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三.pdf

    • 资源ID:29393060       资源大小:248.52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三.pdf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1 伯夷、叔齐之死 . 272 老父告诫孙叔敖 . 373 大道之行也 . 374 学者有四失 . 475 颜渊、季路言志 . 576 欲速则不达 . 577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678吾日三省吾身 . 67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780 人不可以无耻 . 881 学弈 . 882 屈而不信 . 983 丹之治水 . 1084 天长地久 . 1085 以柔克刚 . 1186 为义孰为大务 . 1187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 1288万事莫贵于义. 1389景公出猎. 1390 社鼠 . 149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592晏子之御. 1593 景公闻命 . 1694 运斤成风 . 1795 丈人承蜩 . 1896庄周家贫. 1997人之于文学. 1998君子之学. 2099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211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21101见异思迁. 22102列子学射. 2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03杨布打狗 . 23104 鲍氏之子 . 24105莫众而迷. 2571 伯夷、叔齐之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曰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去。【注释】 伯夷、叔齐:二兄弟。伯夷为兄,叔齐为弟。孤村:殷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到辽宁省朝阳县一带地方。立:立为继承君位的人。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殷代州长称伯。善养老,敬爱收养老人。盍:何不。归:投奔。武王:文王的儿子,名发。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载木主伐纣,表示伐纣是文王王命。首阳山:山名,也叫西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薇:植物名,也名野豌豆,花紫红,种子可吃。【精练】1. 写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_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_ 中峨冠而多髯者_面山而居 _ 2. 与例句中加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天遣白鹿乳 之A.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将军身被坚执锐3. 解释加线词的意义。西伯 卒_ 盍往归焉_ 难之曰 _ 二子 遂饿而去 _ 4. 有人说:伯夷、叔齐食古不化,不知变革,认为臣弑君是不仁道的,殷纣固然残暴,但用武力来讨伐他,也是同样残暴,故而耻食周粟,以致饿死首阳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一谈你对这二人所做所为的看法。_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2 老父告诫孙叔敖【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诟,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益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天意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注释】 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楚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宰相。衣粗衣,冠白冠:穿粗衣,戴白帽。吊:慰问。使臣受吏民之诟:让我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诟责。这是表示谦虚的话,说自己无能。余教:还没说完的话。心:心欲。【精练】1.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有一老父 衣粗衣, 冠白冠 _ 楚王不知臣 不肖 _ 子 独后来 吊_ 人 尽来贺 _ 子独 后来吊_ 岂有 说乎_ 2.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含义使臣受吏民之诟_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_ 苟富贵,勿相忘_ 禄已厚而不知足者人患处之_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 3.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的含义。一国吏民皆来贺_ 有一老父衣粗衣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 官益大而心益小_ 益习其声 _ 无益吾事 _ 4. 翻译下面句子,并解释加线词的含义。身已贵而 骄人者民去之 _5.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_73 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 行:实行。与:解作“举”,推选。修睦: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独:不仅仅。亲其亲:即以其亲为亲,意动用法。子其子:即以其子为子。分:职分。归:女子出嫁。恶:讨厌。谋:奸谋。! 闭:被阻塞。 乱:造反的。#贼:害人的。$外户:从外面把门合上。【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讲 信修睦 _ 盗窃乱贼而不作_ 2. 下列加线的词与“不独亲其亲”中加线的“亲”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 笞广 B.恢弘 志士之气 C. 稍稍 宾客 其父 D.无案牍之 劳形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_4. 作者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说说你对“大同世界”的看法。_74 学者有四失【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 选自礼记学记。失:过失,缺点。或失则多:意思是,有的失之于学得过多。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精练】1.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或失则多,或失则易_ 然后能 救其失也 _ 2. 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_4. 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学习必备欢迎下载_75 颜渊、季路言志【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选自论语公冶长。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季路:春秋鲁国人,姓仲,字季路,孔子的学生。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子:指孔子。盍:何不,疑问代词。尔:你。裘(qi ) :皮袍。敝:破旧,此处用作动词,解作用破。憾:怨恨。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自夸。善,好。! 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劳,功劳。 怀之:使得到关怀。【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敝之而无 憾_ 朋友 信之_ 2. 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与“老者安之”中的“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 B. 斗折 蛇行C.君将哀而 生之乎 D.天下 苦秦久矣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盍各言尔志?译文: _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译文: _ 4. 从颜渊、季路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颜渊 _ 季路 _76 欲速则不达【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莒父(j f ) 宰:莒父地方的总管。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精练】1. 下列句中加线的“为”与“子夏为莒父宰”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天下唱 B.项燕 为楚将 C.吾为子先行 D.人之 为虎食者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_ 3. 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_77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 选自论语述而篇。叶(sh ) 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在叶城 ( 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子:指孔子。女(r ) :同“汝”,你。奚:何,疑问代词。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精练】1.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子路不 对_ 女 奚不曰 _ 2. 下列加线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苛政猛 于虎 B. 行者休 于树C.告之 于帝D.生于忧患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_4. 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_ 。78吾日三省吾身【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注释】 曾子 ( 公元前 505公元前435 年) :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 n) ,字子舆。三省 (x ng) :多次反省。谋:计谋,主意。这里作动词用。传(chu n):传授。这里指孔子所传授的知识。【精练】1. 解释句中加线词。吾日三 省吾身 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译文: _3. 曾子“三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等几个方面。4. 读了这则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7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孟子言论和事迹的汇编,共七篇,十四卷。孟子 ( 约公元前 372前 289 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今山东省邹县 ) 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乐:享乐。对:回答。臣下回答君主提出的问题叫“对”。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者不对。民上:人民的统治者。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以:介词,相当于“把”。然:这样,代词。【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不得而 非其上者, 非也_ 乐民之 乐_ 2. 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策之不以其道D.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 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 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D.吾谁与归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5.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则被升华为_。80 人不可以无耻【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 选自孟子尽心上。耻:羞耻,羞愧之心。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大:重大。机变:伪诈巧变。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若,如,像。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人不可以无 耻_ 不 耻不若人 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无耻之耻,无耻矣。_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_ 3. 孟子认为,具有羞耻之心是_。81 学弈【原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注释】 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不得:学不会。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通国:全国。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鸿鹄:天鹅。援弓缴(zhu )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使弈秋 诲二人弈 _ 思 援 弓缴而射之 _ 虽与之 俱学_ 2. 下列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 战于长勺D.帝感其诚3. 翻译下面的句子。惟弈秋之为听。译文: _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译文: _ 4.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_ 。82 屈而不信【原文】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上。信:同“伸”。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恶:厌恶。此之谓:这就叫做。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精练】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通“ _”,意思是 _ 。2. 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B.指不若人,则知恶之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如有能信之者 _ 则不远秦、楚之路_ 4. 翻译句子。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_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 “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_83 丹之治水【原文】: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白圭(gu ) :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壑:沟。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洚(ji ng) 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恶:憎恨。【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丹之治水也,愈 于禹 _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 2.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 为宫室之美C.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3. 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意思是 _。4. 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_5. 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_84 天长地久【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注释】 选自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生:经营自己的生存,注重自己的生存。长生:长久存在。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结果反而自己却能占先。【精练】1. 指出下列句中“故”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公问其故 _ 桓侯故使人问之_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_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非以其无 私邪_ 故能成其 私_ 3. 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后其身而身先_ 外其身而身存_ 4. 翻译句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译文: _ 5. 这篇短文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和世界观?_85 以柔克刚【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其无以 易之_ 是以圣人云 _ 2. 下列句中的“于”与“天下莫柔弱于水”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B. 苛政猛于虎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其一犬坐于前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_4. 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作用来类比_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诫人们为人要_ 。86 为义孰为大务【原文】: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注释】 选自墨子耕柱。墨子( 约公元前479前 403 年) :名翟 (d ) ,鲁国人 (一说宋国人 ),战国初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家经典的汇总,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为:从事。为:是,判断词。大务:大事。筑:捣,捣土使之坚固。实壤:填充泥土。欣:同“掀”,举出。【精练】1. 墨子,名 _,战国初期的_、_、_,_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倡“_、_”,反对进行战争。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同“ _”,意思是 _。3. 找出“能实壤者实壤”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_ 4.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意义。能说书 者说书古义: _ 今义: _ 5. “为义孰为大务”,本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_87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原文】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注释】 选自墨子鲁问。辖:车轴两头的插销儿。刘:通“镂”,刻削。石: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以四钧为一石。【精练】1. 指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_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_ 2.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成而 飞之_ 3.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通“ _”,意思是 _ 4. 翻译句子。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译文: _ 5. 公输班做的喜鹊能飞,墨子为什么认为他不如自己巧?你同意墨子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_ 88万事莫贵于义【原文】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注释】 选自墨子贵义。今:若,如果。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贵”字。万事莫 贵于义: _ 是 贵义于其身也: _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之”字。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_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_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_ 3. 翻译句子。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译文:4. 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_,意思是 _ 。5. 你能举出实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吗?_89景公出猎【原文】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泽:聚水的洼地。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殆(d i) :大概,恐怕。不祥:不吉利。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贤:贤人,有才德的人。任:信任。乃若此:就是像这些。乃,是,就是。 ! 如:往,去。 曷:同“何”,为什么,怎么。【精练】1. 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文章中: _ _ 课文中: _ _ 2. 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 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_”通“ _”,意思是 _。4.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_90 社鼠【原文】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注释】 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社,社庙,俗称土地庙。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之意。腹而有之:心腹亲近主人。【精练】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 ”通“ _”,意思是 _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 指出下列句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景公问于晏子曰_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_ 3.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内则蔽善恶于君上_ 外则卖权重于百姓_ 4. “治国何患?”即“_”,是个 _句,译文是 _。5. 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_ 6. 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_9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原文】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常:一定。置:弃置,放弃。故:通“胡”,何。【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及”字的意义。故难及也 _ 自古及今,未尝闻也_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 2. 翻译句子。为者常成,行者常至。_3. 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地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_4. 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_92晏子之御【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注释】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御:车夫。间:缝隙。抑损:谦虚退让。【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策 驷马 _ 甚自得也 _ 夫自抑 损_ 晏子 怪而问之 _ 晏子 荐 以为大夫 _ 2. 选择对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其妻请 去()A.前往 B. 除去C.离开 D. 过去御以实 对 ( ) A.正确 B. 对证C.回答 D. 队列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晏子是齐国的国相,文中表现他是一个志得意满的人。( )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句中的“窥”音,意思是缝隙。( ) 车夫在听了妻子的话后,仍无所改变。( ) 车夫之妻埋怨丈夫给身高不足六尺的晏子赶车太丢人。( ) 文中“大夫”为春秋战国时的官名,并非现在的医生。( ) 4. 翻译下面的句子。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译文: _ 既而归,其妻请去。译文: _ 5. 本文记叙了晏子的车夫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车夫_的品质,从侧面烘托出晏子 _和_ 的高尚品格。93 景公闻命【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 !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国人,齐景公时任宰相。霁(j ) :雨后或雪后初晴。被(p ) :同“披”。裘:皮衣。陛:宫殿的台阶。有间:有顷,一会儿。【精练】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_”通“ _”,意思是 _ 2. 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_ 3. “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_,意思是 _,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_。4. 翻译句子。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_ 5. “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_ 6. 宴子是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_ 94 运斤成风【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注释】 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郢:楚国的都城。垩( ) :白色的土。这里作状语用。慢:同“墁”,涂抹。匠石:名叫石的匠人。斤:斧头。失容:改变颜色。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夫子:那人,指惠子。【精练】1. 解释下面“为”的含义。尝诚为寡人为之_ 吾无以为质也_ 2. 翻译下列句子。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译文: _ 臣则尝能斫之。译文: _ 3. 成语“运斤成风”出自本文,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 。4. 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_95 丈人承蜩【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注释】 仲尼:孔子。适:往,到。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佝偻:驼背。承蜩(ti o) :用竿粘知了。掇:拾取。五六月:指夏天。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少。处身:立身。橛(ju ):木桩,像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作动词。! 株拘:带枯枝的树墩。 执臂:执竿的手臂。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 为) ”的格式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不以万物 易蜩之翼 _ 孔子 顾谓弟子曰 _ 2. 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出于林中 _ 乃凝于神 _ 万事莫贵于义_ 3. 翻译句子。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译文: _ 4. 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意思是: _ 。5. 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学习必备欢迎下载_96庄周家贫【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若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注释】 选自庄子外物。庄周:即庄子。贷粟:借粮贷,借贷,此指借入。粟,谷子,泛指粮食。监河侯:官名。邑金:封地的租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忿然作色:气得变了脸色,忿,同“愤”。忿然,生气发怒的样子。鲋鱼:鲫鱼。焉:于此。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活我:使我活,使动用法。意思是救活我。! 游:游说。 曾:就。 #肆:铺子。【精练】1.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我东海之波臣也 B.周问之曰 C. 吴越之王 D.斗升之水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通“ _”,意思是 _。3. 找出“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_ 4. 指出下列句子中“然”的意义和用法。庄周忿然作色_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_ 5. 出自这篇文章的一个成语是_,意思是 _。97人之于文学【原文】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和氏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注释】 选自荀子大略。琢磨:雕琢加工玉石。和氏璧:楚国卞和发现的玉石制成的玉璧。井里:乡村的通称。厥:未经琢磨的普通石头。古代战争时,把石块放在大木头上,机关一发动,石块像炮弹一样被打出去,这种石块就叫“厥”。鄙人:粗野无知的人。被:同“披”,披阅。服:信仰。列士:知名人士。【精练】1. 解释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意义。故鄙人 也古义: _;今义: _ 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 ”通“ _”,意思是: _ 。3. 翻译句子。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4.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_5. 这篇文章讲的人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_98君子之学【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注释】 选自荀子劝学。箸:同“著”,牢记。布:分布。引申为表现。四体: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法则:榜样。【精练】1.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乎耳,箸乎心_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_ 2. “动静”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古义: _;今义: _ 3. 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口耳之间则四寸耳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战则请从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4. 本文拿 _和_ 进行了 _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_99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原文】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注释】 选自荀子王制。骇舆:惊车。舆,车。庶人:平常的人,老百姓。莫若:不如,没有赶得上。静之:使之安静下来,使动用法。惠之:使动用法,使他们得到恩惠。笃 (d )敬:诚实谨慎。敬:谨慎。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同“悌(t )”。【精练】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通“ _”,意思是 _。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马骇舆, 则君子不安舆 _ 水 则载舟,水则覆舟_3.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马骇舆,则莫若静之_ 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_ 4. 怎样才能做到使“庶人安政”?( 用【原文】回答) _5.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_1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原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注释】 选自管子权修。该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管仲,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尊为“仲父”,帮助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计:计划,打算,措施。树:培植。一树:一经培植。即培植以后。一获:一年收获。【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一年之 计,莫如树谷 _ 一 树一获者,谷也,_ 2. 请写出“树木”一词的古今义。古义: _今义: _ 3. 翻译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_4. 出自这篇文章的一个成语是_,意思是 _。101见异思迁【原文】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壄,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旦昔!从事于此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注释】 选自管子小匡。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奈何:怎么办。士:士民。古代称读书人。石民:国家的基本人民。石,柱石。哤(m ng) :杂。圣王:贤明君主。闲燕:清静,指清静的环境。就:靠近。壄(y ) ,同“野”。州:聚。!旦昔:犹旦夕、朝夕,指早晚之间,即日常。【精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不可使 杂处 _ 不见 异物 而迁焉 _ 2. 指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少而习焉 _ 其心安焉 _ 3.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通“ _”,意思是 _。4. 翻译句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_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 “见异思迁”在文中的含义是_ ,现在人们已经把它的意思引申成为 _ 。102列子学射【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注释】 选自列子说符篇。退:回去。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精练】1. 文学常识填空。列子,名 _,又名 _,郑国人,战国前期_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_ 。列子由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文中成功的塑造了愚公和_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_的精神。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请 于关尹子 _ 臣是以无 请也_ 子知子之 所以 中者乎 _ 又 以报关尹子 _ 3. 翻译句子。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译文: _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译文: _ 4. 关尹子所说的“为国与身亦皆如之”中的“之”字在文中是指_。5. 本文所记叙事情的含义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它适合于其他方面吗?请阐明理由。_103杨布打狗【原文】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 缁衣:黑色的衣服。犹是:像这样。使:假使。【精练】1. 下面加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衣 素衣而出 _ 衣缁衣而 反_ 3. 翻译句子。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译文: _ 4. 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_5. 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_104 鲍氏之子【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注释】 祖:古代祭祀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 天地鬼神 ) 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响:回响,回声。预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在排列上次一等。类:种类,物类。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精练】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以为 之用 _ 非相为而 生之_ 徒以 小大智力而相制_ 2. 请默写捕蛇者说中与本文“非相为而生之”中“生”的用法相同的一句。_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学习必备欢迎下载_4. 敢于向权威提出异议是现在学习中很重要的品质,你有过这样的实践吗?试举一例。(举同学、名人等向权威挑战的事例亦可。并简要说明提出异议的理由。) _105莫众而迷【原文】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注释】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韩非子,韩非作,今存有五十五篇,它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善于用浅近的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聘:访问。古代

    注意事项

    本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三.pdf)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