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之间的装配线系统的数据备份的设计说明.doc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制造企业的工厂之间的装配线系统的数据备份的设计和实现51 / 60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ata Backup of Assembly Line Control System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制造企业的工厂之间的装配线系统的数据备份的设计和实现摘 要装配线管理系统是制造企业ERP系统中的重要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管理着生产汽车的各个车间的生产活动,包括了生产实绩,生产进度,同期物流等。开发本系统的目的是,解决两个工厂的装配线系统这样的课题:在正常情况下,两个工厂的装配线系统各自独立运行,在异常情况下,两个工厂的装配线系统可以相互备份。本文在对比分析了汽车同行业的两个工厂的装配线系统架构,备份方案,结合ABC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两个工厂装配线系统的方案,其中主要的困难是:如何进行两个工厂之间的数据近似实时的相互传输,如何使数据传输和装配线系统耦合性最小,如何监控装配线系统的运行,如何使两个工厂的装配线系统相互备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本项目的数据传输的需求,系统备份的需求,提出了两个数据传输的方案,一个是FTP的数据传输方案,另一个是DMM的数据传输方案,通过实验,结合实际的运用,在给定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FTP和DDM数据传输对主机资源的占用和网络带宽的影响,总结了这两种数据传输技术的优缺点,选定了两个工厂之间的DDM的数据传输的方案,在实践中发现传输方案不能完全满足用户业务需要,进一步对传输方案做了调整和优化,最后并给出了灾难恢复的方案。优化后的数据传输方案面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传输服务,保障了第二工厂生产的顺利投产和稳定运行。本系统已开发完成并交付使用,系统目前运行稳定,性能良好,为ABC的多个生产工厂的生产装配线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关键词ERP,系统备份,恢复,数据和对象同步系统(OMS/ODS),文件传输协议(FTP), 分布式数据管理(DDM) AbstractAssembly Line Control (ALC)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anagement system in ERP system of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mpany, it is managing production activity of each plant that product the automobile, including production result, schedule and synchronous delivery etc. The objective of developed this syste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the assemble line systems in the two factories. The two assemble line systems of the two factories run independently under normal condition. On the contrary, when in trouble, one would be the backup of the other.This paper had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infrastructure, backup scheme aspects of the automation companies in the industry which have two factories and two assemble line systems, and based on the realities of GHAC, we have proposeda assemble line system scheme of two factories.The main difficulties are how to mak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two factories nearly real-time, how to mak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data transmission and assemble line systembe minimum, how to monitor the runningof the assemble line system, and how to make the two assemble line systems of the two factories backup for each other.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has made an analysis about data transmission and system backup requirement of our scheme, and has proposed two schemes about data transmission, one is FTP scheme, and the other is DMM scheme, throughexperiment, and combining actual application, under the given condition we have contrast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FTP and DDM to host resource occupied and network band, and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o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We had chosen DDM as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between the two factories, however, in practice we found that this scheme cant meet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 of the users, so we further made an adjustment and an optimization to the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and also proposed a disaster recovery scheme. Finally, the optimized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can provide flexibly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 to different user requirements and these schemes has ensured successfully go to production of the second factoryand its stable running.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C system had accomplished and had began to run, now it runs stably and performances well, and has provided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able running of the production assemble line system of GHACs multi-plants.Key words: ERP, system backup, recovery, OMS/ODS, FTP, DDM目录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目录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第1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ABC成立于1998年,先后推出了中高级轿车、和家庭用轿车等产品。 根据市场的变化和ABC长期的规划,ABC计划建立第二工厂,第二工厂距离现在的第一工厂30KM。第二工厂在第一期日产500台,年产12万台。以后可以扩展到日产1000台,年产达到24万台。根据ABC的规划,第二工厂共用第一工厂现有的管理体系,共享各个方面的资源,第二工厂的生产管理等现场的工作相对独立。公司也制定了第二工厂系统建设的方向“最大限度的共享现有的系统,第二工厂系统最小化”。第一、第二工厂的生产计划由生产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产品型号,零件BOM由规格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国产件和进口件的采购,由采购部门统一管理。生产成品由销售部门统一管理,第二工厂没有独立的生产管理、采购和销售等部门。第二工厂的各个车间各自负责装配线的生产现场管理。两个工厂的系统相互备份,在一个工厂的系统宕机后,另一个工厂的系统可以同时对应两个工厂的生产活动。按照业务的要求,生产管理部门制作的生产计划,采购信息,必须与时传递到第二工厂,第二工厂的生产信息也要与时传递到第一工厂。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满足两个工厂的生产需求。在系统改造中,必须解决两个工厂的数据相互传输的问题。1.2 汽车行业的信息化最近几年中,汽车行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汽车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工业产值,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强烈的吸附高新技术,强力的推进产业的结构高度化。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行业的信息化为企业发展提速,支持着汽车企业的产品、企业管理、生产运营和营销等业务。信息化的突飞猛进,给汽车厂家的运营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提出了ERP概念。它面向各个行业,是制造业的物资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的管理软件系统。实践证明,ERP改变了企业的价值链本质,从传统的时代的效率底下的物质流,转变为富有朝气的高度融合的信息流,以物质流代替了物质流,企业实现了工业文明模式到信息文明模式的转变。当前全球汽车行业存在多达30%的产能过剩,而且销售依然下滑,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国际汽车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已经全面围绕信息化展开,各大汽车公司已把主攻方向从实施精益生产、提高规模效益转向利用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汽车工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回收的全过程进行研发,围绕安全、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占领技术制高点。因此,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汽车企业目前极为迫切的要求,许多企业在这上面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无论是整车厂还是零配件厂商,跟上国际汽车巨头的信息化步伐,成为参与国际分工乃至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关键。汽车业产业链包括上游各级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制造商、下游经销服务商三大类,其中整车制造商的部信息化水平最高,而零部件供应商信息化平均水平相对较低,汽车经销服务商的信息化水平最弱。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整车制造商都已经拥有比较完整的IT系统,它们在信息化方面有着相对成熟的经验。这对汽车产业链上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经销服务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拉动作用。一些合资企业,例如一汽大众、大众、通用、长安汽车和江铃集团等,其整体信息化水平都已相对较高。它们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同时,它们均拥有自己的和部信息网络系统,有的企业还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其设备和功能。企业对建设电子商务系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有的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公司,负责集团或公司的信息化工作。随着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相互的竞争不仅是生产厂商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系统间的竞争,各个汽车企业加快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目前,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是制约供应链协同发展的瓶颈所在。由于汽车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十分紧密,SCM系统建设已成为各个汽车企业的主要任务。例如,东南汽车采用ERP系统,在一年的时间与东南汽车配套的30家厂商全部采用了ERP系统,长安集团的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近300家企业通过平台完成相关生产,而东风汽车的SCM系统则已经覆盖了近千家配套企业。1.3 多个工厂的制造企业ERP系统在汽车行业中,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资源的利用上,可以将客户需求的部业务资源和供应商的部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在生产上,可以支持复杂的生产制造过程,创造混合型的制造系统。在事务处理上,强调事前的控制,把产品设计、制造、营销、货运、交货等方面的工作集成化的进行并行作业。部品表管理着整车的另外ERP还有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等要求,使企业达到更高的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先进的科学管理。汽车行业ERP系统提供了产品数据管理,基于规则的产品配置管理,规格变更管理。在生产装配线系统上提供了供应链的管理、精益生产、看板管理,以实现批量生产。同时还有客户服务管理功能提供产品售后服务跟踪记录,代理商维修的管理。在制造企业中,根据不同的情况,ERP的系统架构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种是集中式的架构,ERP生产机和备份机各有一台,可以做到实时备份,有重大灾难发生时,可以启用备份机持续生产等各项业务。生产机和备份机大部分情况在不同的建筑物,生产机和备份机之间有光纤等高速数据连接通道。在多个工厂的情况下,各个工厂的装配线系统由ERP主机集中管理,在各个工厂没有装配线系统主机,各个工厂的客户机通过光纤连接到ERP主机,数据信息集中处理。这种系统架构适用于几个工厂物理位置相邻的情况,信息集中管理,系统运行维护较简单,系统集成度高,系统备份等集中考虑,成本低。图11 集中式ERP架构第二种是分布式的架构,ERP生产机和备份机各有一台,可以做到实时备份,生产机有重大灾难发生时,可以启用备份机持续生产等各项业务。生产机和备份机大部分情况在不同的建筑物,生产机和备份机之间有光纤等高速数据连接通道。在多个工厂的情况下,每个工厂有独立的装配线系统,并有备份机,在各个工厂没有装配线系统主机,各个工厂的客户机通过局域网连接到装配线主机,各个工厂的数据信息分别处理。这种系统架构适用于几个工厂物理位置较远的情况,装配线信息分布管理,需要维护装配线和ERP系统,要考虑ERP系统和装配线系统的有效整合,考虑每个工厂的系统备份。图12 分步式ERP架构1.4 课题的目标根据ABC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ABC计划建立第二工厂,第二工厂距离现在的第一工厂30KM。生产装配线系统要能够满足两个工厂的生产。根据系统改造的设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装配线控制系统能够相对独立运行,装配线控制系统在现有系统中和其他模块有许多的关联。系统改造要解决以下的问题:装配线控制系统和其他系统松散耦合的问题。第一第二工厂之间数据传输的问题;第一第二工厂系统相互备份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耦合性必须要明确的定义,哪些数据何时传递,传递的方向,传递的频度;后者又决定了前者是松散耦合还是紧耦合。第一第二工厂系统要能够相互备份,实现系统容灾,必须保证两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而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要通过数据的传输实现。数据传输的频度,又影响着两个系统相互备份的时间,影响容灾的等级。装配线控制系统不是完全独立运行的,而是和其他系统有这各种不同的联系。系统改造要使,装配线控制模块相对独立的运行;和其他模块之间形成松散的耦合关系。如果发生专线故障的情况,装配线控制系统,在一段时间,能够独立运行,保障生产的稳定。通用的模块,为装配线控制系统提供系统基础信息,例如,工作日历,公用子程序,系统设置信息,消息的列表,系统工作日志等。零件BOM模块,为装配线控制系统提供同步零件的清单,包括零件名称,零件基本号,零件设变号,供应商名称,零件颜色,零件物流代码等。装配线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和涂装下线的信息,向仓库提供零件物流的指示,使零件定时,定量的准确的送到指定的装配工位。生产计划的模块,为装配线控制系统提供同步零件的清单,包括零件名称,零件基本号,零件设变号,供应商名称,零件颜色,零件物流代码等。库存管理的模块,根据装配线控制系统的下线的数量和型号,对相关的零件库存进行扣减。从业务上的考虑,第二工厂的装配系统独立运行,要满足的条件有三个:(1) 装配系统以外的系统,在第二工厂的系统中可以读取这些系统的数据。这个需求可以用现有的同步备份的机制满足。(2) 两个工厂的生产加工计划都在第一工厂的系统中生成,加工计划要每周生成一次,第二工厂的生产加工计划要与时传送到第二工厂的系统中。这个需求必须有另外数据传输机制来满足。(3) 第二工厂的发动机在第一工厂生产,发动机的生产信息如AEON,AEOFF和发动机出库的信息,要与时传送到第二工厂。发动机出库时,通过货车运输到第二工厂,每辆货车可以运载30台发动机,货车从第一工厂到第二工厂需要行驶约15分钟。在物流公司把发动机运输到第二工厂时,发动机要做收货的处理,发动机收货之后,发动机才能装配到车身上。在进行发动机收货时,必须有发动机出库的信息,否则发动机不能入库。这就要求发动机收货前,发动机的出库信息必须传送到第二工厂的生产系统中。这个需求必须有另外数据传输机制来满足。系统改造后,要求第一工厂和第二工厂的生产系统能够相互灾备。由于第一工厂有数据的变化,要向第二工厂数据同步。第二工厂也有数据的变化,要向第一工厂进行生产管理系统是ABC公司的各项业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影响业务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来保证业务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所谓容灾,就是为了防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人为破坏造成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数据损失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的生产系统通过ODS/OMS,在两台AS400主机之间进行的数据同步,由AS400的生产机向AS400的备份机上同步变化的数据,这是单向的同步。这两台AS400在不同的机房,两个机房分别在不同的大楼,生产系统具备容灾功能。基于第一第二工厂要相互备份的考虑,系统在区分哪些数据必须传输的前提下,要求数据尽可能的实时传输到另一台主机上。数据传输必须效率高,占用主机的资源少,数据传输和系统的运行相对的独立,专线故障情况下,系统运行不受影响,专线故障恢复后,数据传输能够断点续传。两个工厂的数据同步是双向同步的,这和系统改造前单项同步是不同的。满足这个需求,需要建立两个工厂之间的数据相互传输机制。第2章 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发展要实现两个工厂的生产装配系统能够在正常情况下,各自自主的独立运行,在灾难发生时,系统可以相互备份,同时支持两个工厂的系统。从设计到实现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以下是本次的系统改造中运用到的一些重要的技术概述。ERP理论和应用在我们系统改造中,给出了系统改造的宏观方案和框架,也给出了ABCERP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在系统改造中给出了系统备份和恢复的技术解决途径。各种网络协议和服务是系统改善、测试分析的基础,是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的根本。2.1 ERP理论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现代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合理、系统地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如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与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结合的杰作。近30多年来,MRP技术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的MRP是基于物料库存计划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MRP系统的目标是: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应当在正确的时间、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 需要的物料;通过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以避免造成库存积压。70年代,MRP经过发展形成了闭环的MRP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MRP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相关物料,并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从而解决库存物料订货与组织生产问题。MRP以物料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体现了为顾客服务、按需定产的宗旨,计划统一且可行,并且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对生产的闭环控制,比较经济和集约化。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所有ERP软件都把MRP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MRP是ERP系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物料需求计划MRP经过发展和扩充逐步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RP II的生产管理方式。在MRP II中,一切制造资源,包括人工、物料、设备、能源、市场、资金、技术、空间、时间等,都被考虑进来。MRP II的基本思想是: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按时进行生产。MRP II主要技术环节涉与:经营规划、销售与运作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与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管理、物料管理(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产品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从一定意义上讲,MRP II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集成。由于MRP II系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完整而详尽的计划,可使企业各部门的活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它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MRP 同MRP的要区别就是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衡量企业经营效益首先要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实际发生过程,还要以MRP系统的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采购件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间接成本)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结合市场营销,分析各类产品的获利性。MRP把传统的帐务处理同发生帐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说明帐务的资金现状,而且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帐、应收帐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按照物料位置、数量或价值变化,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按设定的借贷关系,自动转帐登录,保证了"资金流(财务帐)"同"物流(实物帐)"的同步和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90年代以来,MRP II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MRP II相比, ERP除了包括和加强了MRPII各种功能之外,更加面向全球市场,功能更为强大,所管理的企业资源更多,支持混合式生产方式,管理覆盖面更宽,并涉与了企业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全局角度进行经营与生产计划,是制造企业的综合的集成经营系统。ERP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也更加先进,形成了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那时的ERP概念的报告,还只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当时,Internet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与。随着实践和发展,ERP至今已有了更深的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也是ERP同MRP的主要区别:(1)ERP是一个面向供需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管理信息集成。ERP除了传统MRP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在功能上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供需链上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都有运输和仓储的管理问题);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售后服务与质量反馈,实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需求;支持多种生产类型或混合型制造企业,汇合了离散型生产、流水作业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特点;支持远程通信、Web / Internet / Intranet / 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电子数据交换(EDI);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变化与信息处理程序命令的集成。此外,还支持企业资本运行和投资管理、各种法规与标准管理等。事实上,当前一些ERP软件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制造业的应用围,成为一种适应性强、具有广泛应用意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制造业仍然是ERP系统的基本应用对象。(2)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是ERP同MRP的又一个主要区别。ERP系统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面向对象技术(OOT)、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等技术之外,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加强了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适应不同行业用户的需要。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需链管理的信息集成。(3)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实时性,扩大了业务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为了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预见并响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外业务流程必须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正如局限于企业部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实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动态一样,多层次臃肿的组织机构也必然无法迅速实时地对市场动态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供需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这个改革,已不限于企业部,而是把供需链上的供需双方合作伙伴包罗进来,系统考虑整个供需链的业务流程。ERP系统应用程序使用的技术和操作必须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MRP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Active)"上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Proactive)"。BPR的概念和应用已经从企业部扩展到企业与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整个供需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它必然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传统的MRP系统主要包括的制造、供销和财务三大部分依然是ERP系统不可跨越的重要组成。总之,从管理信息集成的角度来看,从MRP到MRP再到ERP,是制造业管理信息集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每一次进展都是一次重大质的飞跃,然而,又是一脉相成的。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先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和配套件以与协作件的供应商。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对象,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系,这是现代管理观念的重大转变。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需链,是"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的核心思想。当遇到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这类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需链,形成"动态联盟"(或称"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包括产品研究开发)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这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核心思想。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总之,ERP不仅面向供需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JIT)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它还要结合约束理论(TOC,Theory of Constraint,是优化生产技术OPT的发展)来定义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需链的有效产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ERP的容还会不断扩展。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架构)的概念是由Gartner公司给出的,Gartner对SOA的定义为“客户端/服务器的软件设计方法,一项应用由软件服务和软件服务使用者组成”, SOA是一种软件架构思想,通过使企业中一个个细化的服务标准化,来达到企业的IT系统跟随企业的动态变化的目的。在未来,SOA的架构可以使ERP支持支持异构集成,SOA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服务,服务之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来相互调用,这样企业在重复功能上就可以直接通过接口调用,而不必去重新开发。企业的业务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相对应的服务即可,降低了修改的难度与复杂度,降低了企业的IT成本,保证了企业的ERP系统的动态变化。ERP系统还会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电子商务、产品数据管理、企业商业智能、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EKP)进一步整合集成,随着企业的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52.2 ERP系统的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ERP系统是企业各项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平台,没有ERP的正常运行,各项业务就不能够正常开展。ERP系统使企业的信息高度集中,随着各种变化以与各类大型或突发灾难的不期而遇,使人们看到了信息集中化在带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风险集中。业务的核心载体ERP信息系统在各类风险的威胁下,其健壮性和抗击风险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甚至于行业的生存能力,成为服务水准的基本保障。ERP系统的灾难备份和恢复技术,也被称为保障业务连续性技术,他能够为ERP信息系统提供在断电,火灾等不可预知的事故发生时,保障ERP信息系统持续运行的能力。对关键的系统都应该采用灾难备份和恢复的技术予以保护。4参照国际灾难备份行业的通行灾难备份等级划分原则,将灾难备份系统从低到高划分为如下七个等级,可以根据企业重要性和需要恢复的速度和程度来设计选择灾难恢复计划:(1)等级零:无异地备份等级零没有在异地保存备份数据,未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不具备灾难恢复能力。(2)等级一:备份介质异地存放等级一是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存放至异地,没有可用的备份中心与备份数据处理系统、备份网络通信系统,未制定灾难恢复计划。(3)等级二:备份介质异地存放与备用场地等级二是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存放至异地,并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具备备用的办公与计算机场地,一旦灾难发生,需要重新调配数据处理系统与网络通信系统资源,利用异地备份数据恢复关键业务系统运行。(4)等级三:备份介质异地存放与备份中心等级三是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存放至异地,并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具备可用的备份中心并配备部分数据处理系统与网络通信系统。一旦灾难发生,利用备份中心已有资源与异地备份数据恢复关键业务系统运行。(5)等级四:定时数据备份与备份中心等级四是在备份介质异地存放的基础上,利用通信网络将部分关键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异地,并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具备可用的备份中心并配备部分数据处理系统与网络通信系统。一旦灾难发生,利用备份中心已有资源与备份数据恢复关键业务系统运行。(6)等级五:实时数据备份与备份中心等级五是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中心,并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具备连续运行的备份中心和就绪的备份数据处理系统与网络通信系统。一旦灾难发生,可在备份中心利用实时备份数据恢复关键业务系统运行。(7)等级六:零数据丢失等级六是利用通信网络将关键数据同步镜像至备份中心,实现零数据丢失,并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具备连续运行的备份中心和就绪的备份数据处理系统与网络通信系统,且具备完全的网络切换能力。一旦灾难发生,可在零数据丢失的基础上恢复关键业务系统运行在灾难备份方案中,主要考虑数据的备份方式,数据备份的方式划分为以下四种:数据冷备份:通常指磁带备份,也称定期备份。可以是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发生灾难时,可以恢复备份当天的数据。(1)数据温备份:远程镜像,利用硬件的远程数据连接功能,在远程维护一套数据镜像,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一般同时采用磁带备份。(2)数据暖备份:在远程维护一套数据备份,生产环境的数据通过数据库日志,定期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并更新数据保障数据一致性。(3)数据热备份:在每个交易中,本地生产环境和远程数据中心的数据同时更新,保障本地和远程的数据一致性。实现最快的灾难恢复,交易的用户响应时间受到网络的带宽影响。ERP系统构成的不同使灾难备份技术手段也有很大的差异,各类手段在适合系统的程度上主要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组成和建设要求。比如,ERP系统由多操作系统组成,并且灾备系统不能更改生产系统原有的格局,则可行的技术手段就极为严格,需要相当慎重的选择。以往,ERP系统主要有主机型和存储型两大类容灾方式,而今天,出现了具有更强能力的存储网络型的虚拟化容灾方式,使得容灾的技术手段开始丰富起来。主机型远程容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安装在服务器的数据复制软件,或是应用程序提供的数据复制、灾难恢复工具(如数据库的相关工具),利用TCP/IP网络连接远端的容备服务器,实现异地数据复制。主机型远程容灾的优点是在服务器较少的环境下,所需的成本较低,用户不需更换太多现有的系统架构,也不用担心后端存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只需支付软件的授权费和灾备端的硬件设备费用即可。但如果是在服务器数量较多的环境下,管理上的复杂程度就会增加,整体的投入成本也会增加。它的另一个缺点是软件安装在应用程序主机上,运行时会消耗主机的运行资源,如果硬件的等级不高,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