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课时45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学案(学生版).docx
课时45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主干知识一、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迁徙:从公元前 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贡献(1)公元前17世纪, 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2)公元前6世纪, 崛起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3)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4)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 。 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以图解史:印欧人的主要迁徙区域(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3-6世纪(1)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 的开发(2)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 7-8世纪(1)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2)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它改变了 ,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 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 。二、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1492年, 到达美洲,此后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易错陷阱: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殖民是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的利益的侵略方式。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其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奴隶贸易等。2.美洲族群的变化:(1)原因: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的数量大大增加。(2)影响: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形成新的 ,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3.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1)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 ,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2)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3)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4)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殖民活动历程(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2)19世纪时,随着 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原住民减少,白人成为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1)19世纪中叶后, 成为美国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2)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3.综合认识:材料2019年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150周年。在这一被誉为19世纪人类最伟大工程的建造中,华工是建造铁路西段的主力。美国学者多从劳工身份、廉价劳动力、华工效率等方面讨论其对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的意义,同时强调华工的自由劳动者身份;中国学者对铁路华工贡献的论述也较多集中在铁路自身。为了深入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必须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当代视野去认识这个劳工群体。所谓更宏大的视野,即从横贯大陆铁路与美国近代历史的紧密联系中去评价铁路华工。摘编自冉琰杰、张国雄跨域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述评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更宏大的视野”出发,提出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观点:铁路华工修建的太平洋铁路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论述:随着国土面积的扩张,东西部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为加速西部经济开发,开拓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市场,美国决定修建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华工是建造铁路西段的主力。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完善了美国西部的交通运输网,加强了东西部联系,促进了西部开发,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西部精神的形成和发扬;铁路华工精神也融入到美国当代精神之中。铁路华工是近代美国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为美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3.表现(1)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3)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4)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4.全球化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难民困境(1)种类:难民分为 等。(2)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3)概况: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 ,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2.难民救助(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简称“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3)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 ”。(4)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美国的移民文化(1)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同时也吸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 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2)影响:民族和文化的 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 问题。(3)综合认识材料美国的熔炉政策“迎合了当时工业化时期的大美国思潮和移民实现美国梦的幻想”,主要在于促进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民族属性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为具有“美国信念”的美国人,要求移民从语言、文化、政治行为到精神完全接受美国传统的“美国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不同移民群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认同和美利坚民族的身份认同,形成了新的美国文化。彭朝花美国民族理论历史与现实探究及相应启示思考:根据材料中美国关于处理民族(或种族)关系的理论、政策,并结合相关史实,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示例:看法:美国早期的民族熔炉政策体现了一定时代性。阐述:美国本身就是由多个殖民地组成的移民国家。建国初期,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虽然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但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宗教和习俗迥异。工业化开展以后,需要大量的劳动人手,非欧洲移民大量涌入,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大。所以要求移民从语言、文化、政治行为到精神完全接受美国传统的“美国化”,这有利于构建美国的核心价值认同,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但是,只强调民族的统一性,却忽略了各种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导致美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黑人民权运动不断发展。总之,美国民族熔炉政策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伍。2.新加坡:具有 特征的城市国家。(1)背景: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 都市,由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2)特征: 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易错陷阱:移民文化人口的迁移,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汇,而在这种文化借鉴与适应中所产生的认同,往往催生出一种海纳百川,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古代历史上的“泛希腊化”和近代的“美利坚文化”即是如此,多样性的文化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创新和活力。热考主题一、古代、近代人口迁徙及文化交融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流与渗透1.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1)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取得较突出成就;精神文化亦获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2)游牧世界:或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或刚进入阶级社会。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产品多从农耕世界取得。比之农耕世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2.两大世界的交流与渗透两大世界交流的方式: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和平友好是主流交往方式。农耕世界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游牧民族,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游牧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二、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对文化的影响及认识1.影响:人口的迁移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人口迁移引起了迁入地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2.认识(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世界是多民族的,而文化正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多样性并存,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2)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之间因其所固有的差异,很可能会发生某种碰撞或冲突,但这种碰撞或冲突的结果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在碰撞和冲突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提升,从而使世界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多元共存、繁荣发展。三、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文化认同在民族迁徙中的作用1.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2.文化融合是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是民族文化融为一体。3.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素养提升(2020·浙江1月选考·T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 。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二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 ,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二、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1.概况:时间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大洋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人口增加(1)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劳动力到西欧、北美和大洋洲;(2)非洲劳动力到中东地区;(3)东欧劳动力到西欧、北美2.全面认识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利: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等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弊:既培养了人才,又造成了人才外流。(2)对迁入地利:有利于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增加,节约了教育和培训支出;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弊:容易引发种族冲突和民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一定的压力。(3)总体上:劳动力的迁移,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加速了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二、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难民问题的四种类型1.政治难民:(1)是指因有正当理由畏惧,即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遭迫害而留在其本国之外的人。(2)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在庇护国取得相应的难民地位,作为难民的各种权利也相对能得到良好的保障。2.战争难民:是指由于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本国内战而导致其本国部分或全部领土上的公共秩序被严重扰乱无法生存,从而被迫离开其原住地前往他处或他国避难的人,包括战争导致的流离失所者。3.经济难民:(1)主要是指为了经济原因在原居住地无法生存而被迫迁移的人,包括逃往邻国边境和在本国流离失所的人。(2)通常被相关国家视为非法难民或非法移民,而被驱逐出境或遣送回国。4.环境难民:(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中将环境难民定义为:由于显著的环境破坏(自然的或人为引起的),威胁到人们生存或严重影响其生活品质,而被迫临时或永久离开其原居住地的人。(2)主要分为灾害型难民(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土地征用型难民(又可分为经济发展型和战争导致的生态灭绝型)和环境退化型难民。真题体验角度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2018·海南高考·T6)表1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 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题眼: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新题预测1.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加固训练: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2.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原住民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主要是由于()A.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B.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C.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D.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加固训练:下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3.据统计,2000年的美国跨族婚姻已经达到310万宗,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在填写族裔时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而2000年的跨国婚姻产生了700万“多种族人”,种族、民族、族群界限引起了美国社会种族分类定义的改变。由此可见()A.族群混杂造成了美国社会动荡B.跨族通婚促进了美国族裔融合C.美国是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国家D.跨族跨国通婚破坏美国的一致性第 20 页 共 20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