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隧道设计计算书终稿.doc

    • 资源ID:29394550       资源大小:1.57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隧道设计计算书终稿.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前言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阶段,是毕业前的综合学习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和学的重要过程,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毕业设计包括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设计计算书编写以及CAD制图和手绘图等几个方面。 本毕业设计题目为重庆黄泥垭隧道设计。在毕业设计前期,我温习了爆破工程、混泥土结构设计原理、隧道工程等知识,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及外文文献的翻译,并查阅了公路隧道规范、混凝土规范、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等规范。在毕业设计中期,通过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隧道选线,轮廓图及建筑限界的取定,隧道衬砌计算(二次衬砌),通风计算以及绘制图纸等工作。在毕业设计后期,主要进行设计书的电子排版整理。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指导老师细心的审批和指正,使我圆满地完成了设计任务,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毕业设计的两个月里,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资料查阅、设计计算、计算书撰写以及外文的翻译,使我加深了对新规范、规程、手册等相关内容的理解,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绘图及计算时熟练掌握了CAD制图软件,以及多种结构设计软件。以上所有这些从不同方面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高速公路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而作为公路的一部分隧道,对于施工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设计课题为高速公路隧道,重点研究新奥法施工。重庆黄泥垭隧道为双向行驶两车道二级公路隧道,全长3530m,围岩的基本情况为;级围岩长1929.16m;级围岩长819.28m;级围岩长781.56m。隧道洞门设计成翼墙式洞门;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隧道衬砌采用复合式衬砌;隧道开挖级围岩使用全断面开挖法,级围岩使用台阶分部开挖法,采用钻爆法开挖;隧道的辅助施工方法有超前小导管注浆和超前锚杆;隧道通风方式为射流式纵向通风。隧道经过多次计算和验算后,洞门、衬砌、和通风合格,可以正常施工。 关键词:隧道; 新奥法; 围岩; 复合式衬砌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progress, the importance of highwa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as part of the road - the tunnel, for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have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The design issues for highway tunnels,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NATM).Chongqing Nanchuan tunnel two-way two lane two highwaytunnel, a total length 3530m,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grade rock long1929.46m; grade rock long 819.28m;grade rock long 781.56m.Portal designed wing of the tunnel wall Portal; Tunnel NATM construction, tunnel lining using cmposite lining; tunnel excavation , -clas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full-face excavation method, , grade level division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open digging method, using drill and blast excavation method; tunnel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supporting small catheter advanced and ahead of grouting bolt; tunnel ventilation for jet ventilation.After several rounds of the tunnel after the calculation and checking, portal, lining, and ventilation qualified to norm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tunnel;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rock; cmposite lining目录第1章 设计资料11.1 采用的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2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11.2 工程概况11.3工程地质概况2第2章 总体设计32.1选址的考虑32.2洞口选择及线形考虑42.3 纵断面设计52.4 横断面设计52.4.1建筑限界52.4.2 紧急停车带及避难通道62.4.3 内轮廓设计6第 3 章 洞门设计及强度与稳定性验算73.1 洞门设计73.1.1 洞门类型选择73.1.2 洞门设计7第4章 衬砌设计104.1 初期支护124.2 二次衬砌124.3 围岩压力的计算154.3.1断面参数确定154.3.2计算垂直均布压力:164.3.3 浅埋和深埋隧道的分界:174.3.4围岩压力计算18第5章 防排水设计515.1 防排水要求515.2防排水的原则525.3本隧道的防排水措施525.3.1 防水措施525.3.2 排水措施525.3.3 衬砌的排水措施:535.3.4 洞口排水设计:54第6章 通风照明设计556.1 通风556.1.1通风计的标准:556.1.2 需风量计算:566.3 确定通风方式606.4 需风量计算60第7章 施工设计677.1 施工准备677.2 辅助施工方法677.2.1 超前锚杆687.2.2 超前小导管注浆687.3施工设计707.3.1 总体方案和部署707.3.2 洞口施工707.3.3 隧道内施工717.4 现场监控量测827.4.1施工的监控量测827.4.2监控量测的任务827.4.3监控量测的内容和方法827.4.4营运阶段的监控量测84第8章 结论87参考文献88致谢89【精品文档】第 65 页第1章 设计资料1.1 采用的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采用的技术标准(1)隧道按规定的远期的交通量设计,采用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2)隧道设计车速,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按80km/h设计,隧道照明设计速度按照80km/h设计。 1.1.2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 (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J026.1-1999; (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2003; (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 (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 (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7) 隧道围岩级别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1.2 工程概况拟建黄泥垭隧道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三镇长沟,出口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小河镇松河湾。其为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设计时速80/h,净宽10.56m,净高5m,隧道起止里程、设计路面标高、长度、纵坡详见表1.1。表1.1 黄泥垭隧道隧道设计方案线路进口桩号进口路面标高(m)出口桩号出口路面标高(m)隧道长度(m)设计纵坡主洞AK1+9901011.53AK5+5201063.983530-0.60%、+2.328%、-1.00%避难通道ABNK0+0601012.36ABNK3+6301071.0583570+0.528%、+2.332%、-1.00%、+0.576%1.3工程地质概况(1)隧道所穿越的山体稳定,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要特征地震活动微弱,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隧道位于龙骨溪背斜两翼,岩倾角小。隧道区山体稳定,适宜黄泥垭隧道建设。()隧道区地自重应力场主,不存在高地应力,在隧道进行开挖中不会产生岩爆及软岩变形。()隧道进、出洞口段分布的残坡积体建议采取清除或支挡措施。对形成的边坡应采取及时支挡及坡面防护措施,对隧道进口建议采取早进洞、出口晚出洞,尽量避免大开挖,以保证自然斜坡的稳定,保证施工、营运安全。()黄泥垭隧道隧道围岩级别为、级。隧道级围岩占22.8%,隧道级围岩占20.7%,级围岩占53.6%。()隧道出口段具有106.40m长的浅埋隧道,围岩等级为级,地质条件较差,需要设置明洞。()隧道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裂水,由于裂隙发育的不均匀性,从而会导致地下水的分布与富集亦不均匀,隧道区可能将出现涌突水现象。 隧道区隧址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为微弱透水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C20-2011附录K判定,隧道区场地环境类别为类,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等级为微。(7)隧道的建设对区内环境将产生较大的改变,新形成的边坡,改变了斜坡现状的稳定性,为预防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对形成的人工挖填方边坡应采取支挡或放坡的处理措施;隧道的建设将改变地下水的径流排泄模式,地下水位的下降,将产生地表水体和地表井泉的干涸,造成人畜的饮水困难,局部地段森林死亡。表1-2 各类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围岩级别力学指标备 注密度(×103kg/m3)2.302.502.502.602.602.80弹性抗力系数K(MPa/m)40050040050010001200弹性模量(静态) E(Gpa)6.08.08.010.015.020.0泊松比0.250.300.250.200.200.15计算内摩擦角(°)465050545560容许承载力。(kPa)100015001500200026003000饱和抗压强度Rb (Mpa)12.019.012.020.035.060.0摩擦系数 f(圬工与围岩)0.400.450.55级围岩为表面不光滑时详细地质情况参见隧道纵断面设计图。第2章 总体设计2.1选址的考虑隧道总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和环境等调查基础上,综合必选隧道各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形、洞口位置等,提出推荐方案。地质 条件很差时,特长隧道的位置应控制路线走向,以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长隧道位置亦应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并与路线走向综合考虑;中、短隧道可服从路线走向。(2)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确定车道数和建筑界限。在满足隧道功能和结构受力良好的前提下,确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内轮廓。隧道内外、纵线形应协调,以满足行车的安全、舒适要求。(3)根据隧道长度、交通量及其构成、交通方向及环保要求等,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确定通风、照明、交通监控等机电设施的设置规模。必要时特长隧道应做防灾专项设计。(4)应结合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施工方法、工期和运营要求,对隧道内外防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辅助通道、弃渣处理、管理设施、交通工程设施、环境保护等做综合考虑。(5)当隧道与相邻建筑物互有影响是,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黄泥垭隧道位置选择包括洞身位置和洞口位置的选择两项,主要以地形、地质为主等进行综合考虑,宜首先排除显著不良地质地段,按地形条件拟定隧道及接线方案,在进行深入的地址调查,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定隧道位置。2.2洞口选择及线形考虑 (1)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着重考虑隧道仰坡、边坡的稳定,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并结合洞口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综合研究比选确定。一般情况隧道宜早进洞、晚出洞。(2)隧道进口段地表为寒武系上统后坝组(3h)的灰质白云岩,弱风化岩体较14°,主要发育三组裂隙:组裂隙4755°7681°,呈闭合微张状,面较平直,大部无充填,局部充填粘土,延伸0.51m,间距0.32.5m,结合差;组裂隙1825°7173°,呈闭合微张状,面较平直,大部无充填,局部充填粘土,延伸0.81.5m,间距0.82m,结合差;组裂隙126134°7188°,呈微张张开状,面较平直,大部无充填,局部充填粘土,延伸一般315m,间距g一般1.53m,结合差。隧道进口段地表为系第四残坡积粘土覆盖,下伏基岩为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后坝组(3h)的灰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厚度较大,为中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划分为较坚硬岩。(3)隧道进口洞顶上方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粘土厚达02.00m,斜坡坡向近平行于隧道轴线,地形坡角一般633°,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建议施工前,将上部土体被清除,适宜隧道进口的建设。(4)隧道出口段地表为崩坡积体覆盖,下浮基岩为奥陶系中统宝塔组(O2b)的灰岩。弱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完整性较好,层间结合一般拟建隧道洞口位于马鞍山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107°67°,主要发育两组裂隙:组裂隙°°,呈闭合微张状,面较平直,大部无充填,局部充填粘土,延伸0.51m,间距0.32.5m,结合差;组裂隙301°50°,呈闭合微张状,面较平直,大部无充填,局部充填粘土,延伸0.81.5m,间距0.82m,结合差。因此,黄泥垭隧道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地质图,本隧道洞口及洞身基本在基岩中通过,隧道围岩较好,隧道选线条件较宽松。隧道为小曲率隧道,详细情况参见隧道(地质)平面图。2.3 纵断面设计 本隧道的基本坡道形式设为人字坡。坡道形式的选择依据和纵坡坡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通风问题,施工因素和对汽车行驶的利害。隧道的纵坡以不防碍排水的缓坡为宜,坡度过大,对汽车行驶、隧道施工和养护管理都不利。的有害气体少,对通风也很有利。因此,黄泥垭隧道纵坡整体设计为人字坡,纵坡坡度为-0.60%。+2.328%-1.00%。2.4 横断面设计 2.4.1建筑限界黄泥垭隧道的建筑限界按80km/h时速设计,建筑限界取值如下:建筑限界横断面宽度如下表: 表2-1 建筑限界设置 (单位:m)设计速度(km/h)车道宽度W检修道J顶角宽度左侧右侧左侧右侧802x3.750.501.001.001.00图2-1隧道建筑界限 (单位:cm)2.4.2 紧急停车带及避难通道 鉴于本隧道属于特长,所以本隧道设置紧急停车带,上下线分别交错设置,间距750m。在隧道进口端右侧设置平行导坑,高程及桩号:表2-2 平行导坑高程及桩号线路进口桩号进口路面标高(m)出口桩号出口路面标高(m)隧道长度(m)设计纵坡避难通道ABNK0+0601012.36ABNK3+6301071.0583570+0.528%、+2.332%、-1.00%、+0.576%2.4.3 内轮廓设计根据建筑限界,利用三心圆法,得出隧道断面内轮廓图如下:图2-2 隧道内轮廓线 (单位:cm)第 3 章 洞门设计及强度与稳定性验算3.1 洞门设计 3.1.1 洞门类型选择本隧道进口段为级围岩,出口段为级围岩,出口端坡度平缓有106.40m的浅埋段设为明洞隧道地质条件均较差,拟采用翼墙式洞门。 3.1.2 洞门设计(1) 参数设定 翼墙式洞门的正墙斜度取1:0.1,仰坡坡率取1:0.75,设端墙厚度为B=2.4m设基础埋深为1m,衬砌拱顶外缘至洞门顶部的距离取为3m,设墙高H=13m。(2) 各项物理指标 f=0.5水泥砂浆砌片石 (3) 土压力计算 最危险破裂面与垂直面夹角 =0.4 21.9°土压力系数按下式计算: (3-1) =0.08土压力按下式计算:E= (3-2 ) 墙体自重按下式计算:G= (3-3) (4)稳定性及强度验算 抗倾覆稳定的验算根据公式 (3-4) (3-5) (3-6) 又 =162.24KN/m =16.224KN/m 分别代入公式(3-6)、(3-7)得满足抗倾覆要求。滑动稳定性验算 (3-7) 代入公式(3-8)得 墙身截面偏心验算 (3-9)代入(3-9)得偏心距: 0.3B=0.72 合力的偏心距的验算: 满足基底合力的偏心距。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应力计算: (3-8)又 代入(3-10)得 得到满足墙身截面强度的要求。由以上验算,确定出主墙墙厚为2.4m(详见洞门设计图)。第4章 衬砌设计黄泥垭隧道支护结构采复合式衬砌,分初期支护和二次支护,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二次衬砌采用现浇模筑混凝土。根据黄泥垭隧道地质纵断面图可以得到隧道围岩分布情况见下表:表4-1 隧道围岩分布情况起讫桩号长度(m)围岩级别BQVp(km/s)KvRc(Mpa)K1K2K3BQAK1+990 AK2+040.0750.07315.4337.93.513.840.500.5941.9158.540.200.200355.4377.9AK2+040.07AK2+504.15464.08375.593.513.840.60白云质灰岩41.9158.54,灰质白云岩42.3153.030.200.200415.59AK2+504.15AK2+644.88140.73340.43.513.840.642.3153.030.200.200380.4AK2+344.73AK3+632.27699.85359.093.513.840.642.3153.030.200.200399.09AK2+344.73AK3+632.27287.54220.43.513.840.2042.3153.030.400.200260.4AK3+632.27AK3+761.24128.97340.43.513.840.642.3153.030.200.200380.4AK3+761.24AK4+127.98366.74173.3220.43.513.84 0.2灰质白云岩:42.3153.03灰岩:32.4635.56白云岩: 32.9055.070.400.200213.3260.4AK4+127.98AK4+457.34329.36340.43.513.840.642.3153.030.200.200380.4AK4+457.34AK4+907.29449.95364.13.513.840.6灰质白云岩:42.3153.03白云质灰岩41.9158.540.200.20404.1AK4+907.29AK4+951.8144.52252.03.513.840.6712.1715.100.200.200292.0AK4+951.81AK5+267.09315.28374.16.070.6731.8352.220.200.20414.16AK5+267.09AK5+392.72125.63252.070.6712.1715.100.200.200292.0AK5+392.72AK5+520127.28244.13.513.840.3436.360.200.200284.14.1 初期支护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组合使用,根据不同围岩级别区别组合。锚杆支护采用全长粘结锚杆。由工程类比法,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材料采用C20混凝土,支护参数取值如下表:表4-2 初期支护参数表围岩级别喷射砼厚度(cm)锚杆(m)钢筋网钢拱架拱墙仰拱位置长度间距杆体材料12-拱墙2.51.020MnSi钢筋局部25x25-15-拱墙3.01.220MnSi钢筋拱、墙(双层)25x25-25拱墙3.80.820MnSi钢筋拱、墙(双层)20×20拱、墙仰拱其他参数、锚杆布置见衬砌断面图。4.2 二次衬砌二次衬砌采用现浇模筑混凝土,利用荷载结构法进行衬砌内力计算和验算。二次衬砌厚度设置如下表: 表4-3 二次衬砌支护参数 单位:cm围岩级别拱、墙混凝土厚度仰拱混凝土厚度35-35354545图4-1 级围岩衬砌图 (单位:cm)图4-2 级围岩衬砌图 (单位:cm)图4-3 级围岩衬砌图 (单位:cm)4.3 围岩压力的计算4.3.1断面参数确定 隧道高度h=内轮廓线高度+衬砌厚度+预留变形量隧道跨度b=内轮廓线宽度+衬砌厚度+预留变形量 表4-4 预留变形量 单位:mm围岩级别两车道隧道2050508080120 注:围岩破碎时取大值;围岩完整时取小值。 所以:预留变形量 ;级围岩为0.004m;围岩为0.005m;围岩为0.008m得出: 级围岩 级围岩 级围岩 隧道荷载压力分布如下图所示:4.3.2计算垂直均布压力: 深埋隧道垂直均布压力计算式: (4-1)式中:为围岩重度,此处:级围岩;级围岩 级围岩;。 为每增加1m时围岩压力的增减率,以=5m的围岩垂直均布压力为准,当5m时,取=0.2,当5m时,取=0.1。 为隧道开挖宽度,级围岩;级围岩; 级围岩。为围岩类别,级围岩;级围岩;级围岩。 (1)级围岩段围岩均布压力计算 开挖宽度 开挖高度 围岩容重 5m,取=0.1 又 经计算 =243.475 (2)级围岩段围岩均布压力计算 已知 开挖宽度 开挖高度 围岩容重 5m,取=0.1 高宽比 经计算 =133.096(2)级围岩段围岩均布压力计算 已知:开挖宽度 开挖高度 围岩容重 5m,取=0.1 高宽比 经计算: =72.5934.3.3 浅埋和深埋隧道的分界: (1) 浅埋和深埋隧道的分界,按荷载等效高度值,并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判定。荷载等效高度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4-2)式中:浅埋隧道分界深度() 荷载等效高度(),q为由式(4-3)算出的深埋隧道垂直均布压力();为围岩的重度()。在矿山法施工条件下,级围岩取;级围岩取。 因此,、级围岩的等效荷载高度值分别为 级围岩 级围岩 级围岩 故,浅埋隧道分界深度级围岩 级围岩 级围岩 (2)浅埋段的确定进口端:坡度大约为53°左右,纵断面坡度0.60%,设进口段xm处埋深为,根据几何关系:所以有11.45m的浅埋段。出口端:坡度大约为15°左右,纵断面坡度-1.80%,设出口段xm处埋深为,根据几何关系:则出口端有106.40m的浅埋段。4.3.4围岩压力计算 4.3.4.1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水平均布压力根据围岩计算如下表:表4-5 水平均布压力计算表围岩级别水平均布压力e注:均小于1.7。4.3.4.2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1)埋深小于或等于等效荷载高度的隧道垂直压力: (4-3)H隧道埋深侧向压力: (4-4)隧道高度,围岩计算摩擦角。(2) 埋深大于等效荷载高度时小于等于的围岩压力计算垂直力: (4-5)隧道宽度水平侧压力:水平侧压力视为均布压力时按下式计算: (4-6) (4-7)隧道底部至地面的高度侧压力系数计算: (4-8) (4-9)各级围岩的值见下表:表4-6 各级围岩的值围岩级别、0.90.80.6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各级围岩压力如下:级围岩: 深埋段浅埋段: 时 时级围岩: 该围岩处于深埋段 故 级围岩: 深埋段: 浅埋段: 时 时4.4 内力计算及结果4.4.1基本原理:隧道支护结构在承受围岩所施加的主动压力作用时将发生弹性变形,由于隧道支护结构周围有围岩存在,因此,它的这种弹性变形将受到围岩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称为弹性抗力,它的大小与地层性质和隧道支护结构性质有关。 该原理的基本假定:隧道支护结构是放置在弹性地基上的梁,梁在地层压力作用下将产生向地基方向的变形,地基将给梁以反作用力(即弹性抗力),弹性抗力的大小和分布形式可根据不同的假定来得到,在本设计中,我们采用局部变形理论(即温克尔假定):认为地基可以看成由无限多个各自孤立的弹簧构成,梁放在弹簧上,地基的沉降即相当弹簧压缩,弹簧常数即相当于弹性压缩系数,通过这一假定后,可以计算出结构的内力,并进行截面设计。本设计的结构计算采用ANSYS10.0 结构有限元进行分析计算:本设计中拱圈梁单元采用Beam3,围岩抗力采用杆单元link1,荷载方面是把上面的计算荷载转化为节点荷载进行加载计算。其有限元模型如下图所示:图4-4 有限元模型图 注意:为了使模型的计算结果尽可能的与实际情况的结果相近,用杆单元模拟围岩抗力时要注意杆单元是只能受压,是不能受拉的;因此,在模型建立和计算时要把受拉的杆单元全部去掉,最后的结果是杆单元是全受压的。同时要尽可能使模型的约束情况与结构的实际情况相近,通过多次优化使得计算结果与结构实际受力相近。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图主要有:弯矩图、轴力图。4.4.2 ANSYS计算的内力结果1、各级围岩输出的内力图:图4-5 级围岩弯矩图图4-6 级围岩轴力图图4-7 级围岩弯矩图图4-8 级围岩轴力图 图4-9 级围岩弯矩图图4-10 级围岩轴力图2、各级围岩输出数据级围岩:* POST1 ELEMENT TABLE LISTING * STAT CURRENT CURRENT CURRENT CURRENT ELEM SMIS6 SMIS12 SMIS1 SMIS7 1 -46023. 3586.4 -0.39919E+06 -0.39535E+06 2 3586.4 56568. -0.37131E+06 -0.36826E+06 3 56568. 99399. -0.34344E+06 -0.34123E+06 4 99399. 0.12719E+06 -0.32353E+06 -0.32219E+06 5 0.12719E+06 0.13689E+06 -0.31298E+06 -0.31253E+06 6 0.13689E+06 0.12745E+06 -0.31251E+06 -0.31295E+06 7 0.12745E+06 0.10362E+06 -0.32119E+06 -0.32253E+06 8 0.10362E+06 64626. -0.33957E+06 -0.34178E+06 9 64626. 15311. -0.36598E+06 -0.36903E+06 10 15311. -37979. -0.39843E+06 -0.40227E+06 11 -37979. -88830. -0.43490E+06 -0.43960E+06 12 -88830. -0.12725E+06 -0.47270E+06 -0.47810E+06 13 -0.12725E+06 -0.14440E+06 -0.50820E+06 -0.51421E+06 14 -0.14440E+06 -0.13190E+06 -0.53828E+06 -0.54481E+06 15 -0.13190E+06 -82512. -0.56006E+06 -0.56701E+06 16 -82512. 9447.2 -0.57109E+06 -0.57834E+06 17 9447.2 46892. -0.57788E+06 -0.58532E+06 18 46892. 82202. -0.58341E+06 -0.59093E+06 19 82202. 0.10906E+06 -0.58241E+06 -0.58989E+06 20 0.10906E+06 19204. -0.58655E+06 -0.59388E+06 21 16862. 0.10670E+06 -0.58954E+06 -0.58222E+06 22 0.10670E+06

    注意事项

    本文(隧道设计计算书终稿.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