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新教材新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docx
-
资源ID:30268191
资源大小:2.97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新教材新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docx
时空定位单元概述先秦、秦汉时期(远古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1)政治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2)经济上: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土地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3)思想文化上: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战国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百家争鸣”的现象。秦朝“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西汉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佛教传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考情扫描新高考全国卷第1讲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2021·6月浙江选考·1·西周政治2021·广东卷·1·西周青铜器2021·山东卷·1·百家争鸣2021·湖南卷·1·人文意识2021·北京卷·1·礼仪教化2021·1月浙江选考·1·分封制2021·1月浙江选考·2·百家争鸣2020·北京卷·1·礼乐制度2020·天津卷·1·土地制度2020·山东卷·1·百家争鸣2020·海南卷·1·西周政制2021·全国甲卷·24·百家争鸣2021·全国乙卷·24·分封制2020·全国卷·24·分封制受挑战2020·全国卷·24·货币的演变2020·全国卷·41·西周政治制度2019·全国卷·24·王位继承制度2019·全国卷·24·宗法制第2讲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1.·山东卷·2·职官设置2021.·湖南卷·2·预防外戚干政2021·浙江6月·3·素纱衣2021·浙江6月·4·汉代学校2021·浙江1月·3·秦汉政治2020·浙江7月·2·中国古代的著名工程2020·浙江7月·3·秦汉政治2020·山东卷·2·西汉经济政策2021·全国甲卷·25·监察体系2021·全国乙卷·25·江南经济2020·全国卷·24·秦汉角抵表演2020·全国卷·25·东汉屯田制2019·全国卷·25·西汉皮币2019·全国卷·24·水利工程2019·全国卷·25·汉代儒学2019·全国卷·40·汉朝国家治理第1讲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核心考点(1)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分封制、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共同构成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息息相关,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百家争鸣和私学出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3)认识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特征,理解法律与教化的内在关联。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经济与社会生活(1)原始社会:农耕和畜牧业出现,过定居生活,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利用地窖和陶器存粮;早期集镇出现。(2)商周:青铜器出现;城市建设初具形制。(3)春秋战国:实行“重农抑商”;实物借贷比较普遍文化交流与传播(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聚焦一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制度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多元性(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治理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结构,世卿世禄选官。(2)地方分权:国家管理机构从内外服到分封制,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建立绝对的中央权威。(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4)神权色彩:原始民主遗存影响商周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权色彩。素养对接唯物史观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对应训练(2021·6月浙江选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聚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2)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3)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6)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转型的特点(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上牛耕和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中的许多行业都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方式瓦解。(3)土地制度的巨大变化。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素养对接家国情怀家庭劳作生产模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先秦时期,在家庭劳作生产模式下,农民生活相对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对应训练(2021·广东卷,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聚焦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激荡与社会转型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源自道家思想,以“道”为基础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君主应当实现专制,提倡法、术、势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和影响(1)表现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社会的宗法家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又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前提。从战国时期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看到,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即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生的变化是一个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体制转变为独裁专制的君主集权体制的过程,分权的“封建”制度被集权的专制制度取代。素养对接家国情怀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对应训练(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2021·1月浙江选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学科素养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时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学科素养情境解读“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是指实行分封制。“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出自周礼,意即:周王分封诸侯,并制定各国的畿疆并挖沟起土为界价值立意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备考指南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一直是新高考和全国卷命题重点,侧重考查学生史料研读和获取信息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复习备考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明确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答案B西周政治制度范文澜说,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子为中心,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许倬云认为,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为君统与宗统的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也合二为一。王国维认为,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情景解读:三位历史学家的观点表明了西周宗法制的基本精神、特点、内核、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分封制使政治生活等级化,宗法制使家庭生活政治化,以此构成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问题探究:直接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综合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提示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1(2021·山东卷,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2(2021·湖南卷,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排除D项。3(2021·北京卷,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4(2021·1月浙江选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齐物”是庄子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应同等对待,没有突出人的地位,“逍遥”也是庄子的主张,没有强调民的作用,排除A;“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主张,强调大自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是反对变法,没有突出人的地位,“非攻”是墨子反对战争的主张,没有强调民的作用,排除C;“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强调掌握的规律为己所用,突出了人的地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强调人民的地位尊贵,强调民的作用,故D项正确。5(2021·北京市延庆区高三模拟考试)在距今约1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在距今约9 000年的西亚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据此可以推断()A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B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C这些地区最早出现了贫富分化D社会分工扩大和早期国家出现答案B解析据“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可看出,此时这一地区的人们已会种植粮食作物,驯养动物,并形成了集中的村落,说明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故选B项。6(2021·湖南1月适应性考试)据下图可知,西周()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A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B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C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D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答案C解析通过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异姓封国除了齐国等少数诸侯国属于功臣封国外,其他大多为臣服的部落方国,这些方国与周没有血缘关系,故C项正确;“直接控制”说法错误,西周时期尚未直接控制地方,故排除A项;夷狄主要是指荒蛮之地的部落,而齐鲁就在东方,是同姓的封国,故排除B项;宋国的西、南方向都是异姓封国,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故排除D项。专题强化练一、选择题1(2021·济南高三二模)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但存在一定区别,说明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是反映南北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排除D项。2(2021·柳州高三三模)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这表明()A礼仪制度初步建立B宗法分封制的形成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古代官僚政治萌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可知,夏朝已经出现制度化的选官方式,说明早期国家形态产生,故C项正确。3(2021·榆林高三四模)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A统治者推行“仁政”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C宗法观念日益强化D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答案D解析材料中“罔不惟民之承保”表明盘庚主张顺承和安定人民,“怀保小民”表明周文王重视和善待百姓,二者均体现了保民思想,说明商周时期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故选D;“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故排除A;儒家学派在殷商、周文王时期尚未形成,故排除B;材料反映商周统治者重视百姓,提出保民主张,未涉及到宗法观念情况,故排除C。4(2021·松原高三三模)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姬发按照夏商两朝的惯例,对尧、舜、禹和纣等的后代实行分封。直到周公旦完成东征之后,才通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逐步完善分封制,这就是“周初大分封”的由来。这说明“周初大分封”()A有利于周天子权势的上升B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C使国家可以有效控制地方D是对武王分封原则的继承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武王灭商之后,主要分封了古代帝王的后代来加强对其控制;周公东征之后,大行分封,主要分封王室子弟及功臣拱卫王室,所以“周初大分封”促进了周天子权势的上升,故选A项。5(2021·北京市海淀区5月查缺补漏)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官吏建立了文书档案并规定了界限;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可以看出,周代的土地出现了自由买卖的现象,或者当成偿还物进行交易,说明土地不能买卖的现状已经被打破,B项正确。6周人把统治区域划分为“国”与“野”:“国”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者居于其中;“野”分布着被征服族的农村公社或氏族部落,居住者主要为夏商等族之后。“国人”有参政、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野人”则没有。这体现出分封制下()A被统治者受剥削程度具有一致性B“国人”对“野人”剥削严重C生产力进步导致贫富差距拉大D阶级矛盾和城乡差别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者居于其中”“野分布着被征服族的农村公社或氏族部落,居住者主要为夏商等族之后”“国人有参政、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野人则没有”可知,分封制下阶级差别和城乡差别较为明显,故D项正确。7(2021·成都高三三模)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答案D解析周成王迁宅于洛阳意味着周对于洛阳一带的控制加强,在此背景下,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种称呼的变化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的表现,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确立了集权体制,排除B;C不符合史实,西周时期的关中是经济重心,排除。8(2021·武汉高三二模)春秋早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中有“诛不孝”“尊贤育才”“敬老慈幼”“无专杀大夫”等内容。由此可见,齐桓公的目的在于()A维护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秩序B确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C解决贵族之间财产继承矛盾D巩固周天子的威望和权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与诸侯们在葵丘会盟盟约中宣扬孝道和尊贤育才、敬老慈幼等理念,目的在于维护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秩序,A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朝,B项错误;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不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财产继承矛盾,C项错误;巩固周天子的威望和权威并非“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9(2021·滨州高三二模)西周金文中“德”字多涉及效法祖先之德,如“烈德”“懿德”“介德”等。至春秋时期,“不德”之例和贵族称颂个人之德渐多。这种变化()A丰富了儒家学说B与政治变动相呼应C强化了宗法观念D是王权扩大的需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周时期热衷效法祖先之德不同,春秋时期称颂贵族个人之德的现象渐多,反映了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瓦解,即价值观念与政治变动相呼应,B项正确。10(2021·徐州高三二模)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答案B解析材料“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说明的是东夷族群逐渐融入中原文明,B正确;“同步发展”的说法错误,中原文明领先于少数民族,A排除;材料与争夺霸权无关,C排除;材料与冶金业发展无关,D排除。11(2021·昆明高三三模)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在发行和流通中,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有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有铸行布币,秦、魏、赵都有铸行圜币。此现象表明战国时期()A货币铸行实现了局部统一B出现跨国经济合作的现象C铸币与政治联盟密切相关D货币形制受经济活动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相邻的两国或几个国家往往会铸行形制相似的青铜铸币。如齐、赵、燕都有铸行刀币,韩、赵、魏、燕、楚都有铸行布币,秦、魏、赵都有铸行圜币”可知,相邻的国家之间存在经济活动,铸造形制相似的货币便于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D正确。12战国时期,墨子基于“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提出“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A融合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精髓B突破了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C蕴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D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墨子提出的是尚贤的主张,即依据才能选拔人才,这就突破了宗法制下依据血缘选拔人才的制度,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墨子的尚贤的主张,无法体现法家的思想精髓,排除A、C;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不能反映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排除D。二、非选择题13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摘自竹书纪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二里头遗址(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理由。(2)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答案(1)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2)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14(2021·烟台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铜制量器,出土于晚清时期。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文字拓片其外壁刻:“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秦国最高官职)鞅,爱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定为一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方升底部加刻诏书:“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缩,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商鞅方升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表述成文。)答案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制造的量器。商鞅主持变法时,为推动经济的发展,统一了度量衡,方升就是秦国计量标准统一的代表,当时规定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这一度量标准的确立,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大大加强了秦国内部的联系,加快了秦国强盛的步伐。底部铭文证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度量衡沿用了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标准,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作为一手史料,商鞅方升不仅对研究秦国(秦朝)量制、文字发展有重要价值,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学和手工业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从文物出现的时间、时代背景、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价值等角度作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