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精编.docx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驾驭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实力点:培育学生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化。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驾驭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2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细致视察,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理解题意并列式。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2)用口算。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3)摆小棒计算。3捆=30根5根+2根=7根7根+30根=37根所以35+2=37(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干脆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须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35+32=67。(3)借助摆小棒计算。(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三、拓展运用:1、计算下面各题。54+4 21+7 24+3 46+362+17 35+24 13+84 44+402、数学医院:17+219 50+656 42+3451 7 5 0 4 2+ 2 + 6 + 31 9 5 6 4 524+61= 53+22= 37+40=2 4 5 3 3 7+ 6 1 + 2 2 + 4 08 5 7 5 7 7教学反思:有过之前的学习基础,许多孩子口算就可以干脆算出结果。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2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驾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实力点:培育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实力。德育点:培育学生主动思索、大胆探究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二、自主探究:1、出示35+32,学生试算。沟通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留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遗忘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行以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探讨:笔算加法要留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当提示同学们什么问题?三、拓展运用: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依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3 8 6 7 1 7 9+ 3 9 + 4 +5 3 +3 63、数学医院:4 9 2 1 6 5+ 4 4 +3 9 + 3 58 3 6 1 0 0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4、图形计算。5 3 4 7+ (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嘉奖给谁。2 4 7 3 2+ 6 9 + 9 + 2 8 + 6 +9 4 8 6 6 0 5 5 9 9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数位对不齐,进位之后遗忘向十位进一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3长度单位教学内容:相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相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学生初步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相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实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育学生的估测实力。5、培育学生的视察比较实力、操作实力和合作意识。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念。6、养成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7、使学生初步相识线段。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支配: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学生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相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力。实力点:培育学生视察、动手操作的实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打算: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吗?我们须要借助什么工具呢?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识长度单位厘米。二、新授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古代的人们常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假如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准备怎么测?播放课件相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发觉: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 发觉: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3)得出结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精确。要想得到一个打算的数值,就须要统一长度单位。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觉: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精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原委有多长。这就须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日运用的尺子。相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1、 视察直尺,相识1厘米。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视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播放课件相识尺子2、 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觉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食指宽大约1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提问:请你在生活中仔细视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老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3、视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觉规律。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7、量一量。8、作业板书设计:厘米和米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教学反思: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其次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实力点: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动手操作的实力。德育点:培育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打算:米尺、软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假如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方法呢?(引出“米尺”)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二、感知1米有多长(1)那1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视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通过视察或数数,发觉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结论: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三、拓展运用:1、老师出示1盘卷尺,告知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精确的长度。)板书设计:相识米、厘米和米长度单位:米m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沟通、实践,形成理性相识。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学问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视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实力点:培育学生的视察、想象、操作实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德育点:培育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视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打算: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许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1、相识线段。学生拿出打算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知学生这就叫做线段。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相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推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相互沟通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视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起先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始终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途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板书设计:线段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识又生疏,熟识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相识了它,生疏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学问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实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相识远远超过了理性相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肯定的空间观念才行。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学生进一步相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实力点:培育学生整理学问的实力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德育点:仔细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打算: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推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行能这么矮。借助参照物推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当是13米高。利用生活实物推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沟通测量的方法。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开放题:1、数线段。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教学反思: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需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相识了“厘米”和“米”,很简单作出非此即彼的简洁推断。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4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运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问与实力: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细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4初步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5培育学生多角度视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过程与方法:发觉法,问题教学法,探讨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情感与看法:1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独立思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育学生结合生活发觉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育学生多角度视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看法。多角度视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自己简单理解或比较喜爱的方法。学会运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口算卡片,课本插图。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1看木偶戏教科书第24页例1。学问与实力1使学生能从详细的生活情境中发觉问题,驾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情感与看法1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育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2通过解决详细问题,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酷爱数学的良好情感。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爱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挚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留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视察画面,提出问题。老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供应的信息。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沟通探讨。(1)应当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索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沟通。(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沟通解决问题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5视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 (2)22613沟通: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三、巩固应用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老师结合题目的详细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化。3让学生相互沟通,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学问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相互解答。四、全课总结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2老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学问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2213629(人) 2261329(人)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5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详细的生活情境中发觉问题,驾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育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3、通过解决详细问题,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酷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验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小括号。教学难点: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教学打算: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谈话:小挚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爱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挚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留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二、合作沟通,探究新知1、视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从这个画面中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进行汇报)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小组沟通探讨。(1)应当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索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沟通。(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沟通: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老师结合题目的详细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化。四、课堂总结通过今日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事?你能把我们今日学会的学问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学生能够依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驾驭的很好。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6(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驾驭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育学生动手实力、视察实力和归纳概括实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一)复习打算1、下面各是什么角?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假如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日就来探讨和相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相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3)结合复习题,思索探讨: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巩固概念。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驾驭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进一步视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试验。老师用事先打算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态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诞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7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视察、操作和沟通等活动中,经验相识三角形的过程。2、相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1、谈话导入。2、学生汇报沟通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3、老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学问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相识。)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1)学生利用老师供应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2)学生展示沟通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视察思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4)相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5)老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索探讨,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6)推断练习。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1)情境创设。“漂亮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7)学生练习画高。3、相识三角形的稳定性。(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打算。(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5)观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总结本课内容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2、老师总结。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8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阅历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驾驭“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验“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打算:学具打算:分组打算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教学过程: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1)师:就要过年了,今日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打算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3、巩固练习:推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二、探究平均分的方法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2、拔河竞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竞赛,竞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化等。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4、集体嬉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嬉戏,平均每组几人?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与这个活动。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与,每行人数相等。(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探讨,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终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9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学问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娴熟驾驭。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详细支配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详细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详细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识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视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视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终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学问点目标:1、经验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洁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学问。实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化,培育学生仔细视察、独立思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索方法和学习阅历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高校生思维的空间,在相互沟通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汲取自己喜爱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肯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终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简单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留意变换方式,以嬉戏和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爱好,提高学习效率。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索供应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索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4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提倡合作沟通。在教学中要留意避开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减弱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