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都高山戏的特色运营毕业论文.docx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2017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系别: 工商管理系 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武都高山戏的特色运营选题内容及理由:(200字左右)武都高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将高山戏置于音乐的历史文化中,阐述了它的艺术特色,对其基本构成、音乐特征、演出程式及服饰装扮进行了描述与解释,分析了高山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对传承与保护高山戏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旨在能够使陇南高山戏的发展更加成熟与完善,高山戏是陇南市武都区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传承久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揭示高山戏独特的艺术特色,希望能让高山戏这一民间艺术更多的被大众所熟知。指导教师意见:该同学经过认真准备,掌握并阅读了论文写作必备的文献资料,对拟要写作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写作方案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具体,符合专业培养要求,预期研究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经审核,同意选题。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兰 州 财 经 大 学 长 青 学 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武都高山戏的特色运营 系 别: 工商管理系 专 业 (方 向): 文化产业管理 _ 年 级、 班: 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班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6 年 12 月 15 日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选题的目的:研究武都高山戏的发展现状,分析武都高山戏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寻找出好的对策,为高山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2、选题的意义:希望通过自己对高山戏的介绍与说明,让大家都能更深、更广的了解和知道高山戏。同时,对于家乡高山戏这一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力有所提升。也可以让关注这一文化的学者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同时把高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整理,让这一特色文化进行学习和说明。(二)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尹利宝称,高山戏从戏剧层面体现了自古以来我省劳动人民的价值观,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高山戏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走向成熟,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唱腔体系和表演程式,不仅能演历史剧,而且能演现代戏,不仅能演折子戏,而且能演大本戏。高山戏的深入研究将会给我省民俗文化和戏剧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势在必行。省艺研所副所长周琪对记者说,高山戏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对高山戏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层面,而应该是提高到对高山戏文化保护层面的高度;因为高山戏是现存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文化艺术研究价值较高,内涵更加丰富的古老剧种,集宗教祭祀,民间社火,乡土民俗,演剧文化等诸多元素为一体;单一从戏曲形态研究是远远不足的。二是高山戏因其口传心授式的传承形态导致决大多数剧目失传;历史上高山戏剧目没有正式文本流传,只是在老艺人讲述简单的故事大纲,然后配以相应的曲调演唱表演;对根据历史小说和当地民间传说编演的大型剧目白玉霜麻女顶亲马成宪讨妻、绣楼记、三女不孝等大型剧目的抢救性整理尤为不足。三是对高山戏传承人研究不足;特別是最有尹氏家族式传承缺乏科学研究,如清末民初的尹怪人、尹万福、尹进忠,民国时期的尹云海、尹云洲等的研究都存在较多空白点。(三)发展趋势1、兰渝铁路及西部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2、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高山戏的宣传度可增强对于陇南武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带动地区的经济水平。对于对这一艺术特色进行继承和发展,切实的做到继承传统文化,发展当代经济,增强地区的文化竞争力。3、对高山戏进行创新和发展。地方剧种的发展与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培养年轻人对高山戏的兴趣爱好至关重要,文化部门应该把高山戏文化延伸到当地中小学课堂中去,从小培养他们对家乡戏曲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家乡民族文化文化风情得到传承与保护。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一、高山戏的相关概述(一)概念(二) 特点1、戏剧性2、装饰性3、曲式性(三) 高山戏的基本内容二、武都高山戏的发展现状(一)传统技艺和口头传统和表达本身的困境(二)艺术家在传播传统艺术上力不从心(三)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尤其是电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威胁(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形(五)武都高山戏发展的 SWOT 分析1、优势(Strength)2、劣势(Weakness)3、机遇(Opportunity)4、威胁(Threat)三、对于高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策(一)建立“非遗”保护机制(二)市场方面1、与高校共享资源,实现文化到校2、以网络传媒拓宽知名度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三)高山戏特色文化的开发经营模式1、公司经营模式2、集体经营模式3、家庭经营模式4、政府主管部门经营模式(四)高山戏特色文化的品牌化发展1、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2、对高山戏进行创新和发展四、总结参考文献预期目标一、提高对高山戏的文化知名度。二、在高山戏方面,提高它的资料量,可供共识者参考。三、希望这一民俗文化收到重视,对这一文化有所发展。四、切实达到文化创造经济。五、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六、对高山戏进行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1、研究方法文献参考法论文主要以这种方法展开,通过搜集和翻阅各方面选题资料去思考和分析的一种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由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去写作的方法。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了解的一种写作方法。2、准备工作(1)了解国内外关于论文课题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充分占有资料。(2)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确立论点打下基础。(3)初步确定材料的取舍、论证方法的选取、结构层次的安排等,编写提纲,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4)进行对论文的内容及现实情况进行结合写作。3、主要措施(1)主要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网上下载等搜集相关资料。(2)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方法及理论成果。(3)进行网上查找资料,网上进行搜集所需的资料。(4)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及时发现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5)和同学朋友及时沟通探讨,一起对于一个问题多方面讨论。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第一阶段:2016.11.152016.11.20选择并确定题目第二阶段:2016.11.202016.12.28搜集及整理资料,确定题纲第三阶段:2016.12.282017.02.10完成开题报告第四阶段:2017.02.102017.03.20完成初稿第五阶段:2017.03.202017.04.15完成第二稿第六阶段:2017.04.152017.05.10完成第三稿第七阶段:2017.05.102017.05.20定稿第八阶段:2017.05.202017.06.05准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窦开龙.甘肃文化旅游开发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2尹利宝.高山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3田仁信.武都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4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5赵元鹏.高山戏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6赵琪伟.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7林玮,骆凤. 粤海风.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调查与研究J.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5).8王惠琴,李彦荣.陇南人为什么“演故事”?武都山区农民演戏活动的音乐人类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4).9方莹.遂昌木偶戏的音乐及社会功能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3).10段杨波.中国木偶戏源流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1张廷远.信阳高山戏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与发展思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2袁宗年.民勤小曲现状研究J.艺术科技.2013,(5).13谭军,顾江.后危机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文化创意产业成长J.江淮论坛,2010,(6).14陈美霞.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 SWOT 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0,(2).15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5).16黄永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六、指导老师意见该同学经过认真准备,掌握并阅读了论文写作必备的文献资料,对拟要写作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写作方案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具体,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具备可操作性;预期研究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同意撰写论文。指导老师(签名)年 月 日七、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经审核,同意指导教师意见,同意撰写论文。 系(盖章)年 月 日兰 州 财 经 大 学 长 青 学 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武都高山戏的特色运营 系 别: 工商管理系 专 业 (方 向): 文化产业管理 年 级、 班: 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班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17年 5 月 20 日浅谈武都高山戏的特色运营摘要高山戏是陇南市武都区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传承久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武都高山戏的历史文化中,阐述了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其基本构成、音乐特征及服饰装扮进行了描述与解释,分析了高山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针对高山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传承与保护高山戏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旨在能够使陇南高山戏的发展更加成熟与完善,对于高山戏的发展有所启示,进一步揭示高山戏独特的特色运营,希望能让高山戏这一民间艺术更多的被大众所熟知,最后对于高山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概括进行总结。关键词 高山戏 艺术特色 发展措施 运营模式ABSTRACTThe high mountain play is a local opera in the wudu district of longnan cit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folk music. From wu mountain scene of historical culture, it is expounded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its bas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music and clothes are described and explained, with analysis of the mountain of the play cultural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mountain scene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nan mountain scene more mature and perfect, for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scene, further reveal the mountain show distinctive features, hope to be able to let the mountain scene this folk art more was known by the public. A summar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lpine plays. Key words gaoshanxi art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measures Development model目录一、高山戏的相关概述(1)(一)概念(1)(二) 特点(1)1、戏剧性(1)2、装饰性(2)3、曲式性(3)(三) 高山戏的基本内容(3)二、武都高山戏的发展现状(4)(一)传统技艺和口头传统和表达本身的困境(4)(二)艺术家在传播传统艺术上力不从心(5)(三)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尤其是电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威胁(5)(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形(5)(五)武都高山戏发展的 SWOT 分析(6)1、优势(Strength)(6)2、劣势(Weakness)(6)3、机遇(Opportunity)(6)4、威胁(Threat)(7)三、对于高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策(7)(一)建立“非遗”保护机制(7)(二)市场方面(8)1、与高校共享资源,实现文化到校(8)2、以网络传媒拓宽知名度(8)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8)(三)高山戏特色文化的开发经营模式(9)1、公司经营模式(9)2、集体经营模式(9)3、家庭经营模式(9)4、政府主管部门经营模式(10)(四)高山戏特色文化的品牌化发展(10)1、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10)2、对高山戏进行创新和发展(10)四、总结(11)参考文献(12)浅谈武都高山戏的特色运营 一、高山戏的相关概述(一)概念高山戏,又名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陇南武都山区的戏曲剧种。演出场地以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高山戏是陇南市戏曲剧种之一,是源于陇南市武都鱼龙、安化一带山区的民间社火,已有700年的历史.演出地以农家小院、打麦场、社火戏台、庙会戏台为主。一般以村民自演自编的演出形式,故事表演中还保留着原来的载歌载舞。伴奏乐器以牛皮鼓、二胡、锣为主,兼有琵琶和唢呐。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音乐曲牌、唱词和自成体系的表演形式。俗称“演故事”,套上曲牌再进行表演,根据民间传说或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事件编成故事。1975年5月以新编现代戏开锁记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3周年全国现代戏曲调演,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二) 特点1、戏剧性高山戏没有职业社团,都是以村为单位的业余自乐班社,每逢到春节“办灯”时节,便由“戏母子”把要演出剧目的故事情节,向演员细致介绍一遍,而后分派角色,化好妆即登台演出,所以又叫“演故事”高山戏没有固定的文学剧本,演出时的全部台词都是由演员根据剧情在舞台上临时发挥,即兴创作。高山戏剧本的故事来源,主要是流行当地的民间故事,或从书上找来的故事,或发生在当地的真人真事。高山戏中极少有反应宫廷斗争和历史事件的戏,也没有武打戏。高山戏音乐语言结构的特点是没有固定剧本“戏”,全靠老艺人口传的民间故事编演,台词全由演员临时发挥,即兴而作。故大多数语言结构用诙谐风趣的方言和歇后语,比兴贴切、通俗生、泥土气息十分浓厚,用时,唱腔中所用语言,系武都方言。唱词以七言为主,多用“二二二一”式结构。中间往往插入衬词,有时将“二”又用衬词分为“一一”式。奴在(的那)绣房(哟)绣(哟)嗬(的)包(呀哟嗬嗨)。双(哎)手(哎)手(哟)推(呀)开(哟咦哟,哟哎外)门两(哟哎)扇(哟嗬外)。有些句子常常重复后三字。 一为(哎)迁客去长沙(哎)西(哎)望长安(哎)不见(哟)家(呀哎),不见家(呀哎)。本文前面提到的“摇”、“跳”、“扭”、“摆”及“哟嗬咳”衬词的风格形成,除受社会和民歌的影响之外,其渊源与汉、藏、氐、羌四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2、装饰性高山戏属于甘肃陇南的地方小戏,其服饰的穿戴一般情况下,男角着长袍,外罩红色或蓝色的大襟短棉袄,腰围花裙,裙角提起别在腰带上。头戴“亮壳子”(尖顶硬壳红缨帽),官宦则披各种色绣花长袍,戴官帽。小生在白上衣之上套以黑色或蓝色棉背心,老旦先套围裙,后穿雪青袄,头勒毛巾,巾角垂在背后。富贵者加插各色花朵,勒昭君带,两鬓插蝶翅样白纸花。小旦衣着如老旦,惟脑后垂大发辫。凡男角右手执草扇,左手拿帕,凡女角右手执纸扇,左手拿帕,无一例外。衣箱管理人称作“箱担”。3、曲式性高山戏的音乐形式是由特定的剧情内容决定的,由于剧情故事性很强,男女主人公要各自陈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或对某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于是便形成了各自的唱段。这些唱段的旋律原形来自于鱼龙当地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民歌、小调,所以内容都比较单一,从音乐曲式结构上看,多为一段体,每位主人公用自己的唱段陈述故事情节。这段唱腔叙述了年轻女子在家绣荷包时听见屋子外面有人的情景,四个乐句便构成了旦角的唱腔,最后一句由男把式进行帮腔,渲染了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一个曲牌一段唱腔,乐句数量虽各不相同,但都表达出了一段相对独立完整的情景。俗话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而节拍则是音乐的脉搏。这两种音乐要素在高山戏的节拍以1/4、2/4的单拍子或2/4、3/4结合的变拍子居多,即民族戏曲音乐中所说的有板无眼、一板一眼、一板二眼三种拍子形成。这段唱腔旋律节奏节拍变化丰富,有动力性很强的的切分节奏,也有有板无眼、一板一眼的变换拍子。音乐形象幽默滑稽,形象的刻画了钱五不务正业却又自以为是的赌徒形象。从以上曲例中能清晰反映出,高山戏的调性特征是以六声羽调式(加变宫)为主,抒情、凄婉、忧伤,而宫调式或徵调式在表现欢快、明亮、高亢的音乐情绪上有着明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是与高山戏的剧情内容辩证统一的。(三) 高山戏的基本内容经历数百年的高山戏,其“过关”、“上庙”、“走印”、“踩台”、“灯宫说灯”、“开门帘”、“打小唱”等演出程式记录了高山戏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展 现了戏剧发源地域的民风民情,它们是高山戏发展脉络的清晰再现,是高山戏戏 剧的萌生、孕育、融合与发展的历史见证。高山戏场外戏与场内戏的结合,台下戏与台上戏的链接,形成了高山戏特殊的演出结构模式。不管是打麦场上的各种习俗性演出,还是舞台上的剧目展演,其“宗教祭祀”、“把式歌舞”、“舞台故事”三位一体的搬演程式既是研究高山戏文化艺术的活版本,同时为陇南市戏剧文化的孕育、衍变、发展、形成及地域文化的内在契合等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能。二、武都高山戏的发展现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陇南市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是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省份。陇南市政府也积极呼吁各地区申报当地富有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方面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从一个层面上反映了陇南市民众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热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一些现实的威胁因素仍然存在,申报项目不是目的,我们应把重点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上来,使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一)传统技艺和口头传统和表达本身的困境传统技艺和口头传统和表达本身包含着复杂的记忆程序,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目遗失严重,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古典史诗需要表演者具备高度精确的记忆力,其中内含一套复杂的记忆模式,这些记忆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技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求选拔的传承人具有精准、高超的记忆能力,这又使得年轻人疏离了传统艺术。(二)艺术家在传播传统艺术上力不从心从事传统技艺、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的艺术家们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年龄在逐渐增大,这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掌握着某种表演艺术,举办复杂的礼仪节庆活动,能精准技艺复杂的史诗、乐曲的艺术家们的数量在减少,年龄在老化,记忆力在减退,使得本就知之甚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式微。(三)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尤其是电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威胁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给予人们更多的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能够极大的丰富某一地区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这又使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等的传播受众越来越少;现代化的工业制造工艺同样威胁着传统手工技艺,这些因素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形随着陇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吸引“非遗”所在地区的年轻人进入城市谋求生活,使得这些留在乡村或小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年轻人倾慕大城市里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高工资收入,纷纷选择到城市工作、生活,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渐渐失去年青一代的传承。(五)武都高山戏发展的 SWOT 分析1、优势(Strength)陇南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优越,特色民俗文化丰富,遗产文化原汁原味,改变不大,具有较强的遗产文化优势。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同样也会有自身的劣势。(1)文化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底蕴、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2)兰渝铁路的开通,对于西南地区的交通问题的到解决,快速推进了武都与外界的联系和加速了信息共享。(3)企业投资成本低,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在“非遗”项目的调查和企业自身的人才建设上。(4)目前还只有较少的单位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投资项目的电子商务平台,我们的市场前景广阔。2、劣势(Weakness)(1)做这种民俗文化的成功模式太少,我们只能以其他行业为参照,经验不足(2)地区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文化的把控和宣传及收集难度较高。3、机遇(Opportunity) 尽管武都的高山戏特色文化产业具备许多优势和先决条件,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劣势和不足。这些劣势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武都高山戏文化能否取得成功,因而,也是在 发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1)武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武都作为陇南市的历史行政区,一直存留保护着诸多历史文化及特色文化。(2)政策机遇:发展低碳经济,为高山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就成为陇南市经济发 展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内涵型低碳经济作为陇南市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方向。民俗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内涵型 低碳经济中知识、技术、创新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 一种最符合低碳要求的、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文化创意产 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层和支柱产业。(3)在保护“非遗”的大旗帜下,我们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利于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 (4)“非遗”项目数量巨大,涉及的地域较广,前期的准备、收息工作比较繁琐。(5)不管是省份政府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4、威胁(Threat) (1)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的威胁。武都民俗特色文化起步较晚、产业化程度较低。(2)文化体制劣势,改革不到位,遏制了文化创意产业 的进一步发展。(3)文化产业发展很少,没有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去走,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现状。 三、对于高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策(一)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应该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二)市场方面1、与高校共享资源,实现文化到校加强武都高山戏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立足高校,资源共享,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动员高校学生在暑期、寒假积极到武都城进行调研,并面向他们宣传高山戏文化知识。对兴趣较高的学生可以与高校联系聘请老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起到了教育学生的意义,也可以挖掘自愿传承这门艺术的学生。2、以网络传媒拓宽知名度挖掘武都高山戏和武都城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当今城区架构和建筑的特点,打造网络传媒系统。在整个武都城形成以高山戏元素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这种系统的组建,可以让高山戏文化散布在武都城的每一处角落,让抽象的文化“形象化”,打造出具有武都城形象的“城区文化”,发展旅游业,拓宽城区知名度。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武都高山戏的发展也要和当今时代新媒体相融合,充分立足当下微博、微信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账号,实现互联网资源和高山戏戏文化的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技术“H5”页面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大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从而进行武都高山戏文化的全面推广。(三)高山戏特色文化的开发经营模式1、公司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采用引资开发,由公司经营,也就是谁投资,谁经营,鱼龙镇的特色产业品牌,由公司主导的,切实拓展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做到:(1)特色文化特色包装,把高山戏特色文化带入经济线上。(2)结合实际,挖掘潜力,高山戏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3)转变思路,调整模式,进行碟片记录,短片放映发展。(4)做到公司带动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2、集体经营模式 就是“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是集体经营、集体管理,公司作为法人代 表进行整体规划、管理、组织生产、市场推销,而接待则分散在千家万户。把公司统 一进行市场促销、组织客源和分解接待,经营业户向公司缴纳定额“特许经营费” 和与经营额等比例,把高山戏的遗产文化共同去打造提升当代文化一流的产业模式。还有些地方采用的是“协会+中心+农户”模式。 3、家庭经营模式 这是以农户、家庭、院落作为经营单位。通俗说法,称之为“全民办文化”, 让家庭组织节目去把高山戏入户到各家切实做到文化来自大家,享用于大家。成为大众通俗文化,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去接受和吸收。4、政府主管部门经营模式 这是以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为主或挂靠政府主管部门的经营模式,把遗产文化进行主导发展,切实政府带动特色文化。高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开发度和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四)高山戏特色文化的品牌化发展1、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高山戏的宣传度可增强对于陇南武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带动地区的经济水平。对于对这一艺术特色进行继承和发展,切实的做到继承传统文化,发展当代经济,增强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地方剧种的发展与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培养年轻人对高山戏的兴趣爱好至关重要,文化部门应该把高山戏文化延伸到当地中小学课堂中去,从小培养他们对家乡戏曲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家乡民族文化文化风情得到传承与保护。高山戏近700年的历史,离不开人民的保护与研究,希望通过以上浅薄建议和其他途径,能使家乡的高山戏文化不断创新,并长久发展。2、对高山戏进行创新和发展地方剧种的发展与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培养年轻人对高山戏的兴趣爱好至关重要,文化部门应该把高山戏文化延伸到当地中小学课堂中去,从小培养他们对家乡戏曲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家乡民族文化文化风情得到传承与保护。高山戏近700年的历史,离不开人民的保护与研究,希望通过以上浅薄建议和其他途径,能使家乡的高山戏文化不断创新,并长久发展。四、总结高山戏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体,不管是起源、音乐、剧目、服饰等都有自己的文化,都值得研究。中国戏曲理论研究家、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宁希元说:“武都高山戏是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活化石。高山戏是武都一带劳动人民近千年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粮食。它的演出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民间习俗、风情、信仰、宗教相伴而生,相伴而存,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然而,在现今电视、电脑等多媒体为主流的今天,作为口传文化的高山戏,显得极其弱小,不小心就会被流行文化所侵蚀。高山戏如今虽被列入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有可能衰微,甚至消亡。为此,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笔陇南的民俗文化遗产已然刻不容缓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了使高山戏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参考文献1窦开龙.甘肃文化旅游开发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2尹利宝.高山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3田仁信.武都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4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5赵元鹏.高山戏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6赵琪伟.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7林玮,骆凤. 粤海风.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调查与研究J.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5).8王惠琴,李彦荣.陇南人为什么“演故事”?武都山区农民演戏活动的音乐人类学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4).9方莹.遂昌木偶戏的音乐及社会功能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3).10段杨波.中国木偶戏源流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1张廷远.信阳高山戏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与发展思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2袁宗年.民勤小曲现状研究J.艺术科技.2013,(05).13谭军,顾江.后危机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文化创意产业成长J.江淮论坛,2010,(6).14陈美霞.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 SWOT 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0,(2).15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5)16黄永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致谢愚生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廉志雄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精神,严肃的科学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廉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廉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2017年 5 月 20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