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汉语版.doc
IV英文中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AbstractIn the constant communication on global cross-culture, we increasingly realize the constraints of our academic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tool to express and communicate 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s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ing the world. Its birth and development has interrelationship with that of culture. The similarity of metaphor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s based on humans common function of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living environment, etc. and the culture-specific aspects such as the particular religion, custom, history, and geography, turn out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different usage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The thesis thus deals with talked about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metaphorical words, also involves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by comparing and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 of presentation on metaphorical words under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 including correspondence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parallelism, vacancy, conflic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general trend and significanc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Key Words: metaphor,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cultural-specific things,cultural vacancy 中文摘要在全球不断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学术研究在文化上的约束。作为工具表达和交流思想和感情,语言也不例外。正是这篇论文谈到的从比喻性词汇文化内涵的研究看英汉文化的差异。隐喻的概念在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扮演一个重要作用。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文化的诞生和发生之间有相互关系。在不同的语言隐喻的相似性是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生活环境等,如特定的宗教,习俗,历史文化、地理的具体方面变成是在中文和英文隐喻不同的用法中的主要原因。这篇论文谈到了英汉比喻性词汇文化内涵的研究,还涉及到隐喻的概念以及通过比较探讨中英比喻性词汇文化内涵呈现方式的等值性和不等值性,包括文化内涵契合性、并行性、文化内涵的空缺性、冲突性特点以及这两种文化的总的趋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相互联系及意义。关键词:隐喻,文化的重叠,文化特有的东西,文化空缺 Contents AbstractI中文摘要IIContentsIIIIntroduction11. Metaphor and Culture31.1 Introduction of Metaphor31.2 Metaphor and Culture51.3 Plant Metaphor72. Chinese-English Plant Words: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Associations82.1 Chinese-English Plant Words: Cultural Overlaps in Associations82.1.1 What Are Cultural Overlaps?82.1.2 Cultural Overlap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lant Metaphors92.1.3 Amalgam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2.2 Chinese-English Plant Words: Cultural Diversity in Association102.2.1 Cultural Emphases on Ordinary Things102.2.2 Cultural Misreading112.3 Chinese-English Plant Words: Vacancy in Association112.3.1 Culture-specific Things112.3.2 Cultural Vacancy123. Chinese-English Plant Words: Unique Associations144. Conclusion17Acknowledgements19Bibliography20The Abbreviation Version of the Thesis of Undergraduates22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缩写稿32绪论 言在其发展长河中,深深地被印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烙印,这给跨语言文化交际及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及日常翻译中,有时要想完全理解原作作者或言语者的意图,尤其是带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culturally loaded words or phrases),并非易事,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言语者与译者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物质文化条件有着根本性的差距。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由于其文化存在差距,因此各自比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关系迥然不同,翻译起来有时困难较大。正如Gagut所言“The translatability of a metaphor is determined by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semantic(linguistic)associations on which it draws are shared by speakers of the particular target language.暗喻的可译性取决于固定译入语的读者对于原语文化阅历和语义关系共享的程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社会文化的现状。Juri Lotman说的更好“: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道出了语言与文化的唇齿关系。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语言在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文化特色。比喻性词语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语言的精华,常常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特点,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因此,这篇论文谈到了英汉比喻性词汇文化内涵的研究,还涉及到隐喻的概念以及通过比较探讨中英比喻性词汇文化内涵呈现方式的等值性和不等值性,包括文化内涵契合性、并行性、文化内涵的空缺性、冲突性特点以及这两种文化的总的趋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相互联系及意义。1. 隐喻与词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隐喻词和术语经常使用英文和中文两种文字,有一定的文化遗产的内容。语言是最明显的载体的文化信息和工具,以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与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习惯和文化传统。由于地理上的差异、历史、社会、宗教和其他方面,比喻性词汇的意义也不同。1.1 隐喻的概述回答问题前,我必须提到它的一些历史。这个英文字“隐喻”一词起源于希腊单词“隐喻”。它是由“元”和“pherein”,具有各自意义为“超过”和“套利”。因此本源意义上的“metaphora”是“携带结束了”。亚里士多德,也许是第一流的学者来定义“隐喻的隐喻,认为人们对某件事是应用一个名字属于另外的事情”。然而,这个版本的定义是仅仅局限于对这门学科的隐喻的修辞而如今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作为唯一的连接到文学课,确切地说,它是无所不在的。布朗(1976年),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的艺术,他指出隐喻提供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就像科学范式理论知识提供了视角。其他一些著名的句子如下:"To know is to use metaphor. "Friquegnon"The whole of nature is a metaphor of the human mind. "Emerson"Metaphor wa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the earliest scientific method. "C.Day-Lewis在无数的定义,隐喻近年来,有一例莱(在Ortony,1993:203)是很显著的。他利用那些有权有势的感觉cross-domain隐喻映射(跨域映射),一种思考的方式。举例来说,“爱”与“战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域”,但我们可以用言语来描述用来描写战争的爱。因此,我们有了隐喻”他赢得她的爱情游戏里”。隐喻是定义为韦伯斯特的新世界词典为“一个比喻,含有一个隐含的比较,以一个字或短语在通常和主要用于一件事是应用到另一个人那里。"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隐喻是一个隐含的比喻。就像一个明喻、隐喻可以做一个对比两种不同的元素,但不像一个普通的比喻,这种比较暗示而不是陈述(冯翠华,1983年,50页)。在一个隐喻,没有冠词使用。通过陈述某事是描述的另一件事,这是它的可比的。例如,在“目前他肚子里的饥饿折磨着他醒了,”。饥饿是不能清醒和啃人,但效果是比一头凶猛的动物的嗜咬人。相比之下,一些这样的词的微笑,“象”,“喜欢”甚至男高音并不出现在隐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隐喻的一个浓缩的明喻(李淑德,2006年,p8)。字典的文学术语和文学理论给出的定义的隐喻为:“一个形象化的描述中,有一件事是另一种"的角度。隐喻是基本图在诗歌。在一个隐喻对比通常是隐性的;而在明喻是显式(王Yu-long,1996年3月,p。29)。虽然这是一个更高的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隐喻可以重铸像明喻。它需要大的能力对于读者来说,感知隐藏的协会,洞察人和事物或想法,很隐晦。讨论隐喻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说:“当一个隐喻是用来替一个元素,一个类似的而不是一位被疏远的对象可以被使用。一旦隐喻是口头的,我们知道是什么它事实上是指”(边正东,2006年,p。46)。近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的Peter Newmark还认为:“最主要的隐喻和一个严肃的目的是描述一个实体,事件或质量较全面、准确, 隐喻建立分一个物体间的相似度和别人而不明确注明这些相似之处是,1981年,p(Newmark。84)。根据结构隐喻的使用,他们可以分成两大类:有形和无形(王玉龙,1996年3月,p。29)。可见意味着双方都的男高音和车辆出现在隐喻和典型的承认词是”是”和“过”。1.2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作为在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语言的这一文化载体功能首先是通过词汇显示出来的,词汇就是构建语言的基石。因此,语言中的文化差异首先在词汇中体现为词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我们把词汇分为为两类: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就语言的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密不可分,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 将这样一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的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外语教学有实际帮助,但是,将这些词语分离出来,称之为文化词汇,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它们不是一般词汇,而事实上,这些词同时也具有一般词汇所具有的特点。对于这类词汇较好的处理方法是从词义入手。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提出,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正因为如此,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也可以坐这样的分析,即一些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与词语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内涵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才能充分理解词汇内涵意义,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2. 英汉隐喻的相似性 2.1 概念性隐喻的相似性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看成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近年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该书的重要性。与传统隐喻理论的观点不同,该书提出:隐喻不仅有修辞功能,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意义的产生是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互相作用通过映射(mapping)的方式进行。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 如大量的表达方式证明:ARGUMENT IS WAR 是一个概念隐喻: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由此可见,人们“争论”时所说所为部分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在争论中,有进攻,防守,反进攻,输赢等。即“争论时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并以此分类为依据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语言学家对于概念隐喻的分类是存在分歧的。根据不同的源域,莱考夫和约翰逊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 1.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是指用一个概念隐喻性地建造另一个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把谈论一种概念的各种表达方式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结构隐喻既表现为相关概念的结构对应关系,又表现为已知概念的特征词语对新概念的侵入。如ARGUMENT IS WAR, TIME IS MONEY等。 以TIME IS MONEY为例,在一定的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和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们“节约时间”,“浪费时间”,“花费时间”,“投入时间”: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That flat cost me an hour. I ha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im. 2.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隐喻主要源于日常生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最基本的概念。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当中,方位隐喻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如:上下(up-down),内外(in-out),前后(front-back),深浅(deep-shallow),中心边缘(central-peripheral)等,人们把这些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映射于身体状况、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了许多用方位词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形式,如: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Im feeling up. That boosted my spirits. You are in high spirits. Im feeling down today.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这个概念隐喻及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物理基础:即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常常呈下弯的姿势;而直立的姿势一般与正面情绪有关。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The stock prices keep rising these days. His income rose last year. The number of errors he made is incredibly low. His income fell by 20% last year because of inflation. If you are too hot, turn the heat down. 国民生产总值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 科学技术使农业产量逐年增高。 受经济危机影响,外贸出口有所下降。 这个概念隐喻的产生也有其物质基础:即把更多的物质或物体加入容器或一堆东西当中时,其平面就会增高。 3.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另外一类隐喻:本体隐喻。在这类隐喻当中,人们将具有抽象意义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有形的实体,特别是人体本身。如,THE MIND IS AN ENTITY. 这一隐喻是把MIND(心智)这一概念具体化。本体隐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因此本体隐喻可以承担指称、量化、确认、目标设定等功能。(蓝纯,2005)。如: 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life crazy. (referring) It will take a lot of patience to finish this book. (quantifying) The ugly side of his personality comes out under pressure. (identifying aspects) The pressure of his responsibilities caused his breakdown. (identifying causes)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体、物体、疆土、视觉领域、事件、行动、活动、状态等都可以看做是容器。如: 疆土可以看作是容器:There is a lot of land in Kansas. 视觉领域可以视作容器: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 比赛事件可以看作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 人体部位也可以看作容器: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植物也可看作容器:My love is a red,red rose. 3. 英汉比喻性词汇文化内涵差异原因3.1 空缺现象空缺是一种语言现象,即在一种语言中不存在,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语言单位。空缺现象与无等值语言单位是成对出现的,一种语言中存在无等值单位证明了另一背景语言中空缺现象的存在。空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示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特征和现象。这时的空缺现象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圈形成与存在密切相关。3.1.1词汇语言单位空缺由于各民族都具有各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认知思维等等,因此,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在其他语言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比较对象,这就是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的词汇空缺现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英语和汉语在地域、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英语里存在的词汇在汉语里找不到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反之,在汉语里存在的词汇在英语里也找不到相契合的说法。例如:英文中的“cow hippie”这一说法,起源于美国西部开发,是美国文化所特有的,被翻译成“嬉皮士”,反映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无拘无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行为古怪的并带点浪漫色彩的美国青年。如果以汉语为背景,该词在英文中就是无等值词,而在汉语中也就构成了相应的空缺;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为西方所独有,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是亚当的长子,曾杀害他的弟弟“Abel”,现引申为“骨肉相残”。该词在英文中也是无等值词,同样在汉语中构成了相应的空缺。再比如:汉语中有“东施效颦”这一说法,比喻胡乱模仿,效果不好。以汉语为背景,英语中没有“西施”或“东施”,也就没有和“东施效颦”这一概念对等的语言单位,该成语也就在英语中出现了空缺;同样的例子还有“功夫”、“二胡”、“干爹”、“干妈”、“粽子”、“三伏”、“旗袍”、“福娃”、“太极拳”、“八股文”、“中山装”、“铁饭碗”、“大龄青年”、“结拜兄弟”、“红杏出墙”等等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同样在英语中出现了空缺,也就出现了将中国菜“夫妻肺片”翻译成为“丈夫、妻子的肺切成的片”的天大笑话。3.1.2词义文化内容空缺由于受民族文化影响,因而使不同语言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换句话说,有一部分词汇字面意义相同,而语义内涵却不同,即在一种语言中有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无此义,这就是文化内容空缺现象。例如,“松”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骨气”、“气节”,而“pine”在英语中则不含此义;“唯心论”在汉语中带有强烈的政治贬义,但“idealism”在英语中则只是一哲学词汇,并无贬义。再如:在英语中,“daffodil”是文学家、诗人用来描写春天及春天带来的欢愉心情,而在汉语里无丰富的联想意义,它仅仅是一种叫“水仙花”的花而已;对英美人来说,“professional”一词在下面两句中可能引起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He is a professional”(He is perhaps a boxer)“She is professional”(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英美娼妓文化使人们产生的定向思维的结果,中国人就很难理解到字面背后的意义了。3.2 语意冲突不同民族语言间存在着的文化差异不仅导致了互为背景的语言间词汇的无等值或空缺现象,而且还造成了语言间词汇联想含义的相互冲突。表达同一理性意义的词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意义之上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联想意义。有些英汉词语虽然它们的表面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或相反,感情色彩也有褒贬之分。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会引起人们对相同的词产生不同的联想,拿颜色举例:中国人喜爱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幸运和昌盛,新人举行婚礼时,穿红色服装表示大吉大利,而“red”在西方人眼里为不祥之兆,会使他们联想到鲜血,感到危险,愤怒或气愤,如:“like a red rag to a bull”(激起人的愤怒之事)。再如:英语中,“白”色表示纯洁、美好,如:“a white day”(吉祥),“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而中国文化中,白色是恐怖、死亡的象征。拿动物举例:Dog在英文中具有忠诚、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内涵,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而汉语中“狗”更多是负面涵义,是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再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我们常说“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等;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因此,由于文化信息上的差异,那些有“龙”字的汉语在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直译,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亚洲四小龙”译成英语时应转换喻体,译为“four Asian tigers”。同样,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也会让人对同一理性意义的词产生不同的内涵联想。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Shelly)曾写过一首诗,名叫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有一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即:“O,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凛冽的西风常常使人感到寒冷、荒凉与萧条;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更让人体会到“断肠人”的辛酸,诗人为什么要歌颂西风呢?这是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与我国不同。在英国,当西风从大西洋向东吹来时,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因此,有“西风送暖”一说。和我国不同,英国的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多发生在秋天,因此有“东风瑟瑟”之说,和我国的季候正好相反。4. 比喻性词汇的翻译策略语言与文化相互交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各自特定的文化传统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翻译不仅是一项双语活动,也是一项跨文化活动”。关于文化因素的处理是应该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从译文读者的文化角度出发,迎合译文读者的反应和感受,还是应该本着尊重原文文化的原则,如实地反映该源文化的画面和内涵让读者享受“异国情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语言,而且应该熟悉中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只有正确地把握英汉词语中蕴含的的文化内涵,才能在英汉互译中减少误译、谬译,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鸿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4.1直译法直译法是我国翻译界公认的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刘重德教授给直译下的定义是: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以句子为基本单位,同时考虑语篇,保留原作形式,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段和句子结构。直译是翻译比喻最基本常用的方法,在不损害愿意的情况下能直译尽量直译。因为直译既能保留句子的基本结构,又能再现比喻的意境,形象和意境。例如: The news comes like bolt from blue.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The bed touches as soft as doves down.这张床摸起来像鸽子的绒毛一样柔软。You are as lovely as flowers in May.你想五月盛开的花朵一样可爱。这种喻体及喻意都完全相同的比喻应当直译。此外,译语中找不到相应或相同的喻体,而源语言的喻体的民族特征不明显时,即在异化民族中具备可接受性,也可采用直译。4.2意译法刘重德教授认为:意义法是用来传达原文意义再现原句结构及修辞格的补充手段。意译法对于比喻翻译必不可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英语比喻形象不能保留,也不能替换时,为了兼顾中英语言习惯和文化,我们只能舍弃形式上的一致,寻求意义上的等值。用非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比喻形象表达出来。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觉得我幼稚好骗吗?He is as drunk as a fiddler.他酩酊大醉。 上述英文比喻句中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对应,在目标语言中出现了空缺。如果机械地将它们搬到汉语中,则会是读者感到茫然。这主要是由英汉这两个民族文化差异决定的。例句中,比喻源自早起英格兰人的文化生活。小提琴手在公共场所为舞蹈者伴奏,人们习惯以酒酬谢,所以小提琴手经常喝醉。再如,when Jean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looked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简中学毕业时,她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是指“看问题过于乐观”,如果翻译成“带着玫瑰色的眼镜”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4.3替换法替换法可以完整的表达英语比喻的含义又可以完整保留原文形象,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由于形成英汉比喻的文化环境有极大差别,比喻形象的借用在两种语言中也不尽相同。英汉比喻间喻体对应尽管颇多,但毕竟有限。事实上,英汉间大量存在喻意相同而喻体相异的表达。所以遇到喻体相异的表达,需要转换喻体,即使用替换法。用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喻体代替英语比喻想象,使译文和原文达到表达相近或相同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保留原形象造成的损失。例如: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a drowned rat落汤鸡;a hen on a hot girdle热锅上的蚂蚁。这些比喻都打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的烙印,在译语中都转译成了喻义相同喻体不同的对应表达。从例子可知,替换法就是替换喻体,替换形象,以便达到喻义等同。4.4 移植法移植法是为了更多地保留原文风格,尤其是英文中那些有特色的比喻,只要符合汉语的规范,形象又能被中国读者接受,不妨大胆移植保留英语文化特有形象,将英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这样既能丰富汉语词汇,又能提高汉语表达功能。If the motherland is sound, my personal troubles are just a flea bit.如果祖国安然无恙,那我个人的烦恼不过是跳蚤咬了一口。值得注意的是,移植法的使用是由先决条件的,即英语比喻形象必须能被移植,且能被中国读者理解,不会产生错误联想。4.5 增译法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喻意,有时候需要结合上下文,在译文中增词益字,使喻意更明确更完整或者音韵更优美,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例如:He has turned over a new leaf.他已改过自新。They lived in a match-box of a room.他们住在一间火柴盒般狭小的房子里。例句中套用了汉语的成语,使喻意明白晓畅。后一句中,将隐喻译成明喻,意思明白,恰到好处。5. 比喻性词汇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在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注意词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时常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远比它的字面意义复杂得多。学习者在理解词汇字面意义的时候,也应更进一步理解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否则,对词汇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或错误。笔者认为,词汇的文化影响对外语教学有以下三点启示:5.1 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民族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以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对语言的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仅仅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一定量的词汇并不等于学会了这门语言,只有了解了这种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