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doc
-
资源ID:2871045
资源大小:18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doc
课后限时集训(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 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 D重视儒术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2(2018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三市二模)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B根据材料,以封国命名时表述为“数量骤减”“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架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由“封国国名为主”到“数量骤减”、由“绝少以郡命名”到“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可知封国减少和郡县增多的史实,意味着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国名为主,县名次之”到“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由封国到郡的变化而不是县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和“数量骤减”均表明封国的减少,故D项错误。3(2018江西九江二模)后汉书百官志县、邑、道、侯国条,本注曰:“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据此可知()A官僚政治日益显现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郡国并行利于考核 D官府考核豪夺民财A由材料中的信息“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可知,地方官员定期要接受考核,所以官僚政治明显,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下王国权力比较大,实际上不利于官员的考核,故C项错误;官府考核的是地方官员,并没有突出豪夺民财,故D项错误。4(2019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C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官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5(2018广东佛山一模)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A项错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要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不断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是非法的,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6(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理学对伦理的强化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D“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没有体现家族的宗族性,故A项错误;“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没有说明理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相权大小,故C项错误;“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说明更多的阶层参与到国家核心机构中,故D项正确。7(2019福建福州质量检查)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 B赋役负担日益加重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D这一变化只能反映出尚书省的财权被剥夺,不能体现出中央官制的完善,不能体现出赋役负担日益加重,也不能体现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故A、B、C三项错误;这一变化反映出尚书省的财权被剥夺,丞相权力逐渐削弱,故D项正确。8(2019重庆模拟调研卷四)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至宋代,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世袭政治的瓦解 B理学思想的传播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C战国至秦汉时期,世袭政治即已瓦解,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伦理道德,重建伦理纲常,这与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无关,故B项错误;隋唐以前,选官制度推行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因而官府定有谱局以考门第,隋唐至宋推行按才学选官的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因而没必要再设谱官,故C项正确;材料中由官修变为私修,体现家谱重要性的降低,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9(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考试)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C标志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A据材料“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故B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说明相权对皇帝的约束力有限,故D项错误。10(2019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B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11(2019江西大联考)清雍正帝时,把王朝的政府内阁排斥于政务之外,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和“相权”的斗争。这是由于雍正帝()A直接控制军政事务 B废止了内阁机构C正式废除了丞相制 D增设了流官制度A明代内阁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清朝雍正帝时设立的军机处的职权由最初负责军事发展到处理全国的军政事务,它直接受皇帝的控制和监督,实现了君主集权于一身的目的,A项正确;清朝内阁的政务职能虽受到了极大削弱,但内阁机构一直存在,B项错误;正式废除丞相制的是朱元璋,C项错误;D项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2019山西模拟)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官员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A材料信息“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清朝中枢机构官员多由皇帝遴选”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官政治的成熟,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皇城密逻者遍布京师,街头巷尾、公卿府第,一举一动皆被监视。宋神宗时,皇城逻者根据告人不轨的匿名信,侦查牵连百余家,神宗命开封知府“亟治之”。宋太宗曹命官探“潜察远方事”。宋朝惯例,大臣出使,必有皇城刺事卒二人随行,“察其举措”,遇有密告,不辨真伪,即被处置。宋真宗,“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据邵氏见闻录宋史等材料二厂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包括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明成祖设立的东厂、明宪宗设立的西厂、明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巡查缉捕”的职能,负责“侦缉刑事,执掌廷杖”,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明武宗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皇城司(逻者)的主要职责。(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侦讯机构的特点。(8分)(3)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遍布京师,街头巷尾、公卿府第,一举一动皆被监视”“告人不轨的匿名信”“潜察远方事”“宋朝惯例,大臣出使,必有皇城刺事卒二人随行”“告贾人有为契丹间谍者,捕系皇城司按劾”概括其职责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相关信息,从体系、职能和根本目的等角度分析其特点。第(3)问,从监察的目的和趋势的角度谈认识即可。答案:(1)主要职责:侦查政治案件;监督官员行为;监视出访使臣;维护社会治安;反间谍活动。(7分)(2)特点:机构体系化;职能多样化,刑侦、司法一体;宦官参政,与官员相互制约;独立于司法机构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8分)(3)认识:监察权力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连,封建监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监察,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皇权,只对皇帝负责。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10分)14(2019河北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帖”,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帖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谕告。谕的方式很多,有宣谕、口谕、手谕等,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开始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上行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根据材料中“西周”“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等信息归纳出论题,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阐述即可。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公文文种的演变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2分)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与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公文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帖”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史实。(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