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pt课件.ppt
L/O/G/O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张银玲张银玲第一章第一章 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的回顾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的回顾4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12345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规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规划划关于地区发展差距和发展政策关于地区发展差距和发展政策学科发展与学科理论方法的进学科发展与学科理论方法的进展展小小 结结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演变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演变时间 国家发展主要任务 国土开发任务 研究工作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 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建设,发展内地。 矿产资源开发及工业基地建设布局 大规模综合考察,工业基地规划中的联合选厂,以及铁路选线研究调查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以“三线”建设为中心, 发展重工业,农业“以粮为纲”。 工业布局 主要是“三线”建设的工业选厂定点和以工业为主的区域规划。同时,农业区划及其研究工作开始进行。 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 进行经济恢复工作,大量引进成套项目,发展以港 口和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规划 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及其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大规模振兴国民经济 国土开发规划 进行了全国和地区性国土开发及国土规划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进一步改革开放 区域发展 集中在区域发展、地区差距、西部开发等方面,取得大量的成果 v半个世纪来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工作的半个世纪来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工作的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为:以任务带学科,通过完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为:以任务带学科,通过完成国家任务而发展科学。成国家任务而发展科学。v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v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的大规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是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基础。因此,综合考察及其研究工作就是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基本任务是“查明资源条件,提出开发方案和建议”。 v 根据综合考察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自自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至年代至6060年代年代,综合考察是从摸清资源做起,在调査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的 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方案。而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至年代至9090年代中期的综合考察年代中期的综合考察,多数是在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资料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区进行的。 因此,重点在于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的综合评价,提出合理利用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建议。 v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完成综合考察的目标,1956年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自此,我国大规模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综考会共组织了40多个大型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参加的专业近百个,参加的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科研、生产部门,高等院校等850多个,共计2万多人次,考察研究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区。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考察研究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包括考察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区域开发与生产力布局方案,试验站研究报告以及各种专著、论文在内的一大批成果,约3300多种。为我国的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及其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综合考察的任务和基本特点一、综合考察的任务和基本特点 1.1.综合考察的任务:综合考察的任务:(1 1)提供第一手科学资料。提供第一手科学资料。(2 2)提供国土整治和提供国土整治和国国土开发的决策依据。土开发的决策依据。(3 3)提供区域发展战略和发提供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展规划建议。规划建议。(4 4)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2.2.基本特点:基本特点:(1 1)目)目的性。的性。 (2 2)多学科与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多学科与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 (3 3)以任务带动学科发展以任务带动学科发展。 二、综合考察的主要类型地区二、综合考察的主要类型地区 1. 1.科学资料稀少地区科学资料稀少地区 v这是指科学研究空白的地区。其科学考察研究的目的是积累基础资料。例如,青藏高原地区、横断山地区等。这种类型地区的综合考察,主要内容是收集地学、生物学的基础科学资料,并开展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的综合研究。 2. 2.资源综合开发与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资源综合开发与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v这是指在一定时期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前,需要全面进行自然资源分布、自然条件特点与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现状特征的综合调查研究,最终提出地区开发方向、国民经济发展远景以及生产布局与经济区划的设想方案和有关专题报告。v例如,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综合考察及其开发方案的研究。50年代提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合理布局的远景设想,内蒙古与宁夏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发展途径以及工业基地、农业商品粮基地布局方案考察研究。1956年开始的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1985年开始的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3. 3.特定资源开发或自然改特定资源开发或自然改造造的地区的地区v指以特定自然资源为对象而开展的专题性考察研究地地区。如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重要河流水利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以解决资源开发与自然改造的一个或几个重大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性的调査研究,如如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该队在19531958年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 文、气候、农林牧业发展、田间工程和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考察,以及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重要河流水利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利用的研究等。 三、综合考察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及其研究的意义三、综合考察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及其研究的意义(1)查明了我国边疆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各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规律。 (2)对已开发地区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合理经营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提出了发展战略和对策。(3)对全国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4)对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的治理改造提出了方案。 第二节第二节 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规划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规划 一、工业布局及其研究一、工业布局及其研究 v 在我国,工业布局是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几十年来,我国以工业布局为中心的生产力布局研究是在三个地域层次地域范畴展开的。(1)微观地域,其地域范围相当于域市中的工业区,或者是新开辟的单独的工业区。这种工业布局研究,重要是从资源、水源、交通条件等的评价、比选而确定的。(2)中观地域,其地域范围是指省、自治区和地区级区域。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工业的地区综合发展和综合布局。其内容是确定工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例如,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另外,要求考虑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确定大型企业的区位。(3)宏观地域,其地域范围是指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以上的区域,或几个省区市组成的区域。在这种大范围的工业布局及其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大企业的选厂定点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方面的内容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转移了,主要是确定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及交通建设及相应的城镇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等。 1.1.联合选厂与工业布局研究联合选厂与工业布局研究v20世纪50年代以当时苏联援建的“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有相当一部分工厂是以联合选厂的形式确定厂址的。例如,兰州西固化工区、太原西南郊化工区、吉林市江北化工区等。这种联合选厂主要考虑的是微观条件(水源、交通和城市依托等)地理工作者和经济学者曾经参与了部分工作,到了 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工业布局问题开始同时考虑宏观区域条件的论证,地理和从事资源研究的人员结合西北地区的综合考察,进行了钢铁工业和能源工业布局研究。 2.2.地区工业综合布局研究地区工业综合布局研究 v 原因:原因: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工业企业的选厂定点涉及到愈来愈多的因素,企业的布局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几个要素的论证,企业布局论证的复杂程度愈来愈大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一个时期需要建设的企业数量愈来愈多,计划和建设部门也不可能做到一个一个企业地选厂定点,这就决定了要进行地区工业的综合布局和综合研究。 v 内容:内容:论证主导性大企业建立的可行性和合理规模及其布局;综合利用主要资源或与主导性大企业配套的主要企业的发展和布局。 v 例如:例如: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基础上的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的发展规模和布局;以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水源供应的规划布局;适应上述需要的城市建设与布局等。 3.3.工工业业发展和工发展和工业业布局因素的研究布局因素的研究v 在关于工业发展、工业基地布局研究中,交通、水源、矿产资源是20世纪5070年代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交通因交通因素素,如运输方式(技术因素)和运输费用的比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因素因素考虑矿产资源的数量(规模,储量等)和质量(品位、开釆利用条件),次要组分的含量和可洗选的性能等,以及水源因素水源因素、消费地因素消费地因素等。我国学者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对资源与工业布局、交通与工业布局、水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这种研究早期受到原苏联生产力研究委员会的学者影响。在矿产资源评价方面,深入的工作是李文彦在20世纪7080年代完成的。在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研究方面,有山西能源基地规划研究和兖州、滕南工业基地布局研究、淄博石油化工基地和胜利油田的工业布局研究,以及冀东以钢铁工业的工业基地布局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作出了具有国内创新性的成果。 二、区域规划及其研究二、区域规划及其研究1.1.在联合选厂基础上的区域规划在联合选厂基础上的区域规划v区域规划工作在我国开始于1956年,是在联合选厂和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扩大范围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最初是由建筑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员来承担。 v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区域规划工作就在全国许多省市广泛开展起来,相应的,经济地理工作者投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逐渐增多。 v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地区经济实力加强,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综合布局问题 ,区域规划更加必要。2 2. .区域规划及其研究的区域规划及其研究的特特点点 v区域规划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件地区性综合经济工作。它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及交通、水利等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项规划与研究工作,仍然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大型矿产资源开发或大型工业企业或大型港口建设而进行的,具有地区工业综合布局及其研究的全部内容。区域区域性性和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明显。 三、国土开发、国土规划及其研究三、国土开发、国土规划及其研究 1.1.研究任务的背景研究任务的背景v进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大大加快了步伐。一方面,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的增大,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开始提出来了。在一个区域的开发中,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也提出来了,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等也成了重要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实施开发和发展的同时,国土整治的任务渐渐突出。另一方面,部门在地区开发中的作用有愈来愈大的趋势,在区域开发中“协调”的作用也变得愈来愈重要。 v 1981年4月2日,中央书记处第97次会议提出国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v 1981年9月国家建委组织开办国土整治研究班,邀请吴传钧、胡序威等著名地理学家作报告。这些报告重点阐述了国土规划的基本特点:战略性地域性建设性综合性。2.2.主要类型区域主要类型区域 v大型工矿业地区、大型水电站或水利枢纽、交通枢纽周围地区的国土开发规划;v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或大中城市集聚区的国土开发与国土整治;v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国土整治;v海岸、海洋地区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v以农林牧为主的农业区域的规划;v大型风景区、旅游区及自然保护区的规划。3.3.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课题课题研究研究 v背景:背景:京津唐地区是首都所在地区,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但是,长期以来京津二市在大项目建设、水资源利用以及城市的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矛盾。当时的河北省唐山市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发展到很大规模,也需要在京津唐地区明确未来的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末,京津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已经比 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京津唐地区具有典型的国土规划任务。v 过程:过程:1982年3月国家建委以(1982)建发土字135号文“关于印发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研究课题讨论会综合简报和研究课题的通知”,决定开展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课题研究。确定了9个课题:城市功能、性质、方向及相互关系,工业合理结构和布局,交通网的改善和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国土综合开发及远期发展目标等。参加研究工作的有地理、城市规划、水利、交通、人口、环境保护等十多个学科、专业和部门的专家、领导与建设人员500余人。经过近3年工作,提交了综合报告和十多份专题报告。提出了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总体布局(重点开发京津唐地区的沿海地带以及发展远郊城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框架等,许多设想和建议被国家和有关地区所采纳,成为国土开发和整治规划研究的成功典型。 4.4.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的编制v1985年3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国发(1985)44号文),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的报告。要求编制好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 v自1985年5月至1987年,历时两年多时间,“纲要”经多次修改并经1986年的省长会议讨论,1987年3月25 日发到全国试行。 v1986年6月提出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讨论稿)内容有11章。包括:国土的主要优势、问题,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生产力的总体布局,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格局,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开发的地区(大部分是跨省区的)等。 四、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四、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1.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出现,国土开发规划与研究受到重视。同时,区域综合研究的趋势明显加强,多学科广泛开展了涉及各种类型区域的研究。到了 90年代初,区域发展及其战略问题广泛而大量出现。这些问题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等。这时,我国的区域发展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 2.2.主要的研究内容:主要的研究内容:v1985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大渤海地区的综合开发整治”的预研究。 v1989年中 中国科学院又开始了“区域开发前期研究”计划,环渤海地区和其他10个地区作为研究的第一批项目。 v1992年起,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七个大区的规划。当时提出的七大区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西南及华南部分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中南地区。 v1994年1月国家计委在唐山召开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对七大区规划作了的总结。3.3.研究的基本格局和特点:研究的基本格局和特点:v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机构,重点在于全囯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阐述和实施途径的研究。 v科研机构和大学重点开展了我国地区发展的态势分析等,这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依据。地区性发展战略的论证和建议、规划等研究,目标是揭示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的规律性与21世纪初年的演变趋势以及有关理论问题。 v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区域开发前期研究”,是对于我国重点地区及部分将要开发的边缘地区的系统研究。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v自1994年以来,我国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诊断 2.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战略 3.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第三节第三节 关于地区发展差距和发展政策关于地区发展差距和发展政策 一、一、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初期中国东西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及其发展年代初期中国东西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及其发展 1.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GDPGDP和其他发展指标的地区差异变和其他发展指标的地区差异变 化不大化不大 v 截至1978年,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党和国家针对建国以前工业生产力、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分布,实施的是改变这种布局的均衡发展战略。其中,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除了辽宁省以外,几乎全部分布于内地。在第三至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约40%的国家投资集中在当时的“三线”地区。因此,至1978年,我国省际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变化不大。在这30年中,省区市间人均生活水平的差异还小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地区间差异。2.202.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开始年代中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开始扩扩大大v 第六个五年计划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通过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投资,沿海地区潜在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和进 入国际市场的能力等优势发挥出来,19811985年间,我国各省区市间GDP增长速度和人均GDP的位次发生明显的变化。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省获得了很快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的资金较多地进入东部地区。同时,沿海特区、开放城市和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又从境外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在很短的时期内,东中西三个地带的资金投入差距悬殊,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愈来愈大的势头就要到来。 二、对待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三种不同的观点及其二、对待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三种不同的观点及其依据依据 1.1.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的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的“跳跃论跳跃论”v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国家将太多的资金用于沿海,导致与内地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则和发展道路;内地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将导致国家的不稳定;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应该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因此,要求国家将战略重点由沿海地区跳跃式地转移到西部地区。 2.2.以沿海地区为战略重点的方针符合我国地理特点以沿海地区为战略重点的方针符合我国地理特点和国情要求和国情要求v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认为: :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向外转移资本和产业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作出首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开放的方针,完全符合当时的国际地缘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沿海地区投人效益大大高于内地将是长期趋势,沿海地区长期积蓄的发展潜力(工业基础、交通、对外贸易、城市设施、人才等)的充分发挥并大规模进 入国际市场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我国存在三大自然区和地势三大阶梯,这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期将在东部地区。 3.3.按技术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实施梯度开发的按技术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实施梯度开发的“梯度论梯度论”v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同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梯度概念最初是夏禹龙、冯之浚于1982年提出的,夏、冯二人主要观点是主张以“先进技术”、“中间技术”、“传统技术”区 分地区的发展状况,并以此来确定地区发展的重点和次序,通过逐步转移技术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这实际上是主张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中部地区,然后西部地区。在主张梯度论的学者中,代表性的学者如刘再兴提出“立足沿海,循序西移,中间突破”,陈栋生提出的“东靠西移,逐步展开”以及“墨渍扩散”等思想和模式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主张以东部地区为重点,但同时又将80年代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归咎国家经济发展向沿海的倾斜,过分看重地区倾斜政策的偏差。认为资金倾斜东部,导致“内地资源开发投资不足,资源的有效供给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日趋短缺以及沿海的高工资引起全国通货膨胀等副作用。 三、如何看待三、如何看待2020世纪世纪80809090年代我国地区发年代我国地区发展展差距的扩大?差距的扩大? 1.1.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是经济高速增长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是经济高速增长难以避免的副作用 v 分析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扩大的特点,可以明显看出,差距愈来愈扩大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发生的。国内外许多国家(幅员和经济总量较大的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大都表现出这样的规律,即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是经济高速增长难以避免的副作用。直接的原因是各地区自然基础的巨大差异, 地理区位的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差异等。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空间上的可达性内地与沿海差距并不大。但对于物资运输的可达性就相差很大了。幅员大国中的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都集中在沿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到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沿海地区由于易于接收信息和革新的传播,信息、革新的可达性优于内地,产业结构层次要高于内地,这是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2.2.发达国家的地区差距经历了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地区差距经历了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v许多发达国家内地与沿海的差异比我国严重得多。美国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由东北部向中西部推移,形成目前的生产力布局态势,用了160年。 v幅员小国、经济大国的日本,人均收入最髙的州(都、道、府、县)和最低的州(都、道、府、县) 之间的差距大约是1:3,其他发展中国家像墨西哥、巴西、伊朗等,国内地区差距人均指标都是1:5以上。如果以省为单位计算,中国的差距大约是1:3多一点到1:4。3.3.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最突出的是城乡差距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最突出的是城乡差距v我国人均收入最明显的差距是城乡之间。城乡发展差异也是一种区域发展差异。但城乡差距要用另外的思路来解决。当然,其中具有共同的措施。 4.204.20世纪世纪8080年代提出的年代提出的“反梯度论反梯度论”不符合国家发不符合国家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展目标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v19831984年间,沿海地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家的资金明显向东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立即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全国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当时国家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加速全国经济增长是国家的根本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强调平衡发展,就不可能达到这个主要目标。 四、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是从对三线建设得四、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是从对三线建设得失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失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发达国家区域政策的对象是发达国家区域政策的对象是“问题地区问题地区” v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调整地区间差异和宏观运行机制的政策与措施。其内容包括区域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景观与自然保护政策等。在有些国 家,区域政策已成为经济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区域政策学),其实质是关于官方在区域分布方面对经济决策和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学说。发达国家用它解决老工业化地区(问题地区)的危机及经济基础很差的待开发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问题。2.2.由由“三线三线”建设经验教训总结中产生区域政策问建设经验教训总结中产生区域政策问题研究题研究 v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在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时期在选厂定点、企业配套生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布局、 职工生活等方面暴露出大量问题 ,对“三线”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产生区域政策问题研究。五、五、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研究范畴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研究范畴的延伸的延伸v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进行关于“三线建设”总结性研究,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就进一步延伸到如何解决地带间、省区市间以及省内地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方面。 v 我国关于区域政策的研究是从属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80年代以来的区域政策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区产业结构政策及带有地区意义的开放政策、财政金融政策、 扶贫,特区政策及吸引和利用外资政策等。近年来的研究涉及到西部开发中的优惠政策方面,相对来说,政策作用的范畴比较宏观,政策本身及政策作用结果量化比较困难,研究的过程也普遍较粗。v 在我国关于区域发展政策,大量的研究只是一般性的论证,应用数学模拟方面研究较少,能够给政府提供政策依据的研究成果就更少。这也是今后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第四节第四节 学科发展与学科理论方法的进展学科发展与学科理论方法的进展 v 建国以前,我国地理学和经济学在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方面基本上没有开展实际工作,理论和学科建设更是空白。建国后的几十年来,我国在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通过多学科参与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相应的研究工作,共同完成国家和地区开发与发展的一系 列实际任务,编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建议。同时,编纂了一系列学科著作。推动了人文地理学(主要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及区域科学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 国资源科学的兴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工作在规划、研究和教学以及政府管理等岗位上,共同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及其在国家宏观決策中的科学地位。 一、各时期一、各时期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领域研究任务的变化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领域研究任务的变化 v在半个世纪里,我国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曾经随着国家发展阶段、发展战略任务和自然环境演变的态势的不同,也发生了阶段性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其背景、研究方向和内容等可以归纳为下表。项目70年代及以前 80年代 90年代 背景 全国统一计划,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水平低 计划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开发与发展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不足,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地区间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开发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程度,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间竞争与合作 区域开发 与发展的 基本特点 区域综合开发问题不突出 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大量出现 区域开发与发展成为广泛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各级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 区域开发 与发展的 主要问题 1.资源和区域发展的条件不 清;2.部门间、地区间在资源利用上的矛盾 1.如何实行有差别的宏观地域开发战略;2.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趋同化;3.资源地与加工地的利益冲突;4.由开发和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出现 1.地区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2.资源保证程度下降;3.经济萧条、不发达、拥挤混乱等类型区出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明显;4.经济增长、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加剧 研究目标 部门布局为主,综合发展(侧重于空间方面)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地区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侧重点在空间布局和结构机制) 最佳发展与最佳组织(侧重于方向、结构、机制与区域敕策) 主要研究 内容 行业、问题发展与布局各类经济区域的划分,区域规划 1.全国开发与发展的宏现战略;2.地区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3.产业方向,结构与产业综合布 局;4.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1.宏观区域发展战略;2.区内、区间协调发展,快速、 稳 定、均衡三种战略在具体地区的运用;3.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4.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地区主导产业;5.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研究方法 1.条件分析2.技术经济比较3.指标体系及分类 1.区域分析与预测;2.区域发域模型 1.区域分析与预测;2.模型实验;3.案例分析与类比;4.建立数据库,GIS和遥感技术与资料的运用 二、区域发展研究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二、区域发展研究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 1. .区域发展研究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基础区域发展研究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基础 v建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表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区域发展研究(包括工业发展与布局研究、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等)促进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基础资料的积累,建立了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的内涵和框架,发展了学科方法论。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中华地理志是中国经济地理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性巨著。 (2)几十年的大规模综合考察,使经济地理学者得到了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训练。 (3)工业布局和区域规划研究在因素作用研究方面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论。 (4)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国土规划及其研究促进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5)90年代初期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全面推动了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科理论上和内容方面的进步发展。 2.2.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一门成熟的学科门成熟的学科v 经过几十年主要在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今天我国的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了一批学术造诣高的学术带头人,对我国乃至一些重要国家区域资料有了大量的积累,在学科理论上也已经有了系统的发展。 (1)(1)国家及区域的经济地理著作。国家及区域的经济地理著作。除了5060年代出版的 中华地理志系列丛书外,最主要的有:中国经济地理(吴传钧主编,1999),由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省市区经济地理丛书(共31本,孙敬之主编),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持续发展(陆大道主编,1997)。部门经济地理著作有农业、工业、交通、 旅游地理等,如中国工业地理(李文彦等,1990),区域与城市研究(胡序威,1998),中国交通地理(陈航等,2000),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胡兆量等,1997)等。 (2 2)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理论方法著作论方法著作。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合编了经济地理学导论,主要是总结介绍原苏联的生产力布局的理论。胡兆量1987年出版的经济地理学导论,以生产力布局问题为中心展开影响因素的分析。陈才1991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和2001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相当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其主要贡献在于揭示了经济地域形成的因素作用及因素作用的综合面。1997年杨吾扬等出版的高等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介绍西方的区位理论。李小建1999年出版的经济地理学导论,增加了企 业发展与组织以及国际化等因素在新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也是经济地理学者在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新的理论总结。 (3 3)对经济地理学发展作用的概括。对经济地理学发展作用的概括。 v 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的作用,说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促使经济地理学者对这门交叉学科的认识;v 通过认识和解决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区差异,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的因素作用,揭示和把握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对象,透视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内容;v 通过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社会经济客体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组织的研究,发展和体现了经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及地理学特有的空间观念。这对于地理学家是特别重要的;v 从上述研究中经济地理学获得了调査研究、综合分析、数学分析和GIS应用等学科方法。三、区域发展研究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三、区域发展研究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v 在我国,首先提出区域经济问题的是在1982年。夏禹龙、冯之浚在上海科学研究所的期刊研究与建议1982年第8期上发表了梯度理论与区域经济一文,从技术的空间转移(梯度)阐述了我国大区域的发展问题。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学者大量参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使我国区域经济学成为发展很快的学科。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我国区 域发展问题的大量出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机构除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计委宏观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业经济研究所外,还遍布许多大学(经济研究所或区域经济研究所)和各省区市的发展硏究中心。区域经济学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v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阶段:(1)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 (2)20世纪80年代生产力布局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区域经济著作的编写。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四、关于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四、关于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 1.1.关于因素作用的研究关于因素作用的研究v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吴传钧倡导区域综合考察和工业布局中的水资源条件研究。李文彦研究了矿产资源对于工业发展和布局的评价。重点从因素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地区开发和工业布局的若干规律。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归纳了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在不同区域范畴的影响程度及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这种研究最终告诉人们,如何控制或调节地区的发展。在单因素作用的基础上,近年来愈来愈倾向于多因素作用的综合研究。其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组因素作用研究是属于复杂性研究。在近年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已经广泛利用层次分析法等,分析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2.2.公平与效益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公平与效益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v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学者都非常重视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理论研究重点集中在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过程、导致差距扩大的(国家宏观) 政策因素作用以及如何看待及如何缓解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等。3.3.地域生产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 v生产地域综合体理论曾经指导我国地理学家和生产布局研究学者的长期研究。从全国范围,到各种地区范畴,直到工业区、城市区等,都存在生产地域综合体。早期主要是理论内容的介绍,后来就是具体研究我国的实际。研究者主要研究各种类型综合体的形成条件、综合体的结构及其效益分析等。 4.4.产业结构阶段论产业结构阶段论v 20世纪80年代早期,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特别是罗斯托的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论的传入,人们结合世界的实际,研究我国和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问题,评价合理程度, 提出优化的途径等。这是近20年来区域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国在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各地区所处的阶段还是有明差异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计委宏 观院系统研究了我国及各地区产业结构及其演变阶段。总体上,我国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发展不明显。我国各地区的面积虽然大,但仍然是全国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很难就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判断其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 5.5.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模式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及其模式v在我国,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人并结合我国的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实际加以研究的,其中,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点-轴系统” 理论是对空间结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后来,在我国区域发展、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中,空间结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并提出了众多的结构模式。这种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进行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目的。6.6.区域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持续发展研究v该研究包括中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承载力、我国若干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国地区差距等;中国各主要类型区域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与途径;沿海工业、城市密集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重点的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地区等;重大的国土开发、自然改造与经济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集中在区域的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态势和能力的指标体系,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机理方面。 五、关于研究方法的进展五、关于研究方法的进展 1. 1.常规调查研究常规调查研究 2. 2.区区域域分析与数学模拟分析与数学模拟 3. 3.利用利用GISGIS进行空间分析进行空间分析第五节第五节 小小 结结v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促进了这个领域研究方向、内容、方法的变化和演进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基地布局及规划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