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毕业论文.doc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 现代文学学 号: 0509 102000027905学习中心: 明光奥鹏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5月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论文作者签名:王 松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2008 年5 月 日期: 年 月论文作者信息:工作单位: 安徽省明光市邵岗中学 联系电话: 13655508697 _ 通讯地址: 安徽省明光市邵岗中学 邮 编: 239474 _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多篇鲁迅的小说。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有自己的特点。了解鲁迅小说的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有利于做好语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了段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用极俭省的笔墨概括突现人物特点。鲁迅在突出人物肖像特点时,总是和一定的心理表情结合起来,和人物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总是从人物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突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关键词:鲁迅肖像描写神情毕肖行动前 言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外部形象。如果不借助事物的外部形象,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内容、精神。人物的肖像,就是的外部形象,没有人物的外部形象,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外在相貌,如容貌、表情、身材、服饰、姿势、风度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特征,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因此,文学创作中的肖像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精彩的肖像描写,能够帮助作家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对于肖像描写在典型塑造中的作用,就曾做过精辟的阐述:“我的意见,以为阿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是很沾点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他的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 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1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人物的外貌与人物的性格的关系,说明了肖像描写与典型塑造的关系。人物的肖像,是人物性格的外部表现。人物的肖像描写,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肖像描写是准确,直接影响到人物的性格,影响到人物的典型性。只要在阿的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由此可见,肖像描写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鲁迅小说的肖像描写的确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根据人物个性,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肖像 鲁迅先生不仅十分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而且也是最擅长于肖像描写的作家。成功的肖像描写,是鲁迅在短短的篇幅中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的原因之一。曾经有人认为,鲁迅在小说“缺乏描写”,“缺乏人物形象的血肉”,似乎鲁迅不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艺术的缺陷。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不能设想,没有描写,“没有人物形象的血肉”,而能创造出成功的典型。鲁迅的确没有外国小说中那种惯用的精雕细刻的手法,集中、细腻地描绘人物的肖像画哦。但读过他的呐喊、彷徨之后,阿、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形象,哪一个不是清晰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既闻其声,又见起“面”呢?因此我们不能用量惯了外国文学”的尺“来量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反的,倒是应该研究鲁迅小时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肖像描写的特色。 二、不细画须眉,而能神情毕肖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文学创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在肖像描写上,他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要求在大体形似的基础上的高度的神似。因此,他不去“细画须眉”,而是选取和突出那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鲁迅把这种手法叫做“画眼睛”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又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身情毕肖。”2鲁迅所主张的这种画眼睛的手法,正是用极省俭的笔墨概括突现人物肖像特点的“传神的写意画”的手法。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的。因为这不仅适合短篇小说要求精练的特点,懂事也容易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著名的典型阿,鲁迅对他的肖像并没有细致地描绘,他告诉我们的,只是这么几个突出的特点:懒洋洋的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嘴唇、旧毡帽。但这一切都是阿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产物。应此,阿外貌上的这些特征,对表现阿这个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性格内容,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富有表现力的东西了。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外貌:是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生活劳顿、精神摧残的痕迹,在着几个特征中充分显示出来了。鲁迅只抓住几个特征来家以强调地描写,当然不如照相那样“如实”,但那又有什么必要呢?文艺创作不同于照相、绘画与雕塑,它不直接展示形象,而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人物的形象。因此,在肖像描写上,他不过于求全,而是留有余地。鲁迅先生充分相信读者的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形象。鲁迅在肖像描写上,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由于真正抓住了特征,所以,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血肉丰满。 鲁迅认为,旧戏中的脸谱,“白表奸诈,红表忠勇之类”,“只是人物的分类”3这就是说,它是类型而不是典型。用着脸谱化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肖像,是创造不出来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来的。描写人物的肖像,必须精心地选取那些既能表现突出的个性,又具有典型意义的肖像特征。但是,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靠作家的深刻的生活观察力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作者要把人物的身份、教养、思想、习惯、性格、内在的美与丑通过外貌加以体现,这就有赖于作者对美与丑的本质的认识能力,对描写对象观察的深度和熟悉的程度。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细致、透切,才好下笔。”4有了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揭示足以表现人物内在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特征,达到传神的目的。鲁迅先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例如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的肖像:“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青白脸色”是不事劳动又营养不足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被压迫、被侮辱的标记,衣服破脏和花白胡子乱蓬蓬的是孔乙己贫穷而又懒散的证明。特别是那件长衫,鲁迅先生是着重写了的。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社会穷读书人的精神状态:他的经济地位是低下的,但在思想上却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上等人”,即使穷得“站着喝酒”,也不肯脱掉那标志着“读书人”、“上智者”的长衫。这种矛盾着的外相,正是孔乙己在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下所形成的读书高贵、劳动卑贱、欲上不能欲下则不甘心的病态心理的集中表现。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外部形象的这几个特征,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身份、教养、现实的经济地位和精神状态。这和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前的旧知识分子的精细地观察和深刻地认识是分不开的。又如写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在这里“薄嘴唇”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尖嘴薄舌会说话的妇女;张着两脚,“两手搭在髀间”的姿势,和闰土恭敬的态度成对比,表现出了一种泼辣的样子。没有更多的笔墨,但形象已鲜明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了。很显然,鲁迅在这里是舍弃了人物外形的一些具体细节,一些不能揭示内容的东西,而是突出强调了某些能够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东西。因此,尽管写得很少,使我们联想到的很多。但如果离开了对于描写对象的深入把握,这一点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联系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刻画人物肖像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不细画须眉,而能神情毕肖,这不仅是由于善于选取特征,而且还由于鲁迅在突出人物肖像特征的时候,总是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人物肖像,是典型形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物的精神性格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结合人物的心理写肖像,不仅可以使人物的外貌更加鲜明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更好地通过人物外形的特征,展示人物内在的美与丑。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鲁迅所写的人是思想着行动着的活人,是现实的活的典型。他总是把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一定的心理表情结合起来,和人物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在故乡中写二十多年后的闰土:“他只是摇头;脸上即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这时的心理状态,通过他的皱纹“全然不动”的外部形象,更具体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他的满脸皱纹,由于和他的内心痛苦那么密切地联系着,也就是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这里虽然写的是“全然不动”,却是从“动”的观点来写的,是结合着人物的姿态表情来写的。在鲁迅的小说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阿癞疮疤,就是在介绍阿的自尊的心理状态时交代出来的:阿“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乎“癞”的音,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以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更是把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合二为一,既突出了肖像特征阿的癞疮疤,也就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的长分头和额上的瘢痕是结合着他去女学堂上课前梳洗打扮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的。这就不仅使读者牢牢地记住了高老夫子的尊容,而且还会由他的长分头和额上的瘢痕,联想起更多的东西。四、从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肖像描写人物的外部形象不忘记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相联系,还表现在从发展变化中写人物的肖像。其实也可以说,是通过肖像的变化写人物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人的外部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年龄的增长,容颜的自然会改变;而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又何尝不引起外貌的变化。因此,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的时候,总是把描写肖像的变化和揭示人物面貌的变化结合起来,使任务的典型性更加突出。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小说中四次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肖像,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从“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到“没眼神”,“两眼圈上黑圈”,到“眼睛窈陷下去”;从“脸色青黄”到“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圈”,鲁迅是把祥林嫂眼神、气色的变化与精神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从而更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她悲惨的一生。 五、根据小说结构,多元手法刻画人物肖像 由于小说的结构不同,描写人物肖像的变化时,鲁迅所运用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祝福是随着人物生活道路的展开而一次又一次地描写着肖像的变化。但故乡、在酒楼上却是通过小说中的“我”的回忆,写出了主人公肖像的变化。在“我”的回忆中,闰土还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活泼的少年。但当“我”回到故乡,闰土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时,却已经”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他身体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家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的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的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而且,“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这样,通过回忆中的闰土的肖像和眼前的闰土的想象的对比,变化也就更加显得突出了。这个人变化,不仅仅是年龄带来的,这里分明留着生活的劳顿、精神的摧残的痕迹,通过着外形的变化,也分明地描绘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我们已经看不见天真活泼的闰土,看见的只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精神有些麻木的闰土了。和故乡中写闰土不同,吕纬甫没有两幅完整的肖像画,而是在描写吕纬甫的肖像时,随时和过去的吕纬甫做对比:“细看的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去了光彩,但当他缓缓地回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到的射人的光来。”这里,吕纬甫的一幅画像实际上起到了两幅画像的作用,也可以说作者同时为吕纬甫做了两幅画像。而通过着一对比,也就愈显示了人物精神性格的变化。这种写法是相当精练而又传神的,既协力外貌,又揭示了内心世界,既写了过去,又写了现在。<在伤逝中,通过涓生对子君生前的回忆,由同居前“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园脸,苍白的瘦的焙膊”到同居后的“子君竟胖了起也红活了“直到他俩分手后,涓生的脑海中”浮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从而揭露了一个天真幼稚,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女性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遭受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六、结合人物行动,刻画人物肖像鲁迅先生在肖像描写上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在行动中表现人物的肖像。他很少对人物肖像特征做静止、呆板的介绍。他总是从人物的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合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来特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从而给读者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一次一次地加强这种印象。在药里,刽子手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是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老栓到刑场买人血馒头时,随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喊声,“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的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第二次是在老栓的茶馆里,茶客们正谈得起劲时,“突然闯进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在这里,鲁迅先生让人物突然出现,先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用力人物画像。第一幅像,是老栓慌慌张张接人血馒头时因此不做细致描绘,只强调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浑身黑色,眼光象两把刀。这种特定的场合,人物的鲜明突出的肖像特征已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鲁迅又在第二个场合为他画像,进一步描绘了他的穿着打扮,这样层层加深,使读者已经深入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对这个刽子手的形象引起更多的联想。这比孤立地静止地一次交代清楚的写法,真是既简练又能概括丰富的内容。结 论总之,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不仅善于选取人物肖像的特征,而且还善于通过多种手法来表现,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做为伟大的作家,鲁迅深刻地观察生活,从生活出发,按照人物在生活中活动的规律来描写人物。他从不离开生活去孤立静止的描写对象,他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关系、一定的生活进程中,结合人物的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描写人物的肖像。他的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正源于生活的丰富性。这一点,是我们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应当向鲁迅显示学习的。注释:1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卷,117页。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卷,395页。3鲁迅: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全集卷6,304页。4鲁迅:脸谱臆测,鲁迅全集卷6,104页。 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2中学语文教学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3何其芳,论阿4汪辉,“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版。5周作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