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毕业论文.doc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内容摘要: 农村英语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生学习状况分化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发挥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达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本文简要阐述了分层教学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并在备课、课堂教学、练习和达标检测、值日报告、课文背诵和听写等教学环节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作了许多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有效性农村由于受地理环境、教学环境的局限及学生小学基础教育现状的影响,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分化严重。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具有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基于这种情况,农村普通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找准切入点,进行分层异步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近两年我尝试了分层教学,得到一些启发。试述于下。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认为,每个具有不同类型智力的人都是能够成功的(夏惠贤,2003)。分层教学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改革为要求,也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王坦,2001)。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分层教学在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 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相信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愿望、需要和潜能;主张通过不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倡根据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育教学要求;坚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将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基础工程;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刘京海、陈德华,2002)。引导我们解决了许多我们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分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成功教育”的先决条件。4、任务型教学法。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落脚点,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魏永红,2004)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功感。 二、怎样对学生进行分层呢?教师按照学生的测试分数、智能及思维灵活程度等因素动态地隐性地把学生分为 A 、 B 、 C 三个层次 ( 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情况随时调整 ) A层次是班里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C 层次为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潜力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其余的为B层次。各层次的人数根据班级情况而定。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隐性分层教学?1、初中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备课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第二章新课程下的备课技能,提到了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尤其提到体现学生为中心,体现分层教学。书中谈到: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欧阳芬,2004)。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无论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学有所获。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学习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以落实“三基”为根本,分析学生,精选题目,突出小型综合;注重分层训练,重点突出 A 、 B 两层的标准, C 层注重基础技能。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使能力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总之,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内容与学生的协调性,为成功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备一篇阅读课文较容易的“wh-” questions,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点。可以让C 层学生在指导下上台表演做游戏,能用“Yes/No” questions问答;可以让B 层学生在指导下上台表演做游戏,能用较容易的“wh-” questions问答,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点;而让A层学生组织同学上台表演做游戏,并设问一些难的“wh-”questions让其他同学回答,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交际和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2、初中英语分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 B 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 A 、 C 优差两头,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 A 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总结性发言机会和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的讨论;对 B 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 C 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 A 、 B 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 A 、 B 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形式也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C层同学只要求回答问题,给出正确的简单答案即可。B层同学要进行对比,表达自己的观点。A层同学要列出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并把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3、初中英语分层教学中的练习和达标检测。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要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深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可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 B 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 A 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 B 、 C 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可以对那些学习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全班学生都能做力所能及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此学习过程中,要求C层同学上课时能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朗读这些基本句型,并知道基本句意,在此基础上要求C层同学课后进行背诵和默写。对于B层同学,要求他们除了要会背并能默写基本句型外,还要进行简单的句型替换练习并能与同学进行对话。A层的同学则要在B层同学的要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能同其他同学谈论对各种节日的喜好程度或看法,并要求他们课后自编对话或以My Favorite Festival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交流。 分层达标检测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试题设计为A、B两卷,A卷为基础题,满分为100分,B卷为提高题,满分为30分。A层学生要求答完A、B卷(成绩:70A+B)。B、C层学生要求答完A卷,这样人人都有成就感。当B、C层学生得分超过A、B层学生时,更使他们增强了学英语的信心,同时也让A层学生感到一种可能被人超过的压力,这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练习和分层检测,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4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值日报告要求 值日生汇报很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热身,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它还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风采。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不断探究的有效手段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个性的有利方法。近两年来,我坚持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在课前3-5分钟做值日报告。值日报告内容一个月一换。以仁爱版初二下为例:第一学月,首先是新学生的自我介绍(对新学生分层要求B 、 C 两层学生要求报告自己个人简介、家庭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A 层学生除了要求报告自己个人简介、家庭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 ,但不要简单地堆砌事实,要适当进行评论。还要发表自己到新学校、新班级的感言和愿望),然后是部分学生的春节见闻。第二学月,有关交通工具的概况,其中要记叙一次有趣的旅游经历,最后要发表有关交通工具的个人观点和构想一次理想的旅游蓝图。第三学月:介绍最喜欢的歌星、影星、远动明星等,要求学生尽量使材料详实、全面、丰富,不仅有文字材料,还包括图片或音像资料等。值日报告后要作为墙报材料。第四学月:“动物、人类、环境”专题讲座。分层值日报告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做三种不同水平的值日报告 。对 A 层学生要求高水平的值日报告(若学了从句,A 层学生要求能使用从句;值日报告要有开头语,结尾要有总结和自己的感想;语速要求要稍快一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神态亲切自然、举止大方自信、谈吐条理清楚。)。对 B层学生要求一般水平的值日报告(能使用所学知识完整表达值日报告内容,有开头语和结束语;要求用一般语速)。对 C 层学生要求基本水平的值日报告(能基本使用所学知识表达值日报告内容,语速可以稍慢一点)。5、英语分层教学中的课文背诵要求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练习,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听说练习,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正如发展经济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学习外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6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听写要求听写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性测试,可以考查学生的词汇量、拼写、句法、听力、理解、记笔记和一定的书面表达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它是对学生听、写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监测;可作为巩固和复习的好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训练方式。但听写训练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和技巧性,随着学生英语学习的分化,分层教学、多练加巧练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 实施分层教学以后,使同一个层次的同学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感觉到水平差不多,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克服了过去那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A组的学生就能吃得饱又吃得好;而且面对强手也不象过去那么大意了,过去那种盲目自满、优越感打消了,因为稍有不慎就有落后的危险。B组的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并尝到了学习英语的甜头,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改变过去那种“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被动局面。C组的学生也觉得被重视起来,不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对英语也产生了兴趣,多数学生表现出主动学习的倾向,减少学生流失,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分层教学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并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共同获得提高。两年来,我一直坚持使用分层教学,所任教班级学生不仅英语成绩有明显提高,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生学习时"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后进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平台,增强了竞争性, 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诚然,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的成熟和发展,还需经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反复检验。 参考文献:1、刘京海、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所,2002年8月 2、罗文军英语分层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3、欧阳芬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11月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5、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