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通用】.doc
课题:可能性 节次: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下过跳棋吗?下棋前,你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走棋?学生交流,导入新课。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思考:图中两个同学是怎样约定谁先走棋子的?图中有两个袋子,你认为他们用哪个袋子来摸棋子公平?说明你的理由。在甲袋中,红、蓝棋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师:请同学们猜猜,用甲袋来摸棋子,摸到红棋子和蓝棋子的可能性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师:摸到红、蓝棋子的可能性到底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还需要怎样验证?对。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摸棋子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小组想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小结:在甲袋中,红、蓝棋子各占总数的,所以摸到红、蓝棋子的可能性也都是。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分析一下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小结:在乙袋中,红棋子占总数的,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是;蓝棋子占总数的,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是,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蓝棋子的可能性小。根据前面的探究,你认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结:可能性的大小与事件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有关系;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可能性的大小与游戏规则公平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小结:对每个游戏者的机会均等,游戏规则才公平,否则不公平。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师随机评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交流。小组摸棋子验证猜想.学生交流。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学生交流。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求可能性大小最基本的练习。2.自主练习第4题。这是一道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题目。3.自主练习第3题。这是一道用可能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大家明确“开锁人不知道哪把钥匙能打开门”4.自主练习第6题。先让大家独立思考,再交流回答,教师要引导大家分类。练习时,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作出判断,再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充分交流,之后师继续设问“要使规则公平,该怎样修改转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家独立思考,交流订正。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类。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全班交流。课后反思板书设计:课题:我学会了吗? 节次: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知识你掌握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检测一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二、梳理知识,形成体系1.学生回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点:事件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2.可能性的大小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什么关系?重点:可能性大小相等,游戏规则才公平,否则不公平。学生交流回答:事件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学生交流:可能性大小相等,游戏规则才公平,否则不公平。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玩过纸牌吗?纸牌都有哪些?出示情境图1.指生说出A、J、Q、K各代表哪些数字?2.知道学生独立解答(1)(2)题。3.学生仿照(1)(2)题,提出问题并独立回答,集体交流。4.学生解决问题(3),集体交流订正。四、强化练习,拓展提高1.掷飞标游戏。 (1)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是几分之几? (2)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是几分之几?(3)飞标掷向哪两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同样大?是几分之几?2.砸金蛋游戏。(1)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到钢笔,书包的可能性分别由多大?(2)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不到奖的可能性是多少?(3)有两个人依次砸蛋,谁先砸中钢笔谁算赢,你认为公平吗?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独立解答(1)(2)题。学生提出问题并独立回答,集体交流。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看图交流。学生观察并交流。说明理由。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同学在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吗?全班交流。课后反思板书设计: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节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统筹(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统筹(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自己在家里都做过哪些家务活吗?都做过哪些家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师:哪些家务活可以同时做?哪些家务活不能同时做?星期天小华也准备帮妈妈做些家务,时间安排如下表:项目拖地用洗衣机洗衣服擦桌子所需时间(分)10258“小华做完上面的家务,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交流。学生自由交流。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师:表中的家务活有3项,你能安排做各种家务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交流:在同一时间里,能完成哪些事情?2.小华要完成下列任务呢?项目拖地用洗衣机洗衣服擦桌子烧水所需时间(分)1025810引导学生交流:在同一时间里能同时完成哪些事情?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间里完成烧水、擦桌子、拖地的优越性,理解做同样的几件家务,不同的安排顺序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最节省时间。3. 小华要完成下列任务呢?项目拖地用洗衣机洗衣服擦桌子烧水所需时间(分)1525810引导学生交流:在同一时间里还能同时完成其他三件事情吗?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间里完成擦桌子、拖地的优越性。学生同桌交流。学生可能说:先打开洗衣机洗衣服,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开始拖地,擦桌子的家务。当洗完衣服时,所有的家务都干完,至少需要25分钟。学生同桌交流。学生可能说:先打开洗衣机洗衣服,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开始拖地,擦桌子烧水的家务。当洗完衣服时,所有的家务都干完,至少需要25分钟。学生同桌交流。可能说:先打开洗衣机洗衣服,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开始拖地,烧水的家务,然后再烧水。这样所有的家务,至少需要25+8=33(分)。三、拓宽应用。1.第1题是一道合理安排时间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小明起床后,做好四件事情最少要多少时间?2.第2题是一个时间计算的变式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适当板书:烙3张 6分钟; 烙4张 8分钟; 烙5张 10分钟; 烙6张 12分钟; 烙7张 14分钟观察上面的板书,你发现什么规律?3.第3题是一道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练习。练习时,要使学生明确,只能一车一车地装,第一辆车装车的时间,就是第二、三辆车等候的时间,第二辆车装车的时间,就是第三辆车等候的时间,要使等候时间最短,就应该让给装车需要时间最短的车先装。4.第4题是寻找安排工作时间的最优化策略的题目。要使学生明确,先进行电脑杀毒,在电脑杀毒的同时,可以开始录音,在录音的同时,可以批作业,再浇花。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如:四件事情中,只有煮鸡蛋的同时可以做其它的事情。另外起床必须在所有的事情之前,吃饭应该安排在最后。所以合理的顺序安排:起床(5分钟)煮鸡蛋15分钟(同时洗漱)吃饭(10分钟),一共需要5+15+10=30(分钟),7:30上学,他最晚要7:00起床。学生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如:烙3张:先烙第一张和第二张的一面(2分钟),再烙第一张的另一面和第三张的一面(2分钟),最后烙第二张的另一面和第三张的另一面(2分钟)共需6分钟。烙4张:需要烙两锅,共8分钟。烙5张:需要10分钟,烙6张饼需要12分钟。以此类推,7张饼和8张饼学生交流:所需时间=2烙的张数。学生读题后,理解题意。交流:装车顺序为:10分钟装满的、20分钟装满的、30分钟装满的。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解决,再全班交流。交流:,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30+5=35(分钟)。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全班交流。课后反思板书设计:课题:挑次品 节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学的优化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1.出示3盒口香糖:老师这里有3盒口香糖,其中一盒被吃掉了几粒,怎样才能找出来呢? 2.出示天平:你们见过天平吗?如果两边都放上物体的话,天平会怎么样呢?师:也就是说,天平两边放上物体后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一种是不平衡。 3.师:那你来演示一下,用天平怎么称,需要称几次呢? 那么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表示:3(1,1,1) 1次 表示三盒口香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1盒,至少称1次就一定可以找到轻的那一盒。 4.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或轻或重的物品,就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天平“找次品”。 学生: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学生: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物体一样重。如果不平衡,那么高的一端表示物体轻,低的一端表示物体重。 学生:其中两盒称一称,一样重,就第三盒是;不一样重,轻的那盒就是。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再加入2盒,如果是5盒呢 ,至少要称几次才能找到吃过的那盒? 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也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师:真是一个巧妙的方法。只称 1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吗? 师:那“不平”呢?“一定”找到的话,至少要称几次? 师:对了, 1次就找到那是在运气好的时候,也就是说这是在偶然情况下,如果我们要保证一定能从5个零件当中找到这个次品,那就需要2次。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方法。(板书: 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用的次数。) 师:两种方法都很好.但为什么不是把 5盒分成( 3,2 )或( 4,1 )呢? 师:换句话说。两边不一样,秤了也白秤。 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勤于动脑,找到了多种方法来找出次品。 2. 再加入3盒,如果是8盒呢 ,至少要称几次才能找到吃过的那盒?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利用手上的学具把哪盒吃过找出来,并用黑板上这种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在表格里。 物品个数分的份数和分法 保证一定能 找到 次品用的次数 55(1,1,1,1,1) 2 5 5(2,2,1) 2 88(2,2,2,2) 3 8 8(1,1,1,1,1,1,1,1)4 8 8(3,3,2) 2 师:要称几次能找到次品呢? 师:用1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吗? 师:如果你是的质量检查员,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师:那这些次数和什么有关系?什么关系? 师:同不同意他的说法?现在谁再来说一说,这个方法我们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 3、小结:说的真好,看来有不少同学不仅能顺利地把哪盒吃过找出来,而且还发现了找次品的小窍门。 猜测:是不是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只要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再称,称的次数就一定最少呢? 以 9 为例,大家试一试,是否真的最少?用笔、纸找找,看有没有还要少的? 引导学生总结,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糖分成3份;能平均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板书)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分成3份,5(2,2,1) 不平 2(1,1)2次;“平”说明什么?要称几次( 1次) 生 1:有可能,运气好的时候。 生 2:天平如果第一次就平衡,那剩下的那个就是次品,就只要称1次。学生: 2次。 分成5份,5(1,1,1,1,1) 2次 (完成表格的前两行)学生说理由。 同桌合作找哪盒吃过,师巡视,并让不同实验方法的同学把实验过程写在黑板上。反馈交流,找到最佳方法:生 1:我是把8分成(2,2,2,2),用了3次 生 2:我是用(1,1,1,1,1,1,1,1),用了1次就找到次品了。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上1个零件,天平不平衡,说明轻的那个就是吃过的。 生 3:不一定。如果平衡,就找不出来的。 生 4:(3,3,2),因为这种方法只需要2次就能找到次品,生 5:跟份数有关系。生 6:我发现最好分成3份,而且最好平均分,不然如果次品在分得比较多的那份,找出次品就需要更多的次数了.独立尝试,反馈时师板书一下学生的方法即可. 生:( 1,1,1,1,1,1,1,1,1) 4 次 ( 4,4,1 )-(2,2)-(1,1) 3次 ( 3,3,3 ) ( 1,1 )2 次 三、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2.自主练习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课后反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