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doc
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二、训练思维,说程序(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讲读最后一段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三、促进发展,说教法1.引读法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2.图文结合法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3. 迁移法(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四、培养能力,说学法1.课题入手法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2.课后题入门法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圈点勾划法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二)(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字,记字,写字,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听课文录音后,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生字要读准 ,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课件展示词语和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四)再读课文,学习新知,深入体会1,学生自由读,质疑问难。2,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产生联想,说一说仿佛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板书词语,也就是这首诗中描绘的"田野,蓝天,鸽子,大海,枫林)3,多媒体演示欢庆的不同的场面。(练习朗读句子,依图说话。)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由读课文的前四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开火车读,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在唱什么歌 鸽子在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即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读的权利,尊重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如洛克所说"与教师相处的时候,思想感到安适与自由心理才能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善意地促进学生的"反应",甚至是空发奇想。尊重学生语言的自由表达,并尊重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亲情感,意志, 欲望和能力等。教师在这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营造的是有利于教学对话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心理平台。这也是语文" 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4,议课文,多媒体展示(教师提问:图片中画了哪些人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 )设计这样的图片,意在让学生体会到"十三亿孩子"就是指全国人民,因为他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十月一日这天人们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展示诗的后四行,练习朗读。5,再读课文。多形式读。(男女同学接读,同桌互相读,个人挑战读)问学生:你知道了些什么6,赏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五)拓展练习1,教师展示图片范说后,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结合图片说话。2,师: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有人写了这么优美的诗,今年祖国妈妈的生日又快到了,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什么 (教师相机展示图片)(教师相机展示图片)2,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图,建议他们国庆节时办一期画展。(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这样来加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透过有限去追求无限,延伸了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对欢庆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有疑问,有猜想,有争议,有联想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三)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第九课以诗歌的形式展现隆重,热烈的国庆场面,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七个生字。会写"欢,庆".(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3),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3,教学重难点: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朗读课文,体会爱国之情。二,学情分析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的资料和图片,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2,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所以在识字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3,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各不一样,他们阅读时各自的感受体会不同,因而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要尊重他们的阅读心理。三,说教法本课以诗歌形式赞美伟大的祖国,文字优美简洁。以"读"贯穿始终,理解课文,感受爱国之情。同时本课还有重要的识字任务,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充分地识字。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新课开始前播放欢庆国庆的热烈场面,把学生带入自己与家人欢度国庆的美好回忆,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诗句配画,使简单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具体,从而填补了教材的空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安排大量有层次,多形式的有目的的读。在读中交流,悟读法,抒发情感,升华认识,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的情感熏陶。3,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和谐,宽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心理平台。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地积极参与。通过语言激励,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四,说学法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1, 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和祖国变化的资料或图片,学生借图练说,使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学习运用语言,掌握语言的表达规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审美情感。从图片的收集整理,到与同桌的讨论交流,直至当众的展示介绍。既锻炼能力,又学习语言,还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有教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的取向,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构建的是"三个维度"的多元教学标。2,学生自主学字,记字,写字,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3,学生质疑问难。在读中积累语言,仿说,习得语言,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实现自主学习。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介绍国庆节的来历,重温普天共庆的场面。(二)识记"欢,庆",学写"欢,庆".学生说怎样识记这两个字,观察在田字格中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教师范写后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同桌比较,自我评价。(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字,记字,写字,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听课文录音后,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生字要读准 ,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课件展示词语和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四)再读课文,学习新知,深入体会1,学生自由读,质疑问难。2,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产生联想,说一说仿佛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板书词语,也就是这首诗中描绘的"田野,蓝天,鸽子,大海,枫林)3,多媒体演示欢庆的不同的场面。(练习朗读句子,依图说话。)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由读课文的前四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开火车读,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在唱什么歌 鸽子在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即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读的权利,尊重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如洛克所说"与教师相处的时候,思想感到安适与自由心理才能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善意地促进学生的"反应",甚至是空发奇想。尊重学生语言的自由表达,并尊重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亲情感,意志, 欲望和能力等。教师在这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营造的是有利于教学对话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心理平台。这也是语文" 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4,议课文,多媒体展示(教师提问:图片中画了哪些人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 )设计这样的图片,意在让学生体会到"十三亿孩子"就是指全国人民,因为他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十月一日这天人们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展示诗的后四行,练习朗读。5,再读课文。多形式读。(男女同学接读,同桌互相读,个人挑战读)问学生:你知道了些什么6,赏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五)拓展练习1,教师展示图片范说后,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结合图片说话。2,师: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有人写了这么优美的诗,今年祖国妈妈的生日又快到了,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什么 (教师相机展示图片)(教师相机展示图片)2,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图,建议他们国庆节时办一期画展。(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这样来加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透过有限去追求无限,延伸了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对欢庆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有疑问,有猜想,有争议,有联想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