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模式.doc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式小学数学说课稿模式(一)一,说教材: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三,说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四,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说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题。(卡片)12=4×()25=100÷()32=4×()125=1000÷()2×550×225×48×125125×8040×25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教师板书:5×225×4125×8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25×42×469×125×84×39×25【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二),探究新知: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2.解答第三个问题: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解法一:12×25=(3×4)×25=3×(4×25)=3×100=300(个)【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解法二:12×25=12×100÷4=1200÷4=300(个)【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330÷5÷2=330÷(5*2)=330÷10=33(元)【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三)练习:1.进行简便计算。24×258×7×2543×25×488×1252.连线:25×57×490×(125×8)90+(125×8)90×125×825×4+57(25×4)×5715×(16×a)(15×16)×a(15×16)+a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4×(15×3)=(4×15)×3()(3×4)×5×6=3×(4×5)×6()6×(3×a)=6×(a×3)()【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四)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个人认为,说课稿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课件、教师的语音能力和技巧、仪表状态都很重要。下面是一篇不错的说话稿,楼主可以参考一下。小学数学说课稿轴对称图形一、说材料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三、说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四、下面我就详细地说一说说课的第四个环节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1、基础练习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提高练习让学生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并画上对称轴3、拓展练习完完教科书70页的第三题,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学生通过说收获,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了所有知识。五、板书设计最后,我就来说一说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图文并茂,简洁明了,既让学生欣赏了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数学说课稿模式(二)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二、教学方法的设计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比的意义"教学。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数学说课稿模式(三)"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本课题的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1.新课导人(1)。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2.新课展开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5000千克 2吨8吨 6千克2000千克 8000千克6000克 5吨(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全课小结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