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分析毕业论文.doc
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分析年 级:2008级专 业:汉语言文学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2012年 4 月 25 日 目录1潘金莲身上浓重的悲剧色彩 51.1敢于选择,自酿苦果 51.2不满婚姻,向往爱情 61.3遇人不淑,误入歧途 71.4残杀亲夫,万劫不复 72潘金莲女权主义的觉醒 82.1坚持独立个性,在男权社会中屡次碰壁 82.2展示女性意识,冷遭贬低 93从潘金莲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 103.1对女性的轻视,认为女性只是附属与男性的传统理念 103.2对人性感情需求与思想意识的忽视和压抑,尤其无视女性的情感 114结语 135注释 136参考文献 14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分析摘要:在水浒传中,作者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而潘金莲因为性格和思想比较复杂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潘金莲的人物形象历经中国传统的定位和女性主义理论视野的新认知,当前已不再仅仅是“荡妇”的代名词,已经被追加上为爱情拼搏,为婚姻自由争取的新女性形象。她是作者笔下的一个悲剧形象,从敢于选择,自酿苦果;不满婚姻,向往爱情;遇人不淑,误入歧途;残杀亲夫,结束悲情人生一步步演绎出封建社会下的女性的人生悲剧。对于潘金莲,我们除了同情和悲悯之外,更多的是对她这样一个处于男权重压下的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权主义的钦佩。然而作者并不是为了赞扬她身上的女权意识,他在塑造潘金莲时,主观上就把她定位在荡妇的角色上,这就暴露了作者落后的妇女观。对于潘金莲的人物形象研究虽然已经有不少,但潘金莲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典型女性,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关键词:水浒传 潘金莲 悲剧命运 女权主义 妇女观Abstract: In the" Water Margin", the author creates a number of female image, and Pan Jinlian because the character and thought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complicated to become the last make known to every family has typical sense of the tragic image of. Pan Jinlian's characters after Chinese traditional positioning and feminist theory perspective new cognition, the current is no longer merely" slut " pronominal, has been added to fight for freedom of marriage and love, for the new image of women. She is the author of a tragedy image, to choose from, heart-breaking; unhappy marriage, longing for love; be married to a bad husband, fall into a wrong path; to kill her husband, end of sorrowful life step by step to deduce the feudal society of female life tragedy. For Pan Jinlian, in addition to our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and much to her such a in under the weight of masculine female embodied a feminist admiration. However the author is not to praise he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he in shaping Pan Jinlian, subjective on her position in the slut 's role, which exposes the author behind the concept of women. For the characters Pan Jinlian research has many, but Pan Jinlian 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Water Margin" in the typical female, for further study, but also has profound social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Key words: Water Margin Pan Jinlian Tragic fate of feminist View of women正文:自水浒传问世后的数百年来,潘金莲一直在被谴责被丑化的泡沫中沉浮。彭志刚在<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评析中指出“我们要正确认识潘金莲的形象,并由此而科学的认识当时的历史,把潘金莲后来堕落的原因探析一番。潘金莲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潘金莲的形象,在当时是一个及其败坏伦理的荡妇形象,但是在今天,却是一个为婚姻幸福而斗争的反抗者。张一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悲剧命运中指出“潘金莲作为一个被封建社会和不公平婚姻重重挤压变样的畸形儿,在追求幸福,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过程中赔上生命,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余银娟在女人不再沉默试论<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中指出“这一形象的全部深刻性和鲜明的真实性就在于她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人:她不是天使,也绝不是魔鬼,在她身上,真的、善的、美的追求与假的、恶的、丑的欲望是这样紧密的、水乳交融般的交织在一起。”这些研究者对潘金莲的人物形象研究,在学术做出了一定贡献。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对于施耐庵笔下的潘金莲的人物形象,本文希望能够进一步加以分析,并系统总结其在学术做出的贡献。潘金莲是一个文学形像,但她悲剧的背后那浓重的男权色彩,以及男权重压之下女性被压迫,被操控的命运的真实生活。这个形像所蕴含的,社会对传统男权价值观评价体系,在今天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权主义发展大潮之下,更加值得我们来探索和研究。一、潘金莲身上浓重的悲剧色彩在施耐庵的笔下,潘金莲为爱情而作出的努力令人触目惊心。可是,从一出场开始,她就生活在逆水撑舟的状态中,悲剧的命运也在不断地被暗示。因此,无论她再如何努力挣扎,也难逃厄运。(一)敢于选择,自酿苦果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统文化思想,派定了女人在生活中的位置。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观念体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彻底否定个体的人性存在,绝对要求一切个体人性服从于群体所尊崇的理性规范。相对于社会构成,每一个体的人性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作者在第二十四回中,应用概括性的手法极其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潘金莲的出身、容貌及婚姻状况,她是个“使女”,“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潘金莲出身低微,是清河县一个大户的使女,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奴隶。她的身份就已经向我们暗示了她婚姻的不自由。潘金莲在张大户家做使女,不仅要受人奴役,因为貌美还要遭受主人的骚扰和无理纠缠。假如潘金莲是一个没有追求的女子,她或许就会顺从大户,可她并没有为老爷要娶她做妾的诱惑所动,而是机智勇敢地利用了本能和这个堕落的封建家庭主子之间的矛盾,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男人的淫威。潘金莲的选择,可以看作是她在憧憬和追求理想生活及美满婚姻道路上与现实所作出的第一次大胆抗争,这是值得众人赞誉的,也是她生命历程中最辉煌的乐章,然而这也是她不幸人生的正式开始,并为追求真爱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二)不满婚姻,向往爱情 就在潘金莲挣脱张大户的纠缠时,现实又给了她残酷的一击,因为她只不过是个人微言轻的丫头,如此使弄性子,自然惹得“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主人惩罚性的将她毫不吝啬的送给了武大,这是最阴损而又最致命的报复,这也是对潘金莲一生的折磨。在那些浮浪子弟们的眼中,美貌如花的潘金莲与三寸谷树皮的武大郎,就好比一块羊肉落在了狗嘴里。这样不相配的婚姻,对于武大和潘金莲两人来说都是不幸的、痛苦的,他们没有一见钟情的两情相悦,更没有男欢女爱的夫妻之乐。马克思说过,“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恩格斯也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 武大郎若只丑陋也罢,只要他能尽一个丈夫的责任,潘金莲也会成为一个贤妻的。可武大郎偏偏连这也无法做到。“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媷恼。”武大郎作为丈夫本该保护自己的妻子不受他人的欺辱,而他的本性懦弱,只得以搬迁躲避事情。但他最终躲避掉了吗?他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没有给予潘金莲应有的安全感,不能在困难是非面前做一个理直气壮的男子汉。“妻子对丈夫的失望,往往比对他的愤恨更促使她投入情人的怀抱。”他只会做炊饼,无钱无貌,无才无力,怎会使潘金莲在心中对他高看?这种心理也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潘金莲的感情一直被撇在一边给冷冻起来,倒也无妨。但是,女人总是要寻找些参照物来对应自己的生活的。当潘金莲遇见武松,她心中的恶之花就开始妖娆,从而使她不断自觉地审视自己所得到的极不人道的婚姻家庭生活,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改变或者哪怕是一点点的补偿。潘金莲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武大)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正是她在此后的时日里对武松问寒嘘暖,操持饮食,无微不至的伺候含有了别的心思,以至后来发展到多次挑逗武松。只可惜武松是浸透着封建思想,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却又不善于做正面疏导工作。因而对潘金莲来说,丈夫是形体上的侏儒,小叔子则是精神上的侏儒。有一篇文章里把爱的盲目的女人比作一个走夜路的人,低着头,就这一点点光亮向前冲。那一点点光亮,就是爱情,她以为可以照亮一生的爱情。可是,她怎么知道,其实,这条路,走着走着,便会遇着鬼。潘金莲的爱情也是如此,还在抽穗长条,就被武松给扼杀了。 假如,潘金莲对武松的感情,就那样不咸不淡的倒也挺好,可以让她没走多远就知难而退了,只会小小的折腾一把。可是在潘金莲的坚韧内心里,却并非如此想法,相反,她的爱情一旦解禁,就汹涌澎湃,什么也阻挡不了。爱情原本就是她一辈子的向往,而她原先的矜持,也在这种爱情名义下的近身肉搏中,被一点一点给撕的粉碎。因此,她宁肯选择与狼共舞,也不愿再退回原路。 (三)遇人不淑,误入歧途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观念体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彻底否定个体的人性存在,绝对要求一切个体人性服从于群体所尊崇的理性规范。相对于社会构成,每一个体的人性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之下,任何要求肯定个人存在价值,要求尊重个人的情感、个人意志、个人生活的想法和作法,都被认为是违反道德戒律的,都被指责为个人品质堕落。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分析下她身边的几个人:武大、王婆婆、西门庆,其实在潘金莲自身的陷落中,王婆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王婆婆是男权社会之下诞生的怪胎,心理变态加倚老卖老,也是她为潘西两人提供了契机,让他们走向了不伦之恋,潘的红杏出墙很大成分在于外因的诱导,西门庆为了一窥美色,动起了歪脑筋,潘金莲也受到自身欲望的引导,最终走向了媾和。但是在封建道德体系的罗网里,离婚不可能,要被视为大逆不道。她只好走许多不幸婚姻迫害下的妇女走过的道路:偷情。 社会属性压抑了潘金莲长久以来的自然属性,她向武松诉欲未遂,欲望即将夭折。上天送来了“花巷里的祖宗,风月场上的班头”西门庆。西门庆对潘金莲并没有动什么真情,而只是将此当做一场游戏。而缺乏爱的潘金莲,在懵懂、好奇的情况下,怀着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步入了恶人为她设计的圈套和万劫不复的地狱!偷尝禁果是她人生中无奈之举和冒险抉择。 (四)残杀亲夫,万劫不复 潘金莲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因为会因为西门庆的出现而有所好转,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潘金莲与西门庆之间的关系很快就被闹得个满城风雨。于是,潘金莲被社会伦理道德推到了风口浪尖,她的人生悲剧发展到了高潮她内心的愤懑积攒了那么久,已经渐渐变成了怨毒,只想破罐破摔,以致武大找上门来时,她竟脱口而出,暗示西门庆对武大下毒手。最后,潘金莲终于堕落成了预谋的杀人凶手! 潘金莲的杀夫虽然让我们为她感到痛惜,但除此她又有什么别的路可以选择呢!进,前面是万丈深渊,她成了罪犯,背上了精神和肉体的枷锁,直接导致了她的被杀;退,后面是悬崖,面对的是残酷与冰冷,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与其一生在死水中像木偶一样生活,不如在激情中活一回出色的自己。应该说潘金莲的杀夫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许她并非真的会被西门庆漂亮的言辞所迷惑,而误入陷阱不能自拔的虽然是在恶棍西门庆的唆使下,但潘金莲很清楚自己与西门庆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情”,她只是借了西门庆的唆使为自己找到一个活出自己的反抗机会。然而这一步的抉择,为她的灭亡奏响了最后的丧钟。可以上天堂的天使,却成了下地狱的魔鬼。她的毁灭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深思,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在小说中,潘金莲只是想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把自己推向了极端。就像杜十娘一样,把自己托付给了不值得托付的纨绔子弟李甲。不同的是杜十娘用自己的生命对那个残酷虚伪的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控诉,而潘金莲却一条道走到黑,为了和西门庆做长久夫妻而毒杀亲夫,最终落了个身死的下场。她有主见,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但最后还是走向了毁灭。潘金莲虽然没有惊天壮举,但她在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的短暂人生中,于觉醒和反抗中,却“迸发出了悲剧美的火花”。 二、潘金莲女权主义的觉醒对于潘金莲对命运的抗争,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她算得上是争取妇女解放的先驱,是勇敢地向旧社会抗争,争取独立和个性解放,大胆地追求幸福的杰出人物,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烈妇形象。她对人性、爱情的追求在“坚如冰石的男权社会里,有如潺潺的小溪,昭示着自身主体性的觉醒”。(一)、坚持独立个性,在男权社会中屡次碰壁在水浒传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其实描写女性的为数不多,而仅有的几个像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她们连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但潘金莲在书中却有名有姓,有来有去: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从此记恨于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原先,潘金莲是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使女,可见她只是男权社会之下的牺牲品,但是不愿屈服于权势,不顾大户会对她施行的报复,也不考虑一切后果,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和情感的纯洁,也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毅然地拒绝了大户,说明她心灵深处早已萌发着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这无疑是对统治阶级一次有力的抗争,也是向封建世俗一次勇敢的挑战。(二)、展示女性意识,冷遭贬低对于潘金莲,作者给她最客观的评价是“倒诸般好,为头的是爱偷汉子”。关于“偷汉子”,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是错误的,是不容允许的。但是,对潘金莲“爱偷汉子” ,我们不能按常规而论,有它的特殊性。在我看来,潘金莲偷汉子,是她对封建道德、封建礼教迫害的报复,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反抗,特是她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做使女时,并不是一个淫妇,也没有爱偷汉子的毛病。面对大户的勾引,她完全可以就范,像阎婆惜、金翠莲那样去享受“外宅”的富贵。但她不甘心受人蹂躏,不屈从于主子的淫威,表明她有见识、有志气、有个性的追求。然而,她对封建社会必然缺乏认识,她以为告诉“主人婆”就可以得到解脱,谁知等待她的却是如此不幸的婚姻。潘金莲不满于命运的安排,企求得到满意的爱情,她这种对婚姻自由的强烈追求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尤其是程朱理学问世后是十分难得的。 在潘金莲女权意识的觉醒过程中,她那种对自己女性权利的争取与维护之强烈是令人感叹的。婚姻不能自主,这是潘金莲背叛家庭的根源所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武大与武松的强烈对比, 潘金莲则顾不得那些伦理纲常了,她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争取她作为一个女性所应有的权利。而面对这种人之常情, 作者对潘金莲的态度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女性还在封建社会中“承担了等待及抵抗的角色, 一方面由于社会道德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由于她自身的羞耻感。即使是为了吸引她的意中人, 也不能将感情溢于言表, 而只能伪装成一件猎物。”然而潘金莲顾早已不上什么羞耻感,她这只飞蛾只想为着自己的爱情理想然奋飞,就算前面是熊熊火海。但是在武松这边,潘金莲得到的的回应却是一顿撕破脸的臭骂。这可以说是他在潘金莲的悲剧命运上加的最后一根稻草。直至顺理成章的受了西门庆的勾引,应该也是潘金莲压抑了多年的情感的宣泄,也是她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无声反抗,然后又杀了亲夫,更是她个人对压抑她多年的男权的一种血淋淋的挑战。如果潘金莲是个逆来顺受、安分认命、肤浅软弱、浑浑噩噩、枉度一生的女人,也许能避免“身首异处”的厄运,可她是个富于生命活力的、不安分的、进取型的女人。她有自己的追求,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人一样活着,享受人生的欢乐与权力(包括传统社会最不允许女人有的情欲在内)。她并没有像道德家所歌颂的妇女典型一样,美貌又忠贞,团结兄弟,孝敬父母,遵守“三纲五常”,而是发展成了一种饱受压抑又不甘屈从的畸形人生。这也是与封建社会下男权的逼迫分不开的,剥夺她婚姻自主的是封建男权;使她失去人身自由的也是男权;最终使她丧命的也是男权。像张大户、武大、西门庆、武松这些人,他们在夫权的保护下,可置女性权利于不顾,甚至以她的血得到英雄的称号,再用“淫妇”的罪名将她埋葬。 正是这样一个对男性不肯依从、既有致命吸引力又极度危险的女人,却真实的反映了女性自身的意识觉醒,对男权衍生的夫权的压抑反抗,与男性权威的挑战。她将自己的主观愿望注入到自己的行动当中,除掉作者强加到她身上的歧视成份,客观的讲,潘金莲的身上体现的就是在夫权社会里女性的拯救,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然而,潘金莲人格意识的觉醒似乎与她的奴隶身份是极不相称的,她的力量不足以和整个社会相抗衡,她人生中“迸发出的悲剧美的火花”未能燎原,只是很快就被扑灭。三、从潘金莲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潘金莲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卸下了她肩上沉重的道德枷锁,成了一个追求自由爱情,追求幸福婚姻,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潘金莲不自觉的就成了施耐庵笔下的淫妇形象。通过作者对潘金莲形象的极力打造,我们不难推断出男权社会之下,她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偏见,这也可看出其消极的男权主义意识。(一)对女性的轻视,认为女性只是附属与男性的传统理念 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罗网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盛行,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儒家经典中,女性必须恪守妇道,遵从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男权至上的意识十分浓厚,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甚至被当成工具、玩物。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可以到处拈花惹草,寻花问柳,女人则必须恪守妇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套在女性头上的枷锁。“红颜祸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类的清规戒律,压得女性喘不过气来。在封建礼教的无情摧残下,中国妇女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潘金莲被作者塑造成一个美貌如花的女子,“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得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美貌何罪?却给她的一生种下了祸根。仅是她的畸形婚姻就已经值得同情了,作者又安排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相遇。潘金莲与西门庆之间的关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应该受谴责的。但是,到底是谁之罪?罪魁祸首就是奸诈狠毒的西门庆,他“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专一的眠花宿柳,欺男霸女,再有就是老虔婆王婆,他们俩人合谋布置陷阱,设下圈套,一个婚姻不如意又意志薄弱的女子,如何能逃脱得了他们的毒手?到后来鬼魅附体越陷越深,为了和西门庆做长久夫妻,竟然与西门庆、王婆合谋害死了武大,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对于潘金莲的被杀,作者不仅十分欣赏那种“手到处青春丧命,刀落处红粉身亡”的杀戮女性的血腥场面,而且还为水浒英雄杀戮女性的行为进行辩护:“须知愤杀奸淫者,不做违条犯法人。”这样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一边将男性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将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现在人们都谴责潘金莲“红杏出墙”,都仇恨她“谋杀亲夫”,为武松杀死奸夫淫妇为兄长武大郎报仇雪恨的英雄行为喝彩。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智的分析一下,潘金莲伙同西门庆、王婆鸩死武大固然罪不可赦,但她被西门庆、王婆设套陷害,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是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个女子也是有尊严、有人格的,她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人物,不应当背上千古骂名。水浒传中除了潘金莲之外,还有很多女性被作者所鄙夷、排斥,像阎婆惜、潘巧云、贾氏等,她们一辈子都活在男性的阴影里,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男性的绝对权威。施耐庵生活的明初,承大乱之后,社会生产正处在恢复阶段,礼制(尤其是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助于政权的巩固,因此和严刑峻法一样,被统治者大力推行。然而男权社会奉行的礼制越是大行其道,人欲越被看作是洪水猛兽,作为性尤物的女性的地位就越卑下。可以看出,水浒传作者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从男子中心的角度出发,对女性表现出一种歧视和排斥的态度。相反的,把“不近女色”看作是英雄本色,因此,面对潘金莲的诱惑不为所动的武松、将阎婆惜束之高阁的宋江、让潘巧云独守空房的杨雄都是作者大加推崇的好汉,而女人却是祸水,是阻止男人奔向英雄主义的绊脚石。正是在这种程式化思想观念的规制下,潘金莲成了受唾弃、遭践踏的荡妇。(二)对人性感情需求与思想意识的忽视和压抑,尤其无视女性的情感 水浒传在有限的对于女性的叙述中,反映了作者特定时期的妇女观,留下了鲜明的儒家思想的烙印。在儒家文化的字典中没有爱情的概念,婚姻常常是爱情的代名词,“儒家学说之所以在众多学说中获胜,以后成为长期的统治思想和行为规范,绝非偶然,它的以血缘关系为轴心的伦理学说完全适合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政治的需要,而血缘关系必须藉男女交合来实现,这就是宗法制度所要求男女关系所遵循的伦理的根本契机。”小说描写的婚姻多属不幸的,它忽视压抑了女性的感情需求与思想意识。 作者把潘金莲塑造成身处社会底层的城市妇女,先将她嫁给武大郎,让她活不成,死不了,脱不开,拙夫相伴,一生痛苦,慢慢熬煎,如凌迟处死,却一笔抹煞了她的精神痛苦。然后着重写她不守妇道,偷汉子,却对她的那些行为的合理性不作任何考察谅解。这样在他的笔下她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荡妇,狠毒莫过妇人心,甚至乱伦杀夫。这样武老二一刀下去,人们才会哑口无言。她的被杀是替天行道,维护道德的必然结果。但是从总体上来分析潘金莲的“淫荡”,是由她不幸的婚姻所直接导致的。虽然出身贫寒,但颇有几分姿色,潘金莲因“不肯依从”那个大户的纠缠,被“倒贴些房奁”,白白嫁与了“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爱”的武大,她不甘心就委身于这样一个丈夫,心里很是苦闷。西门庆的出现,王婆的唆使,同时也是出于女子本身对美好爱情(在潘身上由于情感的不幸变化为一种性欲)的追求才祸起萧墙,酿成千古恨。可以说,潘金莲的不幸直接根源于地主大户的残酷报复。同样的,水浒传中阎婆惜和潘巧云的命运也是如此。只因阎婆得了一口棺材,十两银子的救济而“无可报答”,就用女儿阎婆惜与宋江“做个亲眷来往”,宋江却是“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他一没把阎婆惜平等看待,二没给她爱情,仅使她保持衣食无缺的生活,这种情感只能说是同情而不是爱情,宋江没有娘子,可他并没有把阎婆惜娶作正妻,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作者是根据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来处理二人关系的。作为一名下层妇女,张文远的出现激起了她对爱情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如此的强烈,致使她的行为偏激,理想和追求变得畸形,可以说,阎婆惜的不幸源于廉价的买卖。潘巧云和杨雄之间谈不上什么感情,杨雄爱的只是舞枪弄棒,不善嘘寒问暖,而且一个月内有二十几天不在家,潘巧云实际上是在守活寡,成了家庭的一件摆设。而潘巧云与后来出家的裴如海可谓青梅竹马,较之杨雄,潘裴二人的感情成分较多一些,她的红杏出墙也实属必然。 我所说的这些,并不是在为潘金莲的通奸、杀夫,甚至堕落进行辩护,只是觉得她的结局是封建时代只追求个性、只追求所谓个人幸福的妇女的必然结局。水浒传是一个男人的世界,英雄的世界,像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贾氏这样的女性生存在这个充满男权主义世界的夹缝里,没有自我,没有人格、没有尊严。她们不甘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而是在极力挣脱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可最终她们都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或走向歧途而香消玉殒,或为私情而惨遭杀戮虽然作者由于受到封建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不可能摆脱这些束缚而超然存在,水浒传中处处表现出带有封建阶级烙印的传统落后的妇女观,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显得比较落后,在女性人物塑造上笔法有些许苍白和概念化,但却以现实的笔触客观的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现状,使小说的情节内容更加丰富,并以高度的真实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残酷的报复、廉价的买卖、任意的摆布、无奈的依从,潘金莲的悲剧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所受的压迫与残害。虽然封建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中国女性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即使在当今开放的现代社会,提倡男性和女性社交工作机会均等,但是仍然有女性在就业等社会生活领域遭受不平等待遇。社会对于婚外情的道德尺度也逐渐在放宽,不过这种尺度放宽的情形因人而异,更因性别而异。男性发生婚外情往往被称为“风流”,女性则被称为“红杏出墙”或“给丈夫戴绿帽子”,负面的含义较重,我们从中仍可感觉到封建伦理道德的余温。因此,女性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得到社会的保护与关爱。结语潘金莲作为水浒里,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形象其实是代表了施耐庵对于女性的认知,潘的不幸属于人性的极致,同时也是受到了作者刻意为之而显得矫揉造作,似乎这样的人物我们看来,他仅仅是为了让武松上梁山的垫脚石,因此在作者心中,这个悲剧化人物其实根本不重要,我们在水浒传中也可以看到,对于潘金莲的形象仅仅几笔就勾勒成型了,而且多是带有偏见色彩,暗示出此人的不合乎传统伦常的一面。但是,从整个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施耐庵对于女性了解甚少,这点从水浒里少有女性角色就可以看出,甚至有的学者分析他不是一个正常之人,从它对于人性的过分压抑就可一窥:水浒里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近女色,也不留恋温柔乡。女性的感情对她们来说,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于作者在一百单八将的塑造上,给他们大多数都安上了冠冕堂皇的身份,例如头陀、僧人等等,他们都是传统观念上对于女性回避的角色。从社会历史来看,我们经历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男权使她们当之无愧的成为这种社会形态下的附庸,也是理所当然的受压迫方,潘金莲的悲剧因此具有了浓重了历史悲剧气息,同时又是对于当代的我们有新的启迪: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权益的保护,社会价值中女性的价值塑造等等,都是当代的我们需要来探寻和建构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话题。注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334.柏俊才.坚冰下的暗流:水浒传女性意识的觉醒J.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5月第34卷第3期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47.周俊玲.从儒家思想看水浒传妇女观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2)参考文献1施耐庵、罗贯中著,冀勤校注.水浒传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4):246-271.2彭志刚.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评析J.成才之路,2010年第9期.3张一.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悲剧命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4俞银娟. 女人不再沉默试论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J.文教资料,2010年6月号下旬刊.5耿立.说人物谁是谁非:脍炙水浒人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76-180. 6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292-308.7李雪.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评析J.文学教育,2007(6).8柏俊才.坚冰下的暗流:水浒传女性意识的觉醒J.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5月第34卷第3期.9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334-336.10(法)吉尔·里波韦兹. 第三类女性 女性地位的不变性可变性M. 田常晖, 张峰,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36-51.11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7-352.12吴坚、闫丽杰: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崇拜”与“女性祸水”观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13盛沛林.品水浒M.解放军出版社,2007:88-91.14陈良.灵魂笑忘书:水浒人物心理探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268-271.15周俊玲.从儒家思想看水浒传妇女观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2).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