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化史》教案-说课稿.docx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课 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时间班级高二课时 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阅读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情分析这一课初中及语文课本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阅读、讨论、探究,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在分析理解上可能会较难把握。主要流程问题导入新知识导学思考与探究思维延展课堂演练教学过程意图、教法与学法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08年背景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及展示图片-三千孔子子弟-峨冠博带汉服,手捧韦编竹简,高颂孔子语录.引入新课背景回顾:1、回顾复习必修1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2、回顾复习必修2关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以及特点。3、思考必修1与必修2的学习与本课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怎么去理解? 说明:这个环节在安排 时,严格要求,每节必检,敦促学生一定要按质完成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再次熟悉理解必修1、2教材内容,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学生可采取回顾、列提纲的方式记忆知识。新授: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一下几个问题:1、“百家争鸣”的含义、派别、代表人物(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派别、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2、社会原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条件。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3、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原因是本目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必修1、2已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同时告诉学生概括原因的方法。)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孔子的生平:(见教材-可以由学生以写个人简历的方式来归纳,引导学生去回顾我们已学过的关于孔子的知识。)(2)主要思想:思想核心“仁”。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评价: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1)生平:见教材(2)主要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评价: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3、荀子()生平: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主要思想: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 ()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4、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春秋(产生)战国(发展)代表孔子孟子荀子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产阶级主张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近论性善论性恶论地位至圣亚圣儒学集大成者三、道家、法家、墨家1、道家:老子(1)生平: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2)主要思想: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国寡民”庄子:(1)生平:战国时期宋国人(2)主要思想:A、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B、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2、法家:思想主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四、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学地位的演变过程:春秋(产生)战国(冷落)秦朝(打击)西汉(独尊)维新变法(创新意)新文化运动(抨击、动摇)】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对等传统文化,既要批判继承,又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会更加的健全,我们的品德才会更加的高尚,我们的和谐社会、诚信社会便会指日可待。六、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巩固:七、课堂检测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的剧烈变革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大量杰出人物的产生2、下列有关孔子仁的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有(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包含了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愿望A、B、C、D、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4、孔子热衷于政治转向潜心办学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统治腐败 B、自己的政治主张遭到冷落C、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D、办学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5、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士人支持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它( )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B、C、D、7、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度,不符合时代潮流C、受其他学派的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8、下列思想家中,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9、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实质是( )A、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D、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10、2007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参考答案:A2、B3、A4、B5、C6、D7、B8、C9、D10、(1)“爱人”,“以德治民”;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历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与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供汲取的养分。思考:假若某同学上课一直有小动作,诸子百家各会有什么态度呢?八、课后反思: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教师点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宏观地掌握知识,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投影“问题”,回顾背景 由学生列举展示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说课稿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节,题目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字智能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历史画卷。此后中国人的思想始终超越不了先哲们的境界,是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形成的。如何传承这些文化,中华子孙责无旁贷,由此可见地位非比寻常。但是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众多。要使这节课鲜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有种生命力在涌动的感觉,必须突破教材选取材料。我利用多媒体,补充了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图片,感动中国新闻图片,百家讲谈视频资料,论语读本,中国文化导读等资料。如何组织材料,建构本课呢?我又充当什么角色呢?我告诉自己:不做文化典籍的讲解员,而要做指引学生领略先哲风采的路标。这节课不是学术交流课,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关注先哲们的言行,情感,命运,从而产生感受、体会,对历史生成认识。基于以上理念,我搭建了本课两条主线,一条是感悟先哲们的思想魅力和价值,这是本课重点。其二,学习一种方法,生成一种认识: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1、采用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图片导入,介绍孔子世界地位,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疑问:孔子有什么价值,让这些精英政要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起到设疑、激趣,点题功效。2、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行观点,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历史知识,是本节重点,特点是人物众多,思想多元,命运不同。有的愤世嫉俗,有的乐观进取,有的飞黄腾达,有的落寞沉寂。我设计一个场景:召开一个“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请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理解角色,阐述观点。历史沧桑感激越着学生们试图穿越时空,去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从而完成预设目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主张,代表的阶段利益,对前途命运的分析。3、通过百家讲谈易中天讲孔子的仁,孔子教学思想的应用,三孔图片,当今世界孔子学府的建立,历史上孔子的颠沛流离、孟子荀子对儒学的发展等信息,让人物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儒家怎么形成的,儒家在春秋为什么不被重视,儒家在今天的地位如何”,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儒家思想的形成。4、百争争鸣思想形成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同学理解这一问题,我引用了“中央电视台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由此折射出一个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设疑,举一反三,思考:为什么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生成认识: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5、播放感动中国的新闻图片,引用李泽厚的话,设疑“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与百家争鸣中的各派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诸子百家的观点中获取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益启发。6、播放永恒主题歌,由老师说结束语: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先哲们的思想性,就是为了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继承传统、开启新篇的坚强决心。”师生一起,与历史产生共振,达成共识:传承中华优秀历史,中华子孙责无旁贷。具体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新闻图片: 2007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来自其它世界各地的政要、世界华人华侨代表以及孔子后裔近人参加了祭孔大典。2、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教师: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二、学习新课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师生共同完成“什么是百家,什么又是百家争鸣 ”教师对学生观点作出评价。教师承转: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第一次漫长的乱世,更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最辉煌最烂灿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段对话-“播放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提问:“为什么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的想法”学生回答:他的想法受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制约。师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教师设疑:举一反三,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辉煌的原因。环节二:召开一个“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 请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理解各位角色,阐述观点。形成表格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家孔 子仁,礼,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孟 子仁政,民本,性本善荀 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道家老子道,辩证,无为而治庄子相对主义,消极避世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环节三:儒家思想的形成步骤一:设置情境,解读孔子的思想观走近孔子:展示三孔图片播放 “我读论语”播放百家讲坛视频易中天 “我读经典”孔子的仁、礼。步骤二:补充材料“中国教育史讲稿”,设疑: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教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步骤三:比较分析孟子、荀子与孔子的观点的异同,生成认识:儒家学说的形成,是各位思想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步骤四:通过几幅图片:孔子在中国,孔子在世界,由学生得出认识:孔子思想泽被东西。步骤五:教师设疑: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环节三:古为今用步骤一:播放感动中国新闻图片,教师引用李泽厚先生的话,生成认识: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小结播放2007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歌“永恒”,教师小结升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先哲们的思想性,就是为了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继承传统、开启新篇的坚强决心。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说课稿二一教学思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确对待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三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四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讲述法、谈话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社会原因?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生:讨论。借助于教材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一、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生:列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4、历史影响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生:举手回答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放映动画片)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很重视礼仪。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屏幕显示材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 仁者爱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生:仁者爱人。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生: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师: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生:孟子。师: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生:荀子。师: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生:唐太宗。师:正因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天行有常”呢?生: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师:正因为荀子认为自然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当然,荀子也很重视“礼”,他认为学习的目标就是认识和把握“礼”。教师归纳:1.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核心是“仁”和“礼”。政治思想:“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遵循“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 “已欲立”“礼”:即周礼,“克己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实现“礼”就要“正名”。“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举例)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2.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和荀子(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 “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师:(过渡)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生:老子。三、道家和法家师: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复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这就是刚柔相济, 以柔克刚的道理。老子借此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当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千多个字的老子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可见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视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