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漪和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研究毕业论文.doc
引论争取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爱情平等与人格独立,历来是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知有多少为其而生,为其而死的催人泪下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当中,勇敢倔强的女性更是突出和感人肺腑。其中,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堪当这方面的典范。小说里面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个勇敢的女性,她敢于同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为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自由而勇敢作战。在中国,也有一位与她相似的女性,她就是曹禺的戏剧雷雨中的繁漪。两位女性虽然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但是她们都用各自的生命为爱情谱写了一曲悲歌。安娜·卡列尼娜和雷雨在当时的文坛和剧坛都引起了巨大的震惊和轰动。前者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一1877年),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和冲击。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关注,于是此书应运而生。而曹禺的话剧雷雨则完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3年),但作品所反映的年代大约是从1894年到1924年这段历史时期,它与安娜·卡列尼娜所诞生的时间相差不远。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其间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在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人民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无产阶级日益发展壮大,但毕竟还处于幼年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之下,暂时处于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安娜和繁漪,这两个相隔遥远的西、东方女性形象,对比之下,我们便不难发现二人在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个性的反抗型女子,安娜和繁漪的内心情感世界都极为丰富,这就决定了她们都决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和世俗的偏见,勇敢而坚定的追求自由、幸福、平等的爱情。而在这过程中,两人身上都体现出了某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一、安娜与繁漪的相似之处安娜与蘩漪是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她们都反抗封建道德, 追求个性解放, 渴望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们在追求个性解放中充实着自我, 又在拼命挣扎中慢慢耗尽个体生命, 以悲愤结束其一生。(一)同样拥有不幸的婚姻安娜和繁漪都是作品中拥有悲剧命运的妇女形象,都是在花季的年龄由于封建包办婚姻,嫁给了不该嫁的男人。又因为长期生活在没有爱的婚姻里,在遇到所谓的爱人后奋不顾身地爱上不该爱的人,最后她们的爱情都惨遭失败。1、嫁给了不该嫁的人。安娜和繁漪都是热情、充满生命活力的女性,她们对美好的爱情都有着艳丽的憧憬。然而举止典雅、容貌端庄、聪慧质朴有着真挚感情的安娜在卡列宁那却得不到爱情。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1安娜十六岁时,她听命于姑母,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省长卡列宁。不幸的婚姻不仅是年龄上的悬殊与差异,更是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的不投合。卡列宁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刻板、乏味、自私、伪善、冷酷,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整天忙于官场俗套,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是一架地道的官僚机器。这种没有爱情与欢乐的婚姻生活压抑了安娜的感情,使她的精神窒息。安娜与卡列宁同床异梦熬过了8年枯燥无味的生活,安娜从内心深处咒骂道:“他不是人,他简直就是一架凶狠的机器。”在那腐朽、虚伪、扼杀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浊水的腌渍下,中国妇女的婚姻在“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挑着走”的所谓法的维护下延续着的。繁漪,这个“中国式的女人”,她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但她也有更原始一点的野性。这样一个“性格火辣辣的,热情倔强,说得出,做得到,干脆利落,甚至有点阴鸷可怕,爱起来就不顾一切地追求”2的人,怎能对甜蜜的爱情没有美好的憧憬呢?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繁漪虽享受的物质上的荣华富贵却无法填补她幻灭了希望的空虚精神世界。她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子,十八年前被周朴园骗到周公馆,在牢狱似的家庭里屈辱地过了十八年,周朴园的阴险、冷酷、自私、专横,把她“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雷电第二幕里,繁漪有一句独白“热极了,闷极了,这样的生活真没法子过下去了”3这精炼的一句话包含了千言万语,同时也反映了她的不幸和苦闷。2、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不该爱的人”是指不值得爱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曾真正地了解安娜和繁漪的内心世界,更遑论爱了。安娜在火车站偶然的机会中,遇上了活伦斯基,她身上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情被唤醒了,大胆而真挚地爱上了他,并为此抛弃了一切,她同样希望渥伦斯和她站在同一阵线上,以他们真正的爱情与强大的封建势力抗争到底。然而,沃伦斯基并不是她希望的那种能为爱情牺牲一切的人,沃伦斯基是一个贵族军官,他和上流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虽然曾真心爱过安娜,为了安娜也曾表现过牺牲名利的热情和无视上流社会的勇气,但他从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他对安娜的爱情,夹杂着自私和虚荣,一旦虚荣心得到满足,他便越来越为自己在上流社会失去的地位而懊恼,不自觉地加入了迫害安娜的逆流,给了安娜致命的一击,使她在痛苦与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繁漪在绝望中爱了上了周苹,这令她重新燃点了生活的热情,她希望周苹给她爱情的同时可以带她走出周公馆这个火坑。然而她所托非人,周苹冲动、热情而性格复杂。一方面他渴望生活,另一方面她又受各种封建道德、观念的牵绊,这令他不能无所顾忌地做想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是一个情感和矛盾的奴隶。他认为和繁漪在一起是年轻一时冲动所为,他想悔改“以往的罪恶”,摆脱繁漪,故抓住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魂洗涤自己。但繁漪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野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路,她抓住周苹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拯救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向死亡。当她知道自己的梦彻底破碎时,她疯了。(二)同样执着勇敢的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安娜和繁漪都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女人, 她们同样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人, 她们不可能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永远埋葬在这不幸的婚姻中,她们对爱情和自由有着同样执着的追求。,郑波光曾在被推到火车轮下的安娜中这样评论安娜:“名誉、伦理、财产、儿子等等都可以毫不吝啬地舍弃掉,只要有那自由、幸福、美满的爱情,就要勇敢地,不顾一切地去追求”。4安娜是个不甘于长期过着那种毫无感情的生活的人,当安娜在孤寂的生活海洋中遇到了热切追求自己的青年军官沃伦斯基时,便决然地挣脱了卡列宁的绳索,投入了沃伦斯基的怀抱,冲出这个充满欠缺的世界,勇敢地去追求另一个世界的圆满。可是,安娜公然与沃伦斯基相爱也不是那么容易,她需要勇气和力量。“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虽然在迅速地发展着,但是封建的沙皇统治仍占据优势,教会是不允许离婚的,即使离了婚也不允许妇女再婚。然而却允许贵族社会的男子“毫不忸怩地沉溺于一切情欲”之中,也默许贵妇人的偷情。对于那些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妇女的合理要求却像违反天条一样加以禁止”。5摆在安娜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是维护贵族社会的虚假荣誉,与腐朽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要么冲破一切障碍,公开宣布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但要随时准备作出牺牲。安娜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她说:“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是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我要撕破这虚伪之网,它要把我压住,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什么也比虚伪和欺骗好些。”这是她反抗上流社会的宣言。但也因为这样,她的爱情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悲剧。繁漪不但被周朴园当做私有财产而长期打入监狱般得冷宫,而且还要对她加以迫害和摧残。但是18年来,她的心始终与自己保持着距离,正如她所说:“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这是周朴园所害怕的,也正是繁漪的可贵之处所在。她不甘心逆来顺受,毕竟她经历过“五四运动”,在她身上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意识到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她公开宣称:“人家说一句,我听一句,那不是我的本性。”而她的“本性”就是向周朴园要自由、平等,打破维系周家的旧秩序,维护她性格中的美,不再受周朴园的践踏。当她的“儿子”周萍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唤醒了她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求后,她便背负着“乱伦”的罪过,她坦率地想周萍表达自己的爱:“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我是你的。”当她得知周萍爱上了四凤要抛下她时,繁漪甚至可以丢下一切,在半疯癫的状态下对周萍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你的母亲,你的母亲,你的母亲早死了,被你的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母亲,她是见了周萍又活了的女人,她也是要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三)安娜和繁漪的爱情都遭到了毁灭安娜热切地幻想得到沃伦斯基始终如一的、无私无悔的爱,她对爱的追求是:“对于我和你,只有一件事最要紧,那就是我们彼此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这与屈服于世俗的沃伦斯基有着巨大的差别,尽管沃伦斯基爱着安娜,也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对于沃伦斯基来说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在这个上流社会上的存在以及男人的自尊。安娜虽然努力想把自己所理解和向往的爱情昭示于众,但却遭到了社会邪恶势力的无情打击。安娜只有一死才能表明自己所追求的爱情的纯洁。于是向社会发出:“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的积分抗议后,毅然过轨自杀。繁漪的爱情也同样遭到了毁灭。当年轻的、岁数比繁漪小不了几岁的周萍点燃了她想要成为一个被人真爱的真正活着的女人的欲火后,她就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似的恋上了周萍。她把自己的性命、名誉全部交给了他。然而周萍却渐渐地厌恶和害怕繁漪的过分忧郁,当他看到年轻的,美貌的,活力的四凤时,就完全离繁漪而去。任何成功的形象也只能大体相似,不能完全相同,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独立存在,各放异彩,如果完全相同,岂不失去价值?正因如此,安娜与繁漪又以她们各自独具的鲜明特征,给人们深刻的启迪与感受。二、安娜和繁漪的差异之处安娜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女性,她要求的是“灵肉一致的生活”。而繁漪是“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典型,深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要求解放,但偏袒于肉体上的解放。一个资产阶级女性,一个正在向资产阶级过渡的女性,两个人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一)性格的不同性格上的鲜明特征也决定了安娜和繁漪形象的复杂性,也从而使得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耐人寻味。1、“矛盾性”与“雷雨性”安娜和繁漪在个性上大相径庭。安娜的性格特征是她的矛盾性,繁漪则相反,明显地表现为“雷雨”性。安娜的性格一方面是勇敢的、坚定的,她与沃伦斯基结合,与卡列宁分裂,与整个社会做毫无畏惧的斗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安娜是软弱的、动摇不定的。虽然她敢于反抗整个社会,面对上流社会社交界,仰起她高傲的头,丝毫不在乎别人对她的责难和非议,但在道德和感情范畴反映出了她的矛盾和复杂。她不忍心离开她的儿子,也不愿背负抛夫弃子的罪名。这种抛夫弃子的犯罪感总缠绕着她,给她的心里投下一层阴影,使她产生了一种自责自叹的哀伤情绪,连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的软弱与动摇的一面给她的反抗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是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繁漪的反抗性格比安娜的强烈得多,她的性格就是雷雨的化身,尖锐、激烈,爱起来像一团火,恨起来也像一团火。对于周朴园,她是一把刀,压力越大反抗越强烈;对于周萍,她是一团火,爱的时候那样热烈,恨的时候要把他烧毁。不爱便恨,她想不到第三条出路。她她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爱,去想方设法地夺得爱,不考虑后果和影响,即使悲惨的结局在等着她,她也义无反顾。“繁漪的性格就是一场猛烈的雷雨,是雷雨中的一道闪电,她要把一切冲垮,把一切照亮、击碎,为此她不惜自己的生命”。6这就是繁漪的雷雨性格,与安娜有着强烈的对比。2、“妥协性”的程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安娜的三段文字描写:“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7这一段外貌描写真切地反映了安娜当时的复杂内心,有追求却不得不压抑住,显示出她热烈、不安宁的灵魂,同时点染出她的泼辣、大胆和有所追求。“不论怎样,我要撕破这虚伪之网,它要把我压住;要怎样就怎样吧,什么也比虚伪和欺骗好。”这是一段安娜的内心独白,这种敢作敢为的性格,具有“豁出去了”的坚定性。“安娜低下头走,摩弄着头巾的缨穗,她脸上闪耀着明亮的光辉,但这不是愉快的光辉是令人想起黑夜里可怕的火灾的火光。”这是一种狂野的席卷一切的力量。安娜是那种充满生命活力,有胆识,又敢作敢为的女性,在维持其固有目标的努力上,她不惜代价,不会作丝毫的迁就、妥协和通融。这是她勇敢、执着的特质。要做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结合,还要有精神上的统一,这个目标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蘩漪原本是个文弱、哀怨、沉郁的女子,“她的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看得出她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的心里翻腾着。”8特定的遭际,使她的热情变为冷酷,强悍变为怨毒,忍顺变为疯狂,渴望自由变为憎恨一切,希冀一切毁灭。她成了一个被扭曲变形的人,她的性格相当尖锐,趋于极端,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爱起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会象团火,把人烧毁。”自己得不到,就要令其毁灭,这种极端性格令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正如她警告周萍的话:“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蘩漪任性而脆弱,她会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求周萍不要抛弃她 ,显示了她脆弱的灵魂,她总是一个人在周公馆,热情而孤独地饱受精神折磨。那么,蘩漪为何不在家庭之外去寻求安慰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她所处的家庭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家庭,她受到的束缚和压制更深、更重,她无力挣脱出去。二是尽管她的性格中有雷雨式的强悍的反抗精神,有对封建道德蔑视的勇气,但也有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这些使她不可能从家庭中走出来,只能在家庭以内寻求安慰。(二)反抗程度的不同安娜和繁漪都生活在一个特别压抑甚至令人窒息的环境中,然而她们又都渴望爱情、自由、平等,在她们身上反映出了自然人性的觉醒,自身性格和社会让她们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安娜真诚地爱着沃伦斯基,她坦率、热情、光明正大。在赛马场上,她当着丈夫的面,为失足掉下马背的沃伦斯基惊叫,在马车里,又向丈夫宣布自己对沃伦斯基的爱。这样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在当时,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婚外情是被认可的,但是安娜不满于虚伪和欺骗的现状,勇敢地追求“真正人”的“真正生活”。她断然拒绝丈夫的提议:过一种半是情妇半是妻子的屈辱的生活,而要选择与丈夫离婚,与沃伦斯基正式结婚。可以说,安娜是以一种极为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她认为婚姻是爱情的产物,而家庭必须以爱情为基础,两者一旦无法得到统一,就要作出牺牲和放弃,但决不允许降低自己的要求。繁漪将周萍视作自己爱情的救命稻草,在爱情面前,她也表示要力图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真正活着”:“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然而,繁漪的所谓的“人”的“真正生活”却打了折扣。她安于那种虚伪和欺骗的不正常关系,满足于一种“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位和处境。当周萍移情于四凤时,她百般诱劝,为了保住这份所谓的“爱”,她一步步走向疯狂。她的疯狂一方面让她更加憎恨周朴园,另一方面又使她不顾一切地抓着另一个男人那个其实与周朴园没什么两样的周萍。她不是不清楚周萍的虚伪,但她的疯狂已经让她丧失了理智,在毁灭一切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三、安娜和繁漪两个人物形象存在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的原因安娜和繁漪的悲剧命运是无法挽回的,但她们的斗争是永恒,她们的斗争是我们剖析她们命运的依据。(一)造成人物形象有相似性的原因安娜与繁漪是出自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国度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这种相似却并不是偶然。1、时代的原因安娜和繁漪都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与旧的传统势力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是这样的社会呼唤起她们对人生和幸福的大胆追求。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俄国,当时的贵族庄园逐渐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阶级关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婚嫁有父母做主,中间人做媒的俄国风俗受到人们的嘲笑,年轻人希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最重要的是,女孩子都坚定地相信选择丈夫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与父母无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安娜被不幸婚姻压抑,渴望自由真挚爱情的心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并勇敢的行动起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封建势力仍占有统治地位,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启了一些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爱情、婚姻理想。繁漪就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受到新思想的冲击,加上对周公馆的憎恶,她也开始了大胆的反抗。2、自身的原因弗洛依德认为:“夫妻的性不协调,就可能引起各种严重的后果。从失望,婚姻破裂或有名无实,几至特别严重的损害健康。9安娜和繁漪都是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性,无爱情无沟通的婚姻虽然让她们很痛苦,但也没有熄灭她们渴望真挚爱情的心,当她们遇到自己倾心的情人后,压抑已久的女性意识便爆发出来了,开始了大胆的反抗和执着的追求。但作为上流社会的妇女,无论是沙皇俄国的安娜还是旧中国的繁漪,封建思想都已经根深蒂固,她们都没有摆脱以男人为核心的旧的传统的束缚,对于她们来说爱情就是她们的一切,她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屈从世俗的沃伦斯基和封建社会“顺民”周萍身上。这是安娜和繁漪爱情走向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3、作者的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都有重视妇女、同情妇女、赞美妇女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所以他们笔下的安娜与繁漪都能大胆自由地追求其爱情和婚姻。但是当时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曹禺都有其思想的局限性。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他热爱并赞赏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但对安娜抛夫弃子的行动并不赞同。安娜爱自己的儿子,也爱沃伦斯基,两者不能兼得时她宁可牺牲母爱,这一点托尔斯泰是不赞成的。因为托尔斯泰的婚姻家庭观念充满了矛盾:他既主张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谴责没有爱情的婚姻,又不主张随便离婚,破坏家庭关系,他理想的婚姻是列文和吉蒂那样夫唱妇随,为家庭恪尽职守。而安娜破坏了神圣的婚姻,所以她心中才有时时升起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罪恶感愈演愈烈,这决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的脆弱,也导致了她的死亡。曹禺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理想社会为己任,自觉地运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去批判封建道德和法律的罪恶。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对造成种种悲剧的原因的认识是模糊的,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只能以在那个社会所能采取的行动,表示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和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所以繁漪没能走出周家,而是以乱伦的方式,去追求有爱情的生活,她所渴望的“真正活着”的生活的内容也只是要求摆脱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自由发展。托尔斯泰和曹禺都没有,也不可能指出社会的真正出路。(二)造成人物形象有差异性的原因1、客观原因(1)社会历史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谈到: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0安娜与繁漪的悲剧,首先体现的正是这种时代、社会的悲剧。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都是一个病态的、畸形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新的社会力量在潜滋暗长,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取代这个病态的畸形社会的历史性过渡时期。1861年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导致了俄国现存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激烈变化,冲击着封建阶级所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家庭、婚姻制度及道德伦理观念,使得整个贵族阶级的一切都混乱了。“社会一切旧有联系的松弛引起一切因袭观念的动摇,从而也自然地提高了婚姻自由的问题”。11俄国正是在七十年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问题特别尖锐12由于大量地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安娜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唤醒了感情上的新生。但是,当时的沙皇俄国并不重视夫妻间的感情,与人通奸是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因一方不忠而要求离婚的则必须要有人证。从卡列宁找律师商谈离婚形式,而律师却在漫不经心地捕飞蛾一事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卡列宁也正是借助这种反动腐朽的法律制度拒绝与安娜正式离婚,最终把安娜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繁漪所生活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使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受了一点新式教育的繁漪,面对这一发展形势,不可能无动于衷。而蘩漪的生活环境具有典型性,周朴园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人,而骨子里却有浓重的封建思想,整个家庭充满令人窒息的传统道德氛围,它禁绝着一切正常的见解和正常的行为,扼杀着一切生的气息和活的生机,阻碍一切合理、正当的要求,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蘩漪出生富家,接触并受到一点“新式教育”,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着她,因此她有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对做“真正的人”的渴望。但与安娜相比,蘩漪与外界几乎呈封闭状态,她所受的威逼更甚,束缚更紧,摧残更大,因袭的负担更重,积蓄的怨愤更多。畸形的家庭关系,以及逐渐走向变态的心理,令她无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险恶的环境,并没有熄灭安娜和繁漪生命中最耀眼的火花,反而更勇敢更毫无畏惧地以其特有的反叛形式,向其所蔑视的上流社会宣战。(2)文化背景中俄文化的差异是两位女性有不同表现的重要根源。因为孕育于古希腊文化土壤中的西方文化造就了一种开放的社会风俗,所以安娜的生活环境要开化得多。不论未婚女子或已婚女子都可以自由参加社交活动。西方女性虽然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但在个人生活上却有相当的自由。因此,这在客观上为她们追求自由爱情,摆脱不幸婚姻提供了机会。如果不是安娜敢于破坏旧有的家庭关系,而仅仅和沃伦斯基在一起,那么上流社会不会指责和干涉她,因为在社交界大多数妇女有这种秘密关系。这对中国女性来说则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女性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是男性的彻头彻尾的附属品,生儿育女的工具。她们只能嫁鸡随鸡,根本不可能去结识丈夫以外的任何其他男子,无权选择丈夫、选择爱,更不用说与男人私通。繁漪的处境与安娜相比更加不幸和痛苦。作为一个封建礼教重压下的中国妇女,不仅没有追求感情的自由,甚至没有行动的自由。在德国留学过的周朴园,正是这种腐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血儿,是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怪胎。丈夫是家庭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所说的话就是法律,无论是妻子还是子女都必须服从。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看医生和上楼休息这些情节都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不过是婢女和主人之间。妇女地位如此低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中国自西汉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此,在儒学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封建礼教,几乎剥夺了女性的一切权利,封建礼教规定,女子必须恪守“三从四德”。2、主观原因(1)自身的弱点安娜的悲剧主要以卡列宁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残酷迫害。沃伦斯基的始乱终弃及母爱与情爱的相互矛盾等造成的。安娜的反抗是公开表白、积极行动、不伪装、不隐瞒,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从思想到行动的反叛。安娜在跨越礼教的束缚之前,她是极其矛盾的。她为了不让别人和丈夫知道自己和沃伦斯基的恋情,为了避开儿子的刺目的眼光,她不得不委屈自己,跟丈夫撒谎,欺骗儿子感情。她爱沃伦斯基,但是又不愿意背负抛夫弃子的罪名。这样的矛盾完全归功于她自己性格上的弱点: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而繁漪的反抗始终处于无意识的、被动的、消极的状态,伴着哭声在夜里约会,然后安安静静地等死。最后她成为了一个封建家庭的殉葬品。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作为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她的至高理想是追求自由的爱情,即使是追求也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2)作者的思想观念的不同时代造就了安娜和繁漪这一对悲剧性的人物。她们身上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作者的生活体验。变动中的社会使托尔斯泰的创作矛盾重重。他对安娜的态度既有谴责又有同情。他在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歌颂爱情、赞美安娜,然而从宗教和伦理道德出发,他又认为安娜是有罪的,因为她违背妇道,弄得身败名裂,自取灭亡。但是他又不忍对安娜直接进行批判,因此,他把安娜交给上帝批判。这正代表了托尔斯泰在七十年代思想探索的特点,也集中反映了他对社会生活、宗教和家庭的看法。曹禺十分喜爱繁漪这个形象,甚至对她带有一丝的尊敬。他在<雷雨>·序中说:“她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处,而在她的不可爱。”13作家对她倾注了自己的怜悯与同情。尽管因为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变得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精神孤独者,但她还是作者为之呐喊、为之哭泣的对象,不惜笔墨的造出一个复仇女神的形象。这有作家情感生活的驱使,更有一种使命意识促使作家来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结晶为这一耀眼夺目的艺术形象。别林斯基说过:“如果艺术家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发自时代的主导思想,强有力的冲动,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或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是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品就是僵死的东西。”14两位作者都将人物至于复杂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关系中,以求得更具有社会生活全面意义的效果。结论通过繁漪和安娜两个女性形象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妇女解放”主题是中西方作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曹禺和托尔斯泰中俄文学史上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在自己的悲剧形象里寄托了他们对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厚同情, 对她们敢于冲破封建桎梏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 尤其是, 表达了对虚伪、冷酷, 罪恶的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怒抗议。其形象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及社会批判意义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一)根植的封建思想观念使个性解放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安娜和繁漪的悲剧实际上是一个时代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类悲剧是父权制社会制度和男权文化观念所根植于女性心灵深处甚至潜意识中的自卑、依附和爱情迷狂所造成的。安娜和繁漪在追求着个性解放中充实着自我,又在拼命挣扎中慢慢耗尽个体生命,以悲愤结束其一生,走向了自我毁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她们向当时的社会投降呢?不是的。事实上,她们再也不能容忍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她们勇敢地通黑暗的封建礼教抗争,像传统的道德观和婚姻观提出挑战,从而激发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无比仇恨。通过安娜和繁漪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和曹禺在自己的悲剧形象中寄托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生产劳动之外,而总限于从事家庭私有劳动,那么自由和平等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个性解放的要求作为人的自觉意识,它原属上层建筑,如果它没有相应的经济力量作基础,那么她们无论怎么样等待和追求,都将是悲惨的结局。15(二)艺术是生活的提升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从而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创造了一个基本的写作规律: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有典型表现。其艺术上的成就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16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主要参考文献: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M . :译林出版社.20012辛宪锡.曹禹的戏剧艺术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曹禺.雷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郑波光.被推到火车轮下的安娜 N.名作欣赏,19915陈思和.中国文学史 M .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6张爱芬.繁漪新析 N.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7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樊涛陶.精编曹禺作品集 C.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8田本相.曹禺传 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9弗洛依德.爱情心理学 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0卡马克思、弗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7卷129页11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21卷,第94页12阿尔坚斯.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道路 M.俄国:苏联出版社,1962,第354页13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14奥古斯特.罗丹艺术论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3页。15弗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16 朱婷婷.安娜·卡列尼娜与厄秀拉女性意识之比较 N.南京师大学报,1997 文献综述一、研究的现状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人性的解放自由,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潮流。在欧洲文坛上产生了闪烁着时代进步思想的安娜·卡列尼娜。这股潮流由西方逐渐传入中国,深受封建传统压抑的中国文坛,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迅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曹禺的雷雨等一批进步剧作,就是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问世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对不朽的光辉形象。学者们通过各个角度对这两个复杂、丰满而不朽的文学形象进行研究。(一)对安娜形象的研究张泽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分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2期 ) 、邹云虹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叛女”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1期2008.02)中认为:安娜是一位美丽、善良、勇敢的妇女形象。她被一段沉闷的婚姻束缚而极力想要得到超脱,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和深爱的儿子。但是她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导致了她悲剧的结局。(二)对繁漪形象的研究 窦广涵地狱里的一团火雷雨中繁漪形象浅析(文教资料2008年第21期)、粟凤华雷雨中繁漪的三种悲剧抗争(鉴赏者2007.08)中认为:繁漪以其特有的性格魅力和命运悲剧成为雷雨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但她又在封建专制的淫威下流露出内心深刻的软弱和自私并走向毁灭。刘洁 雷雨中繁漪悲剧命运的探究(大视野2009年第03期)中认为:繁漪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三)对安娜和繁漪进行比较研究。1、安娜和繁漪的相似之处的研究戴璐安娜与繁漪形象共性研究(安徽文学2007年第3期)中指出:安娜和繁漪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具有身不由己的不幸婚姻;在追求爱情婚姻的道路上都表现出了大胆、主动、执着的特点;在反抗之后都遭到了毁灭。2、安娜和繁漪的不同之处的研究李兴记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第27期)中认为:在受传统道德影响方面,安娜和繁漪很不一样。安娜一方面强烈追求个性解放,但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俄罗斯传统贤妻良母道德的良心惩罚,内心有着巨大的分裂和痛苦。繁漪在对待传统道德上面,则是敢爱敢恨,勇敢决绝,很少有犹豫,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传统道德和世俗偏见对她的影响。高姿英安娜与繁漪形象比较以抗争过程及被拒原因为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17卷第2期2004.04)中认为:安娜与繁漪二人在个人追求的反抗形式和目的上有很大差别。安娜对卡列宁的维持夫妻表面关系的决定感到愤怒和屈辱,并认为那只是说谎和欺骗,也不甘心只做渥伦斯基的情妇,而力图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她追求建立在人格平等之上的爱情。而繁漪只要有周萍的陪伴,她会安于虚伪和欺骗的关系,她甚至不介意把四凤接来一起住,只要周萍不离开她,这显示出她斗争的不彻底,追求的不坚决。对造成繁漪和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的研究。黄翠兰安娜、繁漪形象悲剧意识新论(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中指出:安娜和繁漪的悲剧有客观因素。安娜和繁漪都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与旧的传统势力正进行着激烈的较量,是这样的社会呼唤起她们对人生幸福的大胆追求。但时代的限制,社会主流思想观念未完全改变,她们只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除了客观原因还与其素养、性格等密切相关。贵族社会的意识、道德观念与习俗制约着她们的自私、依赖,促使其人格出现二重变异:即反叛旧有的婚姻而追求忘我的爱情,也带有因袭的重负,最终导致不幸的结局。吴艳宇爱到深处心自狂安娜与繁漪形象浅析(人文社科2006年第1期)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论托尔斯泰还是曹禺都有其思想的局限性,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只能以在那个社会所能采取的行动,表现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和不合理社会的反抗。二、研究的目的艺术是无国界的,人类社会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要或先或后地经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惊人的同时又是必然的类似现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对不朽的光辉形象。安娜是俄国古典文学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富有叛逆精神的妇女的典范,她们各自以内在美和叛逆精神著称于文学史。通过研究这两个艺术形象对于我们认识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总结、借鉴艺术创作经验,特别是人物塑造经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三、研究的要点安娜和繁漪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笔下追求女性解放的典型,本课题试图对这两个复杂而不朽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一、相似的命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