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检测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只要是士族高门,甚至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2.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国家治理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5钱穆先生说:“汉代的选举,是从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开放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所以,就此点论,我们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据此可知,唐代的政治进步主要体现在()A公开竞选彰显了政治上的民主性B选官制的改进有利于人才的流动C门阀势力的衰落使政治更加公平D任人唯贤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6三省制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演变为中书门下制,原来政事堂仅是开会的地点,后改称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直接指挥和处理日常政务。这一变化()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确保了唐朝政权长治久安7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B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C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 D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8西汉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这表明当时的丞相()A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B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C开始接受内朝官员的监督D已逐渐丧失皇帝对他的信任9.“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指的是唐朝开始实行的( )A.租调制B.均田令C.两税法D.一条鞭法10.唐朝两税法实施以后,“主户”和“客户”的区别,系指是否土著。到宋朝,政府把全国人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类,其主要区别是是否缴纳税赋。唐宋主客户的变化(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制约了商品交换行为C.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发展D.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1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书省、门下省同处北面的宫城,与尚书省隔着宫墙南北分开。门下省诏敕行达尚书省,需先经其长官审阅,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敕力行。提取材料中有关三省的两条信息,并加以解读。1.C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是在秦始皇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故C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世家大族垄断朝廷要职的原因,故D错误。2.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D正确;军功爵的标准是战功,A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B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C排除。3.D材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并且将选官的权力收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治理,D正确;A、B、C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4.C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5.B根据材料“唐代的开放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故B项正确;政治上的民主性与封建专制不符,故A项排除;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上公平性,故C、D项错误。6.A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使政事堂成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总理机构,这相对于三省分权制衡来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对地方的控制无关,C项错误。7.B甲图反映的是三公九卿制,乙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一分为三,体现了通过分化宰相的权力以达到加强专制皇权的目的,故选B。明朝朱元璋才废除丞相,排除A。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8.A根据材料“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用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丞相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B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武帝时期丞相地位依然较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接受内朝官员监督的信息,而是强调丞相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排除C。材料并没有表明丞相失去皇帝的信任,排除D。9.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项正确;租调制、均田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项;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排除D项。故选C项。10.C唐代的主户是指当地土著户,客户是指外来户;北宋的主户指占有土地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这说明租佃关系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户和客户的变化,无法反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人身依附关系变化,排除D项。故选:C。11.中书、门下两省位于宫城内皇宫(或:太极宫)的两侧,尚书省则位于宫城之外;尚书省对门下省的诏敕有一定的否决权。隋唐时期为加强皇权正式设立三省制度,三省的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的分解;中书省和门下省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地近皇宫是为便于皇帝决策;而尚书省是皇帝诏令的执行机构,对距皇宫的距离要求不高;这种空间布局和职责分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也造成中书省和门下省在三省中的权力、地位不断提升。尚书省有一定的否决权,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失误,有利于中枢权力机构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