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doc
-
资源ID:30274603
资源大小:143.50KB
全文页数:1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doc
精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三年级上册数学手抄报整册教材分析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进度 周次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备 注 1 时、分、秒 2 时、分、秒;一单元测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第二单元测试 4 毫米、分米的认识 5 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6 第三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 7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8 第四单元测试,倍的认识及解决问题 9 第五单元整理复习及单元测试 10 期中复习及测试,口算乘法 11 笔算乘法 12 笔算乘法 13 数字编码 14 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5 第7单元整理复习及测试 16 分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计算 17 分数的简单应用,第8单元测试 18 数学广角,总复习 第一单元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 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3要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六、课时安排: 秒的认识1课时 简单的时间计算1课时 巩固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P1页主题图,P1、P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录象、课件、各种钟表。 学生自备小型钟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1、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1:一秒有多长? 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9( );小红戴红领巾需要20( );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25( )。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2。 (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P42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3个时间单位。 2、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时=60分 生2:1分=60秒 二、新授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出示:2时=( )分 “2时等于多少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时=120分 因为1时=60时,2时是2个60,60+60=120,所以2时=120分 2、练习 做一做/1,学生独立做。 3、例2(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你会做吗?学生独立做。 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生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45-30=15,是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P62“做一做” 3时=( )分 4分=( )秒 学生独立做。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想法。不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计算时、分、秒间的换算。 商店的营业时间,早:9:00开门,晚:8:00关门。小红想:现在才8:40,我还要等多久呢?你能帮助她吗? 2、练习十四第2题(检测题) 判断大小,判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有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估算即可。 3、课后实践(练习十四第3、7题) 1)、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大风车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3)、新闻联播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4)、再找几个感兴趣的节目,注意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将结果记录在书上。学生课下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4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10题,填一填,说一说。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 3、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4、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秒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填空。 4时=( )分 3分=( )秒 指名回答。 二、练习 1、第3题。 读一读,说一说。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 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第4题。(实物投影仪出示)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注意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5题。 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4、第6题。 穿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吃早点需要多长时间?整理书包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 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指名说。 5、第7题。 学生交流。 6、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1)、(2)小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小题,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4)小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7、第9题。 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8、课后实践与调查 P7页,填一填,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8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第一单元单元教后记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 1.观看主题图片,读题目 例一 (1)一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张票? 35+34=69 请学生说思路 生1:先算 35+30=65,再算65+4=69 生2:先算30+30=60, 再算5+4=9 你是怎么口算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 二年级一共需要买多少张车票? 39+44=83 请学生说思路 生1: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生2:还可以怎么算? 2.完成做一做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完成练习二,1.2 4.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二3、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借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出新知 1、例2 读题 (1) 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65-54=11 学生思路:先算65-50=15,再算15-4=11 (2) 世博专线的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65-48=17 先算50-40=10,再算15-8=7 (3)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二、 课本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 完成练习二5.6 四、 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二7、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4 例3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例3 世博会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1) 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晒个海宝? 380+550=930 生1:38+55=93 380+550=930 (2) 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550-380=170 生!:55-38=17 550-380=170 二、 完成做一做 三、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2 四、 家庭作业 五、 练习三 3、4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 算的结果。 思维发展目标:在学习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教学例题: 师:老师有一组数字想请小朋友们帮我把它分类好(出示数字)看看你能怎样分。能分成几类? (508 769 301 201 498 699 501 907 704 893 798 899) 第一类:508 301 201 501 907 704 第二类:769 498 699 893 798 899 这些数的特点是:第一类十位上是零九接近几百,比如508接近500。第二类十位上是9,百位数上是几,这个数就接近百位上的数加1的整百数,比如769接近于800。由此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加法估算 看 例4 师:小朋友们,小文家刚搬了新家,要去商场买东西。你们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们各是多少钱呢?(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锅、电风扇) 师:每样商品各接近几百元呢? 师:现在我要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把商品拿出来)请你帮我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几百元?你是怎样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买这两样商品需要的总钱数,再看它接近哪个整百数是吗? 2)206元接近20_元,292元接近300元,20_+3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 师:是的。206元接近20_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_+300=500, 20_ 300 (板书:20_+300=500) 我们就说206+292大约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师:(如果学生出现了第一种)比较这两种估计的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估算起来比较简单)(我也觉得这种方法估算起来更比较简单,给这种方法打颗星) 师:(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于500元,而是大约等于500元,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 )它就是约等号。(板书:约等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我是怎样写约等号的?(两条边都先向上弯一弯,再向下弯一弯)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下一样长,一样弯) 我们一起来写个约等号。(竖空) 师:约等号读作“约等于”。这道算式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师:表示什么意思呢?(206+292大约等于500元) 师:约等于的500元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206看作 ) 二、试一试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将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列式,说想法 师:算式怎样列? 师:这儿为什么要用约等号?(因为得数不是正好等于800,而是估计的)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为什么? (对,206元比20_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们的和就应该比800元多,所以我带800元是买不回这两样东西的。) 师:请你帮我任意挑选两样东西,估计大约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指名汇报(23个) (当学生说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买回这两样商品吗?为什么? (对,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_元少,他们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够买回这两样商品) (如果学生说到305+195500)这儿能用约等号吗?为什么?(因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号) 师:还有的同学想说。就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会把要买的商品的价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就能得出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板书课题:加法估计)要想进行正确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数所接近的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三、运用拓展。 1想想做做 第1题。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说接近的整百数) 同桌说指名汇报。 2、 “想想做做”第2题 (1)东村小学有男生303人,女生301人,全校大约有学生( )人。 指名说一说估算过程。 (2)冷饮店上午卖出汽水198瓶,下午卖出304瓶,这一天大约卖出汽水( )瓶。 指名说。 (3)养鸡场有公鸡99只,母鸡必公鸡多395只,母鸡大约有( )只。 指名说一说;共同说一说。 3、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木偶戏,一年级有195人,二年级有198人。剧院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 提问:够坐吗?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205+208,够坐吗? 4、小结。 5、谈话:在数学上,大约等于多少,有一个专用的数学符号:约等号。 6、先估算大约等于几百,再用竖式计算。 199+297( ) 403+208( ) 95+106( ) 704+198( ) 392+407( ) 506+399( ) 四、板书设计 加 法 估 算 电话: 206元接近于20_元 暖气: 292元接近于300元 20_+300=500(元) 206+292500(元) 约等号读着“约等于”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20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设计: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小组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订正答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优辅差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单元检测 单元教后记 第三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 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 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 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通过用不同的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强化对分米的直观认识。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进一步在比较中建立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体验中感知“千米” 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通过推理来认识。 (三)关注现实情境的创设,认识质量单位 (四)加强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列举的思想方法 课时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3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至第2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_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六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_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_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第六课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第3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三单元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 全课总结: 单元练习 第一二课时 完成教材练习 第三四课时 完成配套练习 第五课时 习题讲解(课外试卷) 单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