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毕业论文.doc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姓 名:题 目: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指导教师: 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 专 业:小学教育 联系电话: 地 址: 邮 编: QQ 号: 二O一四年七月目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1(一)小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1(二)小学语文教育本就是素质教育2(三)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2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2(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二)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培养自学能力3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2、重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3(三)创设情境,激发共鸣3(四)体验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6(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6三、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7(一)学习动机的培养7(二)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7(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8(四)通过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8参考文献:9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摘要: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离不开语文。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体现着其基本素质。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同样也是接受其他教育的必备条件。语文教育为学生认识世界、提高素质等提供了工具,使其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增强意识,确立多元教学目标,采取开放教学、减轻负担等多种措施,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手段引言: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一)小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初高中,语文贯穿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它。怎样掌握这个工具?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因此,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文明素质的中国人。(二)小学语文教育本就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都应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因素不说,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三)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第一,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华夏民族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第二,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较准确、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在众多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有着重要影响。第三,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语文学科指导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仅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还从“怎么写”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入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四川松潘旅游胜地藏龙山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上课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借此唤起学生对“五彩池”神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急于欣赏的兴趣。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去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二)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培养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他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深思,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过程中来。所以在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在教师引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从旁侧敲的点拔、讲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教师可以精心编拟自学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自学提纲是学生思维的指路灯,也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时时抓住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有计划地编拟自学提纲,起到思维的导向作用。2、重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三)创设情境,激发共鸣全国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讲解背影一课时,他让学生分析在“送别”时作者朱自清的心理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与亲人或熟人“分别”时会是什么样心态,因此回答得都很吃力。这时宁老师脑海中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初高中,语文贯穿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它。怎样掌握这个工具?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因此,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文明素质的中国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都应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因素不说,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第一,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华夏民族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第二,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较准确、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在众多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有着重要影响。第三,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语文学科指导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仅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还从“怎么写”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入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四川松潘旅游胜地藏龙山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上课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借此唤起学生对“五彩池”神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急于欣赏的兴趣。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去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他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深思,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过程中来。所以在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在教师引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从旁侧敲的点拔、讲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教师可以精心编拟自学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自学提纲是学生思维的指路灯,也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时时抓住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有计划地编拟自学提纲,起到思维的导向作用。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全国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讲解背影一课时,他让学生分析在“送别”时作者朱自清的心理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多都没有经历过与亲人或熟人“分别”时会是什么样心态,因此回答得都很吃力。这时宁老师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故作严肃地告诉学生们:“顺便告诉同学们一句,由于工作关系,我要调到XX校工作了,今后恐怕不能再教你们了。今天这堂课是我们师生之间的最后一课,也是一堂告别课。”说完,便低头看教案,沉默不语。由于消息来得比较突然,所以学生们一阵哗然,很多学生脸上现出一种焦虑、怅然的表情,几个感情细腻的女生竟趴在桌上小声抽泣起来,班上笼罩在一种失落压抑的气氛中。宁老师看看时机成熟,就公布了“秘密”,首先向同学们道歉,接着告诉他们:“你们刚才的那种感情,非常类似朱自清在送别的心理活动。”同学们听完都转忧为喜,恍然大悟。在宁老师的诱导下,关于文章中的问题学生们不仅回答得很切合主题,而且记忆也非常深刻。(四)体验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在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时,我惊奇的发现“体验”一词在全文先后出现了15次之多。这足以证明“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正是体验所带来的妙处。而语文素养,无论是能力培养,智力开发,还是情感培育,都很难以机械、呆板的言传口受去达成,而且靠讲解的所得的收获是单一的。需要结合具体现实情景,通过自身积极的语文实践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学习惊弓之鸟一文后,我问:“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呢?”很多同学都说他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更羸不对,我们要保护动物,不应该伤害大雁。“ 尽管该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学生”言之有理“,便及时表扬学生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得知: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惊弓之鸟”。(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素质教育是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采用异步教学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课堂上我还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照顾中下生,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上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中下生理解弄懂会作为前提,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品尝进步的快乐。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三、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即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指的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不论是心理学上来说,还是教学实践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学生成绩的提高与非智力因素息息相关。这里指的是狭义上讲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智力因素好,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在学习上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相反,智力因素一般,但非智力因素优良的人却常常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两种因素俱佳,那么一定会取得良好成绩并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会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与发展。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应注意一下几点:(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一个人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前提的,所以动机是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培养动机,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穿插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既教书育人,又用德育激发智育。(二)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生活中的情感能感动人,教学中的情感也如此。学生的心灵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去点燃;学生那一扇扇关闭着的知识之门要靠教师情感的钥匙去启开。教师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在上课如同一个演员在表演,应当进入角色,这样学生才会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培养兴趣是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先导。如果学生对教师无感情,甚至有反感,那么再好的课,他们也听不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话很有道理。我想,情感和兴趣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的,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上课时通过亲切的语言、目光和表情流露出对每位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和学生交朋友,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自尊和自强。所以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用情感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点体会。记得有一次布置作文,题目中母亲,要求写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文。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皱着眉头,认为这个“老掉牙”的题目真难写,实在无语可说,于是我就开始启发学生的情感,有声有色地满怀激情地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例子:有的母亲为给儿女赶做上学穿的衣服忙了一通宵,有的母亲顶风昌雪送孩子上学,有的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由农村送到很远的城镇去读书,而自己在家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把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钱全都给孩子上学用了等等。话音刚落,同学们露出一种惭愧的神色,现出满意的微笑。经老师的启发,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拔动了对母亲爱的琴弦,好象有说不尽的话语,写不完的故事似的,满怀激情,写了一篇篇有真情的实感的文章。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情感一起进行,相互促进。(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个人意志的培养积极情绪与学习效率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不好情绪则抑制智力活动,使学生态度消极、注意力分散。根据现阶段的考试出题方向看,注重理解、分析的能力。有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人的意志顽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知难而进,反复领会课文的内容,为自己开辟一条通路。而意志薄弱者在遇到困难时便会知难而退,畏缩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个人意志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相当重要。(四)通过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一个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一个人的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是明显的。教学中根据外向型和内向型进行分类。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抓住他们的开朗、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多给他们创造机会。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时,问:“哪个同学主动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就会发现外向型的学生就能勇敢地起来,并且址十分自信。就此我就启发内向型同学要敢于向他们学习,有时外向型同学的问题回答后,再让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去复述,并指出正确与否。每当上口头作文课时,也采用两种相互结合来回答。这样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都到了锻炼的机会,所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组织教学,既开发智力,又提高了能力。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应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彻底转变观念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1 布卢姆等著,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艺术3 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 加涅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