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毕业论文.doc
毕 业 论 文题目:论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考生姓名 学 籍 号 专 业 指导老师 二0一 年 月 日 论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会计准则为什么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表现;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制订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如何完善会计准则。具体说明了如何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高质量目录一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关系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3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二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表现三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制订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制定准则应注意的问题2制定会计准则的成因四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如何完善会计准则1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 2形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的原因3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绪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已从以计划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我们界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通过理论的上的分析,由于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是整个制度环境的产物,其质量的高低是制度安排的结果,所以要依靠会计准则是得到企业高质量会计信息。一.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关系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3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二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表现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相对滞后性客观上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潜在环境和契机。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 企业经济行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各种新的经济事项和市场工具不断涌现, 企业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越来越多,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已明显滞后于新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使得企业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均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而正是由于企业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准则制度更新的不同步性, 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中有的内容落后于经济现实和会计实践, 有的则缺乏现实可操作性。例如, 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摊销方式以及会计处理, 还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或缺陷; 同时, 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某些新领域与新行业往往难以找到恰当详尽的会计政策依据,部分经济行为与活动缺乏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 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误差和信息失真。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结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在1993年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它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总得原则和基础,基本准则具体规范了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准则、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财务报告准则。其中会计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尽管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于使用者未来的经济决策更具指导性。但众多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替代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计价。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套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施行,这一新基本准则对会计一般原则作了完善。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外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在修订后,将原来的“第二章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除此之外,在原来12项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增补了会计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通行的要求。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了解,财政部曾经就公允价值的应用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在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后,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在前述五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受到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企业。因为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这之前,金融企业的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不过总体来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但这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有一定的差异。业内人士强调,新准则给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会计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不同的会计准则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它将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受损。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证明其并非纯客观的,会计准则的社会性实质上是经济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利益在有关各方面之间的分配。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公平竞争,一切市场经济参与者都不能因权利地位不同而形成等级差别。行政权利如果同市场经济中交易行为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必须是中立机构,以保证会计准则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才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对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但是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这些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实施运用情况看,也并非尽如人意。尽管由于我国的会计正处在变革当中,对以上这些具体会计准则还在不断的进行修订,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作用。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仍然缺乏必要的准则作为依据,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可比性。此外,我国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也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三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制订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制定准则应注意的问题1).准则制定成本。制定准则也应考虑其成本与效益,即制定和执行准则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应超过为获得该收益而发生的成本。准则制定成本既应包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准则制定机构发生的运行成本(如准则制定人员工资)和公司的执行成本(如会计人员学习新准则的培训费),更应考虑因新准则引发的社会成本间接成本,这既包括管理当局迫于执行准则则强行规定的统一的会计政策而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降低相关性的成本,也包括管理当局利用可选择的会计政策粉饰利润引发的社会成本。很明显,与准则相关的间接成本要远远高于直接成本,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更多的关注其间接成本。2.)虽然提供较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并增加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越少越好。甚至要求所有的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多样性也有其优点。多样性使得管理当局可以向公众直接、间接地传递更相关的信息,例如,选用稳健的会计政策往往暗示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另外,适当的盈余管理也是件好事,因为它“给刚性的合同增添了些许灵活性,并且能作为内部信息披露的工具”,“通过公认会计原则的持续改进以消灭会计政策选择性的思想是与信号理论相对立的。”3.)实证研究证实、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经济后果最终必然导致准则的制定是一项政治行为。如前所述,制定会计准则可以视为是为了调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投资者和管理者、还包括税务部门等)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利益相关者必然要对准则制定机构进行游说、施压,以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这导致准则的制定具有政治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准则制定者的对应之道在于一方面制定准则时应注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增加他们在准则制定机构中的代表,协调他们的矛盾,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框架,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这有利于抵制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2制定会计准则的成因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私人物品一般具有两大特征:第一,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如此做,第二,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再也不能消费这种商品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能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然而,公共物品则不具有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特点,如国防、道路等就是公共物品,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度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会计信息无疑是一种公共物品,某投资者使用年报中的信息并不能排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使用,这导致了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会计信息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点,使得我们不能像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私人物品那样,依赖供需力量来决定其对社会的最优产量(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因此,有必要由政府或专门的准则制定机构对此加以管制,以恢复会计信息生产的社会最优数量,使得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然而,即使外部性和搭便车不存在,市场也会因信息不对称而难以正常运转。管理者与投资者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公司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状况及未来情景的信息,这导致了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的第一种类型。例如,由于担心管理者通过扭曲或操纵提供的信息以获取信息优势利益,投资者在购买公司证劵时会过于谨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无法正常运转。信息不对称的第二种类型是道德风险,这是由于交易中的一些人不能观察到另外一些人采取的可能影响各方利益的行为,例如,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债权人很难观察到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于是,管理人员便可能产生懒惰倾向,或将公司状况的恶化归结为不可控因素。由于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完全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进行管制。另外,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它还会影响宏观经济决策。会计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它既为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当局等微观主体服务,同时它也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信息,使国民经济管理和调控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而政府亦可通过调整会计规范约束或鼓励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正因为此,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需要”。在美国,郝金斯(David MHawkins)于1973年11月在纽约所作的演讲“财务会计、准则机构和经济发展”中指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目标必须更为敏感、考虑更多的内容(7,cff,p,284)。公司报告准则应产生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前提是会计准则要符合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和经济计划,以便于达成这一目的。由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具有影响经济行为的权力,它就有义务支持政府的经济计划”。“既然会计信息具有宏观影响,那么,规范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会计准则,就应该要服从国家的宏观计划需要。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话,将会计准则纳入国家宏观政策的范围之内,以政治决策的原理来形成相应的会计准则,是顺理成章的。四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如何完善会计准则1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了不少会计案例,如银广夏、深圳原野、红光实业、亿安科技、黎明股份、东方锅炉等上市公司,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不容乐观,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真实。某些上市公司为维护企业形象而蓄意歪曲或掩盖公司的真实信息,如财务报表列报的数据严重失真。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如对已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投向和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对关联交易信息、对公司董事和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披露、对会计政策及其变动对公司影响的信息等披露不充分等。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时。财务信息的特点之一是及时性,如果披露的信息不及时,则必然失去其决策相关性,为内幕交易大开方便之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或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上市公司本身披露的问题。上市公司钻现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空子,对模棱两可的事项只披露其有利于公司的内容,不关注投资者的利益。有些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置之不理,没有提醒投资者注意;有的公司在年报摘要中对注册会计师说明段涉及的问题“三缄其口”;有的公司虽是“合规”地省略了会计报表附注,但其经营中一些不容忽略的重要信息也被“淡化”处理了。其二,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执业质量的问题。审计的执业质量取决于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执业独立性和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师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舞弊识别能力。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粉饰问题之所以未被察觉,并不完全是因为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差,往往是由于他们缺乏独立性,或为“利”而放弃职业道德操守。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勤勉尽责,甚至参与造假,沦为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进行欺诈的帮凶,使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将会极大地动摇投资者的信息,损害资本市场的效率,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非上市公司中,会计报表虚假问题也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2003年,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对部分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共查出152户企业资产不实85.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3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会计信息失真涉及面广,既涉及一般的会计人员、单位领导人和单位其他人员,也涉及部分政府行为;既涉及国有单位,也涉及非国有单位;既涉及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也涉及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力等。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的表现是虚假发票,其次是虚假会计报表,再次是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总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都难以达到高质量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质量标准。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它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质量,影响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它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给国家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损失。2形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的原因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尽人意的状况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层次的原因。1).会计法、公司法、证劵法、注册会计师法、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律的威慑力不够,许多规定和条例过于原则和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在保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就理论层次而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一个逻辑严密的概念框架作指导,会计人员执行起来有时候会无所适从。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开展尚不充分,且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表述于会计准则系统之中。3).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我国目前会计人员有1200万之众,多数并未接受过正式的会计教育,他们往往对会计这一职业的种种方面都似懂非懂,甚至有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些会计人员并不认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逃税、请功、获取亏损补贴等)而弄虚作假有悖于会计宗旨和会计职业道德,甚至不知道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正是由于会计队伍中有这样的人员存在,才有真账假算、假账真算、以文字和会计科目掩盖事实、夸大或缩小金额等现象屡屡发生。4).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尚不够广泛和常规,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执业环境及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执业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例如条块分割、低价竞争、隐瞒真实情况等,影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公正评价。3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综合治理工作,我们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完善现行法制法规,增强法律的威慑作用。在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刑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中,皆对会计舞弊行为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但是,现行法规中还存在许多矛盾与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第一,在现行法规中,重视行政及刑事的法律处罚,轻视民事法律责任的调节,在证券法中,用了长篇文字描述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而对有关会计问题民事责任的规定寥寥无几,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无法可依。第二,在现行法规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具体认定规定得过于原则和抽象。在各种法规中都用各自的叙述描述,并无统一的名词加以定性,相关法律也未提及如何判断虚假、误导性陈述以及重大隐瞒的标准,处罚、量刑依据也不十分清淅,许多规定用了“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可操作性不强。2).尽快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的内容、结构和口径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相适应的。随着我国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强化,以证券市场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保证市场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切实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制订逻辑严密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当前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根据以往的经验,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会计信息质量往往能得到提高。因此,尽快将已起草研究的多个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出台并组织实施,是防范会计舞弊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之策。3).强化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包括会计主管)具体编制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坚实基础和源头。为此,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等。当前的关键是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规定不断出台,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掌握和实施新的准则、方法,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合法、公允。4).加强会计监督,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会计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发现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要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使其成为负有有限责任乃至无限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形成自主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其次,要规范质量控制,加强风险意识,严格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自觉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要求。当前特别要强调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品质,形成以防范审计风险为核心的社会审计机制,以保证整个审计业务的质量。参考文献:中华会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