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小学艺术教研组工作计划.doc
第一学期小学艺术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一学期小学艺术教研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加大教科研、教改力度,通过"课题引领"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促进教师的施教能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学科和教研组建设。二、工作目标:(一)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质量。艺术教研组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并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准备、有发言、有记录,做到内容充实,完整有效,通过落实常规,提高课堂质量。在活动中,大家学习理论知识,传授经验,相互探讨教学问题。全组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共同进步。各学科备课组长每月进行教学检查,其中包括教案编写、听课记录、教案复备等方面。要求教案内容充实、环节完整、格式规范,反思到位。听课数量达到标准,听课记录填写得充实、具体。每次检查都做到认真、规范,客观填写检查记录,在组中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更新教学理念,扩展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聆听、体验、合作、探究、交流,在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学中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开展"学科创新"活动,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引进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营造创新情境,引领创新机会。艺术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以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一起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发挥集体优势,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共享中心教研组资源,建立组内资料库,教师将所教学科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课件上传至资料库,实现组内资源共享。依托校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找到各学科的共性,开展"学科合作备课、合作上课、合作反思"的新教学模式,进行集体备课。4、继续构建和完善两种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探索交流"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标准提倡小学教学中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它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知识获得、过程与获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以上两种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科,于是又构建了两个新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构建"活动体验"教学模式,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自己去获取知识。(二)继续加强和丰富学校的艺术特色建设,提高学生素养,激发创新动力。1、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创新空间。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设计创新能力。利用每年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五月学校艺术节、十月学校科技节、元旦联欢会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力争在各项市区级比赛中再创佳绩。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激励创新意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学期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市级、区级的比赛,如北京市航模比赛、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比赛、朝阳区摄影、绘画、书法大赛等,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技能学习、提高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他们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精神,从而锻炼意志,增强耐受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挫折中积蓄力量,慢慢长大。(三)继续加大课题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励创新意识。各学科研究课题如下:音乐学科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具体研究内容:1.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方法;2.培养聆听习惯的有效策略;3.结合不同歌曲题材,制定学科评价。人员安排:张老师负责开题报告和研究论文的撰写,韩雪负责结题报告和资料搜集。科学学科: "小学生对问题猜想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1.学生良好的猜想习惯内容的界定;2.培养学生猜想习惯的有效策略;3.结合猜想习惯的内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人员安排:赵老师负责开题报告和研究论文的撰写,申琳负责结题报告和资料搜集。美术学科:"小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是:1.美术课学习中的课堂笔记,如记老师在板书、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等。2.学习中所产生疑惑,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课外活动的记载。3.收集到的与学习内容相关资料与信息。4.筛选信息后制作美术小报的技巧。人员安排:李老师负责开题报告和研究论文的撰写,陈老师负责结题报告和资料搜集。(四)继续以学校的特色发展为目标,打造品牌校本课程。1、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创新潜能,课程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我组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调研等多种形式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制定具有学科特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通过搜集相关信息,开设童声合唱、趣味指印画、泥塑、探索科学等多门课程。依据我组自行开发的学科评价手册,力图促进校本课程实现规范化、系统化。从内容选择、课程申报、学生选课、课堂实施到评价总结及宣传展示,体现流程清晰、要求明确、规范有序。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周一交流,每月一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期末整理全套材料,装订成册。2、 以家校合作为手段,搭建创新平台,课程开发社会化、立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组在拓展学科教学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身边周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开发家庭资源-让有兴趣的家长结合自己的特长申报特色校本课程(街舞)。高效资源-充分利用工业大学的有效资源,聘请专家进行科技讲座;社区资源-利用社区老年活动站,邀请民间艺人进行现场授课。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社会化、立体化。3、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点,拓展丰富想象,课程质量高效化、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提高课程质量是我们最根本的要求。我们组要求从集体备课、交流探讨、听课评课、反思总结等各方面都做到认真落实,保质保量。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设计创新能力。利用每年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五月学校艺术节、十月学校科技节、元旦联欢会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挖掘他们的最大潜能,力争在各项市区级比赛中再创佳绩。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