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随堂小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朝()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2.汉文帝时,算赋(汉朝对成年人所征的人头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3.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朝()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4.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这反映了()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5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A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B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C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D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6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7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银”;康熙三年(1664)规定班匠银(班匠银,手工业者缴纳的徭役替代税)改入条鞭内征收,从三十六年起,以浙江为始,各省又陆续将其摊入地亩。随着代役银负担的解除,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这表明A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B社会各阶层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C国家不再经办官营手工业D人头税正式废除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9.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入丁,永不加赋”。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政府这些举措()A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0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一规定的主要历史影响是()A全国班匠的劳役为匠银所代替B明朝匠役制度开始衰落和瓦解C加速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D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D材料是针对商人的做法,不能得出当时劳动力缺乏,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故B项错误;秦始皇让“贾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徭役繁重才让“贾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故C项错误,D项正确。2.A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的政策,无法反映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工商业,故C项错误;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的是唐朝两税法,故D项错误。3.B根据材料中“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沉重赋税对农民的压迫使农民生活困苦,故B项正确。4.C材料没有体现均田制实行的情况,且“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租调制下丝帛的实物货币功能,与丝织业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货币流通性差,这种状况下农民以物易物、以物缴税的现象较为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流行用丝帛上缴赋税,并未涉及上缴量的多少,无法推知农民负担如何,故D项错误。5.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反映了土地转换的频繁,土地私有化日益加强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故A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错误。6.C分析材料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根据所学,说明当时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故C正确;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主要是为限制土地兼并,A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7.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随着清代赋役制度的改革,传统对手工业者实行严格身份管制和约束的现象极大松动,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流通和发展,所以选A,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合史实,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清代官营手工业仍旧发达,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后,人头税才正式被废除。8.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选项排除。9.B清政府将征收丁税的人数固定下来,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固定丁税数量并不是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A项错误;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错误;固定丁税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并没有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错误。1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允许工匠以银代役的做法,可以使各地工匠自由地从事某种手工业,这就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明显规定有两种选择,工匠也可以依旧当班,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