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二十一第四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
-
资源ID:2883117
资源大小:1.69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二十一第四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
考点集训(二十一)第四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p281一、选择题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变化图(甲图)及世界人口增长图(乙图),回答12题。1甲图中人均收入最低的人口类型是(A)ABCD解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小于城市人口;故图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代表发达国家农村人口,代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四中类型中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最低。2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数量(C)A增加了3亿B增加了0.3亿C减少了3亿D减少了0.3亿解析在图乙中读取1980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45亿,然后在图甲中读取1980年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注意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约为60%,通过计算得:4560%27亿;同理可求2000年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数量为6040%24亿。综上可知,从1980年至2000年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了约3亿。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读图回答34题。3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D)A方便居民出行B减轻城市内涝C减轻大气污染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解析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改善建筑通风采光,避免阴面房屋见不到阳光,D对。对方便居民出行、减轻大气污染影响较小,不是主要目的,A、C错。不能减轻城市内涝,B错。4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A)A缓解城市交通拥堵B减少交通事故发生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解析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加快车辆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A对。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升治安管理水平作用小,B、D错。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C错。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7题。5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D)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解析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变少;由于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D。6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解析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乙曲线随着大学城建设先增加后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主要出现在阶段二和阶段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A。7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B)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读图结合材料,该村在2001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B。读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回答89题。8下列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30%C中心城区人口2050年与2000年基本相同D2040年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解析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A错。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B错;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与2000年基本相同,但人口数量不一定相同,C错。2040年总人口确定,郊区人口比例高于乡村人口比例,则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D对。9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A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先提高再下降B201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50%C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降低D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不变解析从图中可看出,2000年以后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则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错;2010年城市人口比重约为50%,城市化水平约为50%,B对;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提高,C错;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D错。面对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协会(APA)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论,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增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等措施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为一个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据此回答1011题。10“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C)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解析根据“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可以确定,“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集约,限制城市面积的盲目扩张,C对。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提倡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因而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人口密度增加,A错;城市等级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并没有控制城市的服务范围,所以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并没有限制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B、D错。11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A)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C提高城市化水平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解析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控制城市向外蔓延,阻止了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农田的侵占,A对;同时,由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面积减少,影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C错;波特兰规划方案中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不能解决,B错;“精明增长”理论只是对城市用地面积的限制,对城市产业结构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D错。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苏州古城以水为特色,至明末水系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以来人烟辐辏,水系进入衰落阶段,现今苏州古城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材料二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南北向河道的东岸是街道,西岸是建筑;而东西向的河道北岸是街道,南岸是建筑。南北向河道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南偏东7014。据中科院调研表明苏州古城滨河区气温比远离河道的街区低12,尤其是夏季温差更大。材料三经过平江路的丁香巷,都会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1)分析古城水巷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因。_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河上建桥,利于通行;临河居住便于用水、排水、利用河运。_(2)从河水减温效应分析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布局的合理性。_利用建筑的阴影来减少太阳光对河水的照射;河道的走向与夏季东南季风平行,加快水上风速;利于河水降温,利于夏季降低气温。_(3)说明雨巷中的降水成因及路面材料。_夏初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形成梅雨;因路面潮湿泥泞,铺成石板路。_(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简述清代古城河道减少的原因。问题:简述苏州市保护古城河道的措施。_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侵占河道建房;泥沙淤积,河道阻塞;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水质恶化,蚊蝇滋生等)填埋河道;政府疏于管理等。引进活水,加快水循环速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铺设污水和雨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拦截污水,建污水处理厂);疏浚河道等。_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_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_(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_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_(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_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