮下脂肪等,其中,体重、身高和头围三项指标,不仅测试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也可以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水平提供重要信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有:(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发展正常;(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5)性格特征良好;(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前儿童体育。从概念来看,学前儿童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儿童儿体育包含学前儿童身体保育和幼儿身体锻炼,而狭义的学前儿童体育是指通过发展学前儿童的动作增强其体质的身体锻炼活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广义的学前儿童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形成健康态度、养成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与狭义的学前儿童体育共同构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即身心保健与身体锻炼。因此,我们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界定为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成人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保护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对健康不多加关注和培养,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三)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性爱关系和血缘关系维系的,这种自然的情感是社会其他任何单位或者群体所不具有的。家庭健康教育以家庭为整体、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以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父母或家长应以身作则。根据不同年龄健康成长的规律,用科学的内容和方法使家庭成员树立卫生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家庭成员较早地学到卫生保健知识,为学校和社会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家庭健康教育,不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还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对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态度的改善以及健康行为的养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家庭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前儿童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与家庭饮食、衣着、居住等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对安全、爱、尊重、成就感等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与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家庭健康教育是教育机构和社会健康教育的基础,家庭健康教育往往能实施教育机构和社会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教育任务。家庭健康教育往往是非正规的,它有较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不如教育机构的健康教育那样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也缺少固定的教材。但是,家庭健康教育常常更具针对性,更富有弹性,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且有情感因素的加入。因此,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健康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家庭健康教育还必须顾及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顾及社会对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一)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内容的组成 通过家庭健康教育,不仅要使学前儿童初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机体,按照健康的要求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身体的健康;还要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学习适当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增强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改善与人交往的技能,逐步形成自觉地抵制有损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使其行为能较好地适应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生活。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所包含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内容,虽然都有其自在的涵义,但是却是相辅相成的。 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儿童对健康的认知水平,改善对健康的态度,培养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领域。例如,在营养与饮食的健康教育部分,在认知领域,要让学前儿童初步懂得各种食物都会有能够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营养素,有些食物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危害的;在情感领域,要让学前儿童愿意接受各种食物,愉快地摄取各种食物;在行为领域,则要让学前儿童在家庭和托幼机构用餐时,都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过食。(二)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卫生教育 对学前儿童进行个人卫生教育,特别是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对于维护和增进儿童机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行为的可塑性大,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良好时机,不仅容易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较易纠正不良习惯。在学前期要注意培养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有:(1)生活自理能力。要让学前儿童学会自己洗脸、洗手、早晚刷牙、穿脱衣服鞋袜、吃饭、收拾整理玩具和用具等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 (2)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训练学前儿童按时睡眠,定时定量饮食及大小便等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其一日生活有规律性。(3)清洁卫生习惯。要让学前儿童养成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和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等清洁卫生习惯,学会使用自己专用的手帕、面巾和浴巾,或一次性使用的卫生纸巾,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时,会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要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挖耳、抠鼻、揉眼,也不要将手指、蜡笔、铅笔等放入口中。 (4)学习卫生习惯。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绘画、写字、唱歌等习惯,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注意用眼卫生,并保持书籍、文具和玩具的清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以及学习消除心理紧张的方法等得以实现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每一个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增强鉴别和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 对学前儿童施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前儿童学习适当表达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技能和方法; 培养学前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感; 帮助学前儿童改善与人交往的技能; 培养学前儿童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增强学前儿童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 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 让学前儿童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培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有损于心理健康的行为。营养与饮食卫生教育 对学前儿童施行的营养卫生教育应与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进行。进行教育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前儿童初步认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让他们粗略地知道应从哪些食物中去获得这些营养素,特别是要让儿童知道在饮食中要多吃富有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 第二,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平衡和合理膳食的积极态度,能自觉自愿地食用各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过食,进食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第三,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洗手、进食定时定量、不乱吃零食和过多饮用冷饮,进餐时细嚼慢咽、不边吃边说笑等等。要让儿童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做到不吃没有洗烫消毒的生食品,不吃霉变、腐坏的食品,不吃被农药、金属毒物等污染的食品。消费卫生教育 作为社会的消费者,学前儿童不仅有一般的消费需要和愿望,也有其特殊的消费需要和愿望。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广告等传播方式对刺激学前儿童的消费欲望以及建立需要的态度方面会产生难以抵御的影响,各种商品为儿童在吃、穿、用、住、玩等诸方面部提供了众多的选择的机会。对学前儿童进行消费卫生教育,让他们对各种消费物品和消费服务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能抵制来白社会各个方面的消极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逐渐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为形成稳固、健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打下基础。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消费卫生教育最终当落实在儿童消费行为样式的建立之上。早期建立起对商品和服务的态度、选择和使用模式会对人的一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环境卫生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与环境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如果环境发生剧变,或者由于人为的原因佼其构成或者状态发生变化,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其至扰乱和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对学前儿童施行的环境卫生教育旨在让儿童初步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逐渐产生和形成保护生活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培养儿童保护环境卫生的行为和习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旨在让学前儿童懂得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有益于儿童疾病的预防,从而初步形成个体在疾病预防中的责任感,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初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较为自觉地执行各项防病措施。性教育 学龄前期形成的性观念和性认识是成人明确的性概念和性信念的前身,可能成为成人期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性教育应从儿童刚出生时就开始,通过教育,让儿童逐步学习各种有关性的知识,防止儿童产生性压抑和性神秘感,逐步确立正确的性态度,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和性角色意识。性别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对性角色的自我体验,而性角色是性别的公开表现。儿童在3岁以前就已经开始对自我性别进行认同了,5岁左右的儿童则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应社会生活,以后,儿童的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强烈。在学龄前期,给儿童起名字、买衣服、选择玩具、安排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期待,都具有性教育的意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意无意地出现倒错,就可能造成性别认同的障碍,使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等向异性方向发展、甚至产生变态的性心理。学前儿童对性知识仅表现为纯粹的求知兴趣,所关心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的因果关系,他们会提出诸如自己是从何处来,为何自己的生殖器官与异性儿童的不一样等一类的问题。对学前儿童提出关于性的问题不应回避,但是不必主动去提问或解释。可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情景,让学前儿童逐渐认识一些关于动植物和人类繁衍后代,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的粗浅知识。三、实施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措施(一)更新家长的健康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增强他们的体质,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由于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如早期性、亲密性、长期性、渗透性等等,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有其特殊的意义。家长随时随地可以把健康的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如,哪些食物对健康是有益的,污染为什么对健康有害,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帮助等等。可是一些孩子由于用脑过度,锻炼不足,营养不合理, 而导致身体瘦弱,体质下降,呈“豆芽菜”体型; 而一些孩子则由于迷恋电子游戏,久坐不动,贪吃零食,使他们肌肉松弛,脂肪堆积,肥胖儿童逐年增多。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大的预防保健措施。家长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承担起家庭健康教育的任务,应牢记“有健康不等于有一切, 但失去健康就等于失去一切”这句名言, 帮助学前儿童从小树立起重视健康的正确观念。(二)培养学前儿童热爱运动,珍爱健康的习惯家庭健康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让学前儿童了解关于健康的基本常识,使孩子们逐步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机能和特点,明白自己成长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他们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适应现代化的健康观念和卫生要求。家长不仅不应该限制学前儿童的活动,而且要培养他们从小热爱运动,珍爱生命,珍视健康的好习惯。体育锻炼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益处,它能够使学前儿童全身各个系统的机能得到增强,心理水平不断发展。运动使学前儿童的骨骼发育加速,骨质变得坚硬且富于弹性,关节灵活,肌肉发达,运动能力大大提高。运动不仅减少了学前儿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充足的血液供应满足了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运动还能促进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外部肢体的运动通过神经末梢把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增生分化,神经纤维的网络化不断建立,条件反射迅速形成,促使学前儿童认知水平、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随之增强。运动有助于缓解孩子精神上的压抑,他们在运动中放松自己,运动让他们变的热情开朗。家长应充分认识运动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热爱运动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表现,父亲尤其要在这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定期安排全家人一起登山,跑步,夏季带孩子一起去游泳,让孩子在经历中体验父亲的爱,感受父亲阳刚的魅力,培养孩子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三)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不禁要问,成人由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竞争激烈而出现紧张、焦虑、困惑等心理问题,学前儿童天真浪漫,享有幸福的童年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吗? 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使孩子具有了安全感,信赖感,幸福感,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孩子健康心理的坚实基础。让孩子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是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全家人都给予极大的关怀和爱,他的需要被最大限度的满足他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然而仅仅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孩子懂得,要求要合理,合理的要求是不能得到满足的。爱,既是一种情感,也可以用行为来表达,如帮爸爸妈妈拿鞋子,搬椅子,倒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儿减轻妈妈的负担,这就是爱的表达。 其次,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有其特殊的方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习惯需要养成,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学前儿童按照一日生活的秩序正常而有规律地饮食起居生活有秩序有利于减少神经系统的负担,有利于保持愉快的心境。过分溺爱使孩子不能自理,不能自立,离开了成人的照顾便无法生存。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是当代孩子的普遍问题, 家长很少要求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有时,孩子的劳动经历总是与被处罚这样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他怎么会喜欢劳动呢?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教育。最后,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学前儿童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勇敢,努力,刻苦,认真负责, 坚韧不拔,独立,自信,文明礼貌,遵守规则, 关心他人,有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四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的情感教育一、情商、情感与情感教育(一)情商与情感1情商情商(Emotion Quotient)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在1990年提出这一概念。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葛尔曼曾概括了五个方面:(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葛尔曼认为,认识自身情绪是情商的基石,这种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只有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而对学习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作出妥善明智的选择。(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管理必定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的目的。这方面能力较匮乏的人常常要与低落的情绪交战,掌握自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振奋起来。()自我激励的能力,无论是要集中注意力,还是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是绝对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地增强自我成就感,提高对事业的热忱,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因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不断地用自己取得的成就勉励自己,从而不断地前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葛尔曼认为,心理健康要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善于感觉别人的感受,这是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具备同理心的人较能从细致的信息上感觉他人的要求。()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人际关系是一门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能否细微地关注,恰当地对待他人的情绪,往往与个人的人际和谐程度、领导能力有关。2情感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一种与认知、意志相并列的特殊心理过程。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列宁曾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交织在一起,通称为情绪情感。就狭义而言,它又不等同于情绪,而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爱、恨等等。情感具有两极性,即积极的情感(增力性)和消极的情感(减力性)。凡是和积极的态度联系的情绪情感,如振奋、紧张、热忱、英勇等为积极的情感;凡是和消极的态度联系的情绪情感,如烦闷、沉重等为消极的情感。(二)学前儿童早期情感的发展孩子从诞生那刻起便有情绪情感反映。新生儿最初的情绪情感反映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有关。当生理需要满足时,便有愉快的体验,若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有不愉快的反映。愉快与不愉快是新生儿最初的情绪情感分化。孩子日渐长大,活动内容和范围拓展,需求增加,因而情绪情感体验的层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进入三岁后,幼儿高级情感开始萌发,情感社会化倾向逐渐显现,情感向着社会化、复杂化等方面迅速发展。蒙台梭利曾说,三至六岁是幼儿个性建设时期,也是情感发展的敏感期和快速期。这时期幼儿情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深刻化:幼儿不仅对活动的过程,而且对活动的结果产生情绪情感体验。幼儿对同一种情绪情感体验能根据不同的对象表现出程度的深浅。如就爱而言,孩子能对父母表现出亲爱,对老师表现出敬爱,对小朋友表现出喜爱。(2)社会化:幼儿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体现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周围人们的实际交往中,幼儿能比较正确地领会别人表露的情绪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3)多样化:幼儿表现情绪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上,也表现在语言上;不仅有即景性,还能形成短暂的心境;不仅是外显,也开始具有初步的控制能力。(三)情感教育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对教育要作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也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便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地注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情感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把活动概念作为全部教育理论和逻辑起点时,情感教育显然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是指由家庭中的成人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旨在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塑造其良好文明的品行,增强社会交往,形成其健康人格的教育。二、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情感教育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由学前儿童情感特点,以及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决定的。婴幼儿时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早期情感开发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以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育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而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又与其情感的发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学前儿童的身体还很柔弱,自理能力又差,需要成人的哺育与照顾。但是,他们的语言发展还不发达,表达方式有限,很难直接表达其身体的需要和变化。因此,情绪的变化是成人了解学前儿童身体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一窗口,学前儿童达到与成人的沟通,从而得到成人的哺育和照顾,得以生存和健康地成长。同时,学前儿童如果经常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状态,也有利于其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作,从而促进其身体健康发育。(二)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情绪、情感的稳定、愉快。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行为表达受情绪的影响、支配很大,他们的情绪又具有外露、不稳定的特点,成人可以很容易地从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中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得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情绪又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窗口,对学前进行早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其情绪保持稳定、愉快,从而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以及个性形成也会有重大的影响。早期情感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乃至其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三)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情绪化是学前儿童认知活动的突出特征,学前儿童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无不充满情绪的色彩。这种情绪化的特征对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激发脑细胞的活跃程度,使学前儿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其认知活动的效率。父母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其情绪化的特点,并积极进行情感教育,会更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三、当今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当今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考察现实家庭生活,当今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冷漠,缺乏爱心、同情心。一些孩子只知别人为我,不知我为别人,只知被爱,不知施爱。他们习惯于过父母精心照料的舒适生活,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享受,极少考虑别人的需要与态度。他们不了解也很少去了解父母在工作和繁重的家务中付出的辛劳,一味提要求,动辄发脾气,任性冷漠,不尊重长辈,不关心他人,缺乏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自私,缺乏责任感。一些孩子在生活中为所欲为,常常无理取闹,只要自己开心自己高兴就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对一些力所能及本应自己去做的事却依赖别人来完成,严重缺乏责任心。例如,自己玩的玩具要家长收拾,上学的书包要家长背,学习用品要家长准备,等等。缺乏群体意识,不懂分享。一些孩子自幼喜欢自己玩耍,自个儿活动,不爱与人交往,不愿参加群体活动,体验不到群体所具有的那种愉快的氛围。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霸占领地,霸占物品,不懂合作,不懂分享。(二)产生学前儿童情感问题的家庭原因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从家庭生活、家庭教育角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溺爱孩子,一切包办。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对孩子投入了所有的爱与关怀,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爱的投入而忽视爱的反馈。他们生怕孩子受委屈、吃苦受累,凡事替孩子考虑,凡事替孩子料理,孩子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种一切替孩子着想,一切替孩子做事的“保姆式”的教育,必然导致孩子依赖性增强,责任感降低,形成惟我独尊,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不会体贴别人、关心别人的情感品质。纵容孩子,听之任之。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对孩子娇纵过分,对其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严格要求孩子,而是无原则地听从和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主”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习惯。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听之任之,随其发展,一些孩子消极的情绪情感,如霸道、自私自利等的形成,与父母的这种姿其所求,姿其所为的教养态度与方法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伙伴,缺乏交往。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伙伴关系。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和大人一起生活,很难与大人一起进行平行性的游戏活动。有的父母成天忙于家务和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加上现今多是单元住宅,孩子生活、活动空间有限。在缺少“儿童集体”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失去与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互助互爱,相互关怀,和睦相处,相互礼让的机会,容易养成不合群品行,缺乏群体意识,品味不到共同分享的乐趣。四、重视父母在学前儿童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法国的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认为:“注重从情绪情感方面关心婴幼儿,对孩子以后的成功和幸福有着很大的影响”。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影响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是对学前儿童影响最早也是最大的因素。家庭是人生情感的启蒙学校。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力量,对学前儿童的情感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格特曼呼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应当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一)父母是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学前期正是个体情绪、情感萌发、发展最快的关键时期。婴儿出生时,只具备几种与生理相关的原始的基本情绪,在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婴儿情绪不断分化发展,并且很快就能学会识别、控制人类具有的大部分情绪。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生命头几年得不到适宜的教育影响,情感发展将会出现很大的障碍。因此,学前期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而此时,学前儿童接触最早也最多的“重要他人”就是其父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子女的哺育和关爱给予孩子对于世界最初的印象和最早的情感经验,这正如一幅好的作品,第一笔的好坏至关重要。(二)父母是与学前儿童关系最密切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依恋。由于这种依恋,父母能敏感地体察到孩子身上一切微妙的变化,而孩子也能从父母关爱的眼神和表情中体会到安全和信任,获得人生中最早的情感体验。同时,孩子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朝夕相处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及情绪变化都有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成为他们的模仿的对象;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幼儿各种表现的反馈与回应都会给幼儿不同的信号,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影响他们情绪、情感的发展。所以,父母与孩子天然密切的关系在学前儿童早期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父母与学前儿童早期的情感交流是学前儿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婴儿出生时极其软弱无能,需要成人的哺育与照顾才能得以生存。而婴幼儿的表达手段又极为有限,只有通过情绪的变化才能表达其生理与心理的需要。父母由于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是最能留意、识别、领会这些情绪变化的人,他们与孩子经常的情感交流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其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学前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情感日趋分化、复杂、丰富而且富有社会性意义,这使学前儿童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加大,对社会的适应性日益增强。所以说父母与婴幼儿间情感的交流是促进学前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五、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措施(一)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心理环境,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家庭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一种稳定、典型、占主导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氛围的主导力量,父母之间关系是其主要因素。如果父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经常表现得愉快、幽默、乐观向上,会使孩子感到轻松、快乐,并为孩子学习、理解和处理情绪提供良好榜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将使孩子压抑、焦虑,不利于其情感的发展。此外,家庭情感氛围中的另一种重要的构成因素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它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在家庭中,亲子关系的表现是不平等的,父母在其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父母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将决定这一关系的和谐、稳定,并影响幼儿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处理。在处理亲子关系的过程中,父母首先应对幼儿充满关爱,父母的爱是亲子关系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同时,父母还要在爱子女的过程中教会幼儿去体验、理解父母的爱,并学着去爱父母、爱他人。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不能凡事独断专行,要求孩子完全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不顾孩子的感受,但同时也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毫无原则。(二)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内心的一种特殊体验。对学前儿童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其情感发展,就要增加学前儿童的情感经历,丰富其情感体验。首先,父母可以增加学前儿童人际交往的机会,包括与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以及与小伙伴等人的接触和交往。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使学前儿童体味亲情、友情等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经历。其次,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情感教育的素材。比如,让学前儿童给下班的父母递上一双拖鞋,使其学会关爱父母;让学前儿童给乘车的孕妇让座位,使其懂得关爱他人;带学前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使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他们接触音乐、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美感;给学前儿童讲一些故事、寓言,让他们学着去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培养正义感等。另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多让学前儿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观看升国旗仪式、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等,逐渐培养学前儿童各种高级的社会情感。总之,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尽量挖掘生活中情感教育素材,在一点一滴中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各种情感的种子,这对学前儿童情感的丰富化、深刻化和社会化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帮助学前儿童形成情绪调节的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父母还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首先,当学前儿童出现各种情绪时,父母应当正视和承认这种情绪而不是回避。比如,当孩子不知因某事而不高兴时,父母不应简单地说:“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糖吃。”因为这样会使那个令孩子伤心的原因永远藏在孩子心中,而无法释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认真地问孩子:“乖乖,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能告诉我吗?”通过这样的询问,一方面可以使孩子学会恰当地描绘他目前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知道父母已经注意到了他的情绪状态,并且愿意和他分享那个令他伤心的原因。其次,父母还应当帮助学前儿童学会恰当地表达和合理地宣泄自己情绪情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乃是孩子的天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让孩子“敢说、敢笑、敢怒、敢打”。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过多的压抑会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其心理健康。但是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适当表达、合理宣泄自己情绪的方法。比如,当孩子过于激动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体能运动,宣泄多余的精力;当孩子悲伤的时候,可以向父母、老师和小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憋在心里。最后,父母还应当对幼儿设立一定的规范,让孩子明白自己情绪情感的宣泄不能没有限度,不能妨碍到其他人,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一些过激的破坏性行为,父母应当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比如孩子在受到挫折后摔东西、打人,或生气后打自己的头等。应该等孩子冷静一点时,再与他讨论、分析他的情绪及其原因。父母在分享孩感受的同时,还应当让孩子明白,他的这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应当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父母遇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是否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总之,早期情感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父母在学前儿童情感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使用恰当的方法,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第四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家庭的智能教育一、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的含义(一)学前儿童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对于智力的概念,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在众说纷坛中也有其共同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桑戴克说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又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反应的能力。2智力主要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这是智力的三要素。”智力就是能力和智能林传鼎教授认为,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我们认为,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一般性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基本因素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它是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学前儿童智能教育智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学前儿童智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学习和掌握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前儿童智力和基本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习惯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智能教育的重点是智力教育。学前儿童智能教育与一般智能教育的概念不尽相同,学前儿童智育强调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加以引导,使儿童获得粗浅知识,以增进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学前儿童智育强调学前儿童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强调智慧发展的启蒙性。(三)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家庭对学前儿童而言是重要的生活环境,父母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智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成年人(大多数是父母)对婴幼儿实施的,旨在帮助婴幼儿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智力才能,培养技能技巧等的教育活动,尤其要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智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好奇心、创造欲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家庭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创造条件,使孩子既有动脑又有动手的机会,督促子女加强练习,使其心智发展水平与动作协调。二、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早期智育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价值上。1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智能教育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快速的更新、科研成果的迅速转换,使人们的服务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等都迅速发生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从二战之后的六十年代开始,国际上生产和劳动结构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在生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