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课时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教师版).docx
课时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主干知识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280年)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1)背景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宗室的内部争斗并逐渐主导了局势。(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易错陷阱:正确认识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2)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与统治(317-420年)(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东晋政治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特点:士族专权。原因: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政治原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c.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d.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2.南朝的更替(420589年)(1)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2)此后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3.江南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易错陷阱:江南地区开发与南方经济地位: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北方的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氐族建立的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内容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b.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c.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d.改鲜卑姓为汉姓。e.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b.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c.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4)隋朝统一: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以图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热考主题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经济因战乱频繁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度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相互交融。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2.北方人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各族人民共同劳动。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拓展延伸: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素养提升(2021·湖南适应性考·T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解题思维:明立意(1)主题是南朝门阀制度(2)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简题干世族子弟很短时间有希望担任宰相,成为公辅排干扰定选项C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的民族交融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进步性:(1)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2.局限性:(1)全面推行封建化政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2)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拓展延伸: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1)具体措施:封建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根本目的: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历史潮流: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改革本质:封建化政策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二、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表现(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而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2)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总体上趋于和缓。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延伸: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实现方式(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增进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交融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交融。素养提升(2021·湖南选择考·T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解题思维:明立意(1)主题是封建经济的矛盾(2)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简题干西晋占田制、南朝刘宋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隋唐均田制普遍授田排干扰定选项A真题体验角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国时期的政权(2021·福建选择考·T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题眼:“天册、天玺、天纪”解析:选C。三国时期魏继承了东汉的统治,蜀汉则是刘姓政权,相对来说东吴缺少政权的合理性,材料主要反映了东吴政权多借助“天册”“天玺”等符瑞年号宣扬其正统性,故C正确。天人感应即天人相通,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题干无体现,故A错误;“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以说明年号的频繁更换不是权力更迭造成的,故B错误;符瑞年号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巨大,故D错误。角度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2019·北京文综·T37)(节选)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题眼:黄帝是鲜卑族的祖先;多位皇帝祭祀黄帝庙;改姓、迁都、定姓族解析:第一问目的,由材料“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得出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第二问过程,由材料“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得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由材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得出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得出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第三问效果,由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得出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新题预测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北方经济仍高于南方,A错误;“阻断”一词表述错误,B错误;三国时期北方长期动乱,C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2.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A.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D.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解析:选B。材料设问的是最深远的影响,中原汉人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这对于南方的长远发展有利,故选B;士族阶层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但这不是南迁造成的结果,排除A;北方汉族臣民的大规模南迁可以加强民族间交流,但这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C;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当然可以充实南方劳动力资源,但这可以包含在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中,排除D。深化点拨:江南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而不是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3.流行服饰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反映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呈现不同的特色。依据所学知识推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特色是()A.等级分明B.丰富多彩C.清新自然D.简朴传统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更迭,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反映到服饰上就表现为丰富多彩,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选B。4.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定姓族,把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八姓定为鲜卑一等士族,诏令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次第,上报朝廷审定。这一举措()A.借鉴学习了南朝的先进制度B.以法律的形式巩固门阀序列C.基本上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D.直接引发了北魏的政治危机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实行的定姓族等汉化措施,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故选C;定门第等级在当时是符合社会现实的,但此时九品中正制弊端重重,排除A;孝文帝的这一改革确立了门阀序列,而非巩固门阀序列,排除B;定姓族不是北魏政治危机的直接原因,排除D。加固训练:资治通鉴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解析:选A。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A正确;B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C与材料无关;D说法不符合史实。第 18 页 共 1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