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doc
-
资源ID:28543693
资源大小:121.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考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高考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高考生物“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2016、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生物非选择题必做题部分都考到了“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这两年的遗传学实验设计题在命题方面有哪些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带着这些问题,本人从多个角度,对这两道实验设计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 一、2016、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遗传学实验设计”题试题分析 (一)不同点 1. 在考查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类型、考查要求等方面有差异,具体见下表: 2. 两题在问题设置方式上也有明显差异。2016年第32题有(1)、(2)两小题,第(1)题为第(2)题作好了铺垫。2017年第29题尽管也有(1)、(2)两小题,但这两小题就相当于是2016年第32题的第(2)小题,而且第(1)题“简要写出实验思路”远比第(2)题“预期结果及结论”难度要大。起步就难,许多考生无从下手,空白卷大大增加,因而导致该题得分率极低。 3. 两题题号顺序不同,影响了考生对整套试卷的答题效果。2016年“遗传学实验设计”题是理综全卷第32题,是必做题的最后一题; 2017年“遗传学实验设计”题是理综全卷第29题,是生物必做题第一题。 (二)相同点 1. 都能很好地体现高考对考生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这两年的实验设计题都考查了生物学科对考生的四种能力。 (1)理解能力。两道题目都需要考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2016年第32题,要把握“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017年第29题,要把握“DNA和RNA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培养、同位素标记”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两题都要求考生用文字表述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等,这些都是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 (2)实验与探究能力。2016年第32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杂交实验法)和技能,按照要求设计生物学实验来验证生物学事实(证明同学乙的结论),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对同学甲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2017年第29题,要求考生“对结论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究(是DNA病毒?是RNA病毒?)”,并在这个前提下“作出假设和预期、确认变量、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预期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两题相比较,2017年第29题,对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更高。 (3)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两道高考题文字信息量大,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解读题目,准确获得所需信息。” (4)综合运用能力。这两道高考题都有具体的情境,如,2016年第32题以甲乙两同学的果蝇杂交实验为情境,2017年第29题是以一种新型病毒类型的研究为情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观点,在新的情境中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都能充分体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思想。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两年的高考遗传学实验设计题,在四大核心素养方面均有考查,特别是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面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高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思想。 二、教学启示 (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评2016年第32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弄清问题的背景(果蝇灰体和黄体的遗传)、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显隐性关系未知、等位基因所在位置未知)、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杂交实验)、解决问题的进展(同学乙根据其他实验得出了初步结论)以及问题探究的方向(证明同学乙的结论)等,然后通过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思维过程,理顺上述关系,逐步建立起解答问题的逻辑思路。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构建思维型课堂,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和演绎、判断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方法,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理清思维路线,形成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二)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中,教材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部分,尽管设置了问题串,但主要还是采用平铺直叙式,探究性体现得不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 1. 首先创设情境,介绍了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早期认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 2. 要求学生作出假设:假设1,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假设2,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3.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设计实验。老师先介绍实验材料(噬菌体、大肠杆菌)、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如何标记噬菌体的DNA,如何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等),然后指导学生设计两组可以相互印证的实验,完成主要步骤(标记噬菌体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细菌混合、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放射性检测) 4. 预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种可能的假设,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如果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则被35S标记噬菌体的一组实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5S,而被32P标记噬菌体的一组实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2P。如果遗传物质是DNA,则实验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 5. ?M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教师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必修二教材P45图3-6),要求学生将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排除错误假设(假设1,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后,余下正确的假设(假设2,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即为实验结论。 其实,只要我们主动转变教学方式,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