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小说主观题分类模板及答题热词——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分类题型突破教师用书.docx
专题十小说主观题分类模板及答题热词一、作用类试题【提问模式】1.考查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如: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有时候命题人不是直接问某个情节的作用,而是问安排某个情节的好处或者意图,其实质,仍然是考查情节的作用。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9年全国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2.考查某种环境描写的作用。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8年江苏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2019年全国卷: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9年全国卷: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3.考查某种物品、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在文中的作用。如: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7年全国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作用类试题往往可以从丰富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读者感受几个方面入手答题。【典例分析】(2016全国卷)“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作为叙述者,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作为衬托者,衬托主要人物;作为见证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揭示者,更好地表现主题。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的。【答案】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答题热词】交代(烘托)环境(身份、时代背景)渲染气氛象征暗示制造悬念展开(概括、铺垫、转换、加速、集中)情节照应下文(埋下伏笔)故事波澜读者兴趣(想象空间)丰富主题(人物形象、内涵)二、性格类试题【提问模式】1.单纯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在考查人物形象中兼及人物性格特点。如: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江苏卷: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019年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答题模式】性格类试题往往可以从生活习惯、处事心态、自我追求、待人接物、对待大是大非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几个方面入手答题。【典例分析】(2015全国新课标卷)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分析】答案必须紧扣文本,对文本中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老范关心老汪,却不打听老汪的隐情;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容忍老汪媳妇偷庄稼。透过老范的这些行为,一个为人大方、友善,做事有分寸、识大体、能包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答案】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答题热词】老实本分质朴善良乐观开朗幽默风趣重情守信热心助人坚忍不拔刚强不屈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有责任感技艺精湛执着隐忍不拘小节固执己见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刚愎自用颐指气使目中无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行事鲁莽三、技巧类试题【提问模式】1.考查谋篇布局和情节安排。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7年全国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有时从文本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甚至后记的角度命题,实际上仍是考查小说的谋篇布局或情节结构,如: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6年全国卷: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7年全国卷: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8年全国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9年全国卷: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考查人物刻画的手法或技巧。如: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9年全国卷: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2019年全国卷: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考查相关描写手法或技巧。如:2009年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卷: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考查叙述方式或叙事视角。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9年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答题模式】技巧类试题往往可以从叙事写人手法、情节结构安排、谋篇布局、环境描写手法、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典例分析】(2013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小说情节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涉及前后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的内容和情节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因此,探讨对比艺术,是回答本题的关键。在做对比分析时,应把握好对比的角度。首先是两个场景的对比,其次是环境气氛的对比,再次是马里诺在不同场合的情态对比,还有人们对马里诺的不同态度对比以及马里诺在艺术中和现实中的对比,分别表现了这一艺术手法在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答案】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答题热词】(第一人称)叙述简洁、增强真实感(第二人称)表达直接、亲切(倒叙)结构紧凑、情节集中(插叙)使情节完整、使形象丰满(正面或直接描写)使形象生动传神(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形象、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后扬、照应、伏笔、对比、映衬、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令人回味(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主题(语言)幽默风趣、庄重、委婉、含蓄、质朴、泼辣(比喻、比拟)生动传神(夸张)强调(排比)加强气势四、观点类试题【提问模式】1.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要求选择作答。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6年全国卷: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016年全国卷: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就某一语言、人物、问题或现象直接陈述观点。如:2009年安徽卷: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8年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2019年江苏卷: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答题模式】观点类试题往往可以从是否符合小说艺术本身的特点、是否符合为人处世的普世原则、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特殊领域的特殊标准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典例分析】(2016全国卷)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分析】本题涉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题干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是要王有福状告酒店,王有福是不同意状告酒店。解答这类有点开放性的题目,考生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层的阅读和思考,作答时要反映出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恰当选取文中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认同“我”的态度,就要从酒店有过失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找出告状的理由;认同王有福的态度,就要从王有福作为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撞上玻璃,自己有一定责任的角度,找到不告状的理由,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答题热词】好(不好)是(不是)合适(不合适)同意(不同意)值得同情(不值得同情)说明揭示表达彰显暗示告诉人们启示我们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解析 “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分析错误。在故事新编的小说中,鲁迅从回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一些现代的人、事,故事叙述中运用一些现代词语,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幽默讽刺的意味。因此,D说小说颠覆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是错误的。答案 D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答:解析 题干中有一句引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小说内容,可知禹及其随员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时,题干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塑造禹及其随员这些人物形象的。“如何具体塑造”涉及人物描写的手法,有直接描写,如肖像、言行、动作、心理等,也有烘托与对比等侧面描写。答题时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再结合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中国的脊梁”形象的。答案 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解析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本特征”。“文本特征”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包含构思、结构、思想、语言、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其次,题干提示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包括关系)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要答出:文本是怎样体现“故事”的?哪些地方体现了“新编”?梳理小说内容可知:说是“故事”,是因为小说中讲的大禹治水的事是历史事件,是典籍中记载的;“新编”则是说,作者在讲述时用的是现代的表达方式,且是创新的。另外,还要结合小说主旨对“故事新编”这种形式进行思考,挖掘其深刻意蕴。答案 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4.(改编题)理水中的“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答案 勤劳、刻苦。禹和他的随员们一出场,就给人以勤劳、刻苦的鲜明印象:他们“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好像“一群乞丐似的”。这都体现出他们是如何身体力行、每日孜孜不倦地与洪水做艰苦的斗争。刚直、坚毅、果决。禹不仅要和洪水做不懈的斗争,更要和那些守旧的社会势力做不懈的斗争。禹坚持“导”的治水方针,既无视了各种反对的谬论,也不管来自各方的恶意诽谤,毫不动摇。率性、不拘小节。禹出现在一群附庸风雅的官僚中,就似乎显得粗莽:他从外面闯进水利局来,“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二、(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张英伦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解析 “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分析错误。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怕别人看见他跳舞,怕别人知道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并且B说老舞蹈师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依据全文来判断,是错误的。答案 B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解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有两个:“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和“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及典型化场景烘托的手法。如文章第5段对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第6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表明了他是一个怀旧的人;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现在内心的无奈与痛苦;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了老舞蹈师内心的失落。答案 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解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如此美好休闲的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再也没有遇见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呢”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答案 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4.(改编题)怎样理解小说倒数第4段中的“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这句话?答:答案 在“我”看来,老舞蹈师奇怪的打扮、怪异的舞姿令人感到好笑;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老舞蹈师还在尽力怀念那个过去的时代,念念不忘旧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这令人感到悲伤。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三、(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