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专业题材-福建蔡氏古民居.doc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专题考核 课程论文序号: 姓名: 学号: 学院专业: 成绩: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宗法文化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福建省内有多种独居特色的传统民居,如福建土楼、“云水谣”等,蔡氏古民居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官式大厝,为多进合院式大型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它是如何通过结构和装饰将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观念纳入建筑形式的呢?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宗法文化?1.蔡氏古民居的由来及结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共计大小房间近400间。所有宅第均建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之间(1867-1911年),所有建筑均为蔡氏始祖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菲律宾华侨。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最看重的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据传说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在这种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中,每一大厝均有明显的中轴线,主要分为大厝和护厝,大厝中间院落(天井)四面用房屋围合,朝南正房面宽无间,中间称“大厅”,厅堂南向,宽敞不做门窗,是家庭生活接待宾客的地方。厅堂两边的房间为“大房”和“边房”,天井左右为“榉头”,下厅两侧则为“下房”和“角房”(详见图1)。蔡氏古民居的基本结构仍为天井式四合式居住体系,用大小不等的天井组织住宅空间。从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过程和基本型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儒家文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边房大房大厅大房边房边门 走廊 边门天井西榉头天井东榉头天井走廊走廊角房下房下厅下房角房左护厝大厝右护厝图1.蔡氏古民居的经典户型。化因素,儒家强调“士农工商”,商者微末,因此蔡氏家族选择弃商从农,在南安市建造重要的民居。在蔡氏古民居的型制上,其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结构来源于“和”的文化观念,而面北朝南的方位体现了道学的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2.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蔡氏古民居所反映的单元关系大致两种,即按租赁或伦理关系进行房屋配给所产生的空间组织方式: (1)租赁关系,在这种分户方式下,房东居于主厝,将护厝或部分护厝对外招租,并能够在保持旧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富余空间用来扩充功能或作重新调整。房东与房客各自单元均有独立出入口,并于上、下房通道处设门阻隔,两者动线完全分离。 (2)伦理关系,房间分配时有如下特点:兄弟于正房分配时,通常是兄长居于上房,弟幼居于下房,并保证正房分配的相对均衡;若成年子嗣与父母或旁系长辈同住,这种情况下,长辈的正房分配次序位于子嗣之后,或居于第三进,或分得其余下房,辅助房间分配更逊于弟幼。这种分户方式下,其人流动线有如下特点:各单元多于护厝头尾或后轩处开辟独立出入口作为辅助交通,但也存在相邻单元合用,或因位置所限无此功能。蔡氏古民居其单元构成有如下特征: (1)基本户型由卧室、厨房、杂物间、公共空间等构成,功能涉及休憩、餐饮、会客、祭祀,空间集成度较高,多由单一动线串联各功能区域。扩展户型是在基本户型基础上补充客卧、独立起居室、客厅、餐厅、卫浴、作坊、禽舍等模块,以卧室、厨房为核心进行空间组织。后者通常有主次两个出入口,并对家人、家务及房客动线做出区分。 (2)卧室位置一般选择正房或护厝中部,与起居室、厨房及天井庭院直接相连,而与餐厅、作坊、储藏间等仅存可达关系;起居室、厨房等位置较为分散;厨房、餐厅关系以一体化和同一为主;卫生间多设于厨房内,以方便集中用水排水。 费迎庆、秦乐、郭锐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南方建筑2011.1官式大厝的建筑形式是择中思想、道器观念、伦理秩序等传统价值观的直接写照。蔡氏古民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中体现出儒学的家族等级制度和“孝悌”观,父母与子女同住时,由父母住上房;当兄弟同住时,由兄长住上房。而其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灵活性,可看出“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3.蔡氏古民居的红色情结 如果问,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红色。红色代表威严,所以为历代帝王喜爱;红色代表财富和兴旺,因此富人、商人也有红色情结;红色代表勇气和斗志,中国的红旗、枪戟的红缨都是其中代表。中国人是十分崇尚红色的一个民族,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都喜欢选择红色来寓意吉祥、美好、和谐。红色,原本就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色彩,“闽南红”与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不期而遇。相比较而言,“闽南红”不同于以故宫红墙为代表的红艳,“闽南红”更偏向于适应寻常百姓家庭的砖红色,是带有历史沧桑的色彩,是一种边陲百姓对中原繁荣文化的想象。“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因此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蔡氏古民居采用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也区别于江浙地带的白墙灰瓦,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就是红砖,由红砖抽提的乡土化色彩元素“闽南红”具有强烈的色彩艺术表现力和区域可识别性。当人们走近闽南古朴的村落时,远远便可以望见一片优雅华丽、生动活泼的砖红色建筑群。如果可以假设徽派民居是静谧清淡的,苏派民居是温雅内敛的,闽南民居就是热情洋溢、蒸蒸日上、更富有暖意和欢乐的。遍布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就是由一块块色彩鲜亮的红砖所砌就的。无论是农民从青绿的稻田望去,还是渔民从天蓝的海洋中回眸,红砖所呈现的强烈的乡土气息就是安居乐业的居所。这种富有强烈的乡土地域性的红砖色,本身所呈现的特殊视觉效果,可以堪称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色彩,抑或称之为“闽南红”。这种红色情结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明末学者顾炎武说过“海者,闽人之田也”。位于滨海地区的闽南,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海上交通和贸易发展提供便利。在唐朝,泉州已是当时国内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泉州还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发达的海上文明,不仅在体现经济上,亦在文化交流上有突出的表现。海上的贸易交流不自觉地扮演了以促进泉州为中心的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造就了闽南人爽朗、热情、宽容、开放的性格。海上文化交流伴随着外来宗教的陆续传入。当时各种外来宗教基本上在福建闽南都有出现,其中摩尼教也自波斯在唐代从海上传到中国。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糅合了拜火教、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所创,后来又衍化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闽南人对摩尼教的崇 曾舒凡 闽南建筑的红砖情结闽南乡土色彩“闽南红”体验拜,使他们对红色更加热烈地追求与崇拜。海洋文化的发达与宗教文明的传播,对于红砖文化也起到一种间接的促进与推动。4.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精美的雕刻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民居主体建筑采用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斓;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在这些装饰语言中体现了不仅是能工巧匠的功夫,也是中华传承上千年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泉州人民崇文重史的性格,无不体现泉州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蔡氏古民居的建筑中,隐藏了渊源深厚的传统文化意义,同时也是民族风俗的体现,其中包括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蔡氏建筑也就是一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主要就是强调宗教和家族中的传承和信仰。闽南建筑艺术中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宗法意识,是工匠们潜意识中对中原文化的传承的一种表现,同时同当地的地域特征相结合,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在简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南的地域文化意识、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生活意识。参考文献(1)王岚、罗奇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2月第27卷第1期。(2)费迎庆、秦乐、郭锐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发表于南方建筑的历史建筑与民居版面,2011.1.(3)曾舒凡 闽南建筑的红砖情结闽南乡土色彩“闽南红”体验(4)黄旭曦 浅析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语言(5)王健 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