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电磁屏蔽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范文参考】.docx
-
资源ID:29521667
资源大小:134.05KB
全文页数:1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南京电磁屏蔽材料项目实施方案【范文参考】.docx
泓域咨询/南京电磁屏蔽材料项目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市场预测7一、 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7二、 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发展趋势10三、 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14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21一、 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发展概况21二、 行业壁垒22三、 发挥“双区”联动优势推动国家级新区再跨越25四、 提振发展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28第三章 项目总论34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34二、 项目承办单位34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35四、 报告编制说明36五、 项目建设选址38六、 项目生产规模38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38八、 环境影响38九、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39十、 资金筹措方案39十一、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39十二、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4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0第四章 建筑工程说明4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3二、 建设方案44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5第五章 产品规划与建设内容47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47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47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47第六章 法人治理结构49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9二、 董事54三、 高级管理人员59四、 监事61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63一、 优势分析(S)63二、 劣势分析(W)64三、 机会分析(O)65四、 威胁分析(T)65第八章 运营模式69一、 公司经营宗旨69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9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70四、 财务会计制度73第九章 环境影响分析80一、 编制依据80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80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81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3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84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4七、 环境管理分析85八、 结论及建议89第十章 工艺技术分析90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90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93三、 质量管理94四、 设备选型方案95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96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生产98一、 编制依据98二、 防范措施99三、 预期效果评价103第十二章 投资方案105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105二、 建设投资估算105建设投资估算表107三、 建设期利息10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8四、 流动资金109流动资金估算表109五、 项目总投资11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0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1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2第十三章 经济收益分析114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4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5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6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9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9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1三、 偿债能力分析122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3第十四章 风险防范125一、 项目风险分析125二、 项目风险对策127第十五章 招标及投资方案129一、 项目招标依据129二、 项目招标范围129三、 招标要求129四、 招标组织方式130五、 招标信息发布133第十六章 项目综合评价134第十七章 附表附件135建设投资估算表13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5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6流动资金估算表13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4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4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4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4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第一章 市场预测一、 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行业发展的机遇(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行业的创新与发展2018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2019年6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发布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指出“持续推动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促进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更新换代”。因此,未来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的更新升级将为电磁屏蔽材料市场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创新。2017年4月,科技部发布“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将“高性能电磁介质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列为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并要求“实施技术创新引导策略,着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切实加强我国材料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9月,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电磁屏蔽材料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有重要应用,下游消费电子行业的支持政策有助于推动行业内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电磁屏蔽材料亦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材料产业,因此相关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推进行业的创新与发展。(2)下游产业需求旺盛,推动行业规模增长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种类逐渐增多,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样化,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品牌终端厂商大多已经形成了定期发布新产品的模式,将带动消费者换购新产品。因此伴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电磁屏蔽材料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行业规模有望持续扩大。(3)降低电磁干扰危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和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类电子产品会不断辐射大量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如不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将产生大量负面影响,如电磁干扰、电磁环境污染、电磁信息泄露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容易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引发设备失灵、爆炸等严重事故;另一方面极易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具有高频高速特点的5G技术普及,基站和天线数量大幅增加,防止电磁干扰、降低电磁污染的需求将日益凸显。电磁干扰带来的危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重视,因此电磁屏蔽材料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2、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电磁屏蔽材料制造企业的研发团队需要材料、化工、自动化、机械工程、信息等多种领域的专业人才。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研发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对下游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和前瞻性的认识。目前我国电磁屏蔽材料领域专业人才的储备相对匮乏,行业整体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对行业的发展构成了一种挑战。(2)产品品类有待丰富我国电磁屏蔽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的电子产业转移浪潮,最初以承接简单的代加工业务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电磁屏蔽材料生产工艺,屏蔽材料产品类别广泛,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新材料领域的战略规划不断推出,国内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电磁屏蔽材料生产企业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已经实现了部分生产技术、产品品质与国际先进水平趋同。但总体而言,国内企业与国外的经验与技术积累还有一定距离,与国外先进生产厂商相比,国内企业生产的电磁屏蔽产品类别不够丰富,前端材料开发与后端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二、 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发展趋势1、电子设备不断升级,带动产品持续创新和性能提升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子产业实现了高增长的发展态势,电子设备硬件配置越来越高,处理器向高性能多核方向升级,显示屏幕大尺寸高分辨率趋势明显,内部元器件结构逐渐精密化、集成化。伴随着电子设备持续升级,高频率和高功耗将带来更高的EMI屏蔽防护性能要求,推动电磁屏蔽材料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进一步升级。近年来电子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呈现多功能、轻量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内部元器件数量增多、精密度提升,同时结构更加紧密,对电磁屏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好的屏蔽效能要求。由于不同的电子产品内部设计具有一定差异,不同终端厂商对电磁屏蔽材料往往有独特的性能乃至特定的外型需求,因此在设计阶段往往要求供应链企业能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为客户提供高效且个性化的电磁屏蔽解决方案,这将极大地促进电磁屏蔽材料的持续创新和性能提升,从而提升行业产品整体的附加值水平。2、产品升级需要持续的材料和工艺研发投入电磁屏蔽材料的技术含量主要由其屏蔽效能决定,材料的电导率、磁导率及厚度是衡量屏蔽效能的三个基本指标。近年来,由于电子设备性能的升级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随之不断提高,其综合性能向着更优良的方向发展。同时,产品的升级也依赖于和材料相适应的工艺技术,要实现低成本、大批量、自动化生产,电磁屏蔽材料生产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电子产品更迭快速的市场环境,也要求企业具备柔性化生产能力,能够在小批量和多品类的生产中及时交付产品。3、5G技术的成熟,将带来更多市场应用空间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具有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三大特性,5G的出现加速了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5G时代逐步来临,将引发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上下游产业链变革,给电子、通信、汽车、医疗、娱乐等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推动智能穿戴设备、VR/AR、智能汽车等新兴智能终端的兴起,进而为电磁屏蔽产业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外,由于5G高速度、大容量、低延迟的特性,搭载5G技术的信号收发设备功率将显著增大,带来更强烈的电磁干扰;5G通讯使用的电磁波频段拓宽,也对电磁屏蔽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在5G技术逐渐普及的环境下,联网设备及天线数量快速增长,终端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接收和产生的电子信号更多,造成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加剧,从而使得电磁屏蔽材料的作用越发重要,电磁屏蔽材料行业有望实现快速增长。4、国产替代趋势日益显著在电磁屏蔽材料领域发展初期,由于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优势,该产业主要由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先进生产厂商主导,我国对于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最初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伴随技术的成熟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电磁屏蔽材料下游制造产业向我国大陆转移趋势明显,海外厂家考虑成本因素,追加资本开支动力不足,不再重点布局消费电子电磁屏蔽材料领域,并对专利呈现开放共享的态度,侧面推动了该产业的国产化;另外,国内实力较强的电磁屏蔽材料企业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形成了产品质量可靠的自主品牌,以上两个因素共同推动了产业链向国内转移。5、朝着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各大消费电子品牌商持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品类众多,不同功能定位的产品由于其个性化的设计对电磁屏蔽材料有着不同的性能和外形需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电磁屏蔽材料生产企业需要能够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快速及时地提供电磁屏蔽材料的材料选型、工艺改良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生产企业自身也需要能够相应改进工艺设备,提高产能,降低材料损耗,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性价比、定制化的服务。6、环保的电磁屏蔽材料将成为未来布局重点环保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电磁屏蔽材料的生产工艺,总体是朝着减少危废物、降低能耗的方向发展。此外,随着未来电子产品更迭加速,大量被替换的电子产品将被弃置,成为“电子垃圾”,其中包含的电子器件和材料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了应对日益提升的环保要求,研发可回收、易降解的电磁屏蔽材料,将成为未来本领域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内容。三、 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1、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概况消费电子产品是指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近年来消费电子产业不断创新,从产品的外观,到性能以及功能都有显著的改变和提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办公、娱乐、通讯当中。随着消费电子厂商对产品外观和性能不断优化,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行业规模也随之增长。根据FMI统计,2015年至2020年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5年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FMI预测,到2031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将以5.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进步以及5G通信技术的加速成熟,消费电子产品在性能上持续提升,朝着轻薄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趋势发展,这对设备的抗电磁干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将推动电磁屏蔽材料市场的进一步快速发展。(1)笔记本电脑市场发展概况自2011年后,受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可替代消费电子产品快速普及的影响,笔记本电脑承载的娱乐休闲功能被分流,出货量呈现了较长时间的下滑趋势。但随着轻薄商务笔记本,以及兼具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特性的二合一笔记本电脑出现,笔记本电脑逐渐向便携化、专业化、商务化方向转型,在折叠屏、多屏幕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笔记本电脑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随着笔记本电脑更加便携化,其内部结构的集成度和元件的复杂度不断提升,电子元器件之间潜在的电磁干扰加剧,这将带动电磁屏蔽材料需求的上升和行业的持续发展。IHSMarkit、TrendForce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及英特尔的CPU供应短缺的影响,2018年、2019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为1.66亿台、1.64亿台,分别较上年减少1.78%和1.2%。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尽管笔记本电脑供应链和线下销售受到暂时影响,但随着居家办公和远程教学成为全球疫情之下的新趋势,笔记本电脑作为生产力工具,成为各行业工作者和学生必备的设备。因此,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处于高发期的态势下,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达到2.01亿台,同比增长22.56%,较2019年增加了0.37亿台。TrendForce预测,2021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将继续增加,达到2.17亿台。(2)平板电脑市场发展概况平板电脑作为衔接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的中间产品,形成了相对独有的应用场景。在经历了2011年到2014年的高速增长后,由于性能和功能限制,以及来自大屏幕智能手机的竞争压力,全球平板电脑市场趋于饱和,出货量自2014年的2.3亿台开始逐年缩减。根据Wind数据,2019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为1.44亿台,与2018年基本持平。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和学习等应用场景提升了平板电脑的短期市场需求。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64亿台,同比增长13.89%。 (3)智能手机市场发展概况智能手机作为消费电子的核心产品,无论是出货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行业趋向高端化和多功能化。目前,智能手机已经不局限于通讯功能,在影音娱乐、拍照摄影、移动办公、游戏消遣、移动支付等方面均具有强大的功能,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伴随智能手机功能不断丰富增强,其内部元器件数量不断增多、精密度迅速提升,内部结构也更加紧密,对电磁屏蔽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手机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渗透率接近饱和,换机周期呈现上升趋势。据IDC、Wind统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1年开始迅速增长,9年间从4.95亿台增长至2019年的13.71亿台。虽然近几年出货量呈现出逐渐下跌的态势,但存量市场仍然处于较高规模,换机需求依然庞大。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智能手机出货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根据Wind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至12.92亿台,同比下降5.76%。目前全球范围的5G通信网络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基础设施布局的改善,5G手机换机需求将带领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回升。IDC预测,2021年起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稳步提升,预计在2023年将达到15.7亿台。(4)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概况可穿戴设备是将无线通信、传感、多媒体、识别等技术结合在日常穿戴中,具有健康监测、社交娱乐、数据交互等功能的便携终端设备。根据佩戴部位的不同,可穿戴设备可分为头戴式、耳戴式、手戴式等,其中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发展较为成熟,具有较大市场。根据Yole、上海证券研究所整理的数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在2019年迅速增长,达到3.37亿台,较2018年的1.78亿台增长89%。IDC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继续扩大,出货量达到4.45亿台。随着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可穿戴设备品类增加、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未来市场有望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出货量将达到5.27亿台。得益于传感器、通信、超低功耗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可穿戴设备功能逐渐拓展,拥有数据传输、社交娱乐、健康监测等用途,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化和智能化趋势发展。可穿戴设备具有便携、实用等特点,因此对于内部零部件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可靠性要求,对电磁屏蔽材料的高效、轻量、柔性、耐腐蚀性也有着更高的性能需求。2、消费电子产品未来发展趋势(1)5G技术推动消费电子快速增长2020年是我国三大运营商推广5G业务、全国大规模建设5G基站设施、普及5G手机的关键之年,世界各国的5G网络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5G技术实现了千兆/秒的传输速率和毫秒级的响应时间,带来更高质量的互联网体验,为超高清视频传输、VR/AR应用、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场景带来全新发展机遇,消费电子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成长周期。在5G技术的推动下,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需求提升,内部零部件的迭代升级需求旺盛。同时,电子设备制造商将5G技术集成到更多终端设备,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消费电子市场快速增长。(2)消费电子产品不断升级,品类日益丰富当前,消费电子产品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样化,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办公、娱乐不可缺少的设备。伴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消费电子产业在硬件性能、产品外观、软件内容等多个维度实现功能的全面升级,同时电子消费升级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更多终端,如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及一切与电子相关的消费品,满足智能化的交通、健康、医疗、社交等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消费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承载的功能增多,对零部件的要求日益严格,推动消费电子技术不断提升。近年来,可穿戴智能设备、VR/AR、智能家电等新兴电子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将带动消费电子行业迎来新一轮的需求增长。(3)消费电子品质不断提升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其性能不断趋于同质化。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电子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体验,品质化已逐渐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方向。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一方面,消费电子逐渐向多功能化发展,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为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了良好的体验,成为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另一方面,电子产品逐渐向轻量化发展,在大幅提升产品便携程度的同时改善产品的外观,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偏好和审美,提升了产品品质。(4)消费电子及其供应链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是消费电子主要的产品,近年来逐步进入存量市场。在存量市场中,用户对品牌使用有一定习惯性,单一亮点无法驱动用户进行转换,因此对于已经建立了品牌粘性的厂商将更具优势,推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IDC统计,2020年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三星、苹果、华为、小米、vivo)市场份额达到71.1%,较2019年集中度上涨0.9%;2020年全球前五大平板电脑厂商(苹果、三星、华为、联想、亚马逊)市场份额达到78.5%,较2019年集中度上涨3.9%。随着终端品牌商市场集中度的提升,预计未来消费电子供应链相关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也将提升。以苹果公司为例,在选择合格供应商时,苹果公司对供应商的产品和工艺研发能力、准时交付能力、品质管控能力有着严格的标准,成为合格供应商也意味着得到品质的认可。因此进入苹果供应链的企业不但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订单,而且有可能获得苹果公司派驻的工程师帮助其解决生产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在技术创新水平上也将得到长足进步;同时,进入苹果供应链的企业也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发展概况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在工作时会向外辐射大量不同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对临近电路和设备造成干扰,影响精密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导致信息传输失误、控制失灵等事故,也会对环境造成电磁污染,更严重的甚至会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此外,电磁波的泄露也会危及信息安全,使计算机等设备无信息安全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作生活中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数量不断增长,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发深入和广泛,其中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也在走向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高密度化,由此引发的电磁干扰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成为电子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诸多方式中,电磁屏蔽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手段。电磁屏蔽可以阻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实现电子设备和元器件的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是指设备或系统在电磁环境中性能不降级的状态,一方面要求系统内没有严重的干扰源,一方面也要求设备或系统自身有较好的抗电磁干扰性。电磁屏蔽材料是指能实现对电磁波屏蔽的功能性材料,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来达到对电磁波的阻隔或使其衰减的目的。当入射电磁波传播到屏蔽材料表面时,由于空气与屏蔽材料交界面上阻抗的不连续,一部分入射波会被反射回来。未被反射而进入屏蔽材料体内的部分电磁波,在材料体内传播过程中被吸收从而衰减。当未衰减完的少量电磁波传播到屏蔽材料与空气的另一交界面时,再次因为交界面不连续的阻抗而被反射回屏蔽体内,进行重新被吸收和衰减的过程。由于不同材料在不同的组分、外形、厚度等条件下起到的电磁屏蔽效能不一样,以及对电磁屏蔽的需求在电子产品、电子设备上不断上升,研究开发新兴电磁屏蔽材料、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是电磁屏蔽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并朝着轻量化、精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内部电子元器件增多、结构更加紧密。未来5G技术的普及还将提升产品功耗,造成更多的电磁干扰,因此对电磁屏蔽材料的数量及性能需求在近年来持续提升。据BCCResearch统计,全球电磁屏蔽材料市场规模近年来逐步扩大,从2013年的52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70亿美元,5年内增长了18亿美元。据BCCResearch预测,2023年全球电磁屏蔽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92.5亿美元,较2018年将增长2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5.7%。二、 行业壁垒1、技术壁垒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来满足下游产业快速迭代和产品不断升级的要求,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保持高品质的产品供应。由于下游行业的电子产品尤其是主流消费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快,内部元器件不断增多并趋于紧密,性能、规格、形状也有一定的定制化需求,因此电磁屏蔽材料生产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对下游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为了应对快速更迭的电子产品市场,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自主研发基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材料配方,以及通过改进工艺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料耗、提升生产效率。企业只有保持较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才能维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因此,掌握电磁屏蔽材料相关的核心技术构成了该行业的重要壁垒。2、客户壁垒出于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考虑,终端品牌厂商会对电磁屏蔽材料供应商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管理体系,会通过定期稽核的方式考察合格供应商的生产合规性以及供货能力。终端品牌厂商对供应商的认证门槛高,认证时间较长且过程复杂。电磁屏蔽材料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系到产品的安全和功能,因此终端品牌厂商倾向于和进入合格供应链体系、具有较强实力的供应商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与终端品牌厂商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供应商持续获得订单,有利于保持业务的稳定性、增强盈利能力,也有利于与客户进行深度合作与开发。因此,优质品牌客户的资源是进入该行业的重要壁垒之一。3、资金壁垒电磁屏蔽材料制造商需要配备精密的电镀、贴合、分卷、模切、裁切、包装等设备,对企业的设备规模、生产场地、生产环境等有较高要求,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同时,电磁屏蔽材料对产品品质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生产过程经历多道工序,企业需要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检测,需要投入精密的检测设备和人力成本,保证产品品质稳定,这些要求都将加大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电磁屏蔽材料行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壁垒。4、规模壁垒消费电子产品的终端品牌厂商集中度较高,选择合格供应商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具有较高规模且稳定的供货能力。供应商产能的大小影响了出货的及时性和品质的稳定性。同时,消费电子行业对电磁屏蔽材料需求量较大,下游客户倾向于选择几家主要供应商作为稳定的供货来源,因此具有较高生产规模的企业更容易成为终端品牌厂商的长期供应商。此外,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电磁屏蔽材料的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企业能实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以实现较高的盈利水平,从而在行业内构建竞争优势,保持较高的行业地位。三、 发挥“双区”联动优势推动国家级新区再跨越发挥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联动优势,加快“三区一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一)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建设创新名城重要承载区。加强科技创新前瞻谋划和资源共享,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区主导产业协同服务创新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大力发展研创型产业,提升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能级,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中欧创新中心等创新中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优先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科研中心或研发机构等,加快实施南大江北国际科教创新区、“中国气象谷”和南工大科技园等校地合作项目。深度链接国际创新网络。积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创新,深化与顶尖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合作。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探索放宽海外留学人员引进直接落户审批机制,推进中国北欧创新合作示范园等国别化创新园区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离岸数据中心。支持新区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设立一批海外“飞地”创新中心。(二)推进“两城一中心”建设建设芯片之城。抢抓“数字时代”新机遇,以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智能制造产业园、浦口经开区为主要载体,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根植性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网络,促进人工智能、5G、IPv6、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系统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新高地建设。建设基因之城。以南京生物医药谷、国际健康城、新材料科技园为主要载体,发展新药研发及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第三方检测等产业,前瞻布局基因技术、细胞治疗、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建设前沿医疗服务中心、综合健康服务中心和精准医疗创新和服务高地。支持国际健康城建设医疗特区,在进口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和药品定点试用、简化审批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新金融中心。以扬子江国际基金街区为核心,聚焦科技金融、自贸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加快发展区块链金融、数字货币等金融科技应用,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新模式新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1(三)建设美丽古都新主城提升现代城市品质。强化与浦口、六合联动发展,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优化江北核心区、大厂片区和三桥片区“带状组团”空间结构,构建高效紧凑、功能复合、山水相融的城市功能布局。完善核心区市政路网配套,优化交通组织,建设“小街区、密路网”先行区。加快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管廊示范区建设。推进“城市智能体”建设,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彰显美丽城市特质。推进滨江风光带建设,高品质打造定山、绿水湾城市客厅,加快扬子江数字金融港等建设,塑造美丽滨江天际线。发挥老山生态功能,依托“青龙绿带”贯通城市绿廊,构筑山水相依、山城相融的生态格局。深化历史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和当代创新利用,加强六合文庙、定山寺等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加快浦口老火车站历史风貌街区保护利用,推动大厂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强化幸福城市本质。健全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过江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路网建设。完善文化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二期、中大医院新院区建设及省肿瘤医院迁建,提升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均衡化供给,深化国际化特色办学,逐步建成服务创新型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体系。(四)构建对外开放强支点全面加强开放平台和开放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南京片区牵引集成作用,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制度体系,推进商品和要素开放向规则和制度开放转变。推动西坝港向多功能、综合型现代物流贸易服务聚集区转型升级,完善口岸开放体系,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推进中国(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推进法治园区建设,积极构建自贸区国际化商事法治体系,引进律所、仲裁、公证等境内外高质量法律服务机构,设立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创建高水平国际社区,加快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和国际职业资格互认,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四、 提振发展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一)着力建设制造强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1、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持续推进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稳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联动长三角城市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提升区,促进产业链配套区域化、供应链多元化,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引,集中力量发展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链主式”企业,带动产业链垂直整合,营造高粘性、内生型产业生态。实施8条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构建“雁阵式”产业集群,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规模达到万亿元,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2条产业链规模达到五千亿元,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5条产业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2、推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提高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两钢两化”转型升级。3、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集群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安全应急、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率先布局形成一批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二)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价值融合巩固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生产服务中心城市。壮大做强金融产业,建设我国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重点推进总部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等发展,推动金融资源集聚,提升金融创新活力和开放能级,增强金融业对都市圈和更大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培育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广告创意、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在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加强各平台间服务资源、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和质效。2、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顺应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积极培育健康、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物业、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发展“旅游+”“文化+”“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空间。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载体功能和服务内涵,引导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完善服务标准,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诚信化、职业化发展。优化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改造提升城市老旧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推进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3、建设活力充盈服务业功能载体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功能配套完善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加大对信息服务、科创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健康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培育力度。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培育5家营收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积极建设数字南京实施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据驱动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政府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建设数字经济名城。1、集聚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做强电子信息等传统数字产业,加快发展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服务等重点领域融合应用。支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集成、安全审计、监测预警与灾难恢复等信息安全服务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