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范例.docx
春江花月夜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1课题: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任课年级:初 一任课老师:刘老师教材分析: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漂亮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乐曲的旋律流畅宛转,格调古朴高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芒耀眼的绚烂明珠。它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颂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教学目的: 1、通过观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学问,培育学生酷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爱好。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教学重点: 相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音乐教案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确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运用的音乐就是今日我们要观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头,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颂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这首高雅、美丽、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芒耀眼的绚烂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观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1、 江楼钟鼓: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观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觉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安静静谧、令人沉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驾驭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改变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变更它起先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像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四、观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五、小结: 了解和相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观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觉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春江花月夜教案2教学目标: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理、情。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望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绚烂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二、诗歌美读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2、学生齐读三、以“月”为线索,详细研读课文一绽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指名读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美丽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忽然,万顷江波之上覆盖了一层空灵、迷漫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若前行,环围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充满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雪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线。这时,天空中飘洒、飘舞的流霜,沙滩上雪白、松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4、老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纳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依次,最终将笔墨凝合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软、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二领悟“月之理”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像”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老师总结: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像”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无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酷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倾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三)鉴赏“月之情”老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似乎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给予月亮人的灵性,它好像也为思妇而难过、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参考答案:此句采纳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溢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围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4、老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给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软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覆盖心头。5、朗读最终20句。四、再读全诗。五、课堂结束语: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奇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美丽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根据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依次缓缓绽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愿同学们美妙的人生路上恒久有一片皎洁的月光。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春江花月夜教案3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实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实力,进入诗歌意境。3、比较阅读,培育学生感受诗歌的实力。教学重点:绽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予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2、老师补充: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漫兴一首唐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夜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月夜留别唐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江楼有感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3、老师导语:在星光绚丽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日我们来观赏这篇经典诗作。二、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志向的高远意境。三、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究宇宙的奇妙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美丽,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备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四、赏析诗歌(一)初读全诗,品诗意。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2、依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3、再读全诗,依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二)细读全诗,品诗韵第一部分:景物美1、试背前八句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提示:春,江,花,月,夜3、给这一部分命名。提示:春江花月夜图4、体会写景特点。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依次进行描写,层次分明。C、创设出幽美安静的意境5、用美丽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概雄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其次部分:哲理美1、背诵中间八句。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3、你最观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情感:哀而不伤读下面几句,品尝情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像,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第三部分:情感美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举例:“徘徊”。赏析参考: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B、给予月亮人的灵性,它好像也为思妇而难过,对她怜悯,不忍离去。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3、“鸿雁”“鱼龙”的理解。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澄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专心理描写。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消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老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射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比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向往华蜜情感美。(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索问题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补充注释: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房再睡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3、两者比较比较: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B、体材上异同点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际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详细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爽美丽,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清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望境界美丽,语言浅近,意脉流转,读来使人感到清爽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若形容起来,前者是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而后者即使含羞带怯的小家碧玉五、齐背全诗,结束。春江花月夜教案4教学目标1、驾驭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尝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雄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厚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相识。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建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观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当然在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实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实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打算材料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望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数不胜数。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予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索。在人才辈出、群星绚烂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多数人为之痴迷、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领会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昂扬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倾听它内在的或昂扬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2、老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3、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需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三、意境赏析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出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假如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观赏。诗歌想象的方法:(1)依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依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依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2、创建新的形象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建性地体会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美丽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图。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四、赏析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自主思索,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2、小组沟通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3、老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4、老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老师总结: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概雄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五、情感把握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调”。抒情诗由“情”动身,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抖动的奇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须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须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细致捕获,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1、老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志向的高远意境。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索。(1)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状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2)老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沟通探讨成果。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受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3)探讨材料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3、老师评价总结。1明月: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2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绚丽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厚悠远。3落花: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舞的落花中,充满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惊。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愿象。以落花为媒介,用美丽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全部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子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漂亮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宁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苍老的恐慌。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许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妙企盼。六、即兴赋诗1、选题:(1)把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时空”、“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2、要求:(1)写诗要留意韵律(2)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3)写诗要意蕴丰富(4)写诗要有充足的感情。春江花月夜教案5课题 古代音乐春江花月夜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教学目的1、通过观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学问,培育学生酷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爱好。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重点难点 相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一、课前预习及导课。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漂亮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宛转,格调古朴高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芒耀眼的绚烂明珠。它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二、授新课这首高雅、美丽、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芒耀眼的绚烂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观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1、 江楼钟鼓: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观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觉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安静静谧、令人沉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驾驭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改变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变更它起先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像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观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三、总结了解和相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观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觉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今日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春江花月夜教案6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文学常识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喜闻乐见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爽美丽,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清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层次结构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奇妙境界。“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是第一节。这节从月出写起,而描写重点在月色下的春江。头两句写春江水满,江海相联,月出潮生,在海天月色的衬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壮美景象。第三句承潮水,明月,描写春江在月光下波光粼粼,跳动远逝,邈远迷茫。这景色给人遥思遐想,故启出下句“何处春江无月明”,一下将眼前景物联系到一个广袤空间的想象的境界,为以下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和月下游子、闺妇的相思伏笔。“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是其次节。这节极写月光皎洁。首句承上节“春江”写“江流”,又带出“芳旬”。“芳甸”一语即透出春天气息。长江春水原来应当是滔滔奔腾,这里却轻着一“流”字,而且给予“流”的形象化:“宛转绕”,因而春水也似有深情。上句出“芳甸”,下句便直写“花林”。可是这时是月光下的花林,不行能有日间看到的万紫千红的色调和真实形象。干脆写月光下的花,无法浓墨重彩渲染,往往只能淡墨勾一个轮廓。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公宴)对于月下的兰花和荷花(朱华)只能点到为止。张若虚这两句诗虽然也是点到为止,却写得流光溢彩,表现了花林月色,相交不定,只觉花光烁烁,如霰雪白,如霰闪闪,似真似幻,创建了色调迷离的特定境界。最终两句写月光的清淡、皎洁。月亮上升了,月色纯净,简直就是“空里流霜”了。霜是不会流淌的,诗人此时感觉月色如霜从空中流泻下来。这里着一“流”字,月色便成了幻象的动态。但是此时的“霜”(月色)只是凉爽的、静谧的,因而“不觉飞”,这透亮的月色好像又动中有静。由于月色干净,因而“汀上白沙”与月光融为一色而“看不见”了。这时天地、景物与人在这透亮的月色中融合了,有的是纯净无瑕的快慰。诗人在这里对于皎洁月光的描写和美感意境的追求,的确达到了极精致的程度,真可与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画派对于光色的表现相媲美。以上第一,二节八句起笔扣题,把春、江、花,月逐层写出,写的是月色夜景,这“夜”自然就包括在其中了。接下八句为其次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江天色无纤尘”四句里的头两句接着写月,但这时已是皎月当空,境界更加开阔,由写景转入抒情。“江天一色无纤尘”,一是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二是表现了整个人自然的纯净,景物与宇宙浑然一体。此时的直觉只有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独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闻不见的地位去了。这里一个“孤”字显得这境界实在过于广袤了,这宇宙实在过于苍茫了,我们好像感到诗人一颗凄清的心在这透亮的空间跳动。后两句因景生情,进入了遥思遐想,对宇宙、对人生作了探究诘询。两句的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厚寥廓的哲学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阔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李泽厚美的历程)。诗人的这种意识更干脆体现在下一节诗中。下一节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诗人在上节由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这一节想到人生世代相传虽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及得年年圆缺相像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化的迷惘。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