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中考2020——计算专练(机械效率滑轮类)物理提升练习.docx
-
资源ID:2957149
资源大小:157.3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进阶中考2020——计算专练(机械效率滑轮类)物理提升练习.docx
计算专练(机械效率滑轮类)物理提升练习1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去拉动物体A,已知物体A重为1000N,动滑轮重为80N。在拉力F的作用下,经过20s,物体A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了4m,拉力F做功为3200J。(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求:(1)物体A克服摩擦力做功是多少?(2)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绳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多少?2如图甲所示是某校暑假修理楼顶防水使用的一台汽车起重机示意图,起重钩的升降使用的是滑轮组,如图乙所示,滑轮组上钢丝绳的收放是由卷扬机来完成的。某次作业中,起重机将2t的货物由地面起吊到5m的高度,所用时间为20s,钢丝绳的拉力F为8000N,求:(1)拉力做功的功率;(2)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机械效率。3用如图所示,用卷扬机通过滑轮组把质量为 60kg 木箱在 50s 内匀速上升 10m。已知动滑轮受到的重力为 30N,绳重及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g 取 10N/kg)求:(1)卷扬机受到的拉力;(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百分数保留整数);(3)卷扬机做功的功率。4智能汽车己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如下图是一款质量为2t的智能汽车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测试,汽车通过滑轮组匀速将物体提升,在汽车对绳子施加的拉力F作用下,质量为1200kg的物体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了3m,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15kW。不计绳重和轮与轴的摩擦。(q汽油=4.6107J/kg;g=10N/kg)求:(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做的总功;(3)假如在此过程中给好燃烧汽油4g,则该汽车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是多少。(效率用百分数表示,小数点后面保留一小数)5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的重物提升到高处,小明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小明用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拉力拉绳时,重物的速度和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丁所示。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均可看成在竖直方向。求:(不计绳重和摩擦)(1)在内,拉力的功率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在内,拉力做的功。(3)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小李体重为,他站在地面向下拉绳子使物体匀速上升,最大能提升多重的物体?(4)请提出一种提高该滑轮组效率的方法。6如图是工人利用滑轮组提升重为810N物体的示意图,某段过程中物体匀速上升的速度为,工人拉力F的功率为90W,物体上升10s拉力F克服滑轮组的摩擦做的功是60J,不计绳重。求:(1)工人拉绳子的速度;(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滑轮组中的动滑轮的重力。7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重的物体从地面竖直提高4m,所用拉力是250N(不计绳重及摩擦)。求:(1)动滑轮重是多少?(2)拉力的功率是多少?(3)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多少?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物重为300N的物体,此时人对绳的拉力为200N,不计绳重和轮、轴间摩擦,问:(1)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如果小明的体重为900N,那么他用此滑轮组所提升的最大物重是多少牛?9搬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5s内将一个重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3m,所用的拉力F为50N,不计绳重及摩擦求:(1)拉力F做功的功率;(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提升480N重物时的拉力10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480N的物体G,所用拉力F为300N,将重物提升3m所用的时间为10s。求:(1)拉力所做的功;(2)拉力的功率;(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答案1 (1) 2880J;(2) 90%;(3) 0.4m/s2 (1);(2)3 (1) 210N; (2) 95%;(3) 126W4 (1)5000N;(2)4.5104J;(3)24.5%5 (1)300W,83.33%;(2)187.5J;(3)1480N;(4)减轻滑轮自重6 (1)0.3m/s;(2)90%;(3)30N7 (1);(2)200W;(3)80%。8 (1)75%;(2)1700N9 (1)90W;(2)80%;(3)170N10 (1)1800J;(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