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经典思考题和答案文件 .pdf
1 1 论述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问题(一)渐变与突变自然界中,当某一具体自然物的演化表现为缓慢、逐渐和连续的形式,这种演化就成为渐变。渐变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如星云引力收缩、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地球公转周期的变化、岩石的变质作用、 海洋水分的蒸发、 大多数物种的形成、 胚胎的发育等等。但是,当同一自然物的演化表现为短暂、变化强度迅速激烈、变化量大、呈现间断性的形式,这种演化就被称为突变。例如距今5.3 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再如,有的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在其演化后期,当内部燃料耗尽时,由于自身强大的引力作用,星体会突然坍塌。与此同时,向外的冲击波把外层物质猛烈地抛向星际空间,这就是一直恒星世界最剧烈的超新星爆发。其他的自然界突变还有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小行星撞击地球、森林大火等等。渐变和突变虽然都是自然界演化必然表现的两种形式,但一般说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渐变比突变都表现得更普通、更经常。因此,可以说自然界的演化更多表现为渐变形式。同时渐变与突变是对立统一的。所谓对立是指渐变和突变有着不同的特征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统一性表现为,渐变和突变的相对性,渐变和突变是相互依存的。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渐变和突变。离开了渐变,就无所谓突变;离开了突变,渐变也就无从谈起。渐变和突变也是有层次性的,在同一自然物质层次上,简便和突变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严格的界定。某种具体的自然变化过程,在低层次可以称为突变,而在高层次,则属于渐变。最后渐变和突变时可以相互转化得。在一定条件下,渐变可以转变为突变,突变也可以转变为渐变。(二)有序和无序有序和无序是描述自然物质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范畴。有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系统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以及系统运动转化的有规则性;无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或系统之间无规则的组合,以及系统运动转化的无规则性。在自然物质系统中,没有绝对的有序或无序,有序或无序都是相对的和相互渗透的。 热力学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也就是说,绝对的有序是不可能实现的。空间结构极其有秩序的晶体,用 X 射线进行衍射分析,才会发现位错和畸变;激光的方向虽然有序,但也有其他方向的散射光。反之,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也有其自身的规则性和秩序,并在宏观上有可度量的一面。同时,有序和无序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弥漫无际的星云可以转化为有序的太阳系,无序的自然光可以转变成有序的激光,无序的大气可以转变成有规则的雪花;冰加热熔化后,会失去原来分子结构的有序性。(三)平衡和非平衡平衡和非平衡是标志系统矛盾运动的范畴。平衡是指矛盾双方势均力敌,处于静止的状态,即对立双方暂时的相对统一。非平衡是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处于显著变动的状态。平衡对于非平衡而言,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在自然物质系统中,平衡和非平衡有着多样性的表现。在天体、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可以随处看到平衡与非平衡的矛盾运动。一切平衡都以绝对运动为前提条件,热力学平衡、化学平衡、生态平衡、都是运动的结果。平衡并不是没有运动和变化,只是这些变化表现为不足以改变系统状态的涨落。布鲁塞尔学派通过局域平衡假设沟通了平衡与非平衡的研究方法,也展示了平衡与非平衡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四。布鲁塞尔学派还把平衡和非平衡同有序和无序、稳定和不稳定的范畴联系了起来。他们发现,一个热力学系统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是稳定的,不可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某一关节点上,才能由稳定到不稳定,发生质变,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某一关节点上,才可能由稳定到不稳定,发生质变,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物质系统可通过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从平衡态转化为近平衡态,并进一步转化为远离平衡态,并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有序结构。这就是平衡与非平衡的相互转化。2 论述物质系统中的辩证法问题。(一)系统和要素的辨证关系物质系统是有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物质要素都必然属于某一特定的物质系统,物质要素是物质系统存在的基础,而物质系统则是物质要素的存在方式,二者关系是辨证的。赫拉克立特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我国国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1、二者的不同对立性在于(1)系统与要素在性质、功能、数量、关系、构成方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如人体和器官。(2)系统所具有的新质是要素本身所不具有的,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2+2+2=8 或 1+1=3 2、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1)物质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具有相对性组成系统的要素有自成系统,他们又是由下一级的要素所组成的。而系统相对与上一级系统而言,它又成为它的要素。(2)系统与要素具有相互依存性(3)作为物质要素的部分与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具有全息相关性。(4)系统和要素还表现为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要素的“递进相干”转化为系统,通过系统的“递阶分解”又转化为要素。(二)结构和功能的辨证关系物质系统中的诸要素通过一定的结构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物质系统的外在模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是变这个统一的,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用无功能的结构。物质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的发挥对结构又有反作用,功能的优化或退化,有可能导致结构的进化或退化。同时,功能与结构也并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2 绝对对应,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同一功能也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三)系统和环境的辨证关系(1)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系统不能离开它存在的条件,条件改变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2)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具有相关性。(3)系统与环境具有双向选择性。环境选择系统表现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系统选择环境,表现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分叉与突变,表现了系统的目的性。3 第六态物质的发现及其哲学意义。现已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固态、气态、液态、等离子态及新发现的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和费米子凝聚态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温度时集体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在极低温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个人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科学家们在1995 年已成功地通过将具有玻色子特征的原子气体冷却至低温,获得所谓的“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由于没有任何2 个费米子能拥有相同的量子态,费米子的凝聚一直被认为不可能实现。2003年,物理学家找到了一个克服以上障碍的方法,他们将费米子成对转变成玻色子。这一研究为创造“费米子凝聚态”铺平了道路。德博拉金领导的联合研究小组, 将具有费米子特征的钾原子气体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的十亿分之一度,此时钾原子停止运动。绝对零度相当于一273 15。试验中,科学家用激光方法远远达不到费米子凝聚所要求的温度。为此,还要把原子放到“磁杯”中进行蒸发冷却。他们将气体约束在真空小室中,并采用磁场和激光使钾原子配对,成功地创造出“费米子凝聚态”。其哲学意义有:A.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物质的第六态在未被发现之前是尚未认识的事物,但最终还是被人们发现并进行研究。B.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了获取费米子凝聚态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官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C.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物质的物理形态的认识经过三态,四态发展到五态,六态。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物质的第六态中也存在矛盾,而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E.认识要不断的深化、 扩展和推移。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F.联系具有普遍性。 物质的第五态与第六态之间也存在在着联系。G.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才能认识到费米子凝聚态的存在与否及其具体性质。4 自然界演化的趋势及哲学思考。(一)自然界演化总趋势的两种基本观点1、进化论从原始的星云物质到和谐有序的太阳系,从高温的物质团块到大气、陆地、海洋、山川分明的地球,从原始海洋生物汤、亚细胞生物岛临海绿原、飞禽走兽、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从茹毛饮血的森林古猿到驾驶自然力、驰骋宇宙的现代人类,自然界演化的历史与现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物质运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从无序到有序的生动图画。它用铁一般的事实表明:世界不仅是在变化运动之中,而且是在进化着、发展着的。所谓“进化论”只不过是对这一事实的承认。自然界物质运动进化的事实,尽管对我们都是最直接、最密切的,它的时间、空间范围对地球人类来说也已足够大,但它毕竟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宇宙中,一个有限、局部时间、空间范围内出现的情况。哲学中通常所说的物质运动的总趋势是进化、发展,而不是倒退或循环,即哲学的进化发展观,尽管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它实际上仍然是从有限范围的事实材料归纳出的,它的普遍性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检验。2、热寂说关于物质运动状态变化方向性的问题,两类自然科学的答案曾经是不同的。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似乎是“演化的科学”,它们明显地展现了运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化方向;物理学、化学似乎是“存在的科学”,它们所研究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没有特别的方向性。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现,则将方向性第一次引入物理学,成为物理学、化学这一类学科从存在的科学到演化的科学的转折点。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却与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相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任何孤立物质系统的熵永远随时间而增加,或者开放系统除去相互传输的那部分熵之外,系统内部产生的熵永远随时间而增加。克劳修斯在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后,又把它推广到整个宇宙。他认为:宇宙的能量不变,宇宙的熵趋向于极大值。这样,便得出自然界物质运动总趋势势必是从有序到无序的结论。一切较高级的运动形式终将全部变为均匀、平衡的热运动这样一个极端的无序状态。虽然能量守恒,但是运动转化的能力却永远丧失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3 了,如同死寂一般。这就是克劳修斯所说的“宇宙热寂”状态。热寂说所主张的,是世界随时间日趋没落、退化的演化观点。(二)对热寂说的分析和批判一种观点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从有限世界得来的,因而不能应用到无限的宇宙上。另一种观点则直接否认宇宙是一个“孤立系”。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本身是相互关联的,都预先设定了宇宙是一个“无限的”“非孤立系”的前提。并且一再企图证明,宇宙是漫无边际的物质,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因而不存在孤立部分。膨胀理论,膨胀会使各类物质的温度降低,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温度随着膨胀而降低的速度不一样。辐射温度随膨胀降低得较慢,而粒子则较快。这就是说,随着宇宙的膨胀,原来温度相同的两种物质会变得不同,即TrTm,产生温度差,引力理论,在宇宙范围内引力是主导的,所以哪怕是宇宙开始时是均匀的,无结构的,它也会产生出非均匀的有结构的状态。各种尺度的天体,就是依靠这种非均匀化的过程聚集而成的。从早期的均匀宇宙到现在非均匀宇宙就是这样演化的。引力使宇宙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序(混乱)到有序(有结构),从热平衡生成非热平衡。按照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可以认为,当宇宙中的黑洞足够多,达到了出现新序的阈值的时候,黑洞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能产生新的不均匀性,从而导致更大的引力中心的出现,直到最终形成巨黑洞,它能将宇宙间的一切物质吸入其内,当其黑洞的质量密度达到宇宙临界密度时,新的质能转化过程新的大爆炸就产生了。显然,宇宙的循环演化在巨黑洞中相通了。巨黑洞是宇宙演化中物质的归缩、能量的聚集地。在这里不仅“热寂说”无立足之地而且终于找到了似乎消失了的能量。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是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5 量子纠缠现象的哲学思考。量子纠缠指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的非定域、非经典的关联。由于其对量子力学的基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它的不断发展 ,也迫使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进行不断修正。A.该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对“实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谓的“实在”,应用两个层次来定义。一个事物,当它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未被测量之时,可以称之为“自在之物” 。在量子力学中是用一个近似的与环境分量分开的量子态来表示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客体是一种绝对的东西,不包含任何信息。然而 ,当客体测量之后,便转化为 “为我之物”,即通常所说的现象 ,反映出一系列的数据,这才是相对地被我们认识的东西。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则是通过虚拟的测量,把这两个层次的“物”沟通了起来。因此量子力学认为,只要我们知道粒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 (哈密顿量 ) ,就可以统计性地预告实际测量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B.量子纠缠使我们认识到在构成世界的一切基本粒子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关联,关联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量子纠缠告诉我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粒子间,会有强的量子关联。无论自旋或其投影,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在未测之时,二粒子态本来是不可分割的。量子纠缠所代表的在量子世界中的普遍量子关联则成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的关联关系。或许用纠缠的观点来解释“夸克禁闭” 之谜 ,更加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同一个质子,在不同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理解它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组分和不同的动力学。一个质子在本质上是一个无限的客体。我们需以量子关联来代替以往分离的实在。C.量子纠缠理论证明任何测量都会破坏系统原有的纠缠态,我们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关于事物的信息,但通过特定手段的测量可以得到物体的某一信息测量实在论坚持物理测量的本体论性,并不否认或排斥主体在测量过程中的“介入”。主体介入测量和测量参照主体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主体介入测量并未改变测量的实在性或本体论性,而恰恰拓展了测量的意义、功能。它使狭义的测量概念更为丰富,具有更多的规定性。测量实在论反对的是将测量还原为或参照主体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反对主体在测量过程中能动的、必然的和有意义的结构性介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测量实在论所坚持的仅仅是物理测量在认识论上的本体论性,而不是把物理测量本身看做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本体。D.量子力学的伟大功绩在于,它向我们展示出了认识论的最基本的道理 :一个经典物理中的力学量到了量子力学转化为“算符” ,正是“测量乃是对客体的变革”这一认识论原理的数学表述。量子纠缠理论在何谓“实体”、关联与客体在组成世界中是何种关系以及测量的根本性质等这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中给出了新的解释。然而在量子力学的基本解释中,仍有众多未知的问题。任何的科学发展目前来讲都没有到达我们彻底认识世界这一最终目标 ;对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哲学的发展,当然也就不会有终结的时刻。对世界本源认识的渴望,对人类理性的追求,将支持我们向终极目标永远不停地前进! E.关于纠缠世界与整体世界问题大体而言,量子纠缠隐含了微观客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但是 ,并不能说纠缠就一定意味着世界是不可分离的,相关的微观事物之间形成了必然关联。也不能说纠缠是先于个体的。我们认为,纠缠是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纠缠是微观个体之间的纠缠。以承认个体性为前提,这意味着微观事物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或粒子性。个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从实在论来看,也不能说,关系实在比个体实在更基本、更在先。量子纠缠的纠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4 缠度是客观的,是一种整体性质。人类的知识 (或信息 )不仅来自于测量,而更多的知识 (或信息 )来自于理论或科学假说。这是基于人类过去的知识的理论建构与创新。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一种对称性,是一种不变性。 量子力学处理的是全同粒子 ,要么具有对称性,要么具有反对称性。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时空是物质的广延。时空的对称性就是反映了物质具有对称性。微观粒子的几率幅所具有的对称性反映了微观物质的内部时空性质。所谓量子力学的全同粒子是对同一量子系统来说的,对于不同量子系统中同类粒子不具有全同性。同类基本粒子的全同性是由量子系统的整体性所给予的,是类别同一性 ,而不是粒子自身具有自我同一性。微观客体的动力学属性是暂时的、派生的、依赖于态的。F.量子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的、 随机性的理论与技术学科,就其哲学问题而言,它不仅是对客观存在及运动形式的思辩,且具有更为广泛的哲学内涵,进一步的研究量子信息的哲学问题, 对于指导量子信息理论与技术的构建以及理论自身的完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的实质是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的确信,要求人类称为环境的主人,以人类的需要为中心看待一切、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取舍一切。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1. 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2. 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3.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评价: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否定批判的态度:当代人类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以人类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自然环境的不可恢复的破坏。人类以自身为宇宙的主体,并不必然导致对自然的破坏;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环境问题的症结:把以人类为主体或中心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随心所欲(忽视了环境对中心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效应:是人类进化的心理动因和精神力量。使人类确信自己是自然的主人,从而使人类从自然的奴役和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的控制;成为社会的控制者;成为自己的控制者。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形成、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消极效应:过分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过分膨胀了人类的占有欲,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过分强调对自然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索取,忽视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对自然的培育,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自然承载力迅速衰退;在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过分强调对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统治,忽视了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导致了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中过分残酷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使社会成为不公正社会;在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上表现为过分强调理性,忽视了人的非理性方面, 导致了人过分理性化, 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诱发多种普遍流行的心理性疾病;人类中心主义本身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如何以人类为中心让周围一切共同发展,中心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偏颇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和承载力的有限性非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否定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视非人类生命的生存权利- 这是正确的- 因为天地万物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 任何一种生物的无限制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只会走向灭亡。人类现在的处界是人类还要受到自然的极大的制约,所以其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的。但是并不代表人类不应该驾驭和控制自然,同样人类的欲望是人类能够改变自然和最终战胜自然的动力。评价: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用从自然立场出发的道义观点谴责人类,否定人类。从表面上看来,这两类观点似乎是完全相对立的,其实,无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要解决的都是人与自然界及其存在物的关系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固然主张人的优先性,强调人的价值。而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地位和价值,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人的价值实现的自然基础。从本质上说,也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定义人与自然。可以说,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离开人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我们不否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但不能因此不加分析地赞同、奉行非人类中心主义。我们要做的是正确认识、正确处理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探寻并走向一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称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主张人类中心,不是指人类对非人类的主宰、控制、统治而是依据我们所知的宇宙发展到今天的事实而言。在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关系问题上,人类的中心地位,是包括非人类存在物在内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无法逃避的选择。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 - - - - - - - - - 5 人类面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恶化,意识到这是非人类存在物对自己的反抗、冲击 ,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对非人类的态度、检讨自己的行为。人类意识到人类与非人类都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非人类存在物发生危机与灾难,人类也不可能幸免。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的伤害,最终会伤害到人类自己。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人类提出了生态伦理,试图重新界定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关系。人类尊重非人类存在物,不能从人类与非人类绝对的平等的意义上去理解,也不能从纯粹的道德意义上去理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存的优先性是基础。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态度的转变,源于人类生存的危机,目的也是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生存与道德都是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人提倡、人制定、人信奉、人践行的,当代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的提出,也是人制定、人遵守、人执行的法律权利。这些看似对非人类存在物地位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其实是人对人的地位、人的利益、人的权利、人的信仰、人的价值观念的更高、更深、更远的承认和尊重,是人类超越以往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目标的迈进。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生存原则 ,仍将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选择。在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始终明确自己也是自然界中之一物。人的这一地位是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之一物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一部分而存在,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凭借。人所以能同自然界相抗衡,所凭借的不是别的,只是经过转化的自然力量。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高于非人类,人类占据着主导性、主动性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以非人类的统治者自居,以人类的意志为指导,为满足人类的欲望,不顾非人类的情况,对非人类任意征杀掠夺。在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中,人类应以全球意识、生态意识、 可持续发展等意识为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非人类与人类在形式上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本着“物无贵贱”的原则,对所有非人类存在物一视同仁 ,尊重她们的生存权利。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人类的生存权利,不断拓宽人类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人类本着共生共存的原则 ,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和对人类价值的承载作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的价值是人类赋予的,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的发现与利用,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主体性价值。经过人类与非人类的共同努力,人类认识到以往价值观念的错误 ,正确认识到非人类存在物固有的内在价值,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主体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基本问题,所有关于自然及其生态环境的道德与法律都是由人类引起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所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都是对人类生存基础、生存样式和可能性的争论。二者争论的有益启示,亦是二者的合题是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7 以波普的“证伪理论”为例,论述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意义。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评论:1再一次强调了归纳法的局限性,但是又夸大了这种局限性2强调了理论先于观察,对已有理论的依赖,没有提对观察的依赖3理论是大胆的猜测,是大脑的自由思考,有夸大猜测的倾向4试错法确实能够反映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些规律5将证实和证伪都绝对化了,绝对真理不可能,相对真理会越来越接近。卡尔 .波普尔提出的以问题为线索描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新模式:提出问题a试探性猜测经过批判性检验消除错误四提出问题 b 这一模式说明,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地位(1)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3)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科学问题,是“在科学方法论上,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与目前状态的差距。”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最终要作出解释”。可以激发后人不断的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提出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便于后人选择和比较。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一般分五个环节:提出问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 - - - 6 题、作出假设、收集科学事实证据、抽象加工形成初步结论、科学验证及上升到科学理论。但实践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复杂的、相互交织甚至交叉循环的、非线性的。8 结合本专业,谈谈如何进行科研选题。正确的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研究应选择符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课题。1) 社会的需要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需要等。2)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性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指在选题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选择哪些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科学研究方面的课题。一般来说,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课题,按其成果的价值可分为三类: 第一,许多理论性研究成果将能应用于生产实践;第二,有些虽不能直接接应用于生产但能指导以后的科学研究;第三,有些虽一时看不出应用前景,但对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本专业为神经生物学专业,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是在社会需要上倾向于医疗卫生,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上倾向于指导以后的科学研究。第二、科学研究应选择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即所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作为理论研究的课题,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新见解,作出新发现,得出新结论;作为应用研究的课题,就必须有所发明和创造(技术原理 ,设计方案 ,图纸 ,说明书 ,研究报告 ,原理模型 ,样品 );作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课题,就必须研发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或者是把原有技术应用推广于新领域。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按照创造性原则,所选出来的课题一般不外乎有如下几种情况:选的课题是前人或他人未研究过的,以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前人或他人已提出来,但未取得研究成果或未取得同行,专家或学术界认可的。前人或他人虽作过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观点或技术上的革新,但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所做的新的实验依据,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或补充的,或者有所否定或修正的。国外已有人研究,但尚未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造性研究,以此来填补我国某领域的空白。把其它领域的理论成果或技术成果引入本研究领域,以进行移植或借鉴的。发明技术原理,进行新的技术创造或革新。第三、科学研究应选择具有一定效益的科学问题。即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合理运用;把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学术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研究出更大的科研成果。第四、科学研究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科学问题。即所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主观条件 .正确评价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外语水平 ,对相关学科的了解程度);研究能力 (观测 ,实验 ,调查 ,设计能力等 );思维能力 (文字加工 ,分析 ,综合 ,抽象概括 ,提炼观点 ,的能力等 )及个人素质 ;科研管理能力,技术力量 ,各类人才的整体结构 . 客观条件 .研究手段 (仪器 ,设备 ),实验对象 (即:医学上一般指动物供应 ,临床病人或尸体,器官等 );实验材料 (药品 ,化学试剂等辅助性实验材料 ),临床资料 ,情报文献 ,经费支持 ,研究时间和地点,协作条件导师特长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程度等. 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第五、科学研究具有科学性原则问题即所选择的课题必须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与已有的科学理论 ,科学规律及定律相一致,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之下.为此必须做到 : 选题时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那些主观臆测 ,宗教迷信的题目切不可选 .克鲁克斯降神术 ;牛顿晚年约翰启示录;近代的永动机 . 以事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事实 :现象 ,数据 ,特性 ,结构 ,联系 ,过程等 ) 任何课题的选择都要与已有的且经证实的科学规律,理论 ,定律 ,经验事实相一致. 所选课题应尽可能具体,明确 .这与研究者思路的清晰度,预测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及解决问题的深刻性有很大关系. 第六、总结树立总体观念,全面考虑 ,综合考察 .总之 ,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目的;科学性原则是依据;创造性原则是价值;可行性原则是条件;合理效益性是总体效应. 9 论述在科研中如何应用创造性思维方法。(一)创造性思维及其本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酝酿、提出和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或创造新事物的整个思维过程,即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则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指为了在科学思维中实现创新目的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必须采取的手段和步骤等。创新思维方法的创造性,决定了他的随机性、灵活性、多样性和每次具体应用中的极强的个性。1、 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科学就需要非逻辑的方法开辟新通路;当非逻辑方法打开通路以后,又必须及时的在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2、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组合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不拘一格的从已有的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 - - - - - - - - - 7 息中尽可能的扩展开去,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发散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1、流畅性。 2、灵活性。 3、独特性。由于发散性思维不受已确立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的约束并往往能因此而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所以又被称为 “求异思维” 或“开放思维”。所谓收敛思维则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尽可能的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从所接受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又叫“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 ) 在科学研究中应用创造性思维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有:1 以多种角度考虑问题2 使思维形象化 3 进行独创性的组合4 设法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5 从相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6 从看似无关处思考。旧观念的束缚是创造性思维的严重障碍;对旧观念的怀疑和不满时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对事物的创造性观察;想象和推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排列资料,整理事实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前缘效应和间隙效应;对比思维、聚焦思维和扩展思维;善于把握灵感。1 以非逻辑思维形式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想象、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直觉和灵感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 但都是创造主体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得以集中利用的结果, 是创造者日积月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所思考的各种线索凝聚于一点时的集中突破,是创造者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豁然贯通。想象是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直觉和灵感是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 , 强调想象、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创造性思维方法重要, 并不意味着贬低逻辑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作用。2 以逻辑思维形式为主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逻辑思维是迄今已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思维类型。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 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虽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 但是演绎外推完全可以进入到还没有被人类考察过的未知领域。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 , 通过特殊揭示一般, 因此归纳过程必然包含着认识的能动飞跃。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 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 它为人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 , 使它成为科学研究中非常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认识中 , 类比方法有形成假说, 解释外推、开拓思路、