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众数教学设计汇编.docx
认识众数教学设计相识众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详细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洁数据的众数;能说明众数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验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打算:实物投影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牢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日,我们将共同学习探讨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二、教学新课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通过沟通,使学生相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2)揭示众数的含义。(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状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2、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索过程3、做“练一练”第2题。小组探讨后再沟通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详细说明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探讨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四、小结这节课你又相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课前思索: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相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须要依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实力。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相识众数:(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探讨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是不合适的。(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6)在学生探讨沟通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补充以下练习: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状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2.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相识众数教学设计2本节课相识众数,我认为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须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依据实际情境推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1、注意从情境引入,让学生相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2、注意课外学问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注意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实力。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特别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推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老师应当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论中将学习中的冲突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相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实力和思维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