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doc

    • 资源ID:29406644       资源大小:198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doc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绪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C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16、马克思主义是( )A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17、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18、黑格尔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其“合理内核”是( )。CA唯心主义思想 B形而上学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唯物主义思想1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20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第1章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A.客观实在性 B.客观性 C.结构性 D.运动性2、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是()AA.物质生产劳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思维活动3、“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4、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C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旧事物融为一体 C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D完全否定旧事物5、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的来源问题C物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意识与思维的关系问题6、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 )否定观。C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 D.唯心主义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包含的哲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了( )DA规律的能动性 B规律的创造性 C规律的自然性 D规律的客观性9、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BA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D渐进性和前进性的统一10、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性、稳定的( ) AA.联系 B.关系 C.过程 D. 趋势1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 B A.共同存在 B. 共同发展 C. 共同进步 D.共同演变1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殴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B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表明( ) DA.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是( )B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1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一种( ) CA.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16、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    ) B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17、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B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18、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19、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 )DA.上帝安排的 B.主观臆造的C.人们联想的 D.事物本身所固有的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BA.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自然规律22、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DA.正确的原则 B.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2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CA.客观的 B.主观的C.实践的 D.能动的2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BA.孤立和静止 B.联系和发展C.统一和多样 D.客观与主观2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D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27、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8、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键是通过社会实践处理好( )BA. 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人与社会的关系 D.人与历史的关系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是( ) CA. 摹写性与建构性 B. 创造性与实践性 C. 摹写性与创造性 D. 整合性与创造性30、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 )B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3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C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属于( )C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3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旧唯物主义( ) B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3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部分质变3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3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D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D.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37、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38、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关键是把握( )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3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 )C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4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B.矛盾双方的不一致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D.矛盾双方的差别41、主要矛盾是指( )B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42、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4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工作中( )C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4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C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5、“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B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6、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8、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49、时间和空间是( )C A.物质的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5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5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5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B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5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54、发展的实质是( )CA. 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 5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5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与唯物的关系5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5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59、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C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6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B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6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C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D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63.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DA实践范畴 B唯物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物质范畴6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6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观点属于( )AA.辩证法    B.诡辨论 C. 形而上学  D.唯物论6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6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6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6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作用和力量 7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 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1、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 ) D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属于( )C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73、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 A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表明( )A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B.物质是意识的源泉C.物质的决定作用D.意识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76、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规律是( )A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77、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的规律是( )B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78、揭示了事物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是( )A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79、贯穿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的是( )B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80、和谐的本质是( )BA.解决矛盾 B.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C.化解矛盾 D.协调矛盾第2章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2.实践的主体是( B )A.人类社会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的身体 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D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D.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8. 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D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混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3.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7.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1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19.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20.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2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1在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2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23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24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26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2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A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8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D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29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从跟不上说是( A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30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31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D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3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33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3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3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36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37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3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检验真理的( C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3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 )A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 C一切从实际出发D在实践中发展真理40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是( B )A运动 B实践 C劳动 D发展4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4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4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4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4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实践观点 D反映的观点4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是( C )A. 摹写性与建构性 B. 创造性与实践性 C. 摹写性与创造性 D. 整合性与创造性47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表明( D )A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结果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B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认识与实践的统一C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D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49.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 DA具体性 B终极性 C全面性 D无条件性 5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B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认识与实践的统一C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D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51“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D )A意识是生物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B )A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B人的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心理结构决定的 D认识因人的感觉而存在5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具体表现是( A )A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B实现了认识的科学化C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运于反映论54.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 B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政治活动 D科学活动55.在认识活动中,主体认识、改造客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获得一定的( C )A本质 B真理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