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编.docx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最终的姿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依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务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白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劝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仿照运用。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自我学习的实力。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终的姿态”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教学打算:学生:课前能依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仔细阅读。老师:制作教学PPT。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纳“课前了解小组探究沟通感悟老师点拨”与“品读感悟驾驭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相识谭千秋老师。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部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全部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态持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2.板书课题:最终的姿态,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索“这位一般得不能再一般的中学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绽开探讨: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漫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酷爱工作的人。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终的姿态”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其次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微环节中去思索、解答。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马上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劝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样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尝谭老师的精神。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老师评价点拨为辅。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终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老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2.在学生沟通后,老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漂亮的画面:绽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仔细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态,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命的方向。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终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漂亮的姿态,这姿态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2.最终,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全部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吸取与捍卫的东西。板书设计:最终的姿态侧面烘托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爱与责任设计意图: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绽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全部细微环节的指导与品尝都蕴于小组探讨与老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老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老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肯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相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三、教学打算: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四、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漂亮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二)初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姿态?PPT出示自读要求a、自读课文,老师巡察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依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用直线划出写最终的姿态的句子。4、思索课文是按什么依次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b、检查、沟通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2、沟通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3、沟通你所划出的写最终的姿态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沟通:课文按什么依次来写的?你怎么分段的?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a、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己说说b、沟通(四)课文其次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爱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行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细致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探讨一下。全班沟通,明白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五)总结:今日,我们初步学习了最终的姿态一课,相识了()的谭老师。(依据我们今日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终的姿态的句子,把他那最终的姿态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终的姿态的三句话(六)作业:完成思索题。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相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明确课文所采纳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纳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具打算:PPT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沟通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日我们要学的课文最终的姿态,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子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老师补充。教参57页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完后思索:谭老师“最终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用有两处也可。2。你能来仿照一下,谭老师最终的姿态是怎样的吗?(请生仿照)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沟通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词语说明见教参57页2、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段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地震前)其次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爱护四个学生的经过。(地震中)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地震后)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评价)2、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师生互动: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主动(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一般六、写字指导要求:示范描红练写比照改进七、课堂小结在初读课文后,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谭老师最终的姿态的初步印象,他的宏大,他的师德,他的责任,他的爱而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谭老师他只是一个普一般通的老师,平平经常的父亲。所以,一个一般人在地震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爱更宏大。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4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当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最终的姿态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依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务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白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劝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二)学生状况本班许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相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肯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这句话都有肯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的意思。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自我学习的实力。四、教学重难点除了理解“最终的姿态”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五、教学流程示意图观看画面,情境导入示范阅读,初解人物借助文本,拓展迁移总结提升,点明题目六、 教学过程(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部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全部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态持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原委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日,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珍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2、学生沟通,老师相机指导:谭老师告知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决的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常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休戚相关。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状况紧急)他意识到状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态,但正是这一姿态,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溢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态,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3、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果显著,被评为特级老师,而且他特别爱学生,在校内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三、老师总结,升华情感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毅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芒耀眼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驾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溢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终的姿态!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重地行队礼。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很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2、通过查找资料,相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学问,办一期手抄报,增加抗震救灾及自救的实力。板书设计:最终的姿态爱与责任英精可敬的谭老师雄神不千死秋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6最终的姿态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其次篇课文,本单元以支配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终的姿态主要讲解并描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逆境勇于担当责任、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的意思。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1、师: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相识一位平凡而又宏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终的姿态。(生齐读课题)这最终的姿态是一个怎样的姿态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一般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珍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二、学习其次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终的姿态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呈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改变的句子,并作批注。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察指导。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学生沟通:(1)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2)楼房摇摆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立刻要坍塌,状况紧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态成为永恒的瞬间。)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4、师:在这万分紧急的状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仔细做批注。a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师:在这万分紧急的状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加红点两个“快”字。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肯定会有所发觉的。(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假如不快,就要被埋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紧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b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投影出示: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板书)撑:学生做撑的动作。“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担当、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洁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品质)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摆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马上”;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马上”;拉、撑、护,就是一位一般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马上”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7、师引读:是啊,在这一触即发之际,谭千秋,一位一般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珍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恒久告辞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终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恒久地倒下了三、学习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c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终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全部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投影呈现三段文字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设置详细的情境: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觉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终有没有离开?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四、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d投影呈现:“然而”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损害“然而,”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化事业“然而,”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投影呈现:最终的姿态图)1、师:同学们,这最终的姿态是的姿态,这最终的姿态是的姿态,这最终的姿态是的姿态。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很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让我们恒久的记住他们吧!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态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终的姿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四、读写结合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很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终的姿态图)2、师朗诵献给英雄老师谭千秋。(投影呈现)五、总结课文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多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毅、爱与责任,恒久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恒久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恒久的记住他那充溢爱与责任的最终的姿态(生齐读课题)板书设计:6 最终的姿态拉、撑、护 爱与责任教学反思:最终的姿态是依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务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呈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化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烈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刚好供应学法的指导。如品尝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奄奄一息,来体会谭老师的镇静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近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终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最终,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干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宏大精神。最终的姿态教学设计7设计理念:最终的姿态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终的姿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态的内涵。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终的姿态”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打算: 自制PPT课件其次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漂亮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相识一位平凡而又宏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终一刻的姿态。板书:最终的姿态 齐读课题。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别的生命姿态。那么这最终的姿态是一个怎样的姿态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二、品读姿态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终的姿态。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态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a、护生的姿态1、出示课件: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爱护学生时的姿态。(2)请同学们细致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沟通、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3)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状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状况非常紧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3、出示: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指导朗读:状况非常紧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急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当留意什么?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当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静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状况非常紧急的?出示:第五自然段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状况很紧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白什么?)读好句子。紧要关头,状况之紧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一触即发 生死攸关 万分紧急 )过渡:是啊,在紧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态面对死亡。(再读句子)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状况下,谭老师马上将引读护生的姿态。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终的姿态,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过渡:地震了,状况万分紧急,作者通过对紧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紧急的一幕。 (齐读47段)过渡:课文中其次次出现对谭老师最终姿态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b、牺牲的姿态1、(课件五)“我们发觉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2、谭老师这最终的姿态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明确:“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旧: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难受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杀身成仁 恪尽职守)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谭老师面对危急,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4、出示:一位老师说:“假如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假如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假如他要留在教室里,爱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化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终的姿态”,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剧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化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当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自告奋勇、杀身成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始终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