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气工艺流程及发展毕业设计(论文).docx
-
资源ID:29917441
资源大小:3.58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液化天然气工艺流程及发展毕业设计(论文).docx
西南石油大学(成人教育)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液化天然气工艺流程及发展 学生姓名 学号136 教学单位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XHB油储13C-1 指导教师 职称 单位 完成日期:2015 年04月15日摘要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蓬勃开展,全国性的天然气利用热已经掀起。天然气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佳能源,其利用高压将天然气体积缩小约250倍进行运输,然后将其降压的方式解决了部分城市的天然气气源问题。而应用超低温冷冻技术使天然气变为液态(体积缩小约600倍)、采用超低温保冷槽罐,通过汽车、火车、轮船等方式远距离输送天然气,然后经超低温保冷储罐储存。再气化的LNG供气方式与CNG方式相比,输送效率更高,安全可靠性能更强,能够更好的解决城市天然气气源问题。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脱水 脱碳 液化 制冷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 east gas transmission" project,national natural gas utilization has been a hot。 Natural gas as the best in the world at its energy, high pressure natural gas product are reduced about 250 times for transport, and then the step-down approach solves the problem of city natural gas。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cryopreservation technology of natural gas into liquid (size about 600 times), super low temperature cold tank using, transporting the natural gas long-distance car、train、ship, by the way, and then the ultra-low temperature cold storage tank。LNG gas regasification compared with CNG mode, transport more efficient, safe and reliable performance is stronger,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gas source of natural gas in City。Key words: Liquefied natural gas Dehydration Decarburization Liquefied Refrigeration目录引言1第1章 天然气预处理21.1脱酸性气体21.2 脱水31.3其他杂质的脱除6第2章 天然气液化流程72.1 级联式液化流程72.2 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82.3带膨胀机的液化流程10第3章 天然气液化装置设备133.1压缩机133.2 换热器133.3 LNG泵143.4 LNG输送管路14第4章 液化天然气的发展现状154.1 车用燃料154.2 民用燃料154.3 液化天然气发电154.4 LNG事故调峰站15第5章 结论16致谢17参考文献18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1 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激活市场竞争、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正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才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是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周期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自动化机器设备代替人工劳动,而中小企业就成为了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中小企业还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再次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困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渐向产业危机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潮”现象。反思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存在许多问题。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与管理绩效逐步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减少企业各种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现状: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呈现出理论研究的勃勃生机,我国改革开放后,关于内部控制研究方面,较系统的论著是南京审计学院的李凤鸣教授编著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系列丛书直接从企业风险防范的角度探讨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以及探讨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将企业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一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来识别、诊断揭示、管理控制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重点探讨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这部著作更深入和更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内部控制架构、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等问题,可以说是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内部控制著作。 汤云为(2004)年完成2001年承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课题,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审核”进行专题研究,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形成和五方面要素的审核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指标设计。常寄鸣、李斌根据COSO相关理论,对中小企业重点调查、分析、研究了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给出了改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几条建议,即1)构建和实施风险评估制度;2)加强企业控制环境建设和内部监督;3)强化中小企业控制活动的执行。广东王充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如下问题: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2)产权“独有”与内部决策“独裁”;3)内部组织与人事管理控制方法陈旧。其提倡:1)建立有效激励与监控机制;2)改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3)加强人事、业务控制制度构建。 北京潘煌双认为小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制度不合理;2)内控体制不完善;3)人员素质不高;4)内部制衡机制缺乏;5)外部监督机制太弱。并提出了如下几个建议:1)要增强社会审计;2)强化基础规范设计;3)改善外部约束;4)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自2005年以来,许多学者对基于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王战立于2006年、李化于2005指出管理对于内控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彭叶于2007年指出内控制度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公司的管理制度,内控制度不仅要考虑财务会计制度,更要体现价值性。所以,他们比较侧重价值、管理方面的内控制建设。还有的专家探讨和研究了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作用。周溶溶(2007)深入分析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相同性,提出了把这三者融为一体,给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朱剀(2008)把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密切结合,提出在公司治理的概念下研究内部控制,以实现其相互融合。 国外现状:在规范研究方面典型的文献主要包括:Sack(1980)描述了一系列关键的内部控制;Willingham和Wright(1985)建立了内部控制和误差的分类。Mock和Willingham(1983)描述了Peat,Marwick,Mitchall&CO.记录和了解内部控制的方法。Bailey et al(1985)建立了全面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TICOM,来帮助记录和了解EDP部门的内部控制。在实证研究方面比较典型的文献是James Loyd Bierstaker 和Amold Wright(2004)的一篇文章。他们研究了风险审计方法对内控记录的影响。文章收集了高级审计师和23位审计经理与合伙人在使用经营风险审计方法前后的数据来确定审计师所喜欢的内控记录形式和所使用的形式数量是否已经发生了改变。结果显示,与以前相比,审计师使用描述法记录内控的情形显著的增加,对其他形式(如流程图或调查问卷等)的依赖显著减少。审计师依赖描述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而且这种形式的灵活性与新的审计方法相适应。但是如果审计师单纯依赖一种形式记录内控可能会忽略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此外,由于新的审计方法更加关注企业经营流程,内控测试的频率显著的提高了。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总是试图揭示人们眼前的物与物关系或经济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社会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因此,可以看到主要构建在这种理论体系上的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也主要是研究如何处理国家财政与企业财务之间的外部社会关系上,而对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的研究却有所欠缺,即使有,也一般流于对企业日常营运资金的管理上。所以,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坚持自身行走道路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理念的革新。国外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传统上都是以韦斯腾布里汉范荷理的书为典范,即正文的框架结构分为基础知识、财务分析与预测、流动资金管理、资本预算、资本成本与价值评估、长期筹资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等章节。这在韦斯腾和布里汉的管理财务以及范荷理的财务管理及策略等教材里皆有很明确的表现。在这以后,布雷德利、梅耶斯和马斯卡的公司理财基础以及加纳赫和安德鲁的教材,如余绪缨等人的企业理财学,大体上也是参考该框架结构来编写的,而陈浪南的西方财务管理和王化成的西方财务管理等根本就是这一框架结构的翻版。韦斯腾布里汉范荷理等传统教科书确实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且案例、习题甚至计算机软件配套齐全等优点,但同时,他们的教科书普遍存在内容庞杂、平铺直叙、重点不突出、部分章节内容较为牵强等令人遗憾的缺陷。例如,韦斯腾和布里汉关于边际资本成本的提法就多不为其他学者所采纳。而且该框架几十年一贯制,虽经过修改,基本上还是旧瓶装新酒。随着财务理论与实践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90年代后,学术家开始探讨如何突破旧框架,建立一个新的框架结构,以容纳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新内容。作为这方面努力的结果,有两本教科书的出现值得注意,一本是耶鲁大学教授罗斯等人的公司理财和希金斯1998年新版的财务管理分析。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内部控制的建设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提高经营效率的有力保证,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规避市场风险、迎接挑战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管理从人治走向法制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内部瓶颈-内部控制的不足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持续长久的发展。本文首先在对内部控制概念的基本论述基础之上,对本文所立足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念作出了若干说明;然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作了描述,接着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细致系统地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这篇论文主要以渐进分析法和文献归纳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渐进分析法是首先弄清研究对象的的本质,本篇论文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明确其本质也就是理解涉及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概念。然后在明确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归纳法在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后,进行分类整理,科学的选取了相关文献资料,将各文献中的资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及企业内部控制今后的发展趋势。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2.1 中小企业的界定由于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生产经营的模式相类似,国际上常把中小企业作为一类企业集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有单独研究的必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我们需要对本文中的中小企业这个对象界定清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规定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行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农、林、牧、渔业20000万元以下工业1000人以下40000万元以下建筑业80000万元以下80000万元以下批发业200人以下40000万元以下零售业300人以下20000万元以下交通运输业1000人以下30000万元以下仓储业200人以下30000万元以下邮政业1000人以下30000万元以下住宿业300人以下10000万元以下餐饮业300人以下10000万元以下信息传输业2000人以下100000万元以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00人以下10000万元以下房地产开发经营200000万元以下10000万元以下物业管理1000人以下5000万元以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0人以下120000万元以下其他未列明行业300人以下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整理 2.2中小企业的特点1)生产规模小,建设周期短,收效快。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节约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 2)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因而,只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小补大,专精致胜,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3)经营范围广泛,行业齐全,点多面广。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所以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4)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规模是影响其抗风险能力进而影响信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其资金来源多为内部融资,或依靠社会关系的企业间借款甚至依靠领导者个人关系的借款,筹资能力差。 2.3 企业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内部控制是什么?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在诸多规章制度中有一个制度很奇怪,名字就叫“内部控制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报销制度等并列在一起,打开看一下,发现其中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主体、等。这些制度的制定者或评价者把内部控制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机体,脱离于具体业务过程的一个规章制度,有了预算,有了资金管理,有了销售控制还得有一个叫做“内部控制”的制度,这样才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家规定。其实,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风险识别、评价、控制和监督反馈的过程。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一个总称,泛指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控制以及确保这些控制有效执行的机制。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所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报销制度等等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其中一个方面,在评价被审计单位资金控制时其实就已经是在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某个方面了。内部控制是一个全集,而资金控制、业务控制、授权体系等都是内部控制这个全集的子集。另外一些人认为,制定的制度就是内部控制,文件柜里摆放的、印刷成册的汇编就是内部控制。有些经理人员意识到管理中应该更多地靠制度来约束而不是靠人来指挥,因此经常督促人员制定、完善各项制度。然而,仅仅制度本身不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还包括对制度的执行并留下有效执行的证据或痕迹。经常地和不经常地对这些证据和痕迹进行检查,以评价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同样,制度要靠人来执行,执行的人如何看待这些制度关系到执行的效果,内部环境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政策的合理性等都会对执行人员的主观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并随之影响到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此外,所制定的制度也应该经常审视是否已经过时,是否还适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否已经成为导致效率降低或诱发新的风险的“坏制度”。制度不是永远合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有利的适合企业需要的制度如果一成不变,迟早会变成产生新风险的根源。 所以,内部控制是一项机制。在这项机制里有书面文件,放在柜子里的那些汇编,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和习惯,保证所有的人员按照这些文件和习惯去处理所有的业务并留下证据以便能够对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检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所有未按规定处理的例外业务能够在分析后得到处理和报告,同时,对这些制度进行定期的梳理和随时的反馈汇报,顺畅的举报通道也是这个机制的一部分,以便这个机制及时更新。高层人员应树立良好的风气,使所有人员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些文件,也是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4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1)科学的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2)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之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3)合理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4)统筹构建了企业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在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统筹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5)建立了内部控制实施机制。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系统;国家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2.5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是由相关要素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1994 年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提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我国内控标准委员会在借鉴COSO 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至少应当考虑五方面的基本要素2.5.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内部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2.5.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应当按照战略目标,设定相关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资产安全完整目标,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合理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应当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应当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应当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采取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应对策略。2.5.3 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的最终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在控制活动中主要关注控制与风险评估过程的联系、控制活动的适当形式及其实施、对执行政策和管理指令的保证、控制活动的针对性等等。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明确定义各种控制活动。这些活动应当包括高层审查、对不同部门、活动的适当控制、物理控制、对违规经营的跟进情况、批准和授权制、查证核实与对账制度。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适当的分离职责,人员的安排不能发生责任冲突。2.5.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条件。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要注意控制信息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充分和全面的内部财务与经营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涵盖企业的全部重要活动,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并确保相关信息传达到各岗位的人员。2.5.5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各部门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有效性监督检查,对其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并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意见等。五大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基础,是其余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组成要素,监督则是对另四个要素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检验和再控制。以上五大组成部分与前述内部控制目标有机地相结合,构成了内控的完整体系。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中,应在充分、准确的理解内部控制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去考察本单位上述五大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看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及这些制度是否得以认真贯彻实施。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3.1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3.1.1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全面,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覆盖所有的机构和人员,没有延伸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特别是会计信息显得比较混乱。如不少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至始至终就没有建立分管制度、也没有遵守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还有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没有设立正规的财会部门,由一人同时担任会计、出纳、审核等职位,使得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同时,还有些企业人为的捏造会计数据,乱摊成本,隐瞒收入,恶意避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对出现问题认识上的不足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混乱,长远发展也就无从谈起。3.1.2 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1)管理者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够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有些管理者把信息化仅仅理解为计算机操作,而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实际上是一种利用IT技术实现优化管理,优化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生产力和效率的过程。但有些管理者对信息化的实施效果期望过高,许多企业领导完全依赖信息系统,而不是把人的智慧与信息系统结合起来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企业虽然经历了信息化的过程,可成果是信息化效果并不明显。2)缺乏资金和人才(1)信息化资金不足。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来购买软硬件和其它设施,虽然有些中小企业在前期有能力购买基本硬件设备与系统所需的必要软件,不仅如此,系统建立完毕后还要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这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率低、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就少得可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再加上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信息化投资收益分析体系和投资管理机制,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资金的进一步投入与发展。(2)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既懂业务知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很少能像大企业一样建立自己的IT团队,也很少能够找到既懂业务又懂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将信息系统交给外部的软件公司去做,由于外部人员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沟通起来较困难更导致企业不断失去本来就该抓住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职工条件差和薪酬低,人才流动性较大,很难留住人才。没有人才,那么信息化在企业普及就更难了。3.1.3 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控制作为中小企业内部的一种自我控制机制,还应受到外部的监督与管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监督评审还是依靠内部监督来实现的,一些企业只是照搬照抄了大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部控制。不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占用企业资金等。这些都是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所造成的。同时,检查考核机制也是必须的。为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企业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但是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对执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这导致管理者视制度和规则为摆设,在管理决策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主观性、甚至徇私舞弊,必须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发现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意见。3.1.4 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位,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起着一种思想导向的作用。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很少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文化建设层面,所以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及内涵,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企业有很多规章制度,但忽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疏于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第二,有些企业文化只体现部分领导的价值观,未能在企业内普遍开展与传播,没有把企业精神、信念、道德等很好地传播给企业每一位员工,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或口号上,没有指导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没有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三,企业管理层缺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社会创造财富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认同感,人心涣散,企业缺乏竞争力。3.1.5 不重视风险管理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决定、销售策略、财务决策等都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没有建立起规范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机制,这给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国各个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地产、电子科技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不断涌现出很多出色的中小企业名噪一时,然而经过几年之后又销声匿迹,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这都是由于这些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机制等原因造成的。多数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筹资和对外投资的风险,往往会忽视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但由于中小企业生产品种较为简单,资金不雄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自企业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牵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3.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3.2.1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重视在现实中,管理层的监督并不是没有,而是远远没有达到某种“控制文化”的程度。从前的企业中,有些并未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还有些企业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应付外部审计。管理者的行动和权力失去制约,把本应该集体决定的权力独揽一身,尤其是财务方面更处处体现出管理者的主观意志,甚至往往出现了领导既批钱又管钱,会计兼出纳,采购和验收一个人兼管等现象,违反财经法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3.2.2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有些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只有一个“虚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股份公司仅仅具有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律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也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还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多数企业还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未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品行和素质对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尚未正确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员工的素质有待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发育还不成熟,资本市场运行规范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还不健全,交易不规范、非法牟取暴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3.2.3 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所以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和完备,在没有实际进行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和完善。3.2.4 信息与沟通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与沟通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其应有的可靠性,其作用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沟通的效果不够明显,没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际上,信息与沟通系统不仅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使各级管理者确保对自己责任范围的控制,及时掌握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利用反馈信息对工作中的失误采取尽可能的补救措施。3.2.5 缺乏合理有效监督首先,各种监督的监督效果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其次,有的监督行为并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些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还有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监督不力,使得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内部控制犹如一个自动的预警和维护系统,不仅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而且能够用于各种不良后果发生后的检测。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的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制约平衡公司内部各种权利,协调所有者、管理者和广大雇员的既定利益,使其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它不仅是一种内部制度安排,而且是一种过程和实践,是精心设计的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再深层次来讲就是 “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也越重要”。随着我国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考察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状况,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去提升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积极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使其具有一定宏观性和前瞻性。3.2.6 风险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强调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突出的风险点(当然,这些风险点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营管理人员针对这些风险点实施必要的控制活动。这里所评估的既有内部的风险,又有外部的风险。COSO和巴塞尔委员会都认为,内控的过程涵盖了公司所面对的,并在公司内由各级人员所经营的所有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普遍缺少风险意识,不懂得企业财务管理知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公司片面追求财务杠杆的运用,忽视经营风险,市场分析不充分,风险控制失效,以致影响了公司经营战略的及时调整。 3.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效果研究3.3.1 提高管理者内控意并建立适合本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所造就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管理层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基本规范对企业内控责任人做了明确规定,指出:“企业董事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董事会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经理根据法定职权、企业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负责组织领导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总会计师在董事会和经理的领导下,主要负责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充分意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企业的普通基层员工,也应从思想上切实重视内部控制,了解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其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上市公司普遍缺少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导致不少上市公司风险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为了不使企业因为突发事件而骤然倒下,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这一规定,对我国企业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促使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并保持沉着冷静。另外,我国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各有特点。基本规范的适应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与完善。因此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盲目遵从基本规范的要求,也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基本规范中的规定,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规模特点,结合自身内部控制的目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