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汇总.docx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1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诗歌赏析的实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领悟登岳阳楼通过描绘宏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尝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概和雄伟壮美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悟得来?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境况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借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厚,要读得深厚缓慢。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好像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五、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日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袤,汪洋万顷。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翻译:大湖广袤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移荡漾。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浮”,漂移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概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概,雄伟秀丽的景色,给读者勾画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概宏大,吞吐乾坤。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苍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敞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敞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敞,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旧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改变?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状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担心,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敞,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苦痛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关切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六、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宏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宏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2.艺术技巧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全诗对比剧烈,对仗工整用词精当,含意深刻。七、课后练习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兴奋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相互衬托。“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调,月更新奇。(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妙,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登岳阳楼教案2学问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尝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实力目标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育学生诗歌赏析的实力教学重点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教学难点 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二、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织,今昔比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比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担心,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三、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四、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斗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五、链接(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岳阳楼的名联: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悟得来?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登岳阳楼教案3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学问。(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终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状况。二、作者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闻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简单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方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呈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远眺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详细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衬托,且示意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行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示意。国破家亡,悲从心来。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五、板书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首:地理位置颔:登楼怀古伤时颈:忧国忧民的心绪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登岳阳楼教案4教学步骤初备统复备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二、解题1.投影出示课题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3.简介背景三、诵读观赏1.配乐范读,(投影呈现)留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2.自由朗读(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2)共同探讨质疑解难3.配乐竞读学生评议,老师点结4.师生品读(1).品读意境:(投影)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探讨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哀思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斗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2)品读情感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明珠暗投,报国无门的哀伤。(3)品尝语言(投影)你最喜爱哪句诗,说说喜爱的理由5.比较阅读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明确: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不同点: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微环节描写,后者细微环节与全景相结合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开心心情,后者抒发的愁闷之情。6.配乐齐读四、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驾驭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尝,有很大的收获。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登岳阳楼教案5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3、当堂背诵诗歌。4、培育学生喜爱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概和雄伟壮美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宏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理想。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抓紧进入今日的课堂。(显示课题)二、读准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2、请一个学生朗读。3、齐读诗歌。4、明确诗歌节奏。(显示诗歌节奏划分)5、学生依据PPT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停顿。三、读懂诗歌1、说明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2、学生依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四、读透诗歌1、找诗眼。明确:悲2、“悲”在何处?概括:景悲己悲国悲3、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五、挑战自我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六、诗歌总结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溢诗情画意。板书: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景悲悲 己悲国悲登岳阳楼教案6一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纳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既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化的思维和有深度的沟通探讨;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实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化。三学情分析:学问打算: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打算。实力打算: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索,做到触类旁通,在老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沟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实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情感打算: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结。四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反复吟诵,驾驭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尝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采纳感悟、探讨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4、老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会诗歌内容。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实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育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尝诗歌内涵的实力。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明珠暗投,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式 感悟式 自主式 沟通式 点拨式 讲析式 比较式课时支配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观赏诗歌,就必需有肯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会诗歌的魅力,就必需能精确把握诗歌内涵。今日,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观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2、老师做相关补充。三、学生整体感知,老师进行方法指导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4、触摸诗人 ,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四、详细鉴赏(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1、首联表面意境简洁,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方法:学生感悟,沟通探讨(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重点抓住“昔”“今”联系背景及诗人诗人用了“昔闻”告知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至今却一事无成。从前的理想,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2、其次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概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阔浩渺,还充溢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袤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概,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敞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敞到狭窄的意境)。(生探讨,老师引导学生采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由洞庭的广袤壮美之景到个人的遭受与境况。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己明珠暗投,壮志未酬,漂泊天际,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验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受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学生探讨,老师引导学生采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旧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沟通。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5、老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学生探讨,老师点拨):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宏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五、延长拓展训练,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索练习二)方法:学生探讨沟通、分析老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探讨基础上点拨: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开心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终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妙,人的心情轻快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改变,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妙,显得豪放飘逸!六、老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七、课堂小结: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哀痛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概,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八、作业: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九、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沟通,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究竟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老师应当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老师的点拨要到位,采纳怎样的方式要提示学生,这样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登岳阳楼教案7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境况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借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化网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三、初知意象1.明确大意。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日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广袤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移在湖水之中一般。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苍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旧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宽阔宏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寂漂泊)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四、缘景明情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2.颔联详细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详细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的心情。)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切人民、关切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化网版权全部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爱哪一联?为什么?五、拓展提升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观赏哪一个?说说理由。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登岳阳楼教案8教学目标:1、领悟登岳阳楼通过描绘宏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领悟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苦痛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3、驾驭律诗和绝句的特点。4、背诵两首诗歌。教学重点:1、领悟登岳阳楼通过描绘宏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领悟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苦痛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3、背诵两首诗歌。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器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上一课时导入二、初步感知1、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字子美,唐代闻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关于律诗和绝句(见课后练习五)3、背景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样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殊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4、熟读、背诵、了解大意5、找出押韵的字,并指出押何韵。6、找出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二、分析理解首联:1、分析对仗。2、上联反映了诗人怎能样的心情?下联呢?明确:上联: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下联:如愿已偿的兴奋之情 今昔对比3、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为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一联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明确: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颔联:1、分析对仗。2、此联主要写什么?明确: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3、大意?明确:吴楚这片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4、上下联各侧重写什么内容?明确: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袤,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概宏大,吞吐乾坤。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明确: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酷爱祖国河山的情怀。颈联:1、分析对仗。2、大意?明确: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随。3、主要内容?明确:写登楼沉景而生在感慨。分析:在宏大壮阔的洞庭湖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涉小无助,自然联想到自己艰难的境况,“无一字”,突出了孤独;“有孤舟”表现了悲苦。写湖景壮阔叙境况凄凉,触景生情,前后对比,诗境忽然不同。这是诗人的细心构思,有意拿二者比照,前后衬托,借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尾联:1、大意?明确:北面的关山仍旧饱经战火,倚靠着楼窗远眺,我不禁涕泪沟通。2、内容?明确:抒发诗人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感慨。3、此联与颈联有何联系?明确:由颈联自伤凄苦到尾联不禁感时伤世,这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亲朋无一字”,作者联想到正是连年的战乱,造成音书不至前后形成对比。山河照旧,国难家愁,年老多病,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从中来,怆然涕下。尾联绾上结下,对拓宽诗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内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小结此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酷爱祖国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宏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宏大胸怀。写作特点:1、对比剧烈。 2、对仗工整。 3、用字精当。 4、感情深厚。三、巩固练习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登岳阳楼教案9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2、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3、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困难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精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教学难点1、合作探究,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困难感情。2、品尝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 探究探讨法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二、诗歌赏析头联虚实交织,今昔比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理想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明珠暗投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比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担心,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