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oc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考 生 姓 名 闵文冬 专 业 投资理财 准 考 证 号 010614201139 指 导 教 师 付海燕 通 讯 地 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东路25号 邮 政 编 码 电 子 邮 箱 451138443 联 系 方 式 18588662326 论文自我检测相似比 55.41% 二 一 五 年 八 月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二一五 年 八 月 二十五 日摘 要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我国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也仅仅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好的效果,一定时期内又表现不佳。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而正确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将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论入手,论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首先简要介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般概念及其衡量标准,接着分别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指出中间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局限性,随后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从单纯的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新的利率渠道和资产渠道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原有的信贷渠道却提前萎缩,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像转轨体制中的许多方面一样面临着未立己破的问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和扭曲。然后又对我国2005一2008年的货币政策执行状况进行了整体分析。最后应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近十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和措施。【关键词】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货币政策有效性AbstractBefore1984,our country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bank system, there is no real sens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Our macro control mainly depends on Planning tools, monetary Policy is subjec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Whe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was divided from People's Bank of China in 1984,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start to fulfill specialized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in the modern sense began to carry out in our country. It is just more than 20 years that China's central bank formulate and fulfill the monetary policy. During this tim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djust money supply through some monetary policy tools so as to stabilize the currency, eliminate the inflation or defl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formulation and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 has good effect at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poor performance at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is makes people have to consider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analysis of this issue not only make us have an objective and rational knowledge of the practice of monetary policy,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playing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future.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monetary policy'seffectiveness from different theories of monetary policy in Western Economics. The thesis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measur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en this paper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ultimate goal, intermediate goal and operation objectives, policy tools of monetary policy at this stage. 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s, Intermediate goals, operation objectives, policy tools of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modified to adjust it. And then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faced problems when our country's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changed from a simple mass一oriented credit channel to credit, interest rates and asset prices various channels in the process. What follows are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ealities in China between 2005 and 2008,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effectiveness.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 empiric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with econometric models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make a suggest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Keyword: MonetaryPoliey:monetaryPolieyinstrument;effeetivenessofmonetaryPolicy目 录第一章绪论71.1选题背景71.2 文献综述81.2.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81.2.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9第二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122.1概念界定122.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122.1.2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122.2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13第3章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133.1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实践133.1.1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2008-2011)143.1.2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总结173.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缺陷19第四章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23参考文献24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1;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2。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3,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4。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5,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2 文献综述1.2.1 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内涵由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目标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他们又是服务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最终就在于考察中央银行运用政策手段能否借助中介目标最终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还认识到,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紧紧联系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可以展望,随着相关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理论学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歧将慢慢减少,更多的融合。最后,为了更好地认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运用实证模型进行研究,充实我们的理论。1.2.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1 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要增加社会产出。从这一目的考虑财政政策时效快,失效也快。但是货币政策由于政策传导问题,起效慢,但是后遗症也较小。两种政策在使用的后果的负面影响上有不同:财政政策效果直接但是对实际产出有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应用财政政策会将抑制一部分私人产出。从一般情况来说,私人投资要比政府投资有效率。挤出私人产出造成投资效率损失,所以财政政策应用都应该是短期的,暂时的。由于货币是中性的,对实际产出不会造成影响(长期状态下),所以通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进而调控利率。由于利率是资金使用成本,利率降低时投资会增加,与增加社会产出是一样的。但是不存在挤出效应,资本使用效率高。所以慎用财政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分析货币政策在开始实施和达到最终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机制在起作用,这个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或者也可以称为问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货币渠道,第二类是信贷渠道。具体的讲的话,采取这种分法取决于把所有经济中的贷款与债券以及股票等是否具有替代性,如果具有完全替代性,则通过货币渠道,而货币渠道的关键就是利率;如果具有不完全可替代性,则同过信贷渠道,通过货币供给变化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投资与消费需求。3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贷款、外汇储备占款、再贴现、国债操作。再贷款虽然由于近年外汇占款增长较快使其重要性下降,但目前仍是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来看,商业性金融机构其资金应该是自求平衡、以存支贷,即通过吸收存款及同业拆借等渠道扩大资产运用规模,不应依赖于央行借款。而我国的情况是,中央银行既要满足农发行和农信社等政策性机构的收购和支农贷款需求,而且还要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弥补流动性不足,支持金融资产公司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以及支持地方政府关闭资不抵债金融机构。这种“支持”性质的央行贷款,其目标不是满足工商业繁荣对货币媒介的需求,而主要是为了稳定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往往成为一些劣质金融机构苟延残喘的救命稻草。 从产业优化、经济增长角度看,今后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应转变为再贴现和国债操作。近年我国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增发贷币的重要渠道,但外汇储备过多则意味着投资资本的闲置。今后我国应加大再贴现操作的力度,增加再贴现在央行基础货币吐出中的份量。通过再贴现增加货币供应,央行可以向产销企业直接传递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意图。由于商业汇票建立在商品劳务实际交易的基础上,因此扩大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规模,对于促进内需、调整结构等有现实意义。由于央行再 贴现规模还不大,而且基本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再贴现,央行通过再贴现调控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力还较弱,2001年央行再贴现商业银行汇票额为2778亿元,年末余额仅为655亿元、而各银行持有的未到期汇票仍有2795亿元6。1986年末美国商业票据余额有3300亿美元,到1996年末上升到6711亿美元,票据规模大,自然再贴现率的调控作用也突出。我国贴现和再贴现相对商品劳务交易规模来说还较小,再贴现率还远达不到发达国家那种基准利率的地位。大力整顿社会信用秩序,严格结算支付制度,既可防止企业通过贴现贷款使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又能促使规模过小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兴旺起来,以减轻银行过重的承兑压力,促使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能够同银行承兑汇票再贴现齐头并进,从而为改进央行基础货币供应方式、提高货币政策操作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发挥更大的作用。 降低超额准备,消除流动性过剩,挖掘信贷扩张潜力考虑到当前企业库存、总供求关系和失业状况等因素,中央银行还应再适当降低法定准备率,从6降至4左右7,以进一步释放银行和信用社的货币信贷能量。央行还应该增强法定准备金政策的灵活性:一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和单位存款可不必缴存准备金;活期储蓄和一年期以下单位存款可只交存34;存款低于500万元的企业支票账户可只交存45;存款高于2000万元的企业账户可达到88。各类存款法定准备率的平均水平可在4左右。第二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2.1 概念界定2.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1 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2 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3 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2.1.2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广义地看,适度性衡量指标大体有两类,一类是衡量货币政策最终效果的指标,主要有通 货膨胀率指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这类指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另一类是衡量货币政策中间效果的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这类指标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期指标。前一类指标的确定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发展阶段、就业状况以及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等因素,对这些因素应如何分析判断,主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后一类指标的选择主要看某一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联系情况,被选择的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有着明显的因果变动联系,也就是说,这一指标的变动会必然地引起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应变动。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只要控制好了这一目标,就能基本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期指标。正因为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这类指标称为“货币标的”。本文探讨的适度性衡量指标,主要是后一类指标。在这类指标的探讨方面,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证问题。2.2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国内两派观点主要争议点在于:中国现状是否符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两项基本假设,一是利率水平与国际接轨,二是国内外资本完全流动。事实上,两点假设归于一点,即资本的完全流动。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国内利率若明显高于国外,则本国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国外,国外资金将大量流入,外汇增加,本币供不应求,带来升值压力。我国在实践中实行盯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下,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需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发行量,后者在实质上也降低了本国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讨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就归于中国的资本流动现状。第3章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3.1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实践3.1.1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2008-2011)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9。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结合国际和内经济背景,央行的货币政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上半年CPI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6月份才达到最高值,所以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加上但是国际形势还没有特别恶化,次贷危机还没有波及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运行还较平稳,所以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对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的公开操作手段来回笼资金,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二、下本年随着金融危机演变一场罕见的经济危机开始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以及由于高利率和国际压力等造成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出口规模的大幅减少;房地产行业寒冬的到来,CPI在六月见顶后出现了逐渐回落的走势,通胀形势趋于好转,加上中国股市一蹶不振连创新低,GDP也开始下滑并且突破10%关口10,保经济增长再次被提上中央日程,所以央行为了贯彻中央保持经济增长政策,从三季度开始一改前期紧缩的货币政策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并逐步转变为现在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总体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十分重视信贷平稳可持续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经过努力,三、四季度信贷增长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节奏更趋平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可能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风险。 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逐步巩固,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发挥利率杠杆调节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影响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使得经济下滑得到了抑制,恢复启动快并已初见回暖趋势。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进一步稳固发展的基础,自2009年以来,我国哦货币政策为保证信贷投放适度增长,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强化结构性调整,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一是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市场工具动态微调贷款结构。二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三农”、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坚决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贷款;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防止贷新还旧累积不良贷款的风险。 3.1.2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总结 两年来,已经习惯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12月12日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此定调:“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物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定了调,说明了稳健不是从紧。 针对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严重,供小于求,货币在市场中流通数量过多、投资过热,而使得物价上涨过快,但国民的工资普遍没有提高,国民消费指数连续大幅上升采购指数下降,出现滞涨现象,中共中央于2010年12月3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讨决定2011年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是稳健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我国此前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货币回归“常态”。具体的实施有: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投放量,增加货币的储蓄量,减少市场中的货币流通,公开市场回购等政策。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胀水平有所降低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过科学安排正回购和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同时,注重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流动性调节作用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通过适当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总体看,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初确定的物价和经济增长目标基本顺利实现。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调控的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缺陷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缺陷1.利率传导渠道途径受阻2.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不畅3.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影响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4.信贷传导渠道存在的缺陷二、造成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缺陷的原因及完善建议1造成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缺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仍比较严重,货币政策变动无论是在从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传导的环节,还是在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向企业和居民传导的环节,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制度性障碍,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出现严重的阻梗,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国有部门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由于其产权制度的缺陷,导致它们对利率变动内在地缺乏敏感性。我国银行业高度集中,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银行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匹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变动面前反应迟钝的制度性因素。二是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压抑问题。虽然从1998年1月份开始我国取消了银行贷款规模限制,利率市场化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利率基本上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扭曲了资金的价格,严重影响了利率作为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三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狭窄,限制了货币政策的覆盖面。由于金融市场比较狭窄,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及居民家庭被排斥在金融市场的服务领域之外,在它们享受不到或者不能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地对它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此外,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直接分配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信贷市场。2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1)改善货币传导渠道微观主体的对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不健全,各微观主体对利率变化缺乏敏感性。因此要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需要规范参与金融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金融谋利行为,必须推进或深化改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个人消费和投资行为建立企业现代制度,完善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2)加强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作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必将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疏通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规范发展股票市场,逐步发挥其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由于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股票市场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国股票市场必须在规范中发展,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止股市泡沫。完善国债市场,充分发挥其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优化国债的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扩大市场容量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尽快形成统一的债券市场体系。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系统,发展零售市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也是公开市场业务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通道。疏导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善信贷渠道传导有效性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公众预期,而且这种引导作用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提高,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利率已经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也使得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有了很大进展,由原来单纯的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公众的数量传导路径,逐步转变为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公众预期。这意味着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供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有利于提高利率的弹性,完善利率体系,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可以给公众强烈的刺激,有助于公众对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前景形成乐观的预期。(4)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金融界的热点问题,人民币一直面对比较大的升值压力,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一直没有减弱。对于我国而言,必须采取措施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挤出升值预期中的投机性因素和泡沫成分。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外汇检查力度,坚决打击非法套汇的行为,同时完善经常项目核销制度和真实性审查,防范非法境外资本流入带来的冲击。二是要适当放开资本流出的限制,使得资本流出和流入政策相对平衡,以实现相对均衡的资本跨境双向流动。三是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选择有步骤地降低一些行业和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四是要适当加快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放松进口配额、关税等进口管制。第四章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1、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我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以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新的货币政策体系明确后,中央银行停止了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停止了对财政透支和借款,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权力集中到了总行并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商业银行总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利润留成制度已为预算制所代替。这一切都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能创造了条件。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资本约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在保证国有控股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并按股份制公司的规范设立治理机构;强化成本约束和利润考核。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称的委托代理制度,使多数分支行的机构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与本行的盈利水平相联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合作。 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大后小,先外后内,先贷后存,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是比较统一的观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核心。因此,利率市场化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精心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强化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与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客体中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所以要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前提是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关键是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 5、加快发展货币市场。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