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内燃机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模板.docx
泓域咨询/成都内燃机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先行企业由于进入行业较早,在同大型汽车、摩托车整车厂商同步研发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大量工艺技术和丰富的开发经验,并有能力在研发上不断投入,从而在产品品质、工艺技术等方面已能够达到国外同行业企业的水平。部分企业已拥有较强的技术水平与同步开发、规模生产能力,成功跻身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制造厂商、国内外知名摩托车整车制造厂商供应链体系。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4700.6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419.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62%;建设期利息239.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7%;流动资金5042.2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41%。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33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6406.31万元,净利润5031.5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4.43%,财务净现值-528.3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46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7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7二、 项目建设地点7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7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8五、 建设背景、规模9六、 项目建设进度9七、 环境影响10八、 建设投资估算10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12第二章 市场预测14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4二、 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19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24一、 下游行业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24二、 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30三、 积极融入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31四、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4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6第四章 产品规划方案38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8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8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8第五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40一、 项目选址原则40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0三、 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43四、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46第六章 建筑工程方案分析47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7二、 建设方案48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9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9第七章 发展规划分析51一、 公司发展规划51二、 保障措施55第八章 SWOT分析说明58一、 优势分析(S)58二、 劣势分析(W)60三、 机会分析(O)60四、 威胁分析(T)62第九章 劳动安全评价66一、 编制依据66二、 防范措施67三、 预期效果评价71第十章 人力资源配置73一、 人力资源配置73劳动定员一览表73二、 员工技能培训73第十一章 项目进度计划75一、 项目进度安排7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5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76第十二章 项目投资分析77一、 编制说明77二、 建设投资7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78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79建设投资估算表80三、 建设期利息8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2四、 流动资金83流动资金估算表84五、 项目总投资8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5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6第十三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88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3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5三、 偿债能力分析9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7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99一、 项目风险分析99二、 项目风险对策101第十五章 项目总结分析103第十六章 补充表格105建设投资估算表10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5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6流动资金估算表10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4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成都内燃机配件项目项目单位:xxx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60.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6、投资方案分析;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3、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4、现代财务会计;5、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6、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法规、规划;7、项目建设地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8、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及相关数据;9、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二)技术原则按照“保证生产,简化辅助”的原则进行设计,尽量减少用地、节约资金。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辅助、服务设施及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使生产中的排放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和规定,重视安全与工业卫生使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自1885年德国戴姆勒发明第一台汽油摩托车以来,世界摩托车产业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规模逐步扩大。随着日本工业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迅速崛起,世界摩托车产业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日本,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公司发展为世界知名摩托车生产商。(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0000.00(折合约60.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1028.24。其中:生产工程43348.48,仓储工程7862.4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6007.12,公共工程3810.24。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内燃机配件的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环境影响拟建项目的建设满足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项目选址合理。项目建成所有污染物达标排放后,周围环境质量基本能够维持现状。经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后,“三废”产生量较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本项目从环保的角度看,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八、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4700.6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419.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62%;建设期利息239.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7%;流动资金5042.2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41%。(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9419.09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6904.1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57.08万元,预备费457.82万元。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433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6406.31万元,纳税总额3404.11万元,净利润5031.5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4.43%,财务净现值-528.3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46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40000.00约60.00亩1.1总建筑面积61028.241.2基底面积22400.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08.062总投资万元24700.682.1建设投资万元19419.092.1.1工程费用万元16904.192.1.2其他费用万元2057.082.1.3预备费万元457.822.2建设期利息万元239.362.3流动资金万元5042.233资金筹措万元24700.683.1自筹资金万元14931.033.2银行贷款万元9769.654营业收入万元433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6406.31""6利润总额万元6708.66""7净利润万元5031.50""8所得税万元1677.16""9增值税万元1541.92""10税金及附加万元185.03""11纳税总额万元3404.11""12工业增加值万元12096.85""13盈亏平衡点万元18669.24产值14回收期年6.4615内部收益率14.43%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528.33所得税后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第二章 市场预测一、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本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坚实基础汽车整车厂是公司面对的主要客户群,汽车产销量的增长直接带动了行业规模的扩大。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2009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已逐渐成长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尽管我国汽车普及度快速提升,但千人保有量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汽车消费进一步向低线城市下沉,还具有较大的增量空间。同时,我国汽车消费群日趋年轻化,产品线更新快,新车驱动型市场特征明显。综合因素推动下,我国汽车产销量仍将进一步增长,为本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市场基础。(2)自主品牌汽车崛起并走向正向开发模式,带动国产优质零部件企业的腾飞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发展自主品牌也成为广汽、吉利、长安、北汽等我国各大汽车集团发展的战略重心,自主品牌汽车正在快速成长起来,为国内零部件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在国内汽车消费观念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国内自主车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纷纷走向正向开发模式。汽车正向开发体系包含先期策划、概念设计、工程设计、设计验证、批量生产验证等五个阶段,与传统“拆解仿制”的逆向开发模式相比,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但更容易对安全、NVH、操控体验等汽车关键性能进行改进和提升,是自主品牌研发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于具备整车厂配套能力的零部件企业而言,配合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凭借较强的同步开发能力,积极融入自主品牌的正向开发体系,推进国产汽车的转型升级之路,将强化与整车企业的粘性,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3)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利支持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大力鼓励汽车、发动机配套系统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自我创新等途径,加速节能减排、提升产品质量。同时,限购地区政策的放宽和鼓励消费等举措,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行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意义。2012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广高压燃油喷射、增压、排气后处理、高效滤清、低摩擦和高密封等技术,提高内燃机的综合效率”。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2014年-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程,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2016年12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联合发布发布的“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发动机、汽轮机等机内净化、尾气治理、蒸发排放控制等移动源环保升级,以及柴油机(车)排放净化”。2017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共同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全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构建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探索和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的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2018年7月,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汽车产能利用率低的省份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兼并重组力度,鼓励现有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2019年1月,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共同发布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市场交易平台,对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同时购买新车的车主,给予适当补助”。2020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汽车、电子、船舶、航空、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4)国产化替代的发展推动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整车厂力图通过控制成本维持利润率,对于原先进口的零部件,在产品质量和性能相同的情况下,逐渐开始选择具备价格优势的本土供应商,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趋势不断加快。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浪潮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企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本土企业凭借本土化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所积累的先进行业技术,有望进入合资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体系,获得更多客户资源,进而扩大市场影响力,促进本土企业的规模化发展。(5)国家大力推动“碳中和”进程,促进本行业技术革新和规模扩大机动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控制汽车尾气含碳物质排放,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轻型汽车从2000年起经历了从国一到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历次国标减排力度持续加大,国六b排放标准要求废气一氧化碳含量不超过500mg/km,比国五提升50%,炭罐的脱吸附容量、时效性等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极大推动了我国汽车节能减排进程。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在废气排放标准不断趋严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业内企业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使相关产品更加低碳环保,促进了本行业产品的技术升级。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国内高端人才尚无法匹配企业的需求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在产品同步开发、生产工艺、实验测试等方面需要高端人才以保证整车厂的配套需求。但是目前国内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CAE分析、NVH分析验证人才不足,相关人才仍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培育,对本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对本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全球各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超过15%。目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电池能量密度低、续航能力不足等技术瓶颈,内燃机作为主流动力机械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电动汽车以电池和电机作为动力源,不存在进气系统和炭罐,电动汽车的长远发展对本行业将产生一定的冲击。二、 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1、我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庞大我国进入21世纪后,工业、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此外,中国凭借制造成本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多家知名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极大促进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营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22,26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7,440亿元。同样,在我国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摩托车市场需求逐渐旺盛起来,带动了摩托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整合,我国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围绕整车企业形成了重庆、江浙、广东等地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国内摩托车零部件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断加强,广泛进入本田、雅马哈、铃木等国际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向国外出口,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2020年我国摩托车零部件出口额达到2.09亿美元。2、进气系统是节能减排、提升汽车舒适性的关键汽车零部件之一内燃机进气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气系统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发动机乃至整车性能的高低。随着汽车技术的迭代,进气系统除了具备微粒过滤、提升发动机寿命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在提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进气噪声控制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1)进气性能容积相同的气缸在同等进气状态下,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则容许喷入更多的燃料,在相同的燃烧条件下可以做更多有用功。因此,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进气过程具有间歇性与周期性,会在进气歧管内产生压力波,利用特定几何参数的进气歧管和谐振室构成的谐振进气系统,可增强进气歧管内的压力波,提高进气压力,增加进气量。谐振进气可以在某些转速下大大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并已在国内外多种车型上得到应用。进气管道内的压力波的形成和传播与进气管道的长度、直径等几何参数以及转速密切相关,因此充分了解进气管道内的气体流动特征,掌握进气系统各组成部分对进气性能的影响,也成为企业研发的重要课题。(2)进气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是发动机噪声的主要来源,其中包括进气噪声和排气噪声。实验研究表明,进气噪声有时可比发动机自身的噪声(燃烧噪声、机械噪声)高出5-10dB(A)。随着汽车排气消声器、汽车发动机弹性支承、机械机构改进等多种降低噪声的控制措施的广泛使用,以及发动机转速和强化程度的提高,进气系统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并成为了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通过优化设计空气滤清器,应用多种消声元件,可有效降低进气系统的噪音,提升汽车NVH性能和消费者驾乘舒适性。3、内燃机进气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对企业的综合技术实力要求大幅提高在发展之初,内燃机进气系统及其主要的功能部件空气滤清器是与内燃机用作汽车原动力而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内燃机负荷的不断增加、性能的逐步提升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与之匹配的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系统的结构、性能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早期,汽车采用化油器将空气和汽油进行混合并送入气缸进行燃烧,发动机直接与空气滤清器相连,结构较为简单。“十三五”期间,为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我国各大汽车整车厂相继推出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同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功率大幅度提升、油耗减少。进气系统也逐渐演化出了以空滤器为主的低压管路、增压器、高压管路、中冷器等零部件,功能也更为丰富,材质和结构更加复杂。涡轮增压器在高速运转下会产生高频振动,常伴有复杂的气流运动,带来较大的气流噪声问题,并且高压侧管路内气流速度大、压力和温度较高。因此,为提高NVH性能,涡轮增压谐振腔、多孔编织管、1/4和1/2波长管以及多种吸声材料等得到了综合应用,系统声学设计更为复杂。另一方面,涡轮增压进气系统的材质选择和应用难度更大,已由传统的材料向新型改性材料方向发展。例如,中冷器进气胶管使用温度高达150275,其材料要求满足优异的高低温性、良好的耐油性及耐气候性等。诸如内氟外硅胶管等新型的先进技术陆续涌现和应用,对企业的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工艺控制等综合实力的要求大为提高。4、国六标准的发布实施,推动炭罐等燃油蒸发污染控制系统产品技术的升级,具备同步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汽车排放标准包含欧洲、美国和日本三大体系,我国以欧洲标准为参考,目前实行的国六a排放标准对CO(一氧化碳)排放要求相比国五提升30%,而将于2023年7月开始全面推行的国六b排放标准将全面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排放标准,大幅度提高了对汽油蒸发排放的控制要求。5、国产替代趋势显现,成为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增长新动力自201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整车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对零部件采购价格的敏感度加强。在这一背景下,由于人力成本低廉,原材料供应充足,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相较国际零部件厂商具备成本优势及服务响应优势,使得越来越多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把握住了机遇,进入此前被国际厂商所垄断的细分领域,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比50%左右,但其市场份额达70%左右。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并且在高、精端领域积累技术实力,逐渐提高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率。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下游行业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1、汽车行业(1)全球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成长为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汽车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等特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已进入产业成熟期,成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9年以来,汽车工业受益于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和各国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推出,汽车工业逐渐企稳回暖,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根据OICA统计,2020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762.16万辆和7,803万辆。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向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新兴市场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潜在需求量大、需求增长迅速,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生产的生力军,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把握住了汽车制造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重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2)排放标准不断升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产生的废气,包含数百种化合物,会对人体和自然环境产生极大的伤害及污染。因此,防治汽车尾气是各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国相继制定强制性排放标准,以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量。汽车排放标准是指对从汽车废气中排出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等有害气体含量的规定。我国在2000年开始实施国一排放标准,此后逐步改进升级,排放要求依次提升。2019年7月,我国开始施行国六a排放标准,并计划于2023年开始全面施行国六b排放标准,相比国五排放标准,对各项有害气体排放的管控要求大幅提升。随着汽车排放标准的持续提升,显示出我国不断减少汽车有害气体排放的坚定决心,也促进了相关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对产品、工艺的不断升级,加快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和技术,有利于技术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3)汽车轻量化技术推动非金属材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除控制汽车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之外,汽车轻量化也是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发展的趋势。资料显示,汽车自身质量每减少10%,油耗可降低6%8%。提升非金属材料占总车重的比例是汽车轻量化的主要途径,相关研究显示,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可使汽车零部件质量降低约40%。随着硬度、强度、拉伸性能的不断提高,工程塑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正快速渗透,出现了约100多种塑料零部件。并且工程塑料的使用量已成为衡量汽车制造业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占汽车总重的比例不断提升。(4)随着消费者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NVH性能已经成为评价汽车品质的核心指标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呈现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消费者对汽车的各项性能要求也逐渐提升。其中,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是消费者对车辆性能感受最直观的性能之一,已经成为评价汽车品质的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在消费者购车决定因素中占比可达20%30%。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加大对汽车降噪技术的研究。汽车内燃机进气系统噪声是发动机主要噪声之一,仅次于排气噪声。而随着汽车排气消声器等多种降低噪声的控制措施的广泛使用,以及发动机转速和强化程度的提高,进气系统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是提高整车NVH性能不可忽略的研究内容。而进气系统噪声的消除并非易事,除了要消除自身的进气噪声,还要消除由发动机和涡轮传递来的燃烧噪音和机械噪音。目前,行业内部分企业通过对材料、工程结构等学科的研究,研发出用其他材料制作进气系统的结构件,或通过改变系统中某些部位的连接方式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2、摩托车行业(1)全球摩托车产业向新兴市场转移,摩托车市场需求旺盛自1885年德国戴姆勒发明第一台汽油摩托车以来,世界摩托车产业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规模逐步扩大。随着日本工业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迅速崛起,世界摩托车产业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日本,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公司发展为世界知名摩托车生产商。21世纪初,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摩托车生产和市场需求也快速增加,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以及欧美一些知名企业开始进军新兴市场,将多年积累的生产技术通过合资、技术转让或技术合作的方式转移到我国及其他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的数据显示,尽管2020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整年摩托车产销量仍超过1,700万辆,内销约1,000万辆,与2019年相比基本持平,出口额为50.16亿美元,同比增长4.22%;2021年3月,全行业完成摩托车产量185.6万辆和销量184.29万辆,同比增长29.31%和33.65%,一季度我国摩托车产销量回归近7年最好水平,市场需求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开始回暖。(2)国内摩托车市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中大排量摩托车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我国汽车普及程度的提升,国民对摩托车传统的代步和运输需求逐渐降低,但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休闲时间的增多和户外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家对摩托车的娱乐性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凸显。随着摩旅文化的兴起,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250cc及以上排量摩托车市场需求在不断打开。根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2020年,我国排量250cc以上摩托车(不含250cc)产销量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4倍。同时,我国不断扩大向北美和欧洲等全球中大排量摩托车主要消费市场的出口,也有助于国内中大排量摩托车生厂商的经营和发展。以全地形车为例,我国全地形车出口量从2013年的13.36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19.35万辆,并且,根据AlliedMarket的预测,全球全地形车市场将持续增长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141亿美元的规模。目前,我国中大排量摩托车仅占摩托车市场总量的3%左右,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中高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大排量摩托车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3)摩托车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合资品牌占据市场主导权近年来,在摩托车行业转型过程中,知名品牌依托更为强大的产品和品牌实力,逐渐占据了领先的优势,并且持续在产品开发、营销手段以及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十大摩托车企业累计销售926万辆,占摩托车总销量的54.26%,市场集中度较高。从趋势上看,受排放标准趋严、消费者对摩托车品质要求提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摩托车行业的头部企业由于存在品牌、技术、规模等优势,行业整合度将进一步提高,产业资源持续向龙头企业倾斜。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与下游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也将占据更为有力的地位。二、 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1、行业周期性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中游,行业与汽车产业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而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汽车进气系统行业受国民经济周期波动、下游整车行业波动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宏观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销量增长,带动汽车进气系统产销量上升;反之,随着宏观经济下滑,汽车产业发展放缓、汽车消费增长减缓,进而影响汽车进气系统行业的产销量。行业内部分规模较小、没有知名品牌汽车整车厂客户的企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规模较大、拥有知名品牌大客户的企业则市场表现相对稳定。2、行业区域性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面向整车市场,而我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发展均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的行业发展趋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着整车厂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东北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集群、中部(湖北、安徽、湖南)产业集群和西南(重庆、四川)产业集群,这六大产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大部分,占据了主导地位。3、行业季节性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季节性与汽车行业基本一致。由于汽车的生产销售除受春节等节假日影响外,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会根据下游汽车行业的需求在全年均衡安排生产和销售,因此作为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之一的进气系统行业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三、 积极融入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辐射、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战略优势,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用好“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的比较优势,畅通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循环。完善立体大通道体系,建强亚蓉欧航空枢纽和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双支撑”,加快构建“欧盟成渝日韩”“成渝东盟”开放通道,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高效联通国际主要市场。增强促进双循环的综合运输能力,构建“四向多廊”全球物流网络,提升航空枢纽客货量级和货运能力,积极培育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完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打造国际供应链枢纽,鼓励发展高铁货运、智慧仓配、跨境电商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构筑面向“一带一路”供应链核心节点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城市未来发展、企业成长需要、市民生命健康,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高品质科创空间多点支撑的创新供给网络,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策源新高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创新成果保护能力,建立完善全市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增强开放创新能力,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机制,构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高端要素集成能力。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高端人才集聚、多维信息交互、优质资本运筹、前沿技术转化等核心功能,加快形成全球性大规模集聚高端先进要素的引力场。增强人才要素吸引力,打造多要素汇集的协同应用场景,巩固提升创新创业资源优势、人才获取成本优势、宜业宜居环境优势,加快建设国际人才枢纽。增强信息要素交互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增强技术要素集聚力,健全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项目与技术资源供需对接水平,打造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增强资本要素运筹力,建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技和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提升各类基金专业化规范化运营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投资消费辐射能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做优做强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成都休闲“四大品牌”,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边界持续拓展、区域带动力全面提升。增强“成都创造”投资辐射力,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若干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全国全球协同配置资源要素和组织生产销售的区域生态圈。增强“成都服务”投资辐射力,加快培育“在成都、链欧亚、通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打造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全球服务资源配置战略枢纽。增强“成都消费”“成都休闲”消费辐射力,提高西南生活中心美誉度,拓展“买全球、卖全球”消费供给网络,加快建设服务于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唱好“双城记”,全面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全面提升成都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培育壮大成都都市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一)推动形成成渝相向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推动成都跨越龙泉山发展,发挥成都东部新区及淮州新城、简阳城区等协同区在成德眉资同城化中的产业协作引领作用,带动川南和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