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30269262
资源大小:150.9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政治体制2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国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A破坏了人伦秩序B减轻了农民负担C方便了征发赋役D提供了生活保障4汉武帝时期实行“广关”政策,将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划入京师所在的中州,使关中区域向东扩展至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广关”政策的主要用意是()A强化中央集权B消除地方割据C提高治理效能D完善区划设置5.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6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7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 B造纸术C大明历 D指南针8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9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二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2)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1C在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朝臣商议再交皇帝决断,可以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C项正确;朝议制度不能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控制,A项错误;朝议制度下,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君权并未遭到弱化,B项错误;秦朝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实行朝议的做法,是君主专制的手段,并未产生“民主观念”,D项错误。2 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可见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C项;汉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始作俑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项;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3 C由里耶秦简户籍簿中的“士五”“大女子”“小女子”等信息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方便了征发赋役,故C项正确;这对人伦秩序没有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故B项错误;提供了生活保障更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4 A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广关”政策,使中央直辖的关中区域向东扩展至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壮大中央的力量,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实行“广关”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D两项排除。5.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汉高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项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6.C“文化上结束战国”是指在文化层面上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政府的正统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属于文化层面,排除。7.B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选B项。8.DA、B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排除C项;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故选D项。9.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10.A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11.(1)材料一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二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2)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