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易错笔记高中易错的化学知识点.pdf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高中几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A. 胶头滴管使用时必须高于试管口.这是错的 ! 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 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 比如必须避免过多的空气杂质混入的实验中 , 是不需要使胶头滴管高出试管口的. 这种例子在高中的实验中出现了一个, 就是Fe(OH)2 的制取实验 , 为了看到清晰的白色絮状沉淀 , 往往是把胶头滴管深入到液面下. B. 硝酸根离子一定显示氧化性. ? 这是错的 ! 其实 NO3-只在酸性条件下显示氧化性,而在碱性条件下基本是不显示氧化性的. 比如问到NO3-是否可以与硫离子共存时, 答案是肯定的. C. 白磷和红磷都不溶解于水, 而溶解于CS2中. ? 这是错的 ! 事实上 , 红磷因其复杂的结构而导致在很多方面( 特别是物理性质) 显示与白磷不同,比如在溶解于有机溶剂的方面, 在毒性方面 , 在保管方面等. 红磷是不溶解于CS2的. D. 放热反应一定要在低温下进行, 吸热反应则必须加热. ? 这是错的 ! 一个合适的温度取决于很多因素, 第一是性价比 , 第二是催化效率, 第三是操作难度,第四是反应的吸热与放热. 其中 , 比较重要的是性价比和催化效率,而放热的与否往往不是考虑的对象 . 在高中关于这个的例子最突出的就是氨气的制取,N2 和 O2的反应是个放热反应, 但是由于催化剂活性的考虑, 还是选择了500 度作为生产温度. E. 一定要更强的酸( 碱) 才可以制取较弱的酸( 碱). ? 这是错的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在温度和压强发生改变时, 这种事情并不是如此, 比如强挥发性酸的制取往往是利用难挥发性酸 , 而不是考虑酸的强弱. 如果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 也不一定如此. 在反应中如果出现沉淀或者其他的现象,往往会影响到这一规律. 比如强碱中互相制取的一个最显著的例子,Ca(OH)2 制取 NaOH. F. 一定要金属性强的才可以置换出金属性弱的. ? 这是错的 ! 如果是在溶液和常温的平等条件下, 这个规律往往成立. 但是如果金属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 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强金属铯Cs的制取 , 是在稀有气体的保护下用Mg从 CsCl 中置换出来的 . G. 所有的水解沉淀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是错的 ! 水解产生沉淀都是有相应的pH值范围限制 ,Fe3+ 的水解在 pH=45时可以稳定存在,而 Fe2+与 Cu2+则不行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Fe3+的溶液中明显的会出现沉淀( 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 , 就是溶液中的难溶物就是沉淀, 然而很多时候有溶胶的出现), 而 Fe2+和 Cu2+的水解一般要在稍微趋近中性的条件下才比较明显. H. Si 、Al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中,NaOH 是氧化剂 . ? 这是错的 ! 其实在这个反应中, 省略掉了两分子的水, 而生成的氢气, 正是来源于水中, 而不是NaOH, 所以 NaOH 只是起到一个碱性环境的作用. 这个知识点可以继续拓展到第三周期元素与NaOH的反应中 . 这样就要再次考虑了,( 这些反应的氧化剂或者还原剂到底是什么, 我还没怎么确定, 请大家补充完整.), 依次是Na,Mg,Al,Si,P,S,Cl. I. 只要有淡黄色沉淀就是AgBr, 只要有红色沉淀就是Fe(OH)3, 只要有绿色物质就是Fe2+离子的存在 , 只要有紫色溶液就一定是高锰酸钾.依此类推 . ? 这是错的 ! 黄色沉淀有可能是S/Ag3PO4/金子 ( 比如在王水中置换出来的)/TNT, 而红色沉淀有可能是Cu2O/铜单质 /HgO, 绿色物质可能是铜绿( 就是碱式碳酸铜), 紫色溶液有可能是碘的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Cl4 溶液 . J. 产生 CO2的物质中一定要含有CO3根离子的存在 , 有 Pb离子的一定是NO3-盐 . ? 这是错的! 因为你往往在做似乎只有无机物的反应题中忽略掉了有机物的存在, 比如草酸和醋酸, 而这些有机物质往往体现出与无机物类似的性质. 大家总是忽略掉了有机和无机相互连接的路径, 除了刚才所将的那些有机酸, 还有比如电石产生乙炔的反应, 无机酸制取酯的反应, 总是让人忽略掉. K.将 Li 用煤油液封保存, 液 Br 保存必须干燥无水. ? 这是错的 ! Li 的密度是比煤油小的. 所以 Li 是保存在石蜡的密封下了. 而液溴的保存其实是经常在上面加上水密封的, 目的是为了防止溴的挥发. L. 常温下 ,纯磷酸和SO3都是液体 . ? 这是错的 ! 常温下 , 纯磷酸与SO3都是晶体的形态出现. 不是所有的酸不是液态就是气态的, 固态纯在的纯酸其实是很经常看见的. M.排液体法 =排水法 , 排气法 =排空气法 . ? 这是错的 ! 第一个大家比较不会怎么犯错误, 大家经常见到比如排饱和食盐水法, 排有机溶剂法都是第一个的体现. 关键是第二个 , 大家比较不熟悉, 我这举个例子, 就是 NO的收集 (NO=28 趋近于 29).很多同学认为NO不能用排气法收集, 其实不然 , 在制取干燥的NO 十常常采用排CO2气体的方法, 简单而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